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會暫停了,今年3.15最應該打什麼假?沒錯,是假新聞!

自1991年起雷打不動的央視3.15晚會今年也因為疫情暫停了。3·15是一年一度消費者最盼望的日子,3月15日的全稱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晚會可以停,打假不能停。

今年最應該打的是什麼假?

今年捱打大戶裡黑心口罩商肯定跑不了。作為防疫重要的物資之一,口罩已經成為全球硬通貨,但自春節到現在,知假販假、偷樑換柱的現象卻層出不窮。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製造、販賣假貨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但當下國人受假話、假新聞的禍害不亞於假貨的危害。

晚會暫停了,今年3.15最應該打什麼假?沒錯,是假新聞!

不管是在信息靠口口相傳的古代社會,還是網絡四通八達的當下,假話、假新聞時刻都充斥在我們身邊,分辨起來也往往比假貨更讓人霧裡看花。

如今大疫當前,就連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到底染沒染上新冠病毒都不能第一時間給出正確消息,在權威媒體紛紛發佈確診新聞後,博索納羅又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澄清,表示檢測結果呈陰性,大家都散了吧。惹得剛睡下的編輯們不得不連夜起來改稿。

晚會暫停了,今年3.15最應該打什麼假?沒錯,是假新聞!

假新聞由來已久,早在1814年,法國領袖拿破崙就被死亡過一次。那正是英法戰爭期間,一位身穿軍裝的男子為英國帶來這則消息,隨後倫敦股票交易所中的政府債券價值飆升。沒過多久交易所發現有三個人在大量的購買政府債券,分別是海軍英雄科克蘭爵士、他的叔叔安德魯以及他們的財政顧問理查德·巴特,原來拿破崙沒有死,是他們利用信息不通暢製造假新聞,打時間差企圖贏取暴利,最終這三個人被以詐騙罪名起訴。

如今信息看似已經非常通暢,假新聞還是層出不窮。近日,一則“美國終於承認流感死者實際上死於新冠肺炎”的錯誤翻譯的消息刷屏,不僅引發民間輿論,連正式的外事發言人都質疑這病毒是不是哪一國投毒的生化武器?

生化危機、細菌戰的猜想又一次被人們議論紛紛,那麼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被抓住了什麼現行?起因是在上週三的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上,美國議員和羅伯特·雷德菲爾德之間的一組問答對話,被廣為流傳甚至官方發佈的翻譯內容是這樣的:

晚會暫停了,今年3.15最應該打什麼假?沒錯,是假新聞!

而《中國日報》報道的英文原版是這樣的:

晚會暫停了,今年3.15最應該打什麼假?沒錯,是假新聞!

議員在問的是現在看似正在死於流感的病人,是否可能是新冠肺炎?而不是自去年9月以來的大流感病人,是否可能死於新冠肺炎。

不過這則報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媒體包括官方性質的媒體進一步引申為:美國當季有3400萬流感患者,20000人死亡,請告訴我們,這其中有多少人與新冠肺炎有關?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就這樣被“抓了現行”。

新聞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特徵包含真實性、時效性、準確性等,在當下的“快新聞”時代,時效性開始變得大於一切,本該嚴肅的時事新聞也向標題黨、以吸引眼球為目的的娛樂新聞風格靠攏。然而受眾可以不去認真分析起因、經過、結果,專業新聞工作者還是要保證起碼的真實性、準確性。畢竟對於娛樂圈來說沒有新聞就是最壞的新聞,而對於新冠肺炎來說,沒有新聞才是最好的新聞。

假作真時真亦假。假新聞可能會被傳的越來越真,另一方面,真話也往往有可能被視為謠言,比如李醫生說的真話。

世事無常,願天堂真有柯南,沒有假話。

日前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通報了一起涉及境外疫情案件被拘留的案件:情況是有人違反“到京後應居家或集中觀察14天”的規定,自2月底從外地回京後,連續往返北京及疫情嚴重國家進行“代購”。

自古富貴險中求,這個時候違反規定也要出國,代購回來的商品基本上假不了。看到這則新聞不禁讓人疑惑:壓根不出國的“假代購”和違反規定往返疫區的“真代購”,哪個應處罰得更重一些?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只有一天,不過消費者維*權的打假行動每天都應該進行。

1962年3月15日,美國時任總統肯尼迪發表了《關於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諮文》,首次提出了消費者的“四項權利”:

有權獲得安全保障;

有權獲得正確資料;

有權自由決定選擇;

有權提出消費意見。

這四項權利逐漸為世界各國消費者組織所公認,並作為最基本的工作目標。

今年3·15,你最想行使哪一項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