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雜技團又稱馬戲團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雜技是文化和文明的載體,在新疆,雜技是門非常古老的藝術形式,那些從古至今不同類型的雜技表演節目,傳遞著來自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信息,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的魅力,無論從地源,還是歷史厚重上,新疆的雜技藝術在絲綢之路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們是絲路文明互動與融合的產物。
  • 新疆兵團文化生髮於特殊的環境,形成了以兵團精神為內核的兵團文化。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作為兵團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新疆兵團雜技藝術發軔、發展於20世紀50年代。
  • 幾十年來,該團服務基層,繼承胡楊精神,為保持節目旺盛的生命力,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到高質量的節目,下基層演出,成為了兵團雜技團的常態。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除了在各大城市巡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還不斷深入團場慰問演出,以獨特的雜技藝術形式來反映對兵團精神的堅守和熱愛。
  • 堅持賽場、市場並重,創作的節目既能在賽場上大放異彩,又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天山來客一女子造型》節目,2009年1月26日赴法國參加第30屆法國巴黎“明日”世界雜技節比賽。被評委會認為:節目風格獨特、地域特色突出、特質鮮明、創意編排結構新穎、藝術感染力強、內涵豐富、有較高技巧難度,在比賽和演出過程中深受法國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讚譽,榮獲本屆雜技節銀獎。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201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生命之旅——男子倒立技巧》節目獲當年中國武漢光谷國際雜技藝術節“黃鶴金獎”;《胡楊魂——男子造型》節目獲第十三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銀獅獎、第九屆全國雜技比賽銀獎
  • 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編排的大型情景雜技劇《在那遙遠的地方》應第十五屆“相約北京”藝術節之邀,進京演出。這部創意精巧、構思新穎的情景雜技劇,以全國先進典型人物為創作原型,以兵團60年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為支撐,根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真實故事改編,以一對青年人的事業和愛情追求為主線,以濃郁的西域風情為背景,以兵團人的戰鬥生活場景為素材,以獲得國際國內大獎的雜技節目為有機組合手段,將頂尖雜技節目與故事情節完美結合,為觀眾呈現了一部美輪美奐的情景雜技劇。是用傳統雜技藝術表現宏大主題思想的一次成功探索,是音詩舞畫等多種藝術手段的完美演繹,贏得廣泛讚譽。​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創編,剛剛榮獲第十一屆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獎的《生命之旅——男子倒立技巧》,用令人耳目一新又極具創意的雜技藝術形式,表現了人類共同關注的生態保護主題,展示出候鳥遷徙的壯觀和奇妙。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2014年,大型情景雜技劇《在那遙遠的地方》榮獲兵團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
  • 2014年12月29日,在首屆新疆兵團“綠洲文藝獎”頒獎活動上,《在那遙遠的地方》又獲得“綠洲文藝獎”作品獎。
  • 雜技劇《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全團演職人員共同心血的結晶。作品創作的初衷是為了慶祝兵團成立60週年,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雜技語言,藝術再現兵團人無私奉獻、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以往雜技只是作為整臺演出的一個節目出現,很少單獨成劇。如何讓雜技更具有觀賞性,如何用雜技這種肢體語言來表達兵團精神,成了大家創作的重點。最終確定了以五幕雜技劇的形式,講述一大批熱血青年胸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報國理想。他們從全國各地來到新疆,像胡楊一樣紮根新疆,為建設新疆貢獻自己的力量。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2014年年初,作品進入彩排階段。同年2月,兵團雜技團受國家文化部委派赴新加坡開展文化交流演出,《在那遙遠的地方》在15天中演出39場,觀眾達10萬餘人次,當地反響熱烈。兵團雜技團還與內地演藝公司合作,採取走出去的策略,在內地多個省份進行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成立於1951年,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藝術表演團體,現有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各族演員140餘人。
  • 從2010年開始,兵團雜技團就有計劃地到內地去演出,在演出中檢驗隊伍。通過演出,演員們開闊了視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與此同時,團裡還不斷地把小演員送到內地省份學習,做好新老演員的交替工作。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瑪依拉·帕爾哈提是新疆藝術學院的畢業生,通過這幾年的成長,現在已經是團裡的‘臺柱子’。”人們經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藝術都沒有捷徑可走,《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有擊球這個雜技項目,瑪依拉·帕爾哈提為了演好這個節目,每天大家排演完了後,她私底下還要給自己增加練習量。她給自己規定,每天練習擊球這個動作一萬次。年輕的團員們從老團員身上學到不怕苦、不畏艱難的胡楊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融入排練演出當中。“通常人們認為雜技只有技巧性,雜技表演的水準取決於難度。但是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單單隻有技巧性是不夠的。他們還在演員們的日常排練中開設了舞蹈課,每次彩排要求團員們除了雜技動作做到位外,還要求演員每個舞蹈動作也要做到位。”
  •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雜技是個不斷創新的行業,對演員有很高的要求,一個好的節目排練出來後,如果幾個月不演,演員很容易生疏。有的文藝團體重點排演的節目只重視評獎,獲獎之後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有的節目只有專家欣賞,觀眾和市場不買賬。如何保持節目旺盛的生命力,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到高質量的節目?下基層演出,成為了兵團雜技團的常態。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只要沒有演出任務,兵團雜技團就會安排團員深入基層演出。僅2014年兵團雜技團就赴南疆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師、三師、四師進行演出。
  • 2015年兵團雜技團計劃下基層演出場次將不少於50場。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那遙遠的地方》劇中的兩個人物就是以“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秀民兵”獲得者,兵團第十師185團職工馬軍武夫婦為原型創作的,這對夫婦幾十年如一日,在中哈邊境以哨所為家,甘於清貧和寂寞,每天清晨讓五星紅旗迎著朝陽冉冉升起……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雜技

  • 又稱百戲
  • 唐宋以後為了區別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雜技亦作“雜伎”。
  • 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雜指多樣,技指技藝,雜技即“各種技藝”的意思,是包括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
  • 雜技的主體部分是“把戲”(耍把戲)、幻戲(魔術)、優戲(滑稽表演)、猴戲(馬戲),是把、幻、優、猴四種基本技藝在力與美結合基礎上升華出來的藝術。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雜技與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書法等審美藝術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 劉再生編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一書中對“百戲”解釋為:“‘百戲’是我國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實際上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民間歌舞雜樂、雜耍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通典》載:“大抵散樂多幻術,皆出西域”。
  • 《列子·周穆王》載:“周穆 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注:化人,就是幻人,幻術家)。”
  • 《金樓子》卷5《志怪篇》十二記載,周穆王時期中原地區就有了“西極化人”,並且能表演“反山川,移城郭”。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了中原與西域的雜技藝術交流。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史記·大宛列傳》載:“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張騫從西域天竺、波斯地區帶回中原的西域百戲的文化壯舉,令人歡欣鼓舞。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新疆的雜技藝術源遠流長,在古代西域地區天山南北絲綢之路通道上,所出土問世的古代雜技樂舞藝術節目多而精良。從新疆出土的雜技類文物和相關資料的記載,可知新疆古代雜技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緣竿、筋斗、獅子舞、馬舞、口技、踏搖娘舞、大面舞、崑崙奴表演、繩技、耍盤子及馴獸中的舞馬等。
  • 古老的新疆雜技萌芽於新石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初具雛形,興盛於漢唐藝術盛世,宋代逐步走向民間,清代日益繁盛。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西域雜技藝術自從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原地區。最早進入中原地區的西域雜技節目,見於記載的有:“吞刀吐火”、“植樹”、“種瓜”、“屠人”、“截馬”、“自支解”、“自縛自解”、“易貌分形”等。
  • 隨著絲綢之路上中外文化的日益頻繁交流,至魏晉南北朝與唐宋時期,此種西域百戲日漸成熟。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公元四世紀獅子舞傳入中原,唐代已成為中原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群眾性風俗舞。(胡小杰:《西域獅子舞東漸及其在日本的嬗變》)
  • 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獅子舞在新疆將近絕跡,吐魯番地區已不復見。但是這種漢唐雜技藝術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交通不便的于田地區仍有殘存,維吾爾人稱其為“希爾舞”。( 鄒仲華:《吐魯番出土文物中的唐代雜技藝術》)
  • 唐宋時代,新疆的雜技藝術處於較為繁盛的時期。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宋·陳暘《樂書》, 曾對唐宋經常上演的與西域文化有關的戲劇節目做了統計,共約42個;其中有許多節目與“百戲”有著密切關聯:“劍器、燕戲、地川戲、龜忭戲、扛鼎戲、卷衣戲、白雪戲、山車戲、巨象戲、吞刀戲、吐火戲、殺馬戲、剝驢戲,種瓜戲、拔井戲、莓苔戲、角抵戲、蚩尤戲、魚龍戲、曼延戲、排闥戲、角力戲、嗔面戲、代面戲、衝狹戲、透劍門戲。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倒擲’即‘筋斗’,這在成書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西域聞見錄》中也有記載:‘葉爾羌,婦人善歌舞,能百戲。如打筋斗,踏銅索,諸戲皆能見到’。”( 周菁葆:《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清代乾隆年間,最盛行的“上元節”獅子舞仍在新疆盛行。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清代紀曉嵐貶官新疆期間,曾親眼所見,他撰寫的《烏魯木齊雜詩》卷六中就指出當時的孤木地屯(今米泉縣古牧地)、昌吉屯(今昌吉回族自治州)就有獅子舞表演。(宋博年、李強:《絲綢之路音樂研究》 )
  • 2013年新疆文物考古專家在吉木薩爾縣西大寺101附殿獲得重大發現:附殿東牆上一幅殘存壁畫被確定為漢民俗“雜耍圖”,這幅“雜耍圖”即我們今天所說的雜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技圖,這也是新疆發現的最早雜技壁畫。
  • “西域的‘百戲’通過歷代新疆民間藝人在街頭巷尾的表演,通過麥西熱甫等群眾性娛樂活動得到了世代傳襲,從而為維吾爾等新疆當代民族雜技藝術的振興提供了豐厚的積澱。”( 周吉:《西域百戲初考》 )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雜技,亦作“ 雜伎 ”。 指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
  • “雜技”一詞,是1950年中國雜技團成立時,由周恩來總理定名的。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雜指多樣;技指技藝,即“各種技藝”的意思。是包括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稱它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專門藝術,包括跳、身體技巧和平衡動作,較晚時又使用長杆,獨輪自行車、球、桶、繃床及吊架等器械"。古代娛樂形式之一種古代娛樂形式之一種,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又稱“雜戲”。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漢書·武帝紀》“三年春,作角抵戲” 顏師古 注引 漢文穎曰:“名此樂為角抵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
  • 《魏志·樂志》:“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絙百尺、長趫、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隋書·音樂志中》:“且西涼、 龜茲 雜伎等,曲數既多,故得隸於眾調,調各別曲。”
  • 宋蘇軾《集英殿春宴教坊詞·小兒致語》:“廣場千步,方山立於眾工;大樂九成,固海涵於雜技。
  • 雜技過去泛指手技、口技、車技、馴獸和魔術等技藝表演,系從古百戲演變而成。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如單臂倒立),馴獸(馬戲)、魔術從雜技中分出,單獨分類。
  • 艾青《在浪尖上》詩:“好像是在玩魔術,好像是在演雜技。”
  • 雜技指從事雜技之人。《南史·崔祖思傳》:“今戶口不能百萬,而太樂雅 鄭 , 元徽 時校試千有餘人,後堂雜伎不在其數。”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隋柳彧《奏禁上元角觝戲》:“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
  • 清餘懷《板橋雜記·逸事》:“其間風月樓臺,尊罍絲管,以及孌童狎客,雜伎名優,獻媚爭妍,絡繹奔赴。”
  • 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公遠識駕乎 隋 唐 ,雜技通乎 任 尹 。”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上月藩臺和我說,要想請一位清客,要能詩,能酒,能寫,能畫的,雜技愈多愈好;又要能談天,又要品行端方。”
  • 中國雜技史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 《史記·李斯傳》記載過秦二世曾經在甘泉宮看角抵戲的情形。當時的角抵戲,像今天的摔跤表演。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列子·說符》還介紹了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
  • 漢朝張衡在《西宗賦》裡生動地描寫了跳劍丸、走繩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
  • 隋煬帝設立太常寺,教授雜技技藝,並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長安端門外天津街舉行過百戲演出。
  • 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 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的詩句;
  • 元微之的樂府《西涼伎》中也有“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擲霜雪浮”的詩句。
  • 到了宋代,雜技藝術已有了40多個節目,那時,有人能表演挑一擔水在繩索上行走的絕技。可見,當時的雜技藝術水平之高。
  • 新中國成立之後,雜技藝術煥然一新,許多省、市成立了專業劇團,創造了許多新節目,增添了燈光、佈景、樂隊。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雜技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