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广悲剧后面的猫腻

序言: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来自王勃诗序中的名句,高度概括了李广戎马一生。在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规定:非刘氏者不得王,非有功者不得侯。所以,作为一位统兵将领,李广与历史上众多将领样,将封王封侯当作为王朝效命的最高目标。


试析李广悲剧后面的猫腻


但是时运不济,李广一生杀敌无数,他手下的很多军官都封了侯,可就是轮不到他,这对视荣誉为生命的李广来说是多大的打击,最后以自裁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一、李广所处的时代背景

李广,甘肃临洮人,是西汉著名的将领之一。出身于将帅世家,先祖李信为秦朝名将。李广自幼习武,骑射为当世一绝。孝文帝时,匈奴从宁夏固原东南大举侵入,李广从军入伍,因他善骑射,杀敌颇多,被选为皇帝的侍卫。当朝的孝文帝对他说:“你真是太可惜了。生不逢时,如果生到高祖的代,何愁封一个万户侯呢。”

一语道出了李广过硬的军事实力。

试析李广悲剧后面的猫腻


二、政治目光的短视,错失封侯时机

公元前155年,西汉的七王之乱爆发了。

李广终于赶上了露头的机会。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他们以“清君侧”为名,对朝廷汉景帝发难,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争。

李广随大将军周亚夫平叛。

吴楚七国叛乱,国内政治局势动荡。

汉景帝与梁王刘买联军对叛军进行殊死抵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试析李广悲剧后面的猫腻


李广为骁骑都尉,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在昌邑城夺取叛军的军旗。因为在梁国地界上作战,他接受了粱王赠与的将军印,犯了政治上的错误。

这事说明李广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在政治上短视,给自己的前途带来想不到的障碍。

"七国之乱"历时三个月被平定,李广虽生功名显著,因为他作为一个汉王朝的军人,却接受了一个小封国国王的将军印,导致他应该得到的爵位与他失之交臂。

之后李广从此成了边将,转战边关,一直在太守职位上徘徊,没有任何建树。

从李广这次所谓的“政治事件”,也可以看出景帝与梁王之间的尖锐矛盾,李广只是其中一个棋子而已。后来的事实表明梁五刘买通过这次帮助景帝平乱,壮大了自己,更为以后的王朝发展埋下了隐患。所以说,景帝的矛盾不仅仅是与七王之间的矛盾,与他的盟友粱王之间也存在利益矛盾,只是李广不明白这些而已。

如此说来,李广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确是个错误,对自己的前程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打击。

三、皇室势力的倾压,难获立功建业时机

李广未能封侯除政治上的短见外,与皇室的排挤和倾轧分不开的。

“七王之乱”后,历史进入到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穷兵黩武,多次对外发动战争。李广多次参加对匈奴的征伐,都因皇族势力的干预,未能取得功名。

汉武初立时,李广为骁骑将军攻击匈奴,因敌甚众,李广兵败被俘,虽乘敌不备跃马逃出,但丢了官职,削为庶民。

元朔八年,李广又被朝廷起用,以郎中令率4000骑出击匈奴,与匈奴左贤王40000遭遇,两军交战中,因援军留迟未至,汉兵伤亡过半。

这次战争,李广将功抵过,没有领到赏赐。

试析李广悲剧后面的猫腻


又过了两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

经过李广的请愿,武帝虽然不愿意,但最后还是同意李广为前锋将军。

大军开拔到匈奴地界。卫青通过抓来的俘虏得悉匈奴的具体位置,但时卫青出于私心临阵更换了李广作前锋,让他的好友公孙敖代替。公松敖也是因罪为削为庶民,这次带他出征卫青也是为了他立功封侯。因为知道了敌人的老巢在哪里,胜算有很大的把握,所以他便让好友公孙敖放到前锋的位置,目的就是让他建功立业。如果不能确切敌人的方向,胜败未卜,让李广做前锋也许很有可能。现在,敌方的位置很明了,李广只能履行另外的命令了。这是一条绕道的征伐的后卫之路,加之无向导而迷路,延后了日期,李广只能无功而还,最后只得悲愤自杀,以表自己的冤屈。

四、性格缺陷,成为封侯进爵的阻力

卡耐基说,性格决定命运。

李广人生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

李广勇敢作战,性豪爽,轻财物,爱士兵,胆识过人。比如,他率百骑与匈奴千骑相遇,而是相向而行,双方相距一里时才停下来。李广令百骑下马,解鞍而卧。敌人疑其是疑兵,恐有伏击,终不敢击。待夜半后,匈奴方散,这充分说明了李广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将领。

但李广也有其性格的另一面。

试析李广悲剧后面的猫腻


当李广兵败贬为庶民时,外出打猎晚归,霸陵尉不放行,并出粗语污辱。后匈奴再犯,皇帝又召李广出征,李广请示把霸陵尉带上,霸陵尉一到军队,李广便把杀了。

这事说明了李广性格的狭隘,这与西汉开国名将韩信的胯下之辱,形成强烈的对比。韩信给当年污辱他的屠夫提了一个官职,李广却把他的辱没者割了脑袋,可见李广的包容性与韩信相比真是差之万里。

还有就是卫青受汉武帝密诫,不让李广做前锋,他便在大将军卫青面前愠怒于色,不谢而行。当最后迷路失道,怠误军情,未立寸功,激情之下刎颈自杀。

汉武帝与卫青不委与李广重任,也与他的性格的偏执有一定关系。


结语:

李广是个悲剧人物,是中国人心中的英一个优秀的人物,如果怀才不遇,不为世道所容,人们总是想起李广。

形成一个人命运的悲剧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社会环境的责任,而且有自身的责任。

一个人的成功,总是与他所处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一个小小的个体,如何与整个社会融洽,这都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

试析李广悲剧后面的猫腻


1.与上级相处,要有你的应场,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你的政治导向。这一点,李广身上有教训。

2.与领导相处要低调,不要太露锋芒,避免他们以权排挤,这一点也是李将军的经历。

3,与下属与同事打成一片,这正是李广给我们树立的榜样,把我们的团队打造成一支同呼吸共命运的队伍。

如此说来,李广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地方,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