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每天早上幾點上朝?大臣們又是怎樣的作息時間?

三分鐘歷史


大清朝當官就別想睡懶覺,這可是在大清律法中有明文規定的,四更天起床,五更天之前務必要趕到金鑾殿等候,要說三點多鐘起床也不為過。

這在現如今的我們看來是難以想象的一件事兒,週末12點那是常態,平時加班熬夜,睡眠嚴重不足,為何古人的精氣神又如此旺盛呢?其實看似比我們更衰的古人,遠沒有我們現如今忙碌,當然這是管理階層的特殊福利。

皇帝的作息時間表


根據大清檔案記載發現:古代的皇帝可並不好當,從5:00起床開始,忙碌的一天就此觸發啟動按鈕,從5:00~7:00這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務必會完成起床洗漱,給太皇太后請安,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晨讀!看來這和我們上學的那不刻苦勁兒也沒什麼兩樣嗎?瞬間喪失了對我國中小學生打抱不平的念頭。

上午7點開始用膳,一頓早餐要整整持續兩個半小時,皇帝的早餐果然非同尋常,至於吃什麼,那就不是我們常人所能理解的存在了,用過膳之後就要上朝處理政務,一般是從9:30~11:00,就這一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比我們正常人可幸福多了。

11:00~2:30.基本就算是皇帝的晚飯午休時間了,儘管皇帝晚上也吃飯,但那已經屬於宵夜或者是晚點的範疇了,下午繼續一個半小時的工作,但這工作性質也是偏娛樂興趣的,看書學習亦或者是吟詩作賦,為了保證不單調,也避免涼了眾多妃子們的心,皇帝下午還是要陪同各位夫人,看看戲,聽聽曲兒的,這是不是才是你最想做皇帝的真實想法呢?

從下午5點開始,皇帝的夜生活正式開啟,喝點小酒,再用點小膳,順便到佛堂裡面做做佛事,提升一下思想覺悟也未嘗不可。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就寢環節,具體選擇怎麼完成這一過程,當然也有嚴格的規矩制度,就是為了避免縱慾過度,從而耽誤朝政,切記不要想入非非哦!

當然這只是一個計劃表,具體皇帝怎麼執行,當然是看心情嘍,皇帝如此,那麼作為底下的王公公大臣,他們又有怎樣的生活規劃呢?

相比較而言,就沒有皇帝那樣劃分明確了,但是大致的時間還是能夠確定,首先每天早上5點之前在金鑾殿等候上朝,這也是亙古不變的鐵律,但是皇帝也會體察民情,設置了一定的彈性空間,就現如今交通如此發達,早上遲到也時常有之。

好在當時沒有堵車的習慣,但是靠一匹馬嘚吧嘚吧上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點起床已是常態,話說大明朝有位官員就是因為上早朝,月黑風高直接掉河裡淹死了,後來也會將上調時間更改到7點甚至8點,當然對於有些年邁的大臣,兩三天來一次,皇帝也是不會說什麼的。

上完早朝.也就到了吃飯時間,當時並沒有午飯這一說,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當然大臣們也就需要回去報道了,到各自的單位,處理自己該乾的工作,下午4點下班,正常5點就可以回家休息了。

相比較於皇帝,大臣當然生活的更愜意一點,但是就沒有皇帝那麼多的權利和頂級待遇了,有利也必然有弊。


歷史紅塵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時,相當於北京時間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即北京時間03:00時至05:00,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

早膳在上午八九點時進行,晚膳在下午一點到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要早一個小時。兩次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如果臨時需要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過來。

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是皇帝上朝理政、辦理公務的時間。皇帝處理政務一般分為日常的和特殊的兩種。一年一度的批准死刑、接見外國使臣等,是屬於日常的政務;重要的典禮像登極大典、大朝會、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都屬於特殊的政務。




一段歷史一懷舊


更正一點,清朝皇帝除了康熙每日一朝,其他皇帝都不會天天上朝,基本是十日一朝或五日一朝,其他時間皇帝想見誰就直接召入宮中商議國家大事就可以了。天天上朝其實沒有必要,康熙每天御門聽政也不見得效率有多高。你想想,上百號官員一齊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皇帝根本聽不過來,還不如單獨召見某位軍機大臣集中精力就某件國事好好討論來得效果更好。康熙天天上朝更多的是彰顯自己的勤政。

如果上朝,就是對官員的一次體力精力上的考驗。

清朝一般五點上朝,官員當然不可能五點才起床,必須要提前上路。提前多長時間呢,算一算從起床到開始上朝中間所需的時間就可以了。

漢族官員都住在宣武門外,距離紫禁城那是相當遠,官員住的遠的要穿過當時的大半個北京城。那時候可沒地鐵,都是騎馬坐轎,那速度可想而知。

而且並不是一路暢通直達太和殿,必須先在東華門外候著,東華門有下馬碑,不論多大的官都要下馬下轎。等待時辰一到宮門打開,這時候一般就是五點。所以上朝那天官員必須要兩三點起床才能保證不遲到。

出於防火考慮,從東華門到太和殿一路上不能點燈,五點那時候天還沒亮,官員們都是抹黑上路。因為無燈照明,還發生過有人在雨夜趨朝時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

經過在黑暗中的摸索前行,狼狽不堪的官員們終於到了太和殿。此刻,會有一個太監用力鳴鞭三下,這是提示大臣,皇帝即將駕到,須保持肅靜了。此時,才是上朝的開始。官員們少不了要三跪九叩,一番折騰。朝會之後官員們才能吃早飯。這一整個一套下來,一般人還真撐不下來。


楊某人雜家派


在許多的清朝宮鬥劇裡,皇帝通常都是高高在上,後宮佳麗三千,錦繡江山萬里,每日好像都過著一種閒來無事往後宮轉轉,處理一下家務事的生活。現實中,真的是這樣嗎?清朝的皇帝、大臣們的作息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清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一共有十二位皇帝。大清一朝,雖然後面的幾王一代不如一代,但大清一朝未出過昏君。清朝的皇帝們都是比較勤勉的,這是史學界所公認的。康熙皇帝為後代子孫的作息做了許多明確的規定。

據保存完整清朝的《起居注》,日常的皇帝作息都比較有規律。日常,凌晨5點,皇帝就要起床了。放到現在,這個時間點估計許多人還要被窩裡,如此,皇帝似乎比現在的人還要“苦逼”。凌晨5點到7點,皇帝要完成梳洗、請安和早讀。

梳洗完畢後,皇帝要按例帶領妃嬪們到太皇太后、皇太后的住所請安,聽聽長輩的訓示,表達尊敬以及孝道。之後的時間,皇帝就要安排早讀。前任歷代皇帝的《聖訓》和《實錄》是每日的必修課,不斷吸取前人經驗,總結治國之道。

清朝皇帝一天兩次用膳。第一次時間為早晨的7點到9點半,主要菜式有八個,另外加一些小品;晚膳是在下午的一兩點的。除非召見,皇帝是一個人同桌吃飯的。9:30之後,皇帝要正式進入工作狀態:在乾清門聽政,養心殿理政。一般,在乾清門主要召見的是各大部門的主管,聽取他們的彙報及接受奏摺。清朝前幾任皇帝,如康熙、雍正等,硃批都不用別人代筆,所以他們經常工作到深夜。據記載,雍正皇帝每天基本要工作14小時,每年也只有生日、過年才會允許自己多睡一會的。後世評價雍正皇帝為古代帝王界的最佳“勞模”。

下午時間,會相對自由一點。如無事,皇帝可自行按照喜好安排一些娛樂節目,如琴棋書畫、聽戲等。晚上的7點到9點,這個時間段規定皇帝要祭拜蒙古神、滿清愛新覺羅氏的創始女神。這一作息是順治帝訂立的制度。大清皇宮中,有專門祭拜神靈的場所四十多處。

之後就是就寢時間。晚上侍寢的妃子是在中午晚膳時,敬事房會遞上方便侍寢的妃子,皇帝自行選擇。時間一到,太監就會提醒皇帝。太監們將被子裹著的嬪妃送入退出。當然,嬪妃只是侍寢,但不允許與皇帝同睡至天亮的。身邊的太監,甚至會在門外伺候,詳細記錄,並可提醒皇帝注意節制。

皇帝作息都有如此嚴格的規定,大臣們也有相關的規定。

首先是地方官員,自春秋時期起,國家大臣的上朝時間逐漸定型為卯時,也就是早晨的五點到七點。在地方上,官員不需要參加早朝,但仍需簽到,並由主官點卯,聽取主官的工作安排。下午,四點可下班。不參加早朝、點卯的官員,也要在早晨八點到崗。

清朝,除了康熙皇帝每日一朝,其他皇帝基本是十日一朝或者五日一朝。按照清律,皇帝是卯時上朝的,也就是5:00到7:00。大明時期,大臣就必須午夜起身,穿越皇城到午門。到了清代,北京城的內城給滿人居住,所以稍微住的遠一點的,要到達清宮,要發費大量的時間,京官上班絕對是一件體力活。到達紫荊城外,必須還要在東華門候著,還不能馬上進入。要等凌晨5點的鐘聲響起,官員才可以入內。影視劇裡,常常有百官朝聖的場面。但實際上,早朝並沒有那麼多的官員,一般大約40人。

看了清朝皇帝、官員的作息,假如穿越了你願意回去做皇帝當官員嗎?



首席鏟史官


新年好!這個問題問得好,一般皇帝早朝是在卯時早朝的,也就是現在的早晨5點到7點。但是大臣們往往很早就要做準備,起床出府了。總不能要皇帝等你吧!在古時候大臣們要是遲到,可不只是扣錢這麼簡單。輕則被扣考績,重則會被皇帝隔職,一點也馬虎不得。

正是上朝堂是卯時,若無大事,半個一個時辰就散了,散朝也早,若有事情商議,那就沒有定數了,要商議完了才能走,有時候朝中重要大臣,有事情沒處理完,都要在宮裡吃飯,留宿。

大臣們無奈,只能是各自消遣,只要保證自己在三更天,大概是寅時起來就可以,離皇宮近一點的,可以起得晚一點,遠的可就要起早一點了。不然總是遲到會被御史彈劾,予以處分的。

一般一天有一次早朝,若是朝廷太平,也有幾天一次的。在我國曆史上,清朝的雍正可以算是最勤政的。他除了早朝還有午朝,一天兩班輪流,只在午間休息一下,下午繼續議事,做他的大臣可是最累的。

當然也可以請假,或是有公休。就是所說的因病告假,或是休沐,又或是回家探親,或是守孝假期。所以,在古代當官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天道幽茫


依據光緒朝《大清會典事例·禮部》,清代朝會主要有三種:大朝(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舉行) 、常朝(每月逢五舉行,皇帝若不御殿,則大臣坐班)、御門聽政。其中後前兩種偏向於禮儀性質,後面一種側重於處理政務,也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皇帝和文武大臣“上早朝”。御門聽政制度在順治初年就已經確立,但是在康熙朝進一步發展完善。

(乾清門)

康熙朝御門聽政的地點設在乾清門,夏天氣候炎熱就改在瀛臺。御門聽政的時間,最初春夏二季訂為卯正(即晨六時),秋冬二季為辰初(晨七時)。康熙二十一年後有所變化。為了照顧年老體弱的大臣,御門聽政的時間就改為春夏二季為七時一刻,秋冬二季為八時一刻。此後又進一步照顧大臣上朝,規定:遇有重大節日和異常天氣,大臣沒有大事可以不用上朝;年紀超過六十歲的大臣可以隔兩三天上一次朝。但是康熙帝因為已經習慣於通過這種方式處理國事,所以仍堅持每天聽政。

(奏摺)

但是後來奏摺制度興起,尤其是軍機處的設立,御門聽政制度也轉向了禮儀性。皇帝更多通過召見軍機大臣、部院堂官等方式處理政務。


老照片


清朝皇帝,都是睡到自然醒,除了初一或十五,這兩日是皇規,早晨6點開朝,10點退朝,每逢這兩日,幾乎處理朝中事物3-5天,實在解決不了,民生問題就會召集中樞院來商討解決,軍事問題就會召開軍機院,折算下來,清朝從乾隆皇帝後,每月有5-10天的休閒時間,也許幾百年後,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會被後人視為古代,來這樣或者更甚的評判我們


悟道而已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時,相當於北京時間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即北京時間03:00時至05:00。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但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代英主卻是天天坐朝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時,相當於北京時間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即北京時間03:00時至05:00。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但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代英主卻是天天坐朝


視界不一樣的世界


清朝的大臣一般在寅時(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皇帝卯時(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起床上朝。

五更天相當於清晨的5點到7點,至少我知道在清朝的早朝時間是這樣的(因為清朝的歷任皇帝大都比較勤奮),都要五更上朝,那時皇帝和大臣確實比較辛苦,有的家住的遠的擔心遲到甚至要半夜爬起來。其實早朝制度也不是絕對的,要看皇帝自己是否親政和勤勉。


安慶卒子


提問者是想證明滿清皇帝如何勤政,但是勤政的結果是簽訂一千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他們是怎麼嘔心瀝血的割地賠款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