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誌》資興篇·文化記,走進千年書院品味歷史人文之美

耒水作為中原通往嶺南的水上交通要道,流淌著特有的文化血脈,在耒水之畔的資興大地,一座座書院拔地而起,歷經千年絃歌不絕,學脈綿延,成為涵養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園。

位於資興市七里柏樹村的觀瀾書院,湘南學院旅遊管理學院院長黃靜波受邀對這裡的修繕工作進行指導。這座建於宋代的曹氏家族書院,歷史上曾出過狀元1人,進士6人,文風之盛讓這座位於湘南深山中的書院聲名遠播。

湘南學院旅遊管理學院院長黃靜波:“資興書院主要以家族書院形式出現,它是湖湘書院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能培養本族的知識精英,又能為當地培養優秀人才。觀瀾書院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黃靜波正帶領學生們測量學院裡門柱和石壁的尺寸,再現觀瀾書院被風雨剝蝕的楹聯、碑刻,是此次修復工作的重要一步。

根據《曹氏族譜》記載,歷史上頗負盛名的觀瀾書院,吸引眾多文人墨客為其作傳題詞,在黃靜波看來,從這些延續千年的傳記、楹聯、詩詞裡,可以窺見這座千年書院學術宗旨與價值理念的變遷。

為了重現觀瀾書院的翰墨遺風,黃靜波找到一位老友,本地雕刻家曹恂,他對匾額楹聯的製作有著豐富的經驗。經過題字、雕刻、打磨、上漆等一系列工序,一副書法精湛、做工考究的楹聯製作完成。

經史宏深,學士名聲推獨步;

天才穎悟,狀元甲第冠群英。

這是一副題於宋代的楹聯,讚頌這裡科舉發達,儒學興盛。那個時期,以觀瀾書院為代表的家族書院,招收對象僅限於血緣維繫的一族一姓,主要為家族學子們科舉入仕而存在。

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

以通今學古為高,以救世行道為賢。

曹恂書寫的這副楹聯,是觀瀾書院在晚清時期篆刻的詩詞楹聯中的代表,昭示著在變局之下學院辦學方針的轉變。打破宗族血緣限制的觀瀾書院,成為四方文人學子心嚮往之的學術殿堂。

湘南學院旅遊管理學院院長黃靜波:“此時的觀瀾書院,經世致用已逐步成為書院教育的主要價值取向,意思是教育應以經國濟民為主要目的”。

黃靜波邀請雕刻家曹恂書寫、復刻觀瀾書院楹聯照片

在經世致用理念的影響下,資興湧現多位忠貞不屈、一身正氣的愛國志士。位於湖南省資興市香花石鼓村的程子楷書院,黃靜波在與這裡的工作人員探討陳列布展方案。

湘南學院旅遊管理學院院長黃靜波:“程子楷這個像放在這個中間位置,這邊白薇,這邊曾中生……”

1904年,程子楷棄官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興民之路,成為首批參加同盟會的革命志士之一。這座書院由程子楷在日本留學期間捐款建造,西式的拱門、窗戶結合中式天井結構,整體風格中西合璧。書院規定,本地人不分男女、貧富,共享教育權利,以此鼓勵青年努力學習,做國家棟梁之才。

1945年初,避居故里的程子楷拒絕日軍偽職,自縊以身殉國。2011年,在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之際,資興市對程子楷書院進行全面修繕,並將這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對公眾開放。

今天,資興的書院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窗口,更是作為一種“活態化”的文化形式,日益融入現代資興人的日常生活。

臨近中秋節,一場雅集在三都鎮三元書院舉行,愛好傳統國學的各界人士齊聚一堂,撫琴、書法、鬥棋、品茗、漢服展示等中式藝術薈萃於一堂,古典文人生活情趣在古老書院重現。

一座座書院在悠遠漫長的歲月裡,已化作資興人品格和性情的一部分,在繚繞的書香與千絲萬縷的情懷中,古老的書院詮釋著這座小城的精神力量和人文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