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杂技团又称马戏团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杂技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在新疆,杂技是门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那些从古至今不同类型的杂技表演节目,传递着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信息,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的魅力,无论从地源,还是历史厚重上,新疆的杂技艺术在丝绸之路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丝路文明互动与融合的产物。
  • 新疆兵团文化生发于特殊的环境,形成了以兵团精神为内核的兵团文化。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作为兵团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兵团杂技艺术发轫、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
  • 几十年来,该团服务基层,继承胡杨精神,为保持节目旺盛的生命力,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高质量的节目,下基层演出,成为了兵团杂技团的常态。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除了在各大城市巡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杂技团还不断深入团场慰问演出,以独特的杂技艺术形式来反映对兵团精神的坚守和热爱。
  • 坚持赛场、市场并重,创作的节目既能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又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杂技团《天山来客一女子造型》节目,2009年1月26日赴法国参加第30届法国巴黎“明日”世界杂技节比赛。被评委会认为:节目风格独特、地域特色突出、特质鲜明、创意编排结构新颖、艺术感染力强、内涵丰富、有较高技巧难度,在比赛和演出过程中深受法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荣获本届杂技节银奖。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杂技团《生命之旅——男子倒立技巧》节目获当年中国武汉光谷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胡杨魂——男子造型》节目获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银奖
  • 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杂技团编排的大型情景杂技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应第十五届“相约北京”艺术节之邀,进京演出。这部创意精巧、构思新颖的情景杂技剧,以全国先进典型人物为创作原型,以兵团6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为支撑,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真实故事改编,以一对青年人的事业和爱情追求为主线,以浓郁的西域风情为背景,以兵团人的战斗生活场景为素材,以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杂技节目为有机组合手段,将顶尖杂技节目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美轮美奂的情景杂技剧。是用传统杂技艺术表现宏大主题思想的一次成功探索,是音诗舞画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完美演绎,赢得广泛赞誉。​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杂技团创编,刚刚荣获第十一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金奖的《生命之旅——男子倒立技巧》,用令人耳目一新又极具创意的杂技艺术形式,表现了人类共同关注的生态保护主题,展示出候鸟迁徙的壮观和奇妙。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2014年,大型情景杂技剧《在那遥远的地方》荣获兵团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 2014年12月29日,在首届新疆兵团“绿洲文艺奖”颁奖活动上,《在那遥远的地方》又获得“绿洲文艺奖”作品奖。
  • 杂技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全团演职人员共同心血的结晶。作品创作的初衷是为了庆祝兵团成立60周年,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杂技语言,艺术再现兵团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以往杂技只是作为整台演出的一个节目出现,很少单独成剧。如何让杂技更具有观赏性,如何用杂技这种肢体语言来表达兵团精神,成了大家创作的重点。最终确定了以五幕杂技剧的形式,讲述一大批热血青年胸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报国理想。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新疆,像胡杨一样扎根新疆,为建设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2014年年初,作品进入彩排阶段。同年2月,兵团杂技团受国家文化部委派赴新加坡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在那遥远的地方》在15天中演出39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当地反响热烈。兵团杂技团还与内地演艺公司合作,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在内地多个省份进行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杂技团成立于1951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艺术表演团体,现有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各族演员140余人。
  • 从2010年开始,兵团杂技团就有计划地到内地去演出,在演出中检验队伍。通过演出,演员们开阔了视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团里还不断地把小演员送到内地省份学习,做好新老演员的交替工作。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玛依拉·帕尔哈提是新疆艺术学院的毕业生,通过这几年的成长,现在已经是团里的‘台柱子’。”人们经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艺术都没有捷径可走,《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有击球这个杂技项目,玛依拉·帕尔哈提为了演好这个节目,每天大家排演完了后,她私底下还要给自己增加练习量。她给自己规定,每天练习击球这个动作一万次。年轻的团员们从老团员身上学到不怕苦、不畏艰难的胡杨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融入排练演出当中。“通常人们认为杂技只有技巧性,杂技表演的水准取决于难度。但是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单单只有技巧性是不够的。他们还在演员们的日常排练中开设了舞蹈课,每次彩排要求团员们除了杂技动作做到位外,还要求演员每个舞蹈动作也要做到位。”
  •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杂技是个不断创新的行业,对演员有很高的要求,一个好的节目排练出来后,如果几个月不演,演员很容易生疏。有的文艺团体重点排演的节目只重视评奖,获奖之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的节目只有专家欣赏,观众和市场不买账。如何保持节目旺盛的生命力,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高质量的节目?下基层演出,成为了兵团杂技团的常态。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只要没有演出任务,兵团杂技团就会安排团员深入基层演出。仅2014年兵团杂技团就赴南疆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师、三师、四师进行演出。
  • 2015年兵团杂技团计划下基层演出场次将不少于50场。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那遥远的地方》剧中的两个人物就是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民兵”获得者,兵团第十师185团职工马军武夫妇为原型创作的,这对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在中哈边境以哨所为家,甘于清贫和寂寞,每天清晨让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杂技

  • 又称百戏
  • 唐宋以后为了区别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杂技亦作“杂伎”。
  •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杂指多样,技指技艺,杂技即“各种技艺”的意思,是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
  • 杂技的主体部分是“把戏”(耍把戏)、幻戏(魔术)、优戏(滑稽表演)、猴戏(马戏),是把、幻、优、猴四种基本技艺在力与美结合基础上升华出来的艺术。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杂技与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等审美艺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 刘再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书中对“百戏”解释为:“‘百戏’是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实际上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乐、杂耍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通典》载:“大抵散乐多幻术,皆出西域”。
  • 《列子·周穆王》载:“周穆 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注:化人,就是幻人,幻术家)。”
  • 《金楼子》卷5《志怪篇》十二记载,周穆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了“西极化人”,并且能表演“反山川,移城郭”。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了中原与西域的杂技艺术交流。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张骞从西域天竺、波斯地区带回中原的西域百戏的文化壮举,令人欢欣鼓舞。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新疆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西域地区天山南北丝绸之路通道上,所出土问世的古代杂技乐舞艺术节目多而精良。从新疆出土的杂技类文物和相关资料的记载,可知新疆古代杂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缘竿、筋斗、狮子舞、马舞、口技、踏摇娘舞、大面舞、昆仑奴表演、绳技、耍盘子及驯兽中的舞马等。
  • 古老的新疆杂技萌芽于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初具雏形,兴盛于汉唐艺术盛世,宋代逐步走向民间,清代日益繁盛。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西域杂技艺术自从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地区。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西域杂技节目,见于记载的有:“吞刀吐火”、“植树”、“种瓜”、“屠人”、“截马”、“自支解”、“自缚自解”、“易貌分形”等。
  • 随着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日益频繁交流,至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期,此种西域百戏日渐成熟。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公元四世纪狮子舞传入中原,唐代已成为中原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群众性风俗舞。(胡小杰:《西域狮子舞东渐及其在日本的嬗变》)
  •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狮子舞在新疆将近绝迹,吐鲁番地区已不复见。但是这种汉唐杂技艺术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交通不便的于田地区仍有残存,维吾尔人称其为“希尔舞”。( 邹仲华:《吐鲁番出土文物中的唐代杂技艺术》)
  • 唐宋时代,新疆的杂技艺术处于较为繁盛的时期。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宋·陈旸《乐书》, 曾对唐宋经常上演的与西域文化有关的戏剧节目做了统计,共约42个;其中有许多节目与“百戏”有着密切关联:“剑器、燕戏、地川戏、龟忭戏、扛鼎戏、卷衣戏、白雪戏、山车戏、巨象戏、吞刀戏、吐火戏、杀马戏、剥驴戏,种瓜戏、拔井戏、莓苔戏、角抵戏、蚩尤戏、鱼龙戏、曼延戏、排闼戏、角力戏、嗔面戏、代面戏、冲狭戏、透剑门戏。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倒掷’即‘筋斗’,这在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西域闻见录》中也有记载:‘叶尔羌,妇人善歌舞,能百戏。如打筋斗,踏铜索,诸戏皆能见到’。”( 周菁葆:《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清代乾隆年间,最盛行的“上元节”狮子舞仍在新疆盛行。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清代纪晓岚贬官新疆期间,曾亲眼所见,他撰写的《乌鲁木齐杂诗》卷六中就指出当时的孤木地屯(今米泉县古牧地)、昌吉屯(今昌吉回族自治州)就有狮子舞表演。(宋博年、李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 )
  • 2013年新疆文物考古专家在吉木萨尔县西大寺101附殿获得重大发现:附殿东墙上一幅残存壁画被确定为汉民俗“杂耍图”,这幅“杂耍图”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杂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技图,这也是新疆发现的最早杂技壁画。
  • “西域的‘百戏’通过历代新疆民间艺人在街头巷尾的表演,通过麦西热甫等群众性娱乐活动得到了世代传袭,从而为维吾尔等新疆当代民族杂技艺术的振兴提供了丰厚的积淀。”( 周吉:《西域百戏初考》 )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杂技,亦作“ 杂伎 ”。 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
  • “杂技”一词,是1950年中国杂技团成立时,由周恩来总理定名的。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杂指多样;技指技艺,即“各种技艺”的意思。是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它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包括跳、身体技巧和平衡动作,较晚时又使用长杆,独轮自行车、球、桶、绷床及吊架等器械"。古代娱乐形式之一种古代娱乐形式之一种,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戏”。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汉书·武帝纪》“三年春,作角抵戏” 颜师古 注引 汉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
  • 《魏志·乐志》:“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长趫、缘橦、跳丸、五案以备百戏。”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隋书·音乐志中》:“且西凉、 龟兹 杂伎等,曲数既多,故得隶於众调,调各别曲。”
  • 宋苏轼《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广场千步,方山立於众工;大乐九成,固海涵於杂技。
  • 杂技过去泛指手技、口技、车技、驯兽和魔术等技艺表演,系从古百戏演变而成。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如单臂倒立),驯兽(马戏)、魔术从杂技中分出,单独分类。
  • 艾青《在浪尖上》诗:“好像是在玩魔术,好像是在演杂技。”
  • 杂技指从事杂技之人。《南史·崔祖思传》:“今户口不能百万,而太乐雅 郑 , 元徽 时校试千有馀人,后堂杂伎不在其数。”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隋柳彧《奏禁上元角觝戏》:“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 清余怀《板桥杂记·逸事》:“其间风月楼台,尊罍丝管,以及娈童狎客,杂伎名优,献媚争妍,络绎奔赴。”
  • 清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远识驾乎 隋 唐 ,杂技通乎 任 尹 。”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上月藩台和我说,要想请一位清客,要能诗,能酒,能写,能画的,杂技愈多愈好;又要能谈天,又要品行端方。”
  • 中国杂技史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 《史记·李斯传》记载过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当时的角抵戏,像今天的摔跤表演。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列子·说符》还介绍了介绍了民间曾有在空中掷投五剑、七剑的表演。
  • 汉朝张衡在《西宗赋》里生动地描写了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
  • 隋炀帝设立太常寺,教授杂技技艺,并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在长安端门外天津街举行过百戏演出。
  • 杂技到了唐代又有发展,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 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中有描写“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诗句;
  • 元微之的乐府《西凉伎》中也有“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
  • 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那时,有人能表演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可见,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
  • 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杂技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