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評|論溝通“零距離”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個屬於寧鄉人的好消息:有問題、有困難,可以直接打電話給領導。

這個好消息是在9月17日召開的在中共寧鄉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傳出。這是一個以“為民解憂、為民辦事”為主題的會議,會議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解決群眾訴求,提出了一系列的“好辦法、好機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內容,是向社會全面公開寧鄉市領導和鄉鎮(街道)、部門主要負責人手機號碼,群眾可按層級和分工用信息在工作時間直接向領導幹部反映問題。

領導公開手機號碼,倒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這些年來,有多地推出此類舉措,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98年,四川青神縣委、縣政府通過報紙向全縣公開29名領導的手機號,彼時,手機還剛剛開始普及。

從二十年前的初吃螃蟹到今天,領導公開手機號碼的初衷,無非有二:一是為群眾反映訴求提供渠道,二是讓領導有了解民情民意的通道。民聲渠道通暢、官民互動順暢,既是廣大人民群眾之所盼,也是現代公共服務應有的基本成色。

不過,與多年不變的初衷相比,輿論對此舉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有叫好的,認為這是走群眾路線的好做法好經驗;也有質疑的,認為這是一種作秀。還有更深層次的擔心,依賴領導的關注來解決問題,是否有權力凌駕法律的嫌疑,是否與現代行政精神相悖?

應該說,通過公開領導手機號碼,直面民意訴求,打撈民情的做法,一定是“好經”。之所以出現一些質疑甚至是焦慮,關鍵原因,還是在具體的執行中,把這好經給念歪了。比如有些地方雖然公佈了領導的手機號碼,卻很快出現“打不通”“無人接聽”的問題,比如有些雖然可以打通,接電話的卻並不是當事人,而是由秘書代勞,甚至安排專人來接聽。群眾滿懷期待地給領導打個電話,遭遇以上種種情況,無疑相當於被潑了一盆冷水。情緒失落,不僅政策的善意被消解,甚至會進一步損害公權力的形象。

而好經之所以會被念歪,則與一些地方在“公開領導手機號碼”時,打著政績算盤有關。一心追求表面政績,便會在形式上弄花架子,把“零距離溝通”的初心給拋卻了。當然,也不排除方法上的問題,比如未跟相關領導做好思想溝通工作,不能從心底上接受手機號碼的公開,認為有干涉其正常休息,再加上由於缺乏甄別手段,各種騷擾電話打給領導,也會讓當事人煩不勝煩,在工作情緒上出現消極被動。至於權力凌駕法律的擔心,顯然不是“零距離溝通”本身的問題,而是一些領導的法治意識淡薄,不能堅守依法行政、按程序辦事的行為底線。

於此而言,領導與群眾的零距離溝通,不是簡單地公開號碼,既需要從政策制定上有清晰具體的設計,明確制度的執行細節,規避政策走偏的情形,同時也需要從政策邏輯、行政價值層面,為“零距離溝通”建立清新積極的實施環境。

由此再來打量寧鄉版“零距離溝通”:首先,這個舉措的出臺,是在“為民解憂、為民辦事”的大背景下,有系列的制度保障,比如追責體系、組織體系,其政策誠意是清晰可見的,誠如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而不是簡單地追求政績;其次,從具體的實施看,不是簡單地公佈手機號碼,而是包括領導層級以及所負責的領域,這樣可以方便群眾據此找到能真正解決問題的領導。此外,這樣清晰的信息公示,本身也是對領導履職的倒逼——能夠對群眾的訴求,有明確的反饋。從更長遠看,這樣的零距離溝通,能夠有利於建立清晰規範的公共服務體制,把公共服務迴歸到正常的服務體系中,不再依賴於“公開領導手機號碼”這個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一如溝通是雙向的,“零距離溝通的”良好初衷的實現,除了公權力方面的主動積極作為,也需要廣大群眾學會“溝通”,充分理解“零距離溝通”的政策初衷。比如,在撥打手機號碼之前,謹慎地思考自己的訴求是什麼,是否還有更便捷的途徑,是否是在合理合法的範圍之內。如此,或將讓官民溝通變得更有效率。

公權有誠意,群眾有理解,這才是溝通“零距離”的正確打開方式。由此,寧鄉版的“零距離溝通”無疑將助力當地“鄉土安寧”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