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把字刻成石碑的?是寫在石頭上再刻的嗎?

江凝5


第一種方法是先把要篆刻的字帖鋪在平整的桌面上,然後用尺子和筆,把整個作品按照尺寸和比例畫小格。然後再根據要雕刻的石碑的大小,計算出轉換的比例在石碑上畫出同樣數量但大小不同的小格子,然後再把字跡按照比例,一點點的騰挪到石碑上,最後開始篆刻。這種方法看起來簡單,但其實操作起來並不容易,涉及到數學方面的知識,而且在騰挪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差錯,所以對石匠的耐心和手上功夫的把控有很高的要求。

第二種方法叫做“燻燈影”法。寫好字帖後,用刀把這些字一個個的挖下來,然後把去掉字的紙鋪在石碑上,用油燈的煙來燻。油燈的煙很黑,很快就會在石碑上將缺失的字一點不差的留下來,這樣就保證了燻出來的字跡和寫出來的完全相同,即便石匠不識字,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做到篆刻出來的字和原筆跡完全吻合。同時通過調節油燈或者蠟燭與去掉字的字帖、石碑間的距離,還能實現燻出來的字有放大或者縮小的效果,以適應在不同大小的石碑上刻字的要求。這種技巧非常巧妙,即便是在今天,很多地方仍然在沿用。


超級可愛菌


古代書法家寫了碑文怎麼刻在碑上的?

  這個問題得先把“寫碑文”分兩類來回答。第一類是碑文寫在碑上(即書丹)再刻。第二類是寫在紙上或者其他東西上(比如布上、絹絲上)再刻。先說第一類,直接寫在碑上,比較講究的都用硃砂書寫,所以古稱書丹。很多古代碑刻落款都有“書丹”者、“鐫刻”者、“勾勒”者姓名,就是這個意思。其中書丹就是指碑文書寫者。古代書法家寫在碑上的比較多,因為這樣對刻碑者比較方便,節省很多工序,刻工可以按照字跡直接刻,也避免了刻工勾勒(勾勒第二類後面再講)上石時的字跡變形。有經驗的刻工一般在刻制書丹碑刻時會把字跡留一線,以便最後整體修正時調整。避免一次刻好時因為不是一天刻成的,造成筆畫粗細不勻。

第二類,寫在紙上。這個需要刻工先勾勒上石,再刻。有些有專門的人勾勒上石。比如《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落款就有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這個就是說諸葛神力負責把紙上的字描在石頭上,由朱靜藏刻字。具體怎麼“勒石”“勾勒”,古代因為沒有複寫紙,一般都是用硃砂粉撒在碑石石面上,然後把寫好的字鋪上去,定位好以後就開始雙勾字跡,全部勾勒完以後把作品拿起來,再把硃砂粉輕輕掃乾淨,因為描過的地方把硃砂顏料壓在了石面上,所以字跡的雙勾清晰可見。至於具體怎麼保護原作,碑石的處理等等那就很專業了。在這裡也說不完。就帶過了!


飄0020


在日本某書道館看到

中國古人刻碑的未成品

字寫在碑石上

刻好有一半

過去幾百年了

字跡依然清晰森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