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罕默德


一個朋友圈,真的可以看出人間真相,世態炎涼,精神和現實。這10條,也許說的就是你。

1、一般情況,不怎麼發朋友圈的都是心理年齡很成熟,閱歷豐富的人!年輕的時候,看到好的,壞的,開心的,高興的,都想要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經歷的多了才知道,有些苦只能自己一個人吃,有些話,只能對幾個人說。

2、不發不等於尚高,發也不算俗氣。發是喜歡,不發也是自由。人生百態,箇中百味,冷暖自知。

3、很多人根本就沒有開“朋友圈這個功能”,去年還有很多人關閉了朋友圈功能。只用微信只是用來做家人和朋友的通訊工具。

畢竟你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去承受和品味,任何人都幫不了你。

4、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其實也沒說的那麼高尚,只是……真的沒啥好曬的。被人曬房子,曬美食,曬伴侶,曬孩子,而我們,只能曬被子。

5、沒空看朋友圈了。不是刻意不去看,是沒了那個願望,上班、帶娃、買菜、家務、鍛鍊,這才是真實的生活。人到中年,看透了繁華衰落,分分合合,能和家人在一起,能和幾十年的老同學聚聚會,才是內心的樸素和寧靜。默然,但是欣慰!

6、發了朋友圈,別人來點贊,來評論,還要去一遍遍地去想怎麼回別人。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波浪,起伏,沒必要公之於眾。靜靜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7、有人說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心機重,城府深,只會偷看別人的生活而從來不把自己的真實生活展示,太可怕了。他們不知道的是,根本不稀得“偷看”你的朋友圈。

8、微商太多了。

9、只要心中有海,哪裡都是馬爾代夫,何必去看朋友圈的美圖。

10、懶得發而已。

以上10點,你中招了幾條?


傅一聲


從來不發朋友圈是種幸福的姿態。

我已經將近三個月未翻看過朋友圈,將近半年沒有發表動態。因為我覺得刷朋友圈會降低我的幸福感,看著別人吃吃喝喝,到處旅遊的照片,我會自愧不如,我會怨天尤人,我會因這種巨大落差感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灰心難過,因此,我覺得關閉朋友圈的那一刻,我可以對他們的生活一無所知,我會感到幸福,我只在乎我的生活,我只為我精彩的生活喝彩。

1,曬旅遊。物質條件迅速發展的今天,旅遊成了人們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外出旅遊,無論出國,出境,還是國內遊,周邊遊,遇到美麗的風景,繁華的街市,大家總是習慣性的拍照留念,繼而發送到朋友圈。


2,曬吃喝。同學聚會,朋友聚餐,出去吃喝玩樂,總喜歡擺拍,在動筷子之前,總要留下點證據——拍照,似乎在證明自己沒有白吃這頓飯。然後就瘋狂發表朋友圈,而且曬出的事物飲品,讓人看著就感覺有食慾,讓人看著就感覺高大上,並且極具情調。

3,曬對象曬娃。曬對象是年輕人的一種方式,他們經常會將自己和戀人在一起的狀態發表朋友圈,秀恩愛以此來虐死一批單身狗。曬娃是成年人的一種方式,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記錄自己孩子成長的瞬間,來表現婚姻家庭的美滿。曬萌娃是年輕媽媽的常態。



4,朋友圈拉票,尋物啟事。隨著微信線上投票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票圈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進行拉票。或者有物品丟了,選擇在朋友圈發佈尋物啟事。


5,轉發朋友圈,日常小事記錄。消息鋪天蓋地的時代,你時刻都在接受獲取消息新聞,在某個公眾號裡發現一篇很好的推文,在朋友圈裡看到朋友轉發的一條動態,自己也隨手一轉,接著就是刷屏。還有日常小事如果引起自己的感慨,也會發動態來表示自己的心情,可以積極也可以消極。

朋友圈裡翻雲覆雨,而我的生活依舊。不看朋友圈的日子裡,我依然快樂的活著,不因他人的變化而擾亂了自己思想,道路。我覺得這樣,甚好。與其把浪費時間在想文案,配圖修圖,回覆評論上,不如打開書本,閱讀幾行富有詩意的句子。


折柳送人


隔壁老王就從來不發朋友圈。

但隔壁老王看朋友圈,有段時間他特別樂意刷,看別人的生活打發自己的無聊,他覺得很過癮。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鄰居小陳,明明窮得飯都吃不上了,要找他借錢上沙縣小吃,還拼命在朋友圈曬X.O,說昨晚和兄弟們幹了三瓶。

同事老黃,明明被老闆K了一頓,朋友圈裡卻在吹自己剛剛簽了一份大單,老闆就差和他稱兄道弟了。

還有樓下的小崔姑娘,昨天看她在樓下地攤買了一根口紅,今天在朋友圈裡說剛換了新款雅絲蘭黛。

原來朋友圈是用來拉風的啊。

以前看報紙評論說:在朋友圈曬LV包,那包可能是地攤貨;貼雞湯文的人,可能下一秒就在罵街。他還不認同,這下他信了,再也不看朋友圈,戒了。

週末回鄉下老家赴親戚的喜宴,一年難得回來一趟,鄉親們都問他過得如何?

隔壁老王說:還湊和吧,反正家庭美滿,人脈順溜,你們要是上城裡辦事,記得找我,我能直接和市長搭上話。

哥,我怎麼聽說你把別人給綠了,結果被打了一頓。有一個小道消息靈通的鄉親說。

胡說,是我揍了對方一頓,真的,揍得他滿地找牙。

那就是說把別人綠了是真的嘍?

呵——,哪個大老爺們不有點風流啊。隔壁老王滿是謙虛的得意。

其實,隔壁老王想把別人綠了不假,就是隔壁那空虛寂寞冷的少婦,可惜沒得逞,他不行,搞得對方難受,一恨起來跟老公說隔壁老王想非禮她。

結果隔壁老王真被打了一頓,還從此給自己的姓氏抹了黑,讓“隔壁老王”成為專用名詞。

隔壁老王在鄉親們面前吹著牛,心裡突然感慨:我這心態和發朋友圈的人沒什麼兩樣啊。

從來不發朋友圈和天天發朋友圈的人,心態確實沒什麼兩樣啊。

呵呵。


私大叔


沒什麼心態,不想發就不發。

1.我爸就是這樣子,整個朋友圈只有三條動態,而我媽媽的朋友圈每天都會有動態。我媽經常說我爸,又不在群裡聊天,也不發動態,玩微信還有什麼意思。我爸就笑笑說,發動態有什麼好玩的,不想發就不發唄。

我媽每次發完動態,過了一天,她就開始和我說誰誰誰去贊她了,還樂滋滋的說看來有人贊成她的說話,喜歡她的圖片。當然如果這可以讓自己快樂,有何不可。


2.我朋友圈裡有的好友一天發好幾條說說,時常發自拍,一有點動靜就要發朋友圈,想讓所有人都知道她今天去哪裡了,幹了什麼,吃了什麼,有時候也會讓其他人厭煩,因為朋友圈刷下來很多都是她的動態。

有次我特別無語,我去見一個老朋友,我們倆拍了一些圖片,她就一直在想如何編輯這條說說把圖片發出去,想了一個晚上,就寫了三個字“你有毒”然後艾特我,我醉了,原來發說說也要思考好久的啊。


3.我前任從來都不發說說,微信也不玩,就玩個qq,而且qq空間還是鎖著的我都不得進,他說他不玩空間喜歡清靜,不過看他空間等級以前也是玩的,只是後來不玩了。頭像也很少換,他頭像基本都是別人幫找的,他也沒時間找,以前還喜歡久而久之發條個籤,現在個籤都不發了,總歸是:太忙,不喜歡。

反正覺得得挺奇怪的,不過我另一個朋友也是這樣,他喜歡給別人聊天,給別人點贊,但是自己的空間都弄得沒有空間了,所以說不發朋友圈的人只是不喜歡吧,還有沒那麼寂寞。


4.發朋友圈是心情的一種釋放,也是為了讓別人瞭解自己的生活,還有以後翻朋友圈也有回憶可憶,一邊刷存在感一邊讓自己朋友圈熱鬧。當然不發朋友只是不想發,這都是因人而異吧。


情感小肥柴


我最早之前是刷朋友圈狂,近兩年沒有發過一條朋友圈,我當時絕對不敢相信我會不刷朋友圈。我從四個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以前瘋狂刷圈,是為了刷存在感。把炫耀當成榮耀。是虛榮心的強烈反映。那時大家都在刷刷刷。時間長了才會發現,瘋狂刷圈之後的空虛與淒涼。只能滿足一時的自以為是的“炫耀”。其實,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漸漸的也就不刷了。這是一種心理的過程。只有你瘋狂刷過,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背後的寂寞。
第二:

生活中喜歡安靜,獨處的人,慢慢都會選擇不髮圈。有時對社交的麻木,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慢慢會選擇迴歸本我。不喜歡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信息,所以會選擇隱私髮圈。就相當於自己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思想。這是一個人成熟的過程。
第三:今日頭條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很多用戶。頭條比朋友圈更有價值。很多人一旦接觸頭條就上癮了。我自己也是不刷朋友圈後,就開始到頭條了。每天早上第一個打開的是頭條,不是微信。頭條的文字,視頻,特別是抖音等的發展,對微信衝擊很大。

第四:做自己。只想安靜做自己。遠離浮華,炫耀,虛榮。形成了不刷圈的習慣。就再也不想刷了。我想如果騰訊對朋友圈不做調整,不能產生更有價值的佈局,我估計此生不會再刷了。


Waterkey


從來不發朋友圈,別人看不到你的生活,不代表你的生活就不精彩,也不是不願意分享。我應該就屬於從不發朋友圈的“另類”了。前一段時間,師弟來到我所在的城市,見面後我們聊了很多,感覺也非常開心,在聊天的過程中,師弟突然問我:“你的生活是不是特別無聊?”,我瞬間就明白他的意思了,我就給他說了一下我畢業之後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他好奇的對我說:“你看你一條朋友圈都不發,我以為你的生活很單調枯燥呢,聽你這麼一說過得確實也挺精彩的。”我覺得朋友圈的分享現在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變味道了,變成了炫耀、秀恩愛、訴苦、代購等的天堂。看朋友圈對於惜時如金的人來說也成了一種負擔,利用寶貴的時間來分享朋友的喜怒哀樂,但看到的內容確毫無營養而言,所以,不發朋友圈的我也已經大概有三年多沒有看過朋友圈了。

通過對身邊同學和朋友的瞭解,我發現發朋友圈也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我很要好的一個男性朋友,每次發朋友圈要仔細打磨將要發表的內容,工作都沒見得這麼精益求精,然後再精修一張美圖,最後選擇一個恰當的時間點擊發表。整個過程平均大概要30分鐘吧,一天平均發三條朋友圈,一整天就要花費一個半小時在朋友圈發表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正等著他去做呢。

作為一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老師,也有一些學生會問我:“老師,你是教這個專業的,怎麼能不發朋友圈?”。我也會告訴她們,不發朋友圈,不代表我不關注熱點事件和最前沿的新媒體知識及技術,每天的熱點事件和時下最新的技術我都會仔細整理、觀察和學習,我也在“悄悄”的進步,只是沒有告訴大家,沒有讓大家知道而已。

其實,我不是反對發朋友圈,我只是覺得朋友圈就是自己簡單隨感,不需要精心設計那麼多引人關注的“點”,這樣的“圈”太累!


嘿小迪呀


微信近幾年在中國廣為流傳,身邊的人都在用微信。如果有個人告訴你,他沒有用微信,你定會覺得驚訝,甚至疑惑不解。


咱們父母輩的人,為了跟時代脫節,也在生澀地使用微信。我七十歲的父親,是個好學的人,早幾年就學會使用微信了。


母親文化低,沒上過幾年學,但是近來也學會了使用微信,現在不但會使用語音和視頻跟我說話,還學會了發朋友圈。


去年夏天的時候,帶父母去海邊玩。回家第二天,我竟在朋友圈裡發現了母親發的圖片,父親在她圖片下面點贊留言。


後來就經常見母親發朋友圈,多數是轉發別人的東西,她卻很高興,每次見我都跟我說她的朋友圈裡發生的故事。


連老年人都把發朋友圈當成一種樂趣,咱們年輕人的朋友圈就更不用說了,向來都很活躍。


今天這個發個美食,明天那個發個風景,都樂此不彼。而那些從來不發消息的人,少之又少。


個人分析,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可能有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關閉了朋友圈,修養身心,自律能力很強的人。


這種人,很值得我們佩服。他(或她)關閉了朋友圈,潛心學習,不斷提高各種技能,給自己制定得有任務和目標。對自己要求嚴格,是一個很自律的人。


他們不想受到“朋友圈的干擾”,也不想在朋友圈裡炫耀,他們低調,他們內斂,他們內秀。

他們只想自己默默地成長,不諂媚,不世俗,閒看亭前花開花落,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巍然不動。


第二、隱藏很深,每天晚上翻看朋友圈,自己從來不發,心機重的人。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社會上有這種人。他們每天躲在背後,把別人發的朋友圈當作笑話和日後的把柄,笑別人幼稚,譏諷別人單純。


從別人的朋友圈內容中積攢對別人的“別有用心”,自己藏在暗處,等待時機。


這種人,愛用自己的思想去想別人,他們之所以不發朋友圈,是害怕和擔心別人像他那樣,會從他的朋友圈中讀懂有關他個人的信息,會對他不利。


防範心理強,心機重,好疑慮。


第三,工作繁忙,在領導工作崗位上小心翼翼混官場的人。


現在好多工作都在使用微信,最常見的就是單位建立的微信群。一個部門一個群,一個組織一個群,有的甚至一個活動就要建立一個群。


當了領導後,他的微信好友就不單單是好友這個範圍了,好多是同事,有上級,有下級,這就給當領導的人束縛住了。


他們從來不發朋友圈,有兩種心態。一個心態是真忙,不是假忙,他腦子忙,身體也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看朋友圈或者發朋友圈。

還有一個心態就是官場不好混,需得小心再小心,害怕一個不小心,讓上級領導從他的朋友圈中發現了什麼問題,說不清楚,還會惹禍,弄不好會丟了烏紗帽。


第四,做事謹慎,想要往上爬的人。


這種人說好聽點的叫心思縝密,不好聽點的叫小心眼。他們平時做事就非常謹慎,畏手畏腳,左思右想,遇到事情踟躇不前,容易給人一種膽小怕事的感覺。


尤其在個人細節上,更是嚴格把關,害怕留下遺憾。他們在生活中特別愛斤斤計較,每月的電話費等各項支出,都會細心的記在筆記本上。


這種人有特別想往上爬的慾望,他們從來不發朋友圈,是不想在朋友圈發了什麼讓領導產生誤會的事情,給自己惹麻煩。


對於其他的朋友,這種人的心態是:“我的生活幹嘛要讓你們知道!”


總之,發不發朋友圈都是個人的私事,跟別人沒有關係。日子是自己的,愛怎麼過都是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何干呢。


再說了,朋友圈早已經不是隻有朋友的地了,好多都是同事、上司,甚至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亂髮朋友圈的害處了,所以朋友圈也越來越虛假,越來越無趣了。


有書課堂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人從來不發朋友圈。

一些朋友天天都發朋友圈,有時候一發還好幾條;而有些朋友真的是從來不發。

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朋友,一般是以下幾種心理:

1、嫌麻煩,懶得發。

對,有些人真的就是嫌麻煩、懶得發朋友圈。

比方說,我身邊一個男同事,他沒事就去給別人的朋友圈點贊、評論,但是,他自己從來都不發。

問他為啥不發,他直接說就是嫌麻煩。

發的時候,覺得麻煩;發了以後,看到別人不點贊,心裡不舒服,也麻煩;有朋友點贊評論了,還要回複評論,還是麻煩。

既然這麼麻煩,那乾脆不發了。

2、不需要通過朋友圈來求認同。

是的,有些人太成熟了,成熟到已經不需要發朋友圈讓別人來認同自己的生活了。

他們也會吃喝玩樂。但是,只要自己私底下享受就可以了,不願意再發到朋友圈裡讓別人看到。

他們喜歡安靜。靜靜地過自己的日子,靜靜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刷存在感,不需要別人來認同自己,更不想別人評價自己。

所以,他們不願意發朋友圈。

3、沒什麼好發的。

有些人不是懶,也不是希望安靜不被打擾,而是真的生活好無聊,沒什麼有意思的東西發朋友圈。

我身邊有幾個朋友,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工作、下班帶娃,週末帶娃去上興趣班。

每天就是這樣生活,週而復始。一開始,他們還曬曬娃,後來,覺得發來發去,也沒啥意思,乾脆就啥都不發了。

通過朋友圈是可以看出你朋友的生活狀態和心態的。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一般都是我說的這三種情況。而天天發朋友圈的,除了工作需要,一般都是特別需要刷存在感和認同感的人。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發私信給我,願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每次點贊和轉發,您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老師


不愛發朋友圈,可能是刪的比較頻繁或者本身內向,有以下幾種情況:
1.極度不自信之人

他們大多數內心敏感,充滿焦慮。雖然內心渴望受到別人的稱讚與認可,但是由於極度缺乏自信,所以哪怕發了朋友圈,也會每隔幾分鐘就去刷新一遍,生怕沒有人給自己點贊。他們在發朋友圈之前,都會反覆斟酌語氣和精心選擇圖片。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發朋友圈就會,內心的不安會達到頂點,從而產生後悔的心情,於是他們選擇了刪除朋友圈。

分析:如果你在朋友圈經常看到有朋友曬完日常過不到幾分鐘就刪除,那麼他可能就有點點小自卑哦,生活中多關心他多認可他,你的一句關心會給他帶來無窮的力量。

2.對自己高要求之人

他們大多數生活充實而精彩。人生永遠都在進步和變得更好,這類人通常對自己要求極高,過不了多久就會對過去的自己產生厭惡之感,覺得過去的人生經歷,根本配不上現在那麼完美的自己。

所以,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定時刪除以前的朋友圈,並展示出眼前更棒的自己。

分析:若是你看到一個人的朋友圈內容全部是奮發前進的,那不如可以多向他學習學習,朋友圈中有這樣的人,也會讓正能量充滿你的生活吧。

3.感情經歷豐富之人

他們大多數沉溺於感情無法自拔,或者是受到了感情上的創傷,需要用刪除曾經的記憶來眼不見為淨,直到找到下一任;或者是情場老手,則是對你不可見,或者刪除過去的輝煌戰績來追求下一個目標。

前者,大家可以給予寬慰和祝福,後者請將他廣而告之以免禍害到我們的小仙女小仙男。

分析:這也是最常見的理由之一了吧,不管是為了以上哪個原因,但徹底告別一段感情,不就是從刪除朋友圈開始的麼?

4.內心真正充盈之人

這類人你在朋友圈壓根兒見不著他,因為ta忙於自己的充實生活沒時間發朋友圈。這類人大多低調內斂,不喜張揚,在我們都見不著的地方暗落落的就過著幸福人生。

分析:他們可能平時神龍見首不見尾,但一旦發朋友圈,那一定就是重大消息。你就會在他稀有的朋友圈看到:

“咦?他居然結婚了?”

“咦?兒子都上幼兒園了。”

“咦?他什麼時候就過上這神仙般的日子了?”

你為什麼不發朋友圈呢?你又是哪一種人呢?歡迎留言區評論


動容交友


回想在互聯網剛剛出現的那幾年裡,我們格外熱衷於發說說,微博,寫博客,而現在開始有不少人已經疲於在網絡上進行表達,比如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他們也許對著屏幕發呆已經無法訴說自己。是什麼使我們失去了表達?

我們覺得,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1. 當網絡變成公共空間,我們更加在意自己說過的話

通過發朋友圏來進行自我表達,往往是在我們認為是安全的情境下才會發生:當我們感到訴說的對象、所處的環境都是令人放心的時候,才更容易打開自己。初接觸網絡時之所以樂於表達,也正是因為那時的網絡還是一個匿名性、私密性很高的場所,我們能夠藉此逃離現實,安全地表達自己。

但變化已經悄悄發生:網絡從一個相對私密、封閉的空間,變成了比三次元世界更加開放、透明的公共空間。我們在朋友圈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是備受“監視”的。在網絡上,我們可以人肉搜索一個人。有時,一張圖片、一段文字可能帶來的風險,甚於一場幾百人規模的公開演講。

2. 網絡上美化過的自我讓真實自我無處安放

社交網絡和一系列工具的發展,縱容了我們每個人的脆弱和退縮,使我們越來越遠離真實的人際關係。

現代化的工具為我們提供了安全的藏身之所,幫助我們避免“暴露弱點”。美圖軟件已經足夠發達並且成為許多人的標配,你可以很方便地展現一個美化過的“虛擬自我”;我們有充分的工具幫助,使我們在朋友圈裡展示 出“別人喜歡看到”的樣子。

也許在塑造一個美化過的自我時,人們可以收穫一些當下的快感。但這樣的快感和對真實自己的滿足感是截然不同的。快感會在人們必須面對真實自我的時候消失殆盡。甚至會進一步提醒,他們的真實的自己有多讓令人失望。

3. 碎片化的網絡生活降低了我們表達的慾望

現代人推崇“多任務管理”。十幾年前的大學課堂裡,學生拿著紙質筆記本聽講;現在的課桌上則擺滿了筆記本電腦。一邊參加會議,一邊查收郵件、回覆工作信息也似乎成為司空見慣的行為,彷彿不這麼做反而是不夠高效的表現。

與此同時,無處不在的推送、彈窗,都有可能在任何時候將我們寶貴的注意力吸引走。比如,在我們工作過程中會被不斷彈出的消息所打擾,有時是突然彈出的微信消息,或者是查找資料的時候被其他的新聞吸引了注意。

注意力被切分地四分五裂,表達欲似乎也隨之被碎片化了。有時候忽然有想要表達的衝動,也會很快被八卦消息、微信彈窗、app推送打擾。等回過神來,剛剛想要表達的東西似乎已經消失了:想要表達的情緒消失了

也許,失去網絡上的表達不失為一件好事情,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探索真實的人際關係,體驗或紛擾或寧靜的線下生活。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策略性地、適度地使用朋友圈,在某些時候能夠幫助我們給一些商業或職業夥伴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