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本不是恶习,却从粉圈肆虐到学术界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2147天


自从“翟博士”事件后,粉丝们点出了新技能。


“举报”,本是一种正义的行为。一般指的是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

随着现如今造假成本和发言门槛的降低,“举报”本身也很容易被人利用,变成一件抹黑他人的工具。


近期,肖战粉丝的连环举报行为火爆网络,致使“流量小生”遭到全网抵制,这一切都要从随意上纲上线的“举报”说起……


今年2月,微博某用户在微博发布了一篇关于肖战的同人文章连载。

这篇文章以文笔细腻在CP粉圈内非常著名,还有痴迷剧情的画手为其创作配图。


“举报”本不是恶习,却从粉圈肆虐到学术界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中肖战的人设是女性化的,粉丝认为这篇文章具有侮辱性,并且属于淫秽色情内容,于是开始一系列“举报”行为。


首先,这篇同人文的作者微博被举报。

接着,同人创作网站AO3被举报。

然后,粉丝以正义、保护未成年人、打击淫秽内容为理由,开始投诉国内涉及同人题材的平台。

B站、LOFTER、豆瓣等App无一幸免。

粉丝们还不断给国家扫黄打非办公室打电话。

甚至,还对举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图文解说,号召更多人加入举报行列。


最后,肖战粉丝举报AO3成功,中国用户无法访问该网站。

AO3百度贴吧、B站同性内容、Lofter写手内容也先后被封。

这下,肖战的粉丝触犯了众怒。


面对举报,愤怒的网友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成为反肖战者的抵制原则,不仅总结了肖战所有影视作品,还总结了肖战的商业代言,发布了《抵制肖战指南》。


首先,肖战所有的影视作品在豆瓣被恶意刷低分,未上映的作品被“一星预定”。

同时,网友们针对肖战的代言进行抵制,在各商品直播间或是品牌微博下面发布大量抵制肖战的言论。


更夸张的是,大量网友针对肖战代言的商品,向工商部门进行举报称涉嫌虚假宣传,同时有计划有规模地向各大品牌索要发票,导致商家苦不堪言。


总的来说,此战两败俱伤。肖战粉丝的激进行为固然导致各网站内容被封,肖战的影视资源、广告代言以及形象更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此次“举报”事件看上去最后并无获益者。


其实,这股举报之风也刮到了学术圈。

揭露学术不端,本应是每个学者的职责。

但投机取巧者哪里都有,“举报学术不端”竟也会沦为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


就在去年,肖战粉丝也曾向清华大学举报过颜宁教授论文作假。


“举报”本不是恶习,却从粉圈肆虐到学术界


颜宁是朱一龙的粉丝,于是肖战粉丝也向她推荐了肖战的作品。

奈何颜宁对此表示无感。

因此,恼羞成怒的粉丝就以“学术不端”为名举报了颜宁。

批颜宁科研能力不行,在美国混不下去,还称其“这辈子都别想评上院士”。


“举报”本不是恶习,却从粉圈肆虐到学术界


此事沸沸扬扬上了微博热搜。

最后,颜宁发声明澄清,自己的微博只关注朱一龙是因为工作繁忙,再无心追星。

这场闹剧才草草结尾。


“举报”本不是恶习,却从粉圈肆虐到学术界


我们可以理解,粉丝圈的大多数人年纪很小,情绪易激动,很容易被煽动去做一些过激的行为。

不过,冲动并不是理由,这样的恶意报复不加制止,会破坏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风气。


这种“到处出警”的行为一旦流行到学术圈,如果有人想借题发挥打击对手,都可以从学术不端的角度出发,借鉴粉圈的“举报”方式,可以随意破坏对手的名声。

毕竟造谣的成本仍很低,而调查过程漫长不说,自证清白了也少有人关心

因为人总是容易被猎奇、劲爆的内容吸引。


通过学术举报来抹黑对方并非孤例。

2019年的中超联赛,裁判傅明的多次争议判罚引发球迷不满,愤怒的球迷讨公道的方式却前所未有的文雅,

对傅明以往的论文悉数进行查重。

其中,就有一篇论文的抄袭比例高达54.84%。


“举报”本不是恶习,却从粉圈肆虐到学术界


不过,事件随后也发生了反转。

有人提出质疑,傅明的论文收录时间为2014年12月12日,但“相似论文片段”却出现了2014年12月25日的论文。

这难道是穿越了吗?

原因实则设置了查重时间范围,所以这么高的重复率可能是人为操作显示的。


此外,其他论文的鉴定还使用了知网之外的查重平台,数据库可信度不高。

因此,傅明论文抄袭事件,很有可能是球迷故意为之,以学术不端来报复裁判行为。

傅明本人不存在抄袭情况。


即使傅明在比赛中的判罚确实值得商榷,但对其进行污蔑,造谣学术不端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可以用论文重复率来打压一个人,前提是保证内容证据详实。否则,与粉圈的无脑喷人有何区别呢?


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客观性、严肃性、可靠性。

对于学术不端,绝对要鼓励举报。

但无论实名还是匿名的举报,还是应该有初步证据,否则就是信口雌黄,浪费公共资源。


无论是院士还是我国千万科研工作者之一,都是学术研究的领头者。

一旦他们被恶意举报学术不端行为,破坏的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研究机构的声誉,还会动摇我们对于科学研究的信任。


最新人社部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作出明确要求:学术造假将撤销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


而恶意举报学术不端,是伴随着加强管理出现的“恶疾”。

对造假者不能姑息的同时,对于恶意举报者同样应让其负相应责任。

有法可依,才是最终的倚仗。


—END—

10天领悟3分SCI套路训练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