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

大食,原為一伊朗部族之稱,後為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和對伊朗語地區穆斯林的泛稱。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通典》、《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宋史》、《遼史》、《資治通鑑》等,均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國,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西部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裡海以及法國南部,南接阿拉伯海,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1258年,被蒙古帝國西征統帥旭烈兀所滅。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波斯語(Tay)的音譯。原為一伊朗部族(Tay或者唐邑部落,和伊朗民族沒有任何關係,是標準的阿拉伯部落,只不過該部落和波斯人接觸時間較長,因此波斯人喜歡以該部落稱呼整個阿拉伯民族)之稱,中國人通過伊朗人口中得知阿拉伯人,因此使用大食一詞稱呼阿拉伯人。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和對伊朗語地區穆斯林的泛稱。早自7世紀中葉起,唐代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10世紀中葉以後的宋代文獻多作大食。遼宋時期文獻中的大食一般仍指阿拉伯,在有些場合下則指喀喇汗王朝。唐杜環《經行記·大食國》:“ 大食 一名 亞俱羅 。其大食 王號 暮門 ,都此處。其士女瓌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閒麗。”《新唐書·西域傳下·大食》:“ 大食 ,本 波斯 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晳,出輒鄣面。日五拜天神。”《宋史·外國傳六·大食》:“ 唐 永徽 以後,﹝ 大食 ﹞屢來朝貢。其王 盆泥末換 之前謂之白衣大食, 阿蒲羅拔 之後謂之黑衣大食。”《遼史》所載可老公主出嫁之大食(即喀喇汗朝),請婚之王子冊割乃卡迪爾汗之子察格里特勤。遼與喀喇汗朝和親的背景是雙方政治經濟往來的需要,和親加強了這種聯繫。五代之後,宋朝肇興,宋朝史書所述的“大食”多指喀喇汗王朝(回鶻人建立) ,蓋因當時喀喇汗王朝依附於大食帝國(阿拉伯帝國)之故。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於中世紀創建的一系列伊斯蘭封建軍事王朝。帝國形成之後,作為先知繼承者的哈里發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邊疆。通過不斷地對外征戰,他們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舉世無匹的龐大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達到1339萬平方公里,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裡海,南接阿拉伯海,

阿拉伯帝國經歷了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倭馬亞王朝時期(661年~750年)和阿拔斯王朝時期(750年~1258年)。穆罕默德之後,阿拉伯國家的首腦稱為哈里發,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發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

第一任哈里發是艾布•伯克爾(632年~634年在位),在其兩年任內,平定穆罕默德去世後叛亂的各部落,恢復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634年~644年在位),先後收復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同時派4000騎兵攻入埃及,佔領了整個中東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歐麥爾還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644年~656年在位)率四萬阿拉伯鐵騎主力軍隊消滅波斯薩珊王朝數十萬大軍,西至北非利比亞。在位期間,奧斯曼本人由於腐化,重用親近、貪圖享樂,引起穆斯林的不滿,被擁護阿里而倒戈的士兵殺死。第四任哈里發阿里(656年~661年在位)執政時,阿拉伯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和教派分歧日趨激烈,先後爆發了三次內戰。阿里在同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中失利。661年,阿里遇刺身亡,四大哈里發時期遂告結束。阿里死後,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哈里發不再由選舉產生,改為世襲,實際上成了帝國的君主。

倭馬亞王朝政權鞏固之後,對外又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向東征服了中亞廣大地區,勢力直達印度河下游;向西掃蕩了拜占庭在埃及以西的北非勢力,於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安達盧西亞。至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最終形成,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8世紀20年代以後,阿拉伯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內訌不止。一直受歧視、受壓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紛紛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於750年推翻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中國史稱黑衣大食。9世紀中葉後,阿拔斯王朝進入分裂和衰落期。1258年,蒙古人入侵,最終結束了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國就此瓦解。阿拉伯哈里發帝國的向東擴張,使伊朗、中亞地區講伊朗語的人逐漸改奉伊斯蘭教。講伊朗語的穆斯林也被視為阿拉伯人,並被某些相鄰的民族稱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義隨之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