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版防控方案被批“賭命”!面對疫情,西方為什麼“無能為力”?

隨著國際病例激增,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狀態。但危急時刻,似乎一些大國的態度依然消極。

比如,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目前歐洲已經成為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震中”,但英國政府推出的最新防疫策略卻相當“佛系”:“輕症不再檢測”“感染者在家自行隔離”“症狀不惡化不要撥打111醫療諮詢電話”,不停課不停學,大型賽事、音樂會等照常舉行……

面對質疑,英國首席科學顧問Patrick Vallance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需要60%的人口充分接觸感染新冠病毒,以此獲得“群體免疫”,他解釋道,“我們無法完全壓制疫情,也不該完全壓制疫情。”

如此“誠實”的論調,與被輿論批評為“一片空白”的防控方案,招致包括英國媒體在內的國際輿論普遍批評。甚至有人解讀為,這樣的放任是有意讓更多人感染病毒。


英版防控方案被批“賭命”!面對疫情,西方為什麼“無能為力”?

△英國首席科學顧問Patrick Vallance

所謂群體免疫,即一個群體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種病毒的抗體後,就產生了群體免疫效應。但關鍵是,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想讓人群中足夠多的人通過“扛住”獲得免疫能力,這種無差別的感染範圍會有多大?又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很多問題早已有了答案。比如,各類人群均易感,病毒對中青年人的殺傷力並不那麼低。再比如,據中國—世衛聯合專家考察組調研數據,重症和危重患者比例分別是13%和6%。這意味著,如果不積極干預,輕症只靠居家隔離不但未必能自愈,相當部分人還有病重的風險,同時造成家庭和社區聚集性疫情。在這種情況下,只收治重症病例,寄望於“無為而治”下的群體免疫,無異於將所有人“赤膊”推向自然法則。

對於這樣的“科學”策略,包括世界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主編在內的多位專家批評道,這是在拿公眾的安危玩“輪盤賭注”,是個重大的錯誤。

事實上,不只是英國,疫情之下,不少西方國家都採取了相對消極的態度。有的國家公共衛生水平發達,遠沒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卻直接停止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統計;有的國家的慈善家要捐贈大量試劑盒,卻被抨擊“蓄意造成醫療系統擠兌崩潰”;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檢測試劑不足,檢測費用高昂,還出現將流感和新冠肺炎患者不加區分混雜治療的情況。

上述這些策略被認為是為了避免醫療系統不堪重負而崩潰,或降低對經濟指標的影響。可當一國政府在計算宏觀大賬的時候,各個選項孰輕孰重,由此已可見分明。

確實,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直到現在人類的認知依然有限。事實上,當這種未知病毒突襲中國時,我們也曾走過彎路。可當我們認識到其危害性之後,第一時間便做出了調整,從果斷封城、火速興建重症醫院和方艙醫院,到全民居家、嚴防嚴控等,在最短時間內控制了戰局,中國方案也被世衛組織評價為“新標杆”。

可問題是,中國是“從零開始”,而西方不是。中國的巨大付出與犧牲,給世界爭取了足夠長的“時間窗口”,也提供了很多應對方案。大家國情不同,體制各異,談不上“複製”,但很多成功經驗,顯然於護衛生命是有益的。昨天,鍾南山院士還再次強調,“美國病死率接近3%,這說明可能很多病人沒有被發現,他們並沒有認真排查密切接觸者。對於新冠肺炎,預防還是關鍵,早發現早隔離才是最關鍵的。”世衛組織發言人亞沙雷維奇也特別強調,任何國家都不能把“無力迴天”當藉口,自暴自棄。不少國家正在經歷中國此前經受過的考驗,中國、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方法,他人可以參考。

可是,一些西方國家卻不以為意,甚至還批評中國的行動“過度”“落後”“不重視人權”。試問,這個時候還不採取堅決措施,抱著機會主義態度企圖矇混過關,以“無能為力”“無力迴天”之類為藉口,置生命於不顧,這是哪門子的“人權”?這不光是對國民不負責,更是對世界的不負責。正如評論所言,西方整天把“民主”“人權”掛在嘴邊,原來一直是帶妝表演,一盆涼水潑過去,結果竟如此觸目驚心。

回看中國,也一度面臨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但我們選擇的不是放任,而是“有什麼就用什麼,能怎樣去拯救生命就怎樣去拯救生命”,為此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經濟社會也按下了近兩個月的暫停鍵,但正是這樣的取捨,最終最大限度保護了更多生命。

此前,一位在火神山醫院照顧年邁外婆的女孩這樣寫道,“有人覺得我外婆89歲了,救治是浪費國家資源,但在醫生護士眼裡,他們看到的是一條生命,無差別對待。”還有人算過一筆賬,治療一個新冠肺炎ICU患者,總共需要大約71萬元左右,而這些都是國家買單。有網友留言:這個國家不會十全十美,但每到生死關頭,她總會不遺餘力地拉你一把。而這種不計代價的付出,在國外真的無法想象。

通過艱苦鏖戰,當前中國疫情流行的高峰已經過去,疫苗等相關科研也在取得積極進展。13日,潛江市在湖北省內最先發布城市解封、復工復產通告,市民在街頭燃放煙花慶祝,漫天絢爛映照著生機勃勃的家園。

為保護生命,一個國家、一個政府,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危機面前的抉擇,讓人感慨,也發人深思。

來源:長安觀察、北京晚報官網官方帳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