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为何希望四阿哥胤禛做一个孤臣?

宜男


在雍正正式接手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前,康熙向他提出,希望雍正能成为一介“孤臣”。这是康熙对于雍正的一种期望与期待,同时也是其对于雍正的提点与要求。


然而,雍正则从这个“孤臣”之中,读到了康熙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将其作为了自己参与夺嫡的核心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就此一步步赢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器重,也最终成为了康熙皇帝的继任者。


所谓“孤臣”,首先要做的到便是“臣”。

众位皇子中,由谁继承皇位是康熙皇帝最为希望看到的,毫无疑问是太子胤礽,至少在“二废皇太子”之前,康熙皇帝都是这个想法。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自己的这些儿子们,康熙皇帝非常想要看到的情况是,众位皇子与太子胤礽之间,保持一种非常和睦而又和谐的关系,胤礽能够在兄弟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其他皇子也能够对其保有足够尊重的同时,并对其提供支持与协助。

然而,这样的想法也仅仅是康熙的一厢情愿而已。事实上,太子胤礽荒诞不羁、碌碌无为的表现,已经引得了朝中大臣以及众位皇子的一致不满,而包括其他皇子,特别是大阿哥胤褆与八阿哥胤禩,不仅对于胤礽的储君之位有着强烈的觊觎之心,甚至已经开始逛街党羽,布置势力,准备将胤礽拉下太子之位以取而代之。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的表现,可以说是让康熙倍感欣慰的。

首先,是在剧情开始,朝堂上议论处理黄河灾患的时候,雍正就对太子胤礽保持了极度的尊重。

尤其是在“八爷党”的众人,对于雍正擅自清查户部存银提出质疑的时候,雍正的回答可谓是给足了胤礽“面子”。

“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

这既是在表明太子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他对于太子的态度,这样的说法无疑会在康熙的心中加分不少。

其次,雍正想要去江南筹款赈灾,一定要通过太子胤礽的举荐。

“太子,千里泽国,百万灾民,可直接关系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为皇子,臣愿为皇阿玛分忧,为太子分劳。苟利社稷,个人的荣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

如果绕过太子胤礽,直接向康熙皇帝请命,或许康熙也会同意雍正的请求,将其派往江南筹款赈灾,但是其内在的意义则是完全不同。

一方面,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一种急于邀功的表现,会给人,特别是康熙皇帝留下急功近利的印象。另一方面,此事通过胤礽口中表述,不仅可以获得胤礽的支持,并且为了保下胤礽的举荐功劳,康熙也会全力支持雍正,这样的话无疑会事半功倍。同时,当康熙看到了胤礽与雍正的如此关系,必然会感到无比欣慰。

再次,就是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雍正也是在一直迁就这太子胤礽。

在所有亏欠户部款项的众人中,胤礽是当之无愧的最大“债主”,可为了保全胤礽的名声,在魏东亭尚未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前,雍正都选择了隐瞒太子胤礽的所欠款项。

而即便是最后,胤礽当着所有人的面,对于雍正追比户部欠款的行为予以了彻底的否定,雍正也没有在康熙面前说胤礽一个不是,反而继续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自身,对于胤礽可谓是做到的仁至义尽。

最后,就是在“一废皇太子”之后,雍正主动上奏,请求复立胤礽。

此时的雍正并不是想着借助胤礽被废黜皇太子之位的时机,与其他皇子一较高下,进而争夺储君的位置。相反,他与十三阿哥胤祥在邬思道的指点下,主动向康熙皇帝递上奏折,请求复立胤礽。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昭显在其心中,皇太子胤礽是当之无愧的储君,是对其地位的充分认可,同时也是在表明自己并没有夺嫡之心。

由此可见,自始至终,雍正都在坚持着为“臣”的心,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康熙所非常希望看到的。

这一时期的康熙皇帝,希望的众位皇子能够对他有“人臣”之心,这是为了维系皇位的稳固与皇权统治的根基牢靠。并且康熙希望皇子对于太子胤礽,也能施以“君臣之心”与“君臣之礼”,他想要看到胤礽得到众位皇子的支持,众位皇子也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愿。这样一来,不仅让康熙对于现在非常的放心,对于未来,其也会充满欣慰。

而雍正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树立了自己与其他皇子不一样的形象,同时,更是极大了满足了康熙内心的需求与渴望,这样一来,康熙对于雍正的好感也必然是会明显提升。


所谓“孤”,即是“舍小利,取大义”。

康熙第一次提到“孤臣”,是在雍正主动请旨,愿意接下追比户部欠款差事的时候,并且在这个时候,康熙还语重心长的对雍正说了一句:

“我要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这个时候康熙要雍正做一个“孤臣”,并且是要做一个真正的“孤臣”,实际上是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康熙希望雍正抱着的是不怕得罪人的心态。

按照邬思道的说法,拖欠户部官员的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确实是因为俸禄过低,并且或是处在清水衙门,或是单纯的清廉为官,从而导致了其没有其他额外的进项,致使生活窘迫,已经到了不借钱难以维继生活的状态;第二种,则是利用借取的款项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而第三种,则是为了不被朝堂所孤立,随波逐流的,算是为融入朝堂上的主流风气而用向户部借款献上了一份“投名状”。

针对这三种情况,雍正的追款行为,都将对其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第一种人,是影响到了官员们的基本生活;对于第二种人,影响到了他们的“财路”,算是砸了他们的“饭碗”;至于第三种人,则是让其彻彻底底的折掉了面子。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项得罪人的事情,而这样一来产生的后果不仅仅是当下雍正会为朝堂上的官员所记恨,并且在之后也很难再让这些官员对其进行拥戴与支持。

而康熙让雍正做“孤臣”,无疑就是让雍正放下这样的包袱,不要因为担心得罪人就畏首畏尾,而是应该坚持原则,绝不姑息。

其二,康熙希望雍正想事情、看问题要以朝廷的大局为重,懂得自我牺牲。

对于这次追比户部欠款,康熙是非常看重的。此时国库空虚,可以说这给朝廷与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再有风吹草动,都将让国家陷入到新的危机之中。于是,康熙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行动,缓解如今的危局,为此,康熙不惜用到了晋封亲王这样的重赏,甚至是动用了自己体己的银子,目的就是为了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而康熙也希望用自己这样的态度,让雍正明白事态的严重性,与此同时更是要让其明白,得罪人也好,无法赢得官员们的支持也罢,这仅仅是个人的“小利”,但是从整个国家的“大义”出发,让国库充盈起来,才是当务之急,才是雍正最应该考虑,也是他最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所以,这无疑就是要让雍正要懂得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

当然,雍正在整个追比户部欠款中,态度非常的坚决,这一点还是令康熙非常的满意,只不过此时的雍正处理事情的方法还是比较稚嫩,于是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这次追比欠款的任务。

即便如此,康熙还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没有就此废黜他的郡王爵位,只是处以了罚俸的惩罚,并且还用“自诩聪明”评价的雍正,而这是在肯定雍正办事态度的同时,给予了雍正办事方式方法上的批评。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雍正已经理解了康熙“孤臣”的真正意思,而在之后“举荐大将军王”的过程中,雍正则再一次将“孤臣”的心智表现的淋漓尽致。

按照雍正的本意,他希望的保举十三阿哥胤祥出任“大将军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胤祥就此脱离圈禁的状态,同时还能让自己获取强有力的外部军队支持。

然而,雍正这样的想法被邬思道所否定。

按照邬思道的观点,此时的雍正不应该只从自身层面去想问题,而是要站在康熙的高度,用康熙的“帝王心术”去看待。于是,在邬思道的提点下,雍正果断举荐十四阿哥胤祥出任“大将军王”,并且就此顺水推舟的让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他自己同样从中获利颇丰。

而更为重要的是,雍正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康熙面前再一次将“孤臣”的本质展现了出来。

一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所有皇子中,具备领兵打仗才能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与十四阿哥胤禵了,所以雍正举荐胤禵出任“大将军王”,本就是为国举贤的举动,体现的是雍正公平公正的一面。

二来,雍正没有保举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十三阿哥胤祥,反而是保举了敌对阵营的十四阿哥胤禵,这是雍正宽容与胸怀的体现,同时也让雍正在康熙面前表现了自己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大局”的政治气度与政治品质。

三来,从当前的局势来看,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必然是最佳的选择,其能够获取最多的支持,并且也不会被人从背后掣肘,进而能够确保西北平叛的胜利,所以雍正的这次举荐是从朝廷和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没有顾忌双方的政治立场不同,这种精神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正是因为如此,正是因为康熙看到雍正的这份顾全大局的宽和与度量,算是完成了对其的终极考验,也就此决定要将皇位传给雍正。

纵观整部《雍正王朝》,雍正能够将康熙对于他“孤臣”的期望与要求,化作自身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进而以“孤臣”的标准来对照建立外在的形象与为人处事的口碑,使其最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进而使其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雍亲王府


康熙四十六年,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决堤,淹没田土房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这场水灾将康熙盛世、天下太平的谎言一举揭穿,四阿哥胤禛经过调查得知:除了邻近省份无料可调,朝廷甚至连赈济灾民、修建河堤的几百万两银子都拨不出来。户部存银几乎都被官员借走,亏空竟达一千二百万两,以致于国库空虚到只能勉强凑出五十万两用于赈灾。这就是追比国库欠款案的背景,也是胤禛立志大不了做一介孤臣所面对的复杂局面。

在震惊之余,康熙马上想到要将国库亏空的银子追回来,以应付朝廷的不时之需。然而站在朝堂上的儿子当中竟然没有一个愿意替父分忧,主动承担追比欠款的差事。因为这是一桩既得罪人,又不讨好的苦差事。借钱的官员上至宗室王公,下至功臣故旧,大多是朝廷的重臣。向他们追讨欠款无异于得罪满朝文武,让自己陷入到孤家寡人的境地。唯一令康熙感到欣慰的是,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刚刚返京的四阿哥胤禛,主动向他表示愿意承担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胤禛并不是没有考虑到办理这桩差事的难度,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所做出的艰难抉择,“只要对朝廷有利,对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利,儿臣大不了做个孤臣就是了。”也就是说,胤禛准备冒着得罪满朝文武的风险,也要把追比欠款的差事办好。

康熙对四阿哥勇于任事,不计得失的行为极其赞赏,“好,有个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好的事。”面对吏治败坏,朝纲混乱的歪风邪气,康熙太需要像胤禛这样办事不讲情面、勤勉而又能干的儿子。敢于做一介孤臣,也就意味着愿与一切歪风邪气展开斗争,不惜冒得罪天下人的风险来办理差事。既有这样的勇气与决心,康熙相信追比欠款的差事一定能够办好。

康熙为何希望胤禛做一个孤臣,这涉及到清朝特有的宗室制度。大家知道明朝的皇子在成年之后会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是不能够私自回京的。明朝太子除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外,还接受治国理政的专业教育,而其他皇子平日里只学习文化知识,而且一旦成年就要到封地就藩,成为圈养在当地的高级囚犯。清朝在对待宗室亲贵上,完全摈弃了明朝的分藩制度。皇子在成年后安排在朝中当差,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亲贵势力,他们与文武官员互相勾结,串通一气,形成各为其主的党派展开明争暗斗。这对于太子来说极具威胁性,大家都是皇子,谁也不比谁高贵,凭什么你能做太子而我就不能呢?这也是康熙晚年发生九子夺嫡惨剧的原因之一。

康熙希望胤禛做一个孤臣,是希望他能够一心替朝廷办差,不结党营私,日后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应该说,康熙是满心希望太子胤礽能够担起这份千钧重担,不枉费自己多年以来的苦心栽培。对于胤禛,当时的康熙仅仅只是将他放在未来朝廷柱石的位置上,丝毫没有把皇位跟四阿哥联系起来。所谓“孤臣”,指的是势单力孤的臣子,也就是不拉帮、不结派,全心全意替朝廷办差的忠臣孝子。但康熙没有料到的是,太子胤礽的行为举止实在让人不堪忍受,他不仅卖官鬻爵、贪污纳贿,而且淫乱后宫,意图谋反。这才促使康熙痛下决心,废黜胤礽的太子名位。在热河狩猎大会上,稚气未脱的皇孙弘历一番理直气壮、有理有据的说辞,让康熙在龙心大悦之余,心中不由得冒出一个此前从未有过的念头:这难道就是天意吗?


历史茶坊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以纯粹电视角度来看的话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说这个话的时候是要派老四去追查户部欠款的时候,这个时候整个大清朝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满朝文武大臣,谁都欠钱,这时候你老四去追钱,不做孤臣你怎么去要钱。第二也是比较重点的,康熙终其一生他是很反对也最讨厌的就是结党,那是对皇权最大的挑战,老八基本就是因为这个而直接被康熙排出太子之位人选的。如果不让你老四做孤臣,这么大的事我让你做,你趁机做人情,做大自己势力,那不是又要培养出一个大的对皇权有威胁的势力来。因为当时两大势力,一个太子党,一个八爷党已经很明显了,这点康熙岂会不知道。所以康熙才指名道姓要老四去追缴户部欠款,还要他做个孤臣的。


鑫菲农林


韩非子说:想治理国家,必须除掉朋党;不除掉朋党,他们将越聚越多。所以皇帝的日常必修是分化下属,“上操度量,以割其下。”

所操是“欺君之罪”,所割是“分化制衡”。

自古统治者,尤其是雄主,最喜欢什么样的下属?

孤臣。

最担心的是什么下属?

同气连枝,因为结党营私必然不奉公,甚至会造反。
黄帝有一句话最贴切:上下一日百战。
这“百战”有明刀明枪的,有忌惮猜疑的。

古往今来,帝王不长寿的两个大原因,不算计下属让下属联合起来玩死了,另外一种是时刻算计这下属,情绪恶劣短寿了。
如果下属都是有操守的孤臣,那么会省很大心,活得滋润些。
康熙鼓励胤禛是有政治远见的,如果胤禛卷进复杂的党派内耗中去,那是个大漩涡,另外这些结党的臣子派系本身就是皇帝的敌人,皇权的蠹虫,预期说康熙是希望不如说是鼓励。

因为胤禛走的路子就是孤臣纯忠之路。
从当时的环境背景看,存在要树立胤禛的功绩可能,因为电视剧中康熙说孤臣一事是追款重担。胤禛奏请十三弟一起,康熙回绝了,说了孤臣一番话。

这个交代也许是希望胤禛能够成为太子的柱石,也可能继承人的重新考量,还可能是一种试探,帝王心术,浩渺不可洞悉啊。


电影预告片小哥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做孤臣,其实是中了老四胤禛的计策:

《雍正王朝》之所以是一部神剧,全在于越品越香,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饱含深意,蕴含着大量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职场潜规则。

在剧中,老四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虽然每一次出场都是高大上的形象,实际上很多动作背后,都藏着他至高无上的谋略。

这种谋略甚至骗过了众臣,骗过了兄弟,骗过了康熙帝,并最终登上了皇位。

今天我们回到剧集的开端,给大家分析一下,老四胤禛江南赈灾,为什么揭开了他夺嫡的序幕?

一、

《雍正王朝》一开场就是一座龙椅,随着镜头往下推,是两边的对联,是皇冠上的珠子,是皇冠,是皇上……

这其实就是一幅江山社稷图,外面电闪雷鸣,里面众臣跪倒一片,就说明这个江山出了问题,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康熙帝的心情必然跟这天气一样,愁云密布,他盯着一副对联的下联仰望: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意思就是说,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谨言慎行,这样才能万国来朝,国家统治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要遵循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做人要仁、义、礼、智、信,不要轻视人民所从事的事情,且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

在这种情况下,众皇子得以出场,在这场朝堂议事上,只有老四胤禛的表现让康熙帝满意。

太子胤礽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还不忘跟郑春华鬼混,面对南方水灾,竟然毫无办法;老八胤禩顾左右而言他,只说好话,不提问题,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老四胤禛,不仅发现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际上当时朝堂之上,或者讲在康熙帝的心目中,太子胤礽是坚定的皇位继承人,候选人是老八胤禩,老四胤禛从属于太子,根本没有入康熙帝的法眼。

他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就必须不走寻常路,也只有如此,才能争取一线希望。

二、

如果没有这场大雨,没有黄河的泛滥,没有国库的空虚,老四胤禛根本就没有机会。太子胤礽监理国事,老八胤禩都能掌管户部,而老四胤禛,当时没有具体负责的事务,仅仅有康熙帝的一句不走心的话:

“皇阿玛让儿臣平日里留心政事!”

仅仅是留心,老四胤禛就把这项权力发挥到了极致,不仅瞒着太子,也瞒着老八,私自就把户部账目查了个底朝天。

两个人跪倒在朝堂之上,一个鞋底是湿的,一个是干的,就给康熙帝留下了实干家的印象。

要知道,这时候的康熙帝还是相当维护太子胤礽的形象,虽然恨铁不成钢,但还是尽力维护: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

这个烂摊子是你们这些阿哥造成的,自然也由你们这些阿哥来收拾,但是众人都退缩,只有老四胤禛挺了上来。

他为什么这样做?

其实他准确了判断了众阿哥的心理,先说老八胤禩,他为什么不敢接这个差事?

按照常理判断,老八胤禩掌管户部,出了这么大亏空,本应该由自己收拾烂摊子。同时江南是他的势力范围,去筹款再正当不过,但是坏就坏在他是以“贤”著称。他立身之本就在于这些拥护他的大臣,逼他们捐款,就等于挖自己墙角,这事不能干。

三、

但是如果这个差事让太子胤礽的人去干,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

干成了,则得罪一大批朝臣,这群人一边骂太子,一边聚集到老八胤禩身边。这事要办不成,灾情的灾民就不是灾民了,那就是一群义民,水淹的就不是黄河两岸,而是紫禁城,最后担罪的还是太子。

所以,老四胤禛接下这个差事,就是抗雷的活,只会让老八胤禩高兴,让太子胤礽难过:

“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

太子胤礽越强调老四胤禛是自己的人,其实就越让老四胤禛坚定,自己不要成为他的人!那么怎么才能在这次赈灾的过程,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在康熙帝面前,同时具备夺嫡资本呢?

这就是老四胤禛的聪明所在!

“为皇阿玛分忧、为太子分劳、苟利社稷、吾愿往矣!”

老四胤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了这么一项高难度的差事,给康熙帝的印象就是,毫不为己,专门利人,为了江山社稷,在所不辞。

为了逼那些富商和官绅就范,老四胤禛使了不少手段,包括纵容灾民进城、截留任伯安书信、逼有钱人捐款等等。他能截留任伯安书信,必然也能截留那些弹劾他的书信,但是他没有这么做。

他是在康熙帝面前刻意营造“一心为国”,宁可留骂名的印象,他回京后专门提到“孤臣”这个词,这就是在做铺垫。

四、

老四胤禛必须通过这些弹劾的奏折,来试探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试探了太子胤礽。

如果大家一致认为老四胤禛该罚,那么这个罪过会记到太子胤礽头上,毕竟他是太子的人。如果这个罪最后康熙帝没有任何处罚,那么恭喜老四胤禛,他已经脱离太子党,可以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参与到夺嫡之争了。

果然,康熙帝面对江南官员交上来的弹劾老四胤禛的奏折后,召集太子和上书房大臣商议,太子胤礽先是肯定了老四胤禛的功劳,又担心功高盖主,于是又否定了他的行为:

“皇阿玛经常开导儿臣们,要以德为本,以仁导行,激烈激诈的手段,并非立身之本,治国之道,要说在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点。”

太子胤礽简直是神助攻,他也用“德”和“仁”来评价老四胤禛,可是他站的立场却是那些官员。对他们“德”和“仁”恰恰是对那些受灾百姓的“不德”,“不仁”,反观老四胤禛反而是“大德”和“大仁”。

太子的境界实在是低,他是想表明,自己才是太子,自己不认可老四胤禛的表现,你们大臣们怎么说?

而在场的三位大臣,表情各异,显然对太子此举不理解,康熙帝急忙转移话题:

“啊,天津桂顺斋啊,进上来的沙琪玛,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御膳房的做法不一样,李德全,给大人们各上一份尝尝。”

康熙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接地气的真狗奶子沙琪玛才是真正有味道的,要想真正治理国家,还需要像老四胤禛这样接地气,不要人为跟百姓制造鸿沟。

五、

难道老四胤禛有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要知道这时候的他还没有把邬思道招纳营中呢?

他当然无法判断朝堂之上,面对众臣的弹劾,康熙帝和上书房大臣们会怎么说。但是他也有辅助之策,那就是江南歌谣: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叫回话!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

那么这段歌谣究竟是谁编的,又是怎么传到康熙帝的耳朵里呢?

真的是江南那些灾民编的吗?显然不像,结合后来李卫推行新政时编的歌谣,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哪里编的出这么工整,又形象的歌谣,毕竟还有几个隐喻在里面。

会不会是江南那些官员编的呢?

显然也不是,这段歌谣一看就是歌颂老四胤禛的,受益人也是灾民,他们弹劾还来不及呢,哪有可能去歌颂他。

所以,这段歌谣只能是老四胤禛自己编出来的,然后想方设法送到康熙帝的耳中,他此举有何目的?

很简单,他就是要制造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是众多大臣在弹劾,一方面又是广大群众在歌颂。孰对孰错,一目了然,别忘了他前往南方赈灾的目的是什么,一切脱离目的的表现,都是假象。

就这样,老四胤禛在康熙帝心中的形象瞬间放大,也进入了他的考察范围,他回京述职,特意提到孤臣二字,康熙帝大为欣赏:

“好!有个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康熙晚期,社会腐败日益显现,有心刷新吏治,但力不从心,也不符合康熙帝“仁德”的形象。老四胤禛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太子胤礽也罢,老八胤禩也罢,都没有这么大的魄力和决心。只有老四胤禛表现出来的,让康熙帝大为感动,也为大清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老四胤禛出奇制胜,不惜得罪众臣,在康熙帝心中牢牢刻上了“孤臣”标志,“孤臣”再演变就是“孤君”,他后来能当上皇帝,就是从这次事件开始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做孤臣才能无欲则刚,才能不会有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才能一心为公,为朝廷,才能不结党!才能放开手脚!


峰31867578


康熙帝让四阿哥成为真正的孤臣,目的是让四阿哥有独立的团队去夺取皇位!而不是和其它几个阿哥斯混在一起追波逐流!


大耳朵图图39578551


任何时候朝廷里都要有个跟皇帝一心与大臣们“斗法”的人物,康熙是皇帝里面做的讲究的了,大部分皇帝都是找太监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