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人才科技資訊(2020.03.16)

《自然-通訊》《德國應用化學》報道近紅外熒光染料及生物應用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和朱為宏教授課題組在近紅外熒光染料構建生物分子檢測平臺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自然-通訊》與《德國應用化學》。

上交大π 2.0實現天文學N體模擬粒子數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天文系聯合廈門大學天文系等單位,依託交大超算平臺(π 2.0集群),成功完成4.4萬億粒子的宇宙大尺度結構N體模擬Cosmo-π測試(使用512節點、20480核心),追蹤了137億年以來的宇宙演化,並打破此前3萬億粒子數的TianNu數值模擬世界紀錄(使用13824節點、331776 核心),成為目前世界上完成粒子數目最多的天文學N體模擬。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馬餘剛院士團隊在正反超核質量和結合能測量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餘剛團隊在反物質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完成了超氚核與反超氚核質量和結合能的精確測量。該測量結果更新了近50年前測量的超氚核的Lambda分離能,顯示了超氚核的Lambda分離能比早期測量結果約大三倍;超氚核與反超氚核的質量差在世界上首次以10-4質量精度驗證了CPT(電荷共軛變換-宇稱反射-時間反演)對稱性在奇異物質原子核上的成立,這也是迄今為止CPT對稱性驗證的最重的反物質原子核。

南航首次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上組織專輯並發表特邀觀點性綜述論文

近日,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劉偉強受邀與美國AMD公司的Michael Shuttle博士(AMD Senior Fellow)、美國東北大學的Fabrizio Lombardi教授(IEEE Fellow)在具有108年曆史(創刊於1913年)的國際工程領域綜合性頂級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影響因子:10.694)上組織了該期刊歷史上首個關於近似計算器件、電路與系統的專輯“Approximate Computing”。並受邀發表了該期刊歷史上首篇關於近似計算的觀點性綜述論文“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iew of Approximate Computing”。這是我校也是南京地區高校首次在該期刊上組織專輯。

新疆大學材料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據2020年3月12日公佈的最新一期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顯示,新疆大學材料學學科正式進入全球排名前1%行列,成為繼化學、工程學學科後,第三個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

中國科大成功製備出34種單原子催化劑

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曾傑教授、周仕明副教授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製備出了34種單原子催化劑,覆蓋了多種過渡金屬和多種襯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