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本不是惡習,卻從粉圈肆虐到學術界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2147天


自從“翟博士”事件後,粉絲們點出了新技能。


“舉報”,本是一種正義的行為。一般指的是向有關單位檢舉報告壞人壞事。

隨著現如今造假成本和發言門檻的降低,“舉報”本身也很容易被人利用,變成一件抹黑他人的工具。


近期,肖戰粉絲的連環舉報行為火爆網絡,致使“流量小生”遭到全網抵制,這一切都要從隨意上綱上線的“舉報”說起……


今年2月,微博某用戶在微博發佈了一篇關於肖戰的同人文章連載。

這篇文章以文筆細膩在CP粉圈內非常著名,還有痴迷劇情的畫手為其創作配圖。


“舉報”本不是惡習,卻從粉圈肆虐到學術界


但是,由於這篇文章中肖戰的人設是女性化的,粉絲認為這篇文章具有侮辱性,並且屬於淫穢色情內容,於是開始一系列“舉報”行為。


首先,這篇同人文的作者微博被舉報。

接著,同人創作網站AO3被舉報。

然後,粉絲以正義、保護未成年人、打擊淫穢內容為理由,開始投訴國內涉及同人題材的平臺。

B站、LOFTER、豆瓣等App無一倖免。

粉絲們還不斷給國家掃黃打非辦公室打電話。

甚至,還對舉報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圖文解說,號召更多人加入舉報行列。


最後,肖戰粉絲舉報AO3成功,中國用戶無法訪問該網站。

AO3百度貼吧、B站同性內容、Lofter寫手內容也先後被封。

這下,肖戰的粉絲觸犯了眾怒。


面對舉報,憤怒的網友選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粉絲行為,偶像買單”成為反肖戰者的抵制原則,不僅總結了肖戰所有影視作品,還總結了肖戰的商業代言,發佈了《抵制肖戰指南》。


首先,肖戰所有的影視作品在豆瓣被惡意刷低分,未上映的作品被“一星預定”。

同時,網友們針對肖戰的代言進行抵制,在各商品直播間或是品牌微博下面發佈大量抵制肖戰的言論。


更誇張的是,大量網友針對肖戰代言的商品,向工商部門進行舉報稱涉嫌虛假宣傳,同時有計劃有規模地向各大品牌索要發票,導致商家苦不堪言。


總的來說,此戰兩敗俱傷。肖戰粉絲的激進行為固然導致各網站內容被封,肖戰的影視資源、廣告代言以及形象更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此次“舉報”事件看上去最後並無獲益者。


其實,這股舉報之風也刮到了學術圈。

揭露學術不端,本應是每個學者的職責。

但投機取巧者哪裡都有,“舉報學術不端”竟也會淪為打壓競爭對手的工具。


就在去年,肖戰粉絲也曾向清華大學舉報過顏寧教授論文作假。


“舉報”本不是惡習,卻從粉圈肆虐到學術界


顏寧是朱一龍的粉絲,於是肖戰粉絲也向她推薦了肖戰的作品。

奈何顏寧對此表示無感。

因此,惱羞成怒的粉絲就以“學術不端”為名舉報了顏寧。

批顏寧科研能力不行,在美國混不下去,還稱其“這輩子都別想評上院士”。


“舉報”本不是惡習,卻從粉圈肆虐到學術界


此事沸沸揚揚上了微博熱搜。

最後,顏寧發聲明澄清,自己的微博只關注朱一龍是因為工作繁忙,再無心追星。

這場鬧劇才草草結尾。


“舉報”本不是惡習,卻從粉圈肆虐到學術界


我們可以理解,粉絲圈的大多數人年紀很小,情緒易激動,很容易被煽動去做一些過激的行為。

不過,衝動並不是理由,這樣的惡意報復不加制止,會破壞學術界乃至全社會的風氣。


這種“到處出警”的行為一旦流行到學術圈,如果有人想借題發揮打擊對手,都可以從學術不端的角度出發,借鑑粉圈的“舉報”方式,可以隨意破壞對手的名聲。

畢竟造謠的成本仍很低,而調查過程漫長不說,自證清白了也少有人關心

因為人總是容易被獵奇、勁爆的內容吸引。


通過學術舉報來抹黑對方並非孤例。

2019年的中超聯賽,裁判傅明的多次爭議判罰引發球迷不滿,憤怒的球迷討公道的方式卻前所未有的文雅,

對傅明以往的論文悉數進行查重。

其中,就有一篇論文的抄襲比例高達54.84%。


“舉報”本不是惡習,卻從粉圈肆虐到學術界


不過,事件隨後也發生了反轉。

有人提出質疑,傅明的論文收錄時間為2014年12月12日,但“相似論文片段”卻出現了2014年12月25日的論文。

這難道是穿越了嗎?

原因實則設置了查重時間範圍,所以這麼高的重複率可能是人為操作顯示的。


此外,其他論文的鑑定還使用了知網之外的查重平臺,數據庫可信度不高。

因此,傅明論文抄襲事件,很有可能是球迷故意為之,以學術不端來報復裁判行為。

傅明本人不存在抄襲情況。


即使傅明在比賽中的判罰確實值得商榷,但對其進行汙衊,造謠學術不端的行為也是不可取的。

可以用論文重複率來打壓一個人,前提是保證內容證據詳實。否則,與粉圈的無腦噴人有何區別呢?


科學研究,必須具有客觀性、嚴肅性、可靠性。

對於學術不端,絕對要鼓勵舉報。

但無論實名還是匿名的舉報,還是應該有初步證據,否則就是信口雌黃,浪費公共資源。


無論是院士還是我國千萬科研工作者之一,都是學術研究的領頭者。

一旦他們被惡意舉報學術不端行為,破壞的不僅是某個人、某個研究機構的聲譽,還會動搖我們對於科學研究的信任。


最新人社部印發的《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作出明確要求:學術造假將撤銷職稱,並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


而惡意舉報學術不端,是伴隨著加強管理出現的“惡疾”。

對造假者不能姑息的同時,對於惡意舉報者同樣應讓其負相應責任。

有法可依,才是最終的倚仗。


—END—

10天領悟3分SCI套路訓練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