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观物,明清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都说朋友是一面镜子,透过这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镜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他者的眼光,亦是一面镜子,透过这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本国的一个变化发展历程。

以我观物,明清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明末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广阔、强硬、有秩序

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的范围缩小了,西方人对马可波罗描述的遍地是黄金的中国神往不已,大批的西方人得以来到这个神秘的国度。这一时期的来华人士,主要是早期的耶稣会教士,他们为了传播天主的福音来到中国,主动适应中国本土的文化,融入士大夫阶层,对中国的认知比马可波罗更加理性和客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教士就是利玛窦。利玛窦对地大物博的中国赞叹不已,他认为中国是广阔、强硬、有秩序的,因为中国的城市都是被城墙严密包围着,且有一支装备精良兵将众多的部队保卫着。中国的官吏以强硬的手段惩治的违法的人,严酷统治百姓,对经济生活严厉控制。

以我观物,明清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初期的耶稣会虽然存在着过誉中国的倾向,但也有阴暗两面的记述。他们一方面热情赞美中国的道德伦理,赞美饱读儒家经典、经过国家考试、由皇帝任命、爱民如子的官吏;记述中国神学伦理的博大精深,赞美中国印刷术和士人文化。另一方面也记录佛家的过分斋戒仪式、道家玄而又玄的神秘莫测,以及一些杀婴、买买儿童、娼妓等现象,以及对基督教传播的障碍。

清初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伟大

清初,更多的来华传教士充当着中外交流任务的使者,有很多混得不错的传教士甚至成为了清政府的官员。这一时期,较多的人对中国的看法还是挺正面的。白晋(康熙年间法国来华传教士)和李明、迪哈尔德(法)皆认为中国儒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普世性,中国文字能克服语言和地理障碍的功能。甚至主动给中国加上一层滤镜,他们的作品有很多夸大其词的成分,掩盖了中国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德国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布莱尼茨就认为《易经》六十四卦中表现出来的“二进制代数”,中国有希望成为新的国际化的全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员。

以我观物,明清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白晋对康熙帝的评价很高,认为康熙和太阳王路易十六一样伟大!他说:“数年前被陛下派遣到中国的耶稣教会士惊起地发现在,地球的另一侧有一位迄今为止只有在法国才能见到的伟大君王,他和陛下您一样,拥有过人的天赋,有非凡的统治才能。”(《康熙帝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后藤末雄译1981年)

18世纪30年代中叶:复杂化!

这一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启蒙思想家利用中国的伦理道德,来抨击天主教会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干预。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伏尔泰。他在《论各民族习俗与精神》里论述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开端。在《中国孤儿》这一舞台剧中,通过铁石心肠的成吉思汗被中国的宽仁道德所感化,表现儒家思想的魅力所在。他认为:“其他国家,法律只是用于惩罚罪行;而中国的法律则有更多的职能,中国人还以法律来奖励高尚的道德品性。”

以我观物,明清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人开始贬低和批评中国。有人通过分析中国人圆锥形的头部特征将中国人与巴塔哥尼亚、霍屯督人以及美洲的印第安人划分为“异型人种”区别于“智型人种”。这完全是对中国一种蔑视,西方人有这种复杂认识的原因:它与耶稣会士的境遇有关,由于宗教改革运动,宗教势力在西欧备受质、疑排和挤攻击,在中国也失去了原来有的影响力,被清朝统治者排挤出中国。他们把这些年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写到书上并带回了西方,这一时期,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著作的影响力达到高峰。

19世纪后:继续走下坡路

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他们通过启蒙运动确定了资本主义的思想,通过工业革命确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定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他们已经占据了世界的中心地位。而这个时期的中国一直在走下坡了,加上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了。马嘎尔尼访华回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现出对中国的不懈和蔑视。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唯利是图、野蛮狡诈的。

以我观物,明清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惨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自由游历,西方军队开入中国,基督教、天主教能自由进入中国宣教,中国积贫积弱态势更加明显。西方人只对单个中国人表示同情,而对中国整体和政府、道德伦理、艺术表示不屑。爱默生说: “中国想要进入近代世界,就必须由西方人‘重塑’一番。”马克思认为中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后,中国人才有可能看到‘自由平等博爱’被写刻在在长城上。”

19世纪末:失去兴趣

对于多数的欧洲人来说,中国已经是他们一个漠不关心、很遥远的政治问题了。只有少数的传教士仍然关注着中国的贫困、鸦片毒烟问题。美国人自1848年后饱受中国移民问题而困扰,大量的中国人涌入美国西部,美国人利用种族主义夸大“黄祸论”的威胁与恐怖,并多次立法对中国移民限制。

以我观物,明清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19世纪末,一大批反华文学作品流向美国大众。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中国人将从水路两路进攻加利福尼亚,有传言华人将联合印第安人、黑人把美洲大陆的白人消灭殆尽。唐人街成为了色情、欺诈、阴谋故事的最佳场所。义和团运动后,分崩离析的清政府、革命队伍、军阀混战、游行示威、内战,西方人在中国采集不到任何智慧,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缺失。

20世纪:重燃热情

一战、十月革命、经济危机、纳粹党崛起,西方人认识到自己的而文化并非完美,他们将目光投回中国,对中国重燃兴趣。他们对中国各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奥托·弗兰克(德籍犹太人)专研古典历史编撰法、阿瑟·韦利(英)喜欢中国的诗歌、奥斯瓦尔德·喜龙士(法)在中国艺术史颇有心得、莫尔斯(美国)致力于研究外交史、肯尼思·斯科特·赖德烈(美)研究传教史……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们从不同角度和方式研究中国,可见对中国的了解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以我观物,明清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西方人在观察中国的时候,无一不带着强烈的自我色彩。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中国自身的变化。中国强大西方弱小,所以中国在他们眼中就是无与伦比的;西方强大中国弱小,贬华的声音就越来越多。走出历史的偏见,有时候更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背后支撑!


参考书目

史景迁:《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讨之旅》,(美) 夏俊霞等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安世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