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清 弘仁(號浙江) 長林逍遙圖 紙本 70.3x203.5

如何從形式上形成“虛實”之美的構圖,這是山水畫家心靈上的美學體現。它是靠理性分析得到的心靈感悟,畫家細心觀察自然物象爛熟於心,再通過水墨技法來傳達心中的美景,是氣韻生動的展現,使山水的作品達到傳神的表現。畫家心靈中,要有虛實疏密、起伏平衡等各種形式構圖的準備,構圖一方面是挖掘藝術深層內涵,另一方面要將作品的筆墨氣韻加以提煉昇華。這是山水畫家自覺和不自覺地延續著中國畫的傳統法則,山水畫的心靈構圖與筆墨氣韻締造了獨一無二的中國畫的特徵,也就是在“天人合一”觀念下所產生的技法和散點透視法。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散點透視,是山水畫中強調“平遠高遠深遠”之法則。平遠,運用散點透視法,無邊的千里江山萬彩紅,可納入山水畫的長卷;高遠,如同行人下江南,視點隨之變換萬千重山,形成立軸長卷;深遠,則用遠近山水的形態大小濃淡對比、線條粗細,來表現出山谷立體深邃。“三遠”相互對比聯繫,是變化和抽象、單純和繁雜的點線面的對比,從而達到心靈構圖之神韻。山水畫“精品”藝術之作,是心靈水墨構圖中的黑白,計白當黑,以白襯黑,知白守黑,畫面的黑白是“虛實”相生變化無限的關係,是陰陽轉化,注重虛實疏密與轉折互應等辯證關係,這正是山水畫老莊的哲學觀念在作品構圖水墨運用的表現與展示。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筆墨生動來自山水畫家的心靈,是畫家主觀世界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並延伸到藝術作品之中。道家思想貫穿中國山水繪畫的始終,她是感悟人生、體現品位的天人合一。心靈與筆墨統一,才能達到氣韻生動,才能產生“精品”之作。所有山水畫實際都是一種精神的寫照。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在《長林逍遙圖》中,點為“虛”、線為“實”,水為“虛”、山為“實”,弘仁正是在這些虛與實的轉換之間,實現了心靈與筆墨的統一。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長林逍遙圖》以洗練簡潔的筆法描寫山峰雄偉之勢,以鐵線勾勒為主,“借地為白”,略加渲染,山石大面積留白,為其畫平添了幾分冷逸,更能表現一種空靈、偉峻、超脫、高古的意境,“這張畫是作者精神高度淨化後的影跡,整個畫法既有元人松靈的筆墨特點,又有宋人大山大石的壯美氣象,給人以靜穆、聖潔、一塵不染的美感”。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漸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名畫家,新安畫派開創人。為僧後名弘仁,自號漸江學人、漸江僧,又號無智、梅花古衲。清初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漸江削髮為僧,以示反抗,寓居蕪湖多年,住錫準提庵,食粥湯菜葉,生活清苦。同遊之太平湯燕生、新安韓鑄等,皆能詩善畫,日與“姑熟派”大師蕭雲從琢磨詩畫。漸比肖小14歲,人品相近,畫風上肖對漸影響很大,而漸艱苦求索,雲遊名山,代表作《黃山畫冊》肖作跋雲“及睹斯圖,令人斂手”。曹寅亦曰:“漸師學畫於尺木,而品致出其上。”(《十竹齋圖跋》),後來新安畫家,多暗自效法。1663年,圓寂於寶相寺。肖雲從、湯燕生深感悲痛。肖以《梅花軸》詩抒悲,湯作《哭漸江師》七律三首吊之。安葬時,名士百人齊負土,繞塔栽梅數百株,謂之“梅花古衲”。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弘仁擅長詩書畫,有“三絕”之譽。書法學顏真卿楷書,倪雲林的行書,還會隸書和篆書。詩多為五、七言絕句,常題畫上,死後友人收輯成《畫偈》。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則是其畫學。他從小就愛文學,繪畫,既向古代人學,又向當代人學,更重要的是向大自然學——直師造化,從而繼承和發展了繪畫的傳統技法,在山水畫中獨樹一幟。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弘仁的個人思想與政局變遷關係密切,因而在詩畫中常有流露。出家為僧後,雲遊四方,十餘年中足跡遍大江南北。其藝術的可貴處在於:既尊傳統,又主創新,所謂師法自然,獨闢蹊徑,是他藝術思想的核心。曾有詩云:“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並無一段入藩籬。”說明他不甘囿於先人藩籬,勇於常變。此種藝術境界,除石濤外,在古人中也不算多。故後世有獨創性的大藝術家對他都倍為尊重。

漸江:悟中國山水畫“虛實”之美

博採眾長的弘仁,曾師從孫無修、肖尺木(雲從),但對他影響最大的則是元季四家(倪雲林、黃子久、吳鎮、王蒙),尤其是倪雲林。雲林長期生活在太湖,習見平遠山水,因此多畫小山竹樹,疏村遠岫,表現一種天真疏淡的意境,真實表達了太湖一帶風景的特色,具有高度藝術性。漸江法師而不泥師,學倪瓚(雲林)的精神,直師造化,別開生面。他長期居於黃山、白嶽之間,習見層巒陡壑,老樹虯松,並加以概括和提煉,表現了一種偉峻沉厚的意境。漸江從摹仿、借鑑轉變為直師造化,師法自然,一舉破了倪瓚遠山平水、緩坡疏林的規範,形成了“筆如鋼條,墨如煙海”的氣概和“境界寬闊,筆墨凝重”的獨特風格。他的繪畫作品,既有元人超雋的意境,又有宋人精密的特點,回出時流之上,使他成為“新安畫派”的壯麗大纛,矗立於中國近代畫壇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