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在校大學生有70%都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這一說法?

埃夫隆


我還是比較同意這個觀點,70%這個數字是否精確還有待考究,具體如下:

第一,之前不論是子女有多少,都很難有條件或有機會讀大學。一般情況下,農村家長為了減輕壓力,讀完小學或初中,就讓打工去了。年齡稍大一點的子女通過打工掙錢,在幫扶年齡捎小的弟弟妹妹上學。

第二,大學的擴招計劃,也是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命水平提高逐漸發展的。現在,隨著家庭條件的改善,再加上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扶持,即使貧困家庭學生基本上也都有一個孩子能有機會讀大學。

第三,進入21世紀,大學的進一步擴招計劃,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通過高考進入理想的大學;另外,職業技術學校,也推出了3+2等模式,讓中專生有讀大學的機會。

綜上,隨著我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能夠有機會讓品學兼優的學生有讀大學的機會;大學的擴招計劃以及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也讓貧困學生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從而,中國在校大學生有70%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


博知苑


  • 題主的問題有一定的道理。據筆者所知,以前上大學指標少。就以鄉村為例,三十多年前,我們村有三位學子考上大學。全村都轟動了,那是打破建國以來村子裡沒有出過大學生的記錄。當時就湧現了一股學習的熱潮。家長都教育子女好好學習,將來像誰誰誰一樣有“出息”。

慢慢的大學生多了起來,也沒有當年的“轟動”了。

“中國在校的大學生有70%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想想真是這樣。原因是:

01、

四、五十歲的家長,念過大學的不多。當時受經濟條件限制,能讀完初中的就不錯了,好多鄉村的家長只是小學畢業。他們的子女考上大學就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

02、

上大學有指標的。多年前,上大學指標太少,說“萬里挑一”也不過分。有的村子多少年都沒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後來大學擴招,家長很榮幸成為大學生的“父母”。

03、

大學生多了,含金量低了。現在大學生好像遍地都是。但是人們對大學生的看法也變了。常聽人說,現在的大專花錢就能念,好像原來的初中生水平。人們依然看重985,211大學畢業的學生。

很多家長因歷史原因(成分高)不能讀大學;還有因為家庭經濟原因不能讀大學,那是學習好的學生都上中專(中專畢業工作包分配)。但是他們都重視子女的教育,他們的子女考上大學,就成為家裡第一代大學生。


星辰燦爛


首先就是從思想方面來講,在我們父母的年代或許他們身邊並沒有很多的知識分子,所以相對比於現在來說,並沒有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也沒有去上學的意識。所以就會一直處在一個很平衡的狀態下生活,畢竟當時的社會還是有一技之長就可以養活一家老小的。

再者從經濟方面來講,零零後在自己的父母的那個年代,可能一個家庭要養活好多個孩子,所以沒有充足的經濟來源來讓父母那個年齡段的孩子上學。

不管是出自於那種原因,可能對於零零後或者家長來說沒有經歷教育都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情,所以珍惜當下,珍惜我們處於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


oxygen真


放在以前,一個村能出個大學生都狀元一樣,村門口都掛紅彩,放鞭炮迎接。以前是農村有些家裡條件不允許,成分關係,能考上不一定能給讀,打工都靠拿工分的,能唸完小學就不錯,識幾個大字就很好了。現社會嗎,家裡條件經濟好,只要讀書好,想念大學,基本不難培養,家裡都支持念大學。就怕自己孩子沒出息,書不想讀,出社會混混,中途棄學,要麼自己不想念書了。現在家庭大學生都是普遍的,只有想念大學,和不想念大學的考慮了,以前想念都沒那個條件經濟讀,所以,當今大學生很多家庭觀念都變了,百分70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指那些想上大學,一個家庭出一個大學生。而是想讀和不想讀


楠溪洋洋


遵師重教,嚴加管教,名師出高徒,古時候科考進士,現代叫大學生,每家培養出一名大學生,真是都不容易啊!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們都有能力培養成下一代優秀的大學生,願他們都能為國家出一份力吧!



老馬和您同遊玩


對於廣大基層民眾來說,應該是的。那自己身邊的同事、朋友、親戚來說,家裡有大學生的,都是家裡第一個。有的孩子不喜歡學習的,甚至還沒有。一部分家長是中專、大專學歷。尤其在縣城,四十多歲的人,大學本科學歷還是比較少見。


天冷好個夏


我認為不止70%,如果大學指的是大專以上,因為上一代應該是80-90年代大學生,那個年代大學生比例應該不到30%


老羅10


也看地區,我們村,最老的中專生90多歲,80多歲的有三個中師,後面到50多的中間斷層!40多歲以下基本一大半是大專畢業!還算教育比較好點的!


皓月28755552


80後之前的學霸,特別是農村的,基本上中專完就分配工作端鐵飯碗,成績不太好的就算讀高中也考不上大學,所以作為這代人的兒女,考上大學還真是第一代大學生。


緣水禪心


儘可能多的培養一些本科生,職業院校可以大量招收外國留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