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無子引皇位之爭,慈禧太后爭權立四歲幼兒

同治駕崩後,新皇帝的人選成為了頭等大事。

在說這個事情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我國的皇位繼承製度。

在夏啟之前,尚無國家之說,當時所謂的“帝”“王”指的都是部落聯盟的首長。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由部落聯盟推選產生,歷史上謂之“禪讓制”。像堯、舜、禹都是通過這種制度取得的王位。

夏啟稱王之後,中國開始了“家天下”,“王”也有了現在的含義。自夏啟至商紂,王位大體採取兩種形式傳承,一是“父死子繼”,如啟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太康,另一種則是“兄終弟及”,這方面典型的例子商朝的“九世之亂”。

後來,鳳鳴岐山,周武王在建立新王朝的同時,也把“父死子繼”確立為王位的主要繼承方式。從此一直到清朝,中國的最高統治權都在這種制度下傳遞著。至於“兄終弟及”,雖然也有些王朝短暫實行過,但是終沒有掀起太大風浪。

回到同治十三年的那個冬天。按理說,同治皇帝死後,應該由他的兒子繼承皇位,但是不幸的是,同治皇帝駕崩時只有十九歲,剛大婚不久,還沒有子嗣。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是由同治皇帝的兄弟,還是同治皇帝的侄子繼承皇位,成為了清廷爭論的焦點。

同治皇帝無子引皇位之爭,慈禧太后爭權立四歲幼兒

(同治皇帝)

當時呼聲比較高的,是從同治的侄子輩,也就是“溥”字輩中選擇一個做大清之主,這既符合清朝的慣例,也與中國皇位繼承製度相符。當時“溥”字輩的只有兩人,一個是溥倫,另一個則是溥侃。

不過,真正分析這兩人,其實都不符合要求。

先說溥倫,雖然是道光皇帝長子奕偉的孫子,但他的父親是貝勒載治,是從別宗過繼而來,血統比較疏遠。雖然歷史上有把皇位傳給外姓人的例子,比如郭威傳給了柴榮。但慈禧太后明顯沒有後周太祖的胸襟,溥倫也沒有展現出類似後周世宗的才能,這個人選就此作罷。

再說說溥侃,他是溥倫的弟弟,同治皇帝駕崩時才八個月,無論從血緣上,還是年齡上,都不是皇帝的最優選擇。

既然“溥”字輩的沒有合適的人選,那隻能從同治皇帝的兄弟,也就是“載”字輩中選擇了。

相對於“溥”字輩,“載”字輩在世的人非常多。其中和同治皇帝血緣最近的是恭親王的兩個兒子載澄、載瀅和醇親王的兒子載湉。這三個人被視作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

從當時的形勢看,恭親王兩個兒子的優勢比較明顯。首先是年齡,同治皇帝駕崩時,載湉只有四歲,而載澄、載瀅都已成年,所謂“國賴長君”,這給載澄、載瀅加分不少。其次是恭親王的權勢非常大,自從辛酉政變以來,恭親王便成為了朝中權勢最為顯赫的人物,京內京外有一大批擁護者,此外,他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比較好,倘若他兒子繼位,也比較容易取得列強們的認可。

可就當大家認為載澄或者載瀅能夠身登大寶,彌補乃父遺憾時,慈禧太后果斷站了出來,擊碎了恭親王一家的皇帝夢。

同治皇帝無子引皇位之爭,慈禧太后爭權立四歲幼兒

(恭親王奕訢)

在決定皇帝人選的“西暖閣會議”上,慈禧太后是這樣說的:“文宗(即咸豐皇帝)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即慈禧和慈安)同一心,汝等敬聽,則宣佈曰某。”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無論是慈禧太后,還是慈安太后,都想立一個年幼的人作為皇帝。至於其中的原因,慈禧給出的理由是“可教育”。

後人評價這件事情,均認為慈禧太后之所以主張“立幼”,是為了在新帝繼位之後繼續掌權。無論恭親王哪個兒子繼承皇位,她都要和權力說拜拜了。畢竟,有“皇父”加成的恭親王奕訢,是絕對不會讓慈禧太后再次指染最高權力。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不排除慈禧太后有這種想法,在“西暖閣會議”剛開始,她便詢問了群臣垂簾聽政的事情,便是明證。但需要指出的是,慈禧太后不讓恭親王的兒子繼位,除了擔心大權旁落之外,還有一層隱憂——她擔心新君會重演嘉靖故事。

事實上,在“西暖閣會議”召開的三百年前,明朝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明孝宗駕崩後,皇位由他的獨子明武宗繼承。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死在了豹房,因為他沒有子嗣,所以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選擇了他的堂兄弟興獻王朱厚熜繼承了皇位,他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令楊廷和沒有想到的是,嘉靖皇帝一來北京,就給他出了個難題——“大禮議”。這位年輕的皇帝並不承認自己的父親是明孝宗朱佑樘,堅持尊崇自己的生父。由是朝廷分為了兩派,爭吵不休,而嘉靖也藉此剷除了明孝宗、明武宗的舊臣,使自己真正成為了權力核心。

同治皇帝無子引皇位之爭,慈禧太后爭權立四歲幼兒

(嘉靖皇帝)

慈禧太后擔心,倘若讓恭親王奕訢的兒子繼位,誰敢保證他不效仿嘉靖故事?到時,不僅她所享有的一切都化為烏有,奕訢也可就此“黃袍加身”,和咸豐平起平坐。這顯然是慈禧太后所不願看到的。

既然恭親王的兩個兒子被排除了,結果很明確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將成為清帝國新的主人。慈禧太后認為,載湉一方面年齡小,比較好控制,另一方面又是自己的外甥加侄子,諒他長大後不會像嘉靖那樣絕情。更何況,奕譞相對於奕訢,也沒有太大的權力慾望。這些因素,無疑都符合慈禧太后的心理預期。

不過,新皇帝的生父奕譞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史載,他聽到消息後,立刻爬伏在地上,連連磕頭,繼而失聲痛哭,以至於昏迷倒地。醇親王有這樣的表現,可能有“喜從天降”讓他失去了往日的理智的因素。不過,筆者覺得,醇親王的眼淚除了喜悅之外,還有對未來的擔憂。他明白,從此以後自己的兒子要和自己永別了。他不敢想象,沒有父母陪伴的兒子,在深冷幽邃的紫禁城中,會變成什麼樣子。沒錯,載湉身邊有一個“伯母兼姨媽”,但是奕譞知道,自己這位嫂子對待親兒子同治皇帝尚且無情,怎麼能指望她能真情溫暖自己的兒子?

這是每個父母的正常反應,但是,此時已經由不得奕譞說“不”了。就這樣,在慈禧太后的一聲命令下,中國正式進入了光緒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