02.25 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1


公元699年,也就是武周聖歷二年,在山西祁縣的一所大戶人家裡,一個男嬰嗷嗷降生。這戶人家男主人姓王,是隋朝時期有名的望族,即所謂“四姓五家”中鼎鼎有名的太原王氏。


父親王處廉帶著一點看穿世事的眼光,給他這個長子賜名維,次年,夫人滿心歡喜地又誕下一子,於是取名縉。這時,中國歷史上一對著名的兄弟誕生了。


在此之前,能跟上他們的不多。而在此之後,一樣被傳為佳話的,恐怕應屬蘇軾兄弟了。


王維兄弟姊妹眾多,共有七人。他們的童年,實際上要比二蘇不幸得多。


王維剛到九歲時,父親便因病離世,丟下柔弱的母親和幾個幼小的弟妹。王維與王縉稍長一些,知道幫母親分擔家務。可是,他們畢竟也只是孩子,不能獨立支撐起這個家。於是,母親只好求助於孃家。


王維的外婆此時和舅舅住在一起。舅舅是員外,家庭條件不錯,他又很愛惜妹妹和這群外甥,因此熱心地幫助著,將一家人接住到他工作的蒲城。


時間輕輕一晃,王維十五歲了。此時正是英姿勃發、羽扇綸巾、繫馬垂楊的時候。於是,他主動提要去長安謀劃未來,母親不捨地望著他,想到兒子的未來與家族的希望,含著淚答應了。


2


王維初到長安時,可以說是備受打擊。他聽說岐王愛戴通曉音律之人,於是決定去拜訪。可是整整八次都未見著人。不久,他結識了大詩人綦毋潛,兩人互訴心聲,彼此鼓勵,相約定要在長安謀個出路。


滯留了幾年後,王維終於見到岐王,而這期間所經歷的種種艱苦,自然不必細述。只說見到岐王后,憑藉高超的音樂才華,王維瞬間就得到了賞識。


這天,岐王李範正在府中組織樂工演練。這時,得到好處的僕人終於和顏悅色地領著王維進來了。


王維先是獻上自己的詩作,包括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岐王讀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頓時為他的才華折服。一番讚揚後,又問他是否精通音樂?王維未說二話,現時彈奏一曲,在場之人無不拍案。


從這天起,王維的人生就發生了驚天大轉變。此前那些引酒消愁、渾渾噩噩的時光,宣佈一去不復返了。


沒過多久,他又結識了寧王。寧王因愛好詩文。常常組織宴會,邀請詩人們寫詩。而王維就在這時,寫下了一首讓眾多才子擱筆的《息夫人》: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據說,寧王李憲因霸佔了人家燒餅小販的妻子,這女子雖然穿金戴玉,享受盡榮華富貴,但終日悶悶不樂,暗自哭泣。寧王便在眾多賓客面前把她丈夫找來,夫妻二人一見面,頓時展現出了柳永《雨鈴霖》中的畫面。


寧王心有感觸,讓眾人作詩一首。諸才子們尚未成詩,王維的一首《息夫人》便寫了出來。眾人聽罷無不擱筆。


贏得了幾位王爺賞識,王維的交際活動可以說取得了巨大勝利。可是,要想在“居大不易”的長安站住腳跟,似乎還得通過科舉才行。


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3

開元七年,王維二十一歲。這年,他報名參加了京兆府試,並且順利拔得頭籌。而這一仗的勝利,除了他自身實力超群外,還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那就是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與玄宗皇帝一母所生,兩人感情深厚。因此,她的話具有相當大的分量。王維為了得到保薦,不得不請求岐王,幫助他見到玉真公主。只要能見到面,事情就算成了一半。


岐王思來想去,決定讓王維扮作樂師,趁著玉真公主壽宴去給她祝壽,藉機展露才華。


果然,公主很快就注意到了一個風度翩翩、相貌灑脫、氣質不凡的年輕人。不過畢竟是公主出身,尚且保持著幾分矜持。當王維奏完一曲哀切悠揚的《鬱輪袍》後,她終於忍不住問:“哥哥,這人是誰?”


岐王藏著幾分喜色說:“這是我府中新來的一個樂師,不但精通音律,詩文更是冠絕當世。”


公主十分驚奇,忙讓王維將他的詩作讀幾首來聽聽。王維將早已準備好的詩集遞給公主。她隨意翻閱幾首,慢慢地品呷著,不時點頭稱讚。當讀到“君家雲母障,持向野庭開。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畫來”時,驚歎著問:“閣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維?”


王維點頭稱是。公主對王維之名早已熟知,對他的詩作更是喜歡的不得了。此刻既然相識,只恨太晚。忙招待王維入座,好好地獎掖了一番。王維順利獲取了公主的芳睞,在本年考試中奪得解頭。


兩年後,王維參加殿試考試,又一舉奪得狀元。這讓他在唐朝眾多的詩人中變得尤為亮眼。


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4

開元九年夏天,剛考上狀元的王維通過了銓試,被授予太樂丞之職,從此正式步入仕途。可惜官場難料,幾個月後,因為岐王的一件案子,他也受到牽扯,被貶出京。


之後,他在濟州度過了三年。幸運的是遇到了裴耀卿,這是他的知音,所以那些日子過得並不苦惱。對於官場,他似乎已有些冷淡,如今唯一待考慮的,就是自己的婚姻大事。


開元十五年,王維二十九歲。這年,他結婚了。關於愛情,這位超凡的青年是否有過意中人?這點應是可以肯定的。雖然史料中對王維妻子的姓名、身世均無記載,但無須置疑的是,王維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很深。深到什麼程度?深到為了她,甘願半生孤苦。


誰知,天意弄人。結婚一年後,王維的妻子就因為難產而死。他忍著痛苦埋葬了妻子,此刻彷彿真的信了那句話:慧極必傷,情深不壽!


數月後,料理完妻子之事,王維回到母親身邊。此時的母親沉浸佛道久矣。她智慧而明朗,懂的用佛經開導兒子。想起當初兒子的名字,便來自《維摩詰經》,於是索性又給他取了個字。名維,字摩詰。


天寶二年,四十五歲的王維在輞川買下了宋之問的舊宅,一番整葺之後,將老母親接來。


從此,母子倆相依做伴,共同研修佛學。對母親來說,她一生漫長而艱難歲月總算過去了。


八年後,她在學佛道路上功德圓滿,羽化昇仙。王維想起老母三十歲就開始守寡,含辛茹苦地拉扯大幾個孩子,心中不禁暗自泣血。之後的三年,他一直在家中守孝,對朝中那些醜惡之事只是睜隻眼閉隻眼。


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5


若說在官場上一路升遷是因為半見半不見,那麼要在文學上取得巨大成績,可就沒那麼容易了。然而,王維他不僅做到了,而且成了當之無愧的“詩佛”。


開元十七年,王維供職於集賢院,結識了張九齡等一批學識出眾的文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走進大薦福寺,並拜了道光禪師為師,成為一名俗家弟子。


後來,他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任桂州時,又碰到了禪宗六祖惠能的大弟子神會。王維與神會一見如故,兩人親切地談論了幾天幾夜,自此領會到了禪宗的本義。


那時,王維問:“人如何擺脫苦惱?”


神會說:“一切隨緣,苦樂隨緣,得失隨緣,心無增減。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王維細細地體會著這幾句話。後來,他終於了悟,對自己多愁的生命總結到:“緣起則生,緣落則滅,緣來則聚,緣去則散,唯是而已。


有了這深固的佛性,又加上精通繪畫音律,寫起詩來,自然就顯得與眾不同了。


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6


詩佛的詩常聚兩大特點,一是自然,二是如畫。


自然指的是水到渠成之感,當然,也指貼近自然生活。王維的自然生活,應該從終南山開始。


那天,他正好出去游完,傍晚歸來時,碰到了一同回家的樵夫,於是閒聊起來,因為談及山中趣事,竟忘記了回家。此時,他學佛已有了些體會,於是持著一種無慾無求的心態,一首《終南別業》自然吟成:


中年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日間無聊,便隨意走動。一日,到了香積寺,他又寫下一首佛意極深的詩:


不知香積寺,數日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石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過香積寺》


前三聯都是普通的所見所聞,到了末尾那一句:“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是啊,人心中的那些塵俗邪欲,只有在這山水自然之中聆聽清婉,才能夠得到淨化。


因為嚮往佛系生活,王維也在自家的院子裡修建了禪房,每日唸經打坐。這樣時日一久,他對朝野上的事變得不再關心,順應本心地走向了自然。


再說如畫。詩佛的寫景詩已經達到了讓掛軸上景物變為實物的出神境界,就和那首《題友人云母障子》中說的一樣,“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畫來”。讀他的詩作,讓人心生暢意。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畫》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山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塢》


詩佛的詩就是這般,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讓人能聽到鳥叫,可看見紅葉,竟嗅到花開。


後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香菱學詩”一回中,借香菱之口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竟再找不出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這‘餘’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正在做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的,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所以,真正能稱得上好詩的,不是文采有多優美,也不是辭藻有多華麗,而是就像香菱說的,吟完之後,閉上眼,彷彿你又回到曾經那個嚮往之地去了。這便是王維詩的妙處,無怪乎林黛玉要引以為師了。

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7


比起王維,弟弟王縉的詩才就顯得略有遜色了。不過他為人圓滑,熟諳官場之道,一直混得風生水起。絲毫不比兄長差。


王維在他的眾多弟弟中,情感上最親密的就是二弟。他與王縉不光從小就一塊跟著先生學畫,識音律,後來還一起在長安謀事,共同克服了很多困難。手足之情,在生活中又融入了朋友之義。王維貶謫期間,家裡的每件事幾乎都是王縉料理的。他一直在為哥哥和家庭分憂,並且毫無怨言。


天寶十六年七月,安史之亂已經爆發一年多了。玄宗已經出逃,安祿山也攻入了長安。此刻,皇宮裡只剩下一群年老色衰的宮女和一些無計可施的大臣們,他們紛紛收拾金銀細軟,準備逃跑。


王維見事態嚴重,火燒睫毛,也不得已換上平民百姓的衣服潛逃。可惜,最終還是被巡查的叛軍認了出來。他不願投降,被關押了十個月。一天,裴迪來看他,王維動情地寫下一首詩,這就是有名的《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百官何日再朝天?王維等這一天終究沒過太久。至德二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此時,肅宗成了唐王朝名副其實的天子。


昔日,在安祿山帳下做偽官的三百多人,統統被揪出來謝罪。他們被分六個等級,殺的殺,打的打,貶的貶,一一進行了處罰。唯有王維非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很快官復原階,擔任了太子中允。這一切的背後,與他弟弟王縉有著緊密聯繫。


王縉為了替哥哥贖罪,向聖上請求免掉自己的官職。皇帝為兄弟二人的深情所感動,加上之前讀過王維的詩,愛惜其才華,於是網開一面,讓他繼續為國效力。


上元二年,王維感到自己身體力衰,難以在奔波於朝堂。於是給皇帝寫了一封《責躬薦弟表》,其中言辭懇切,請求聖上去掉他的官職,調弟弟王縉回京工作。


兄弟二人多年不見,彼此之間甚是牽掛,不知以後還有多少相聚時間。皇帝再次感念他們兄弟之情,同意了。授予王縉左散騎常侍之職,官居正三品。為此,王維還在病中親自磨墨,給皇帝寫了封謝表。不幸的是,王縉尚未回來,兄長便駕鶴西去了。


寶應二年,唐代宗因仰慕王維的曠世之才,讓王縉收集兄長的詩文。


王縉細細整理,得詩四百餘首,文表碑狀等若干篇,將其編為十卷,名之為《王右丞集》,進獻皇帝。


後來,通傳本的《王摩詰集》,開頭便有一段語錄:

臣兄文詞立身,行之餘力。當官堅臣,秉操孤直。縱居要劇,不忘清淨。實見時輩,許似高流。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秉興為文,未嘗廢業。尚慮零落。


詩筆共成十卷。這是王縉呈兄長文集時給皇帝上的表。如果以此來評說王維,似乎是最為貼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