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美俊讀名畫(四):王維《輞川圖》

南宗之祖畫青綠 詩畫合一有仙氣

——王維《輞川圖》解讀


範美俊讀名畫(四):王維《輞川圖》

04.輞川圖(局部)

唐·王維

紙本設色,29.8×481.6cm

日本聖福寺藏

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王維“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據此所知,是單幅壁畫。唐武宗年間滅佛,寺毀畫滅,現存只有歷代的摹本,其中郭忠恕臨本較為重要。不少後世摹本借題發揮的成分很多,估計與原作無關。

輞川,位於西安東南的藍田縣境內,在《新唐書·王維傳》載:<strong>“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遊、辛夷塢,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可見這裡是一處難得的世外桃源。王維晚年時隱居輞川,購得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藍田別墅”,與友人作畫吟詩、參禪奉佛,過著陶淵明式的生活。此圖共繪輞川20景:盂城坳、華子罔、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荑沂、宮槐陌、臨湖亭、欹湖、柳浪、金屑泉、白石灘、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傳說王維在創作該畫時,又加上了詩歌、音樂、繪畫等藝術手段,與好友裴迪在這山環水繞、風景如畫的別墅“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兩人一唱一合,為輞川20景各寫了一首五言絕句共40首詩,集為《輞川集》。

畫面採用中國畫傳統的散點透視法,略向下俯視,這樣使得屋舍等完全地呈現在觀者目前。畫面以亭臺樓榭組成的別墅為中心向外展開。別墅古樸端莊,樹林掩映,處於群山的環抱之中,由牆廊圍繞,形似車輞,故名輞川。別墅裡錯落有致的亭臺樓榭,用細筆和重色描畫得細緻入微,也表現出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在別墅外,一條小河在門前流過,一位船伕正撐船經過,船中三兩人自然而閒適。《輞川圖》裡的人物,弈棋飲酒,投壺流觴,個個儒冠羽衣,意態蕭然。

聖福寺摹本為青綠著色,有大小李將軍的山水特色而更具仙氣。山石多勾斫,皴擦極少,染赭色後在石面的受光處罩以石青、石綠,凝重而豔麗。樓閣則刻畫精細,幾近界畫。可以明顯看出早期山水畫稚拙和圖式化傾向,但從構圖、意境等方面,已是五代山水畫結構程式的前奏。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評之:<strong>“山谷鬱盤,雲飛水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列居妙品之上,在吳道子、李思訓之下,可見王維的繪畫地位並不是後世董其昌等人推崇的那麼高。宋代黃庭堅《山谷題跋》曰:<strong>“王摩詰自作輞川圖,筆墨可謂造微入妙。”元代湯垕《畫鑑》論之:“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也。”

清代編修王鼎認為:<strong>“輞川為終南勝蹟。自王右丞繪圖後,代有臨摹,唯宋代郭忠恕為最。”

《輞川圖》呈現了王維隱居生活的理想,其敘事性的連景處理法,符合遊景山水的實際狀態,並且呈現了莊園生活的內在悟道歷程,與唐代一般流行的單幅平遠、高遠等山水樣式完全不同,也異於盧鴻《草堂圖》那類傳統的分景式冊頁,而創造了一種新的山水畫形式,影響了日後李公麟《龍眠山莊圖》《赤壁賦圖》等文人畫作樣式。

範美俊讀名畫(四):王維《輞川圖》

王維 像

王維(701-761),一說(699-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開元十九年(731)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文書畫和音樂,董其昌推其為山水畫“南宗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山水論》《山水訣》等。


範美俊讀名畫(四):王維《輞川圖》

範美俊,美術理論家,美術評論家,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書畫史與藝術理論,兼及書畫批評。


範美俊讀名畫(四):王維《輞川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