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十三弟,寵臣怡親王允祥為什麼要在死前吞土?

何事男兒不讀書


雍正的十三弟允祥把自己選中淶水縣的墓地裡的一塊土帶回來,當著眾目睽睽將土嚥了下去,他的意思是向雍正表示自己已經選好了百年之後的吉壤,就不煩勞皇帝四哥再費心了。雍正和允祥關係好,因為也只有十三弟這一位兄弟和他三觀同路氣息相同,這是有一些先天原因的。



當初雍正出生的時候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地位極低沒有撫養雍正的資格,雍正被貴妃佟佳氏收養過。而允祥的生母章佳氏原本是鑲黃旗包衣,生允祥時級別也低,出於同樣原因允祥也曾寄於佟佳氏門下,他們兩兄弟從小在一塊玩耍學習,之間的感情自然要比其他弟兄來得深厚一點。雍正從始至終對其生母和同母十四弟允禵的感情遠遠不及其養母佟佳氏和允祥。

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時,康熙懲罰了大部分具有奪嫡能力的皇子,但事後不久除了皇長子和允祥,其他皇子都釋放了,連廢太子都復立了允祥還被監禁著。為什麼會這樣,允祥是丟了自己這個“卒”,保全了雍正那個“帥”。


當時大阿哥利用江湖術士巫咒太子,那些人是誰介紹去的,大阿哥是怎麼和他們接上線的,這些皇子裡面平時只有雍正喜歡拜佛吃齋和江湖術士有來往,大阿哥的醜事其實雍正脫不了干係。但出乎意料的是允祥把所有事都扛了下來,讓雍正擺脫了巫咒事件的干擾,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走在奪嫡的路上,而允祥遭受了十幾年的圈禁,雍正心知肚明,能不感激他麼。

等雍正一上位就追封早在康熙三十八年就去世的允祥生母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還把她的棺材挖出來重新裝飾再送入康熙的地宮。他的十三弟允祥更是從一個囚徒一下子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晉升為和碩怡親王,允祥迎來了他人生的光輝歲月。


從此大清帝國雍正是董事長,允祥就是總經理,儘管雍正那些個弟兄還在和他折騰掣肘,但允祥就似雍正王朝的定海神針,替雍正掌管著幾乎朝中大小一切事務。處理康熙和皇太后的喪事,總管戶部,參與西北軍事籌劃,幫助雍正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為應付西北用兵,允祥指揮調度保證軍需供應,這一切允祥都忠心耿耿,盡職盡責。

有這麼好的一個十三弟,雍正當然感激涕零,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在自己的西陵旁邊替允祥選了一塊“中吉之地”,作為允祥將來的墓地。允祥知道後並不領情,自己儘管是先帝皇子但也只是人臣而已,按祖制按倫常都不能死後葬入皇陵。再說了,皇帝的賞賜能隨便收麼,他也清楚皇帝四哥的脾氣,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允祥當然懂得。


就這樣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允祥上書雍正說明自己早已在別處選定了墓地,然後再“吃了土塊鐵了心”,向雍正表明自己的心跡,實在不敢佔據皇陵一隅,雍正事後也沒有再堅持,同意了允祥的請求。

雍正八年,允祥去世,雍正將其名恢復為“胤祥”,這算是雍正對十三弟的最後一次恩旨,意在十三弟不需要避開自己的名諱,大清也只此一例。


看遍山川


怡王吞土,歷史記載確有其事,看似荒誕,實則飽含無奈。

怡親王胤祥曾奉旨到今河北易縣的泰寧山為雍正帝勘選陵址,最終他選定了一塊上吉之地,雍正十分滿意,便將距此地不遠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胤祥,希望他能將未來的陵寢修在自己身邊,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輔佐自己。



這本是皇帝的恩典,換了別人不定如何洋洋得意,但胤祥得知後卻驚悚異常,拒絕了雍正的好意,說此等福地自己無福消受。他又連忙在60裡之外的淶水縣境內選了一塊地作為自己未來陵寢所在,並奏請雍正答允其請,雍正不置可否。後來胤祥病重,估計是預感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便再三奏請,雍正見狀,便答應了他的請求。胤祥十分高興,連忙遣侍衛前往該地取土。土取回後,胤祥竟迫不及待地捧起一塊,吞入肚中說:“臣心安,而子孫蒙福。”

為何胤祥堅決不接受雍正賜給他的墓地呢?因為胤祥作為臣子,雖然是雍正的弟弟,更是他的股肱重臣,也沒有任何資格葬入皇陵,這屬於僭越。



由此可見,胤祥是在用吞土的方式向雍正表明自己為人臣的態度。事實上,胤祥深知政治鬥爭的殘酷性,這或許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胤祥早期曾受康熙寵愛,但在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事件中受到了牽連,遭到康熙的冷落,後來甚至遭到圈禁,亦未受封。雍正繼位之後,他的人生才迎來了第二次重大轉折點,雍正立刻起用了胤祥,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並將其從一個閒散宗室晉升為和碩怡親王,頓時成為雍正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

但經歷了九子奪嫡的胤祥,又目睹了雍正初年處置胤禩、胤禟等兄弟以及年羹堯、隆科多等臣子的慘狀,所以他雖然身居高位,但卻一直以謙遜低調、明哲保身的態度示人,恪守為人臣的本分,甘當皇權的陪襯。在工作上百分百配合雍正帝,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而面對雍正紛至沓來的賞賜,他也一向是推辭不受,謹慎小心。如雍正傳旨按親王例賜給胤祥錢糧23萬兩,胤祥百般謙退,只收下了13萬兩。不久又令胤祥在兒子中任選一人加封郡王爵位,胤祥依舊是堅辭不受。



伴君如伴虎,胤祥之所以能夠在血雨腥風的雍正朝始終屹立不倒,與他低調謹慎、明哲保身的為官為臣的態度不無關係。


達摩說


怡親王允祥吞土,一是為了雍正,二是為了自己,三是為了自己的後代子孫。

雍正登基,大加封賞

雍正的登基,可以說他的十三弟允祥在其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允祥,雍正都很難當上皇帝。

當時九子奪嫡戰況激烈,最終,四阿哥胤禛成功即位是為雍正,繼位之後,雍正對之前和自己作對的幾個兄弟開始下手,但是唯獨對一直支持自己,還替自己關過禁閉的十三弟允祥十分關愛。

先是在繼位的第二天,就封允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並且晉升其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也就是開國之後第九個鐵帽子王,封賞一出震驚朝野,因為前八位鐵帽子王都是戰功赫赫,跟隨先祖征戰沙場,用性命換回來的,但是允祥卻在封王之前毫無在冊的功績。

雍正還嫌這樣的封賞不夠,將允祥的儀仗翻倍,僅次於自己,他的孩子也和眾皇子地位相同,同時雍正還將允祥的生母,從庶妃敏妃連跳數個級別,升級為皇貴妃,安葬進了康熙的陵墓。種種封賞逾越祖制。

因為上面的種種封賞,才引出了允祥吞土的事情。

選擇皇陵

^清西陵照片

皇帝在繼位之後,就會選擇一處自己殯天之後的皇陵,雍正也不例外,最開始選定的位置是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是雍正覺得那裡不合適,就將重新選擇陵墓的事情交付給了自己最信任的十三弟。

允祥不負所托的選定了永寧山,也就是現在的清西陵,雍正看後十分高興,知曉此地為萬年吉地,打算將附近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允祥當做他的陵墓。

允祥怎敢接受,自古就沒有皇子、皇弟能夠進入皇陵的情況,於是允祥說自己在六十里外的淶水縣內已經選好墓地,並將該處的土吞進肚中,表示和那片土地已經合二為一了,不得已,雍正才就此作罷。

為什麼允祥要這樣呢?原因有三

一、為了雍正

雍正登基之後,對自己的封賞已經逾越祖制了,已經讓很多大臣都心生不滿,認為雍正不遵守先祖制度,是為不忠不孝,這樣的皇帝怎麼能夠服眾呢?

如果再將自己也葬入皇陵,更是連這最後的制度都破壞了,這對雍正是十分不利的,長此以往,危及帝位,這是對雍正十分感激並且忠心的允祥所不願看到的,所以吞土明志,此為原因一。

二、為了自己

伴君如伴虎,不論何時這句話都是成立的,四哥雍正皇帝對自己的封賞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自己已經難以受用了,如果再同意自己能夠葬入皇陵,那不是表示自己對這些賞賜都是能夠接受的嗎。

如果這都能接受,會不會引起四哥雍正的不滿,認為自己貪得無厭,而且帝王心術向來難以捉摸,這也難免不是一次試驗,所以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允祥也不能接受這份異常大的恩賜。

此為吞土原因之二。

三、為了子孫後代

目前自己的孩子孫子都和皇子皇孫們的地位相同,如果自己在再有葬入皇陵的條件,自己這些後代不還上天去了。

現在自己還沒去世,有人能夠鎮得住,但是真有一天,自己和四哥都葬入黃土,那他的這些孩子沒有了約束,地位還高的嚇人,一定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那個時候的皇帝可不一定會念及這麼多舊情,所造成的結果可不是允祥想見到的,所以他拒絕進入皇陵,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後代頭腦清醒一些,不要被現在這麼大的封賞衝昏了頭腦,做出一些臣子不能做的事情出來。

結語

允祥吞土,雖然只是一個小動作,但是造成的影響和結果卻很大,保全了雍正也保全了自己,同時還給自己的後代上了一課,不愧是一代俠王,幫助雍正上位的得力助手。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關於怡親王吞土這件事,並不是胤祥臨死前做的。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眾所周知,胤祥是雍正鐵桿中的鐵桿,一直跟著四哥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因此,雍正即位伊始便封這位在康熙年間沒有任何爵位的十三弟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之前,無論大事小事,雍正基本上只負責決策層面的東西,具體系性事務幾乎都交給了胤祥來處理,這其中就包括選陵址這件事。



中國古代將就視死如視生,絕大多數皇帝生前已經開始為自己建陵,四十多歲即位的雍正自然也不例外。於是,這件事也落到了胤祥肩上。胤祥帶著人不辭辛勞、到處奔波,最後終於找到了一處萬年吉地,即現在的清西陵泰陵。事後,雍正也覺得這地方很不錯,於是將附近一塊中吉之地劃給了胤祥作為墓地。胤祥覺得這是皇陵區,自己連這中吉之地都配不上,不敢接受,拼命推辭,雍正最終只好作罷。



之後,胤祥派人在直隸淶水找了一塊自己覺得和自己身份相配的墓地,並請雍正把這塊地賞賜給自己作為百年之後的容身之所。雍正最終拗不過胤祥,同意了。之後胤祥派人去當地取土,當人把土取來之後,胤祥吃下了一小塊自己所選墓地的土。並且說,如此一來自己就安心了,子孫後代也會因此蒙福。



這話弦外之音是什麼意思?就是說,皇帝不是我能當的,我沒有那個野心、也沒那個能力,只想安安穩穩做好我的怡親王。這樣我就安心了,四哥你也安心了,我的子孫後代也就都安全了。不是嗎?要不怎麼胤祥能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能全身而退,而且死後哀榮、澤被子孫呢。連小小一塊墓地這麼注意,更何況其他事情?兢兢業業為四哥做事,卻又能時時刻刻擺正自己的位置,怎麼能讓四哥不喜歡?



這實際上只是胤祥向雍正示弱兼表忠心的一個小故事而已,並不是發生於胤祥死前。胤祥之所以能夠擁有巨大的權力而不引發雍正的猜忌,並且最後還獲得了一定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絕對和胤祥嚴格的律己是分不開的,時時刻刻認清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自專、不僭越。


農民工歪說歷史


十三爺允祥所謂的“死前吞土”,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他吞的土是他死後陵墓的土壤。他的陵墓之地是他再三奏請皇帝,雍正才允許的,當時侍衛前去取土回來,允祥一看土色,很滿意,迫不及待的取了一小塊,吞到肚子裡面,嘴裡還唸唸有詞說這樣就心安了,子孫也會有福。


十三爺允祥的這個行為來自帝后王公生前都要為自己選定建墳安葬的“吉地”,當時十三爺允祥奉旨到泰寧山為雍正皇帝堪選陵址,雍正對他選定的“吉地”非常滿意。

雍正當時一高興,覺得也要給自己十三弟賜個吉地好安排死後的喪葬之地,就將自己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中級吉地賜給十三爺允祥。

十三爺允祥聽到後神色鉅變,說這等吉地只有大富大貴者才能享用,與他臣下的身份並不相配,懇請皇帝收回成命。

十三爺允祥於是又在60裡以外的為自己選定了一塊墓地,並奏請皇帝賜給自己。 當時永祥已經生病,再三奏請,雍正才答應他的請求。允祥得詣後,高興萬分,手舞足蹈。


在這裡就能看出康熙的十三皇子胤祥在政治上很成熟,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不會仗著自己被雍正寵信,就行僭越之事。胤祥處事得當,懂得君臣之別,也是他深得雍正信賴的原因。

雍正的十三弟允祥是清朝唯一不用避諱皇帝名諱的臣子。因他對雍正朝的政績助力甚大,去世時,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還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為“胤”,不用避諱雍正皇帝名諱,可見其深受雍正信賴。



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他和自己十三弟胤祥關係最好,兩人相處的親密無間,四阿哥胤禛參加奪嫡,十三阿哥胤祥也是他的忠誠支持者。

康熙去世之後,初登皇位的雍正帝便任命了十三爺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胤祥迅速成為雍正朝的忠實國柱,他理事聰慧,識人明達,他自上任起,便勤奮理事,為雍正處理不少棘手的事務。

因允祥過於專心政務,早年又因圈禁,身體並不好,很快就積勞成疾。雍正令太醫院使劉聲芳任戶部侍郎,讓他在允祥身邊做事,並隨時為他診療病情,這些都沒能挽救十三爺的性命。雍正八年五月初四,允祥病故,年僅44歲。


曾經的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兄弟倆在政治方向上一直保持著高度一致,在審美情趣上也有很多共同之處。胤祥是雍正最信賴的兄弟,甚至比同父同母的兄弟胤禵更得雍正的心。

雍正帝繼位以後,允祥承擔了相當多的政務,還辭謝了雍正各種賞賜,表現出謹小慎微的行事風格。

允祥對皇帝交代的政務毫不推脫卸竭力而為的態度,恰巧說明十三爺允祥個人有極強的政治責任感,當年康熙皇帝沒有重用他,實在是很遺憾。

雍正帝對自己這個弟弟評價很高,說他天資高卓,穎悟絕倫,如禮樂射御書數之屬,無不精妙入神,為人所莫及,稱他為“國之賢王”。

十三爺允祥對雍正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通過他們的努力,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昊陽閒看歷史


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康熙皇帝猝然逝世。皇四子在太和殿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雍正元年。

康熙有35個皇子,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其它皇子都反對雍正繼位。在雍正皇帝稱帝過程中,允祥掌管豐臺大營的駐軍,對雍正皇帝起到了助力作用。之後,他又協助雍正打理朝政,為穩固雍正的地位不餘遺力。

1.允祥為鞏固雍正的王位立下汗馬功勞。

雍正初政,允祥迅速成為雍正的骨幹。其理事之才,識人之明達,手段之老練,堅定了雍正繼續重用他的決心。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並不穩。其兄弟允禩卻不甘心奪嫡落敗,伺機而動;而其舅舅隆科多也大權獨攬,甚至在遴選官員的時候,不經奏請,徑直作主。在這種形勢下,允祥卻能夠在政治漩渦中,殫精竭慮地幫助雍正,使他剪除了政敵,穩固了政基。

從1722年12月雍正繼位到1730年允祥去世,八年如一日,允祥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地為雍正辦差。從主政戶部到治理水患,他身兼數職,事務繁雜。對雍正交辦的事務,允祥總是兢兢業業,事必躬親。

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著聖眷日隆,允祥深諳臣子之道,更加的謙遜低調。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曾經依照親王標準,賜給允祥錢糧23萬兩,允祥堅辭不受,最後還是雍正一再宣諭,他才收下了13萬兩。

雍正三年,雍正又給允祥加封一個郡王,允祥可以指定其子一人獲此爵。可是這一次,允祥又婉言拒絕了。

允祥被雍正稱為“柱石賢弟”,是因為允祥對雍正助力非常大,便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世代可以繼承。

2.允祥協助選帝陵,得賜帝陵旁的吉地,卻堅辭不受。

凡是帝后王公,生前都喜歡為自己選定建墳安葬的“吉地”。允祥曾奉旨到泰寧山,即今河北易縣為皇帝勘選陵址。雍正帝對選定的“上吉之壤”非常滿意,就把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他。胤祥聽後卻堅辭不受,說這等吉地只有大福大貴者才能受用。

他自己在60裡以外的淶水縣境內,為自己選了一塊墓地,認為這才是與自己的臣下身份相配的吉地,並請求皇帝賜予。

雍正帝不得已批准後,允祥高興萬分,當日就遣侍衛前往取土。數日後侍衛回來,帶回土樣,允祥迫不及待取了一小塊,吞到肚子裡,口中還唸唸有詞:“這樣的話,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了。”1730年5月,允祥因積勞成疾而去世。

那麼,允祥為什麼要辭謝雍正指給他的吉地呢?

3.謹受臣子本份,吞土只為保平安。

從允祥的品德來看,允祥對雍正忠心耿耿。

允祥曾經為雍正的兒子弘晝尋醫找藥,救活弘晝的命,所以弘晝尊稱允祥為“父”。

雍正也非常信任允祥,甚至讓他帶著自己的兒子去圍獵,包括兩歲的兒子福惠,也扔給允祥帶去木蘭圍場。

既使在身體非常不好的情況下,允祥仍趕去為替雍正堪陵,以致累得病倒。如果有什麼意見,允祥總是當面對雍正提出,絕不隱瞞。

從允祥的個性來說,又是非常淡泊的。他並不在乎自己是否留下什麼東西、是否青史留名,而更致力於在當下多做實事。

允祥數次推辭賞賜,可見他看待富貴榮華十分通透,可謂富而不貪,懂得節制。

再者,允祥是一個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允祥曾曰:"皇上待我隆恩,異數不枚舉,子孫世世俱受皇上之福綿長矣。"這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就是說,皇帝不是我能當的,我沒有那個野心、也沒那個能力,只想安安穩穩做好我的怡親王。這樣我就安心了,四哥你也安心了,我的子孫後代也就都安全了。

可見,允祥懂自律,時時刻刻認清自己的位置,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自專、不僭越。

另外,允祥是能夠清醒認識形勢的人。

允祥在聖眷正隆時,仍清醒地居安思危,婉拒陪葬皇陵的恩寵,以低調求得自身和後世的保全。允祥以退為進,成為人臣的典範,也是在為後代積福 。

可見,允祥吞土,是一種向皇帝表忠心的行為。他謹受臣子的本份,擺正自己的位置,吞土只為保平安。

允祥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能全身而退,死後哀榮、澤被子孫。他兢兢業業為雍正做事,卻又能時時刻刻擺正自己的位置,怎不讓雍正喜歡?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生性多疑的雍正,為何一直寵信允祥了。


安林890


清雍正時的兩江總督高其倬不但為官政績斐然,而且他還是個風水大師。甚至雍正皇帝在選擇陵地的時候,都聽取他的意見。本來清軍入關後,去世的帝王順治、康熙都葬在了東陵,就是現在的河北遵化。雍正當上皇帝不久,也命張廷玉在東陵為他選擇吉地,後來定址九鳳朝陽山,這裡靠近孝陵和景陵,最初雍正也比較滿意。但有大臣提出此地規模宏大,但地形並不完整,而且此地的土壤中夾帶砂石,也不利於鑿穴,因此不是陵地的理想選地。


於是雍正帝就把選陵的問題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允祥就和兩江總督、風水大師高其倬在易縣永寧山發現了一處寶地。雍正也認為此地山水條理,實為上吉之壤。

雍正於是在此地附近選了一塊中吉之地賜給了允祥,希望百年之後這兩兄弟還是相依相伴。但允祥堅辭不受,反而在距60裡之外的淶水為自己另找了一處墓地,並親自吃掉了取自墓地的一抔土。這又是為何呢?

允祥是雍正奪嫡大戰中堅定的支持者,是雍正的鐵哥們。在康熙朝,允祥因受奪嫡風波累及,備受父皇冷落。雍正繼位後,允祥受到四哥雍正的恩寵,馬上被封為怡親王,任議政大臣。允祥在14歲時,母親敏妃章佳氏就已去世,這時母憑子貴,雍正又一下把敏妃的封號提升為敬敏皇貴妃。

可貴的是,允祥侍寵不驕,他對四哥的深寵以忠貞勤懇作為回報。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不穩,身為總理事務大臣的允禩不甘心奪嫡落敗,伺機而動;而居功自傲的隆科多也大權獨攬,甚至在遴選官員的時候,不經奏請,徑直作主,當時朝廷選拔官員都直接被稱之為“佟選”。在這種形勢下,允祥在政治漩渦中,力挽狂瀾,殫精竭慮助雍正剪除政敵,穩固政基。

從1722年12月雍正繼位到1730年允祥去世,允祥勤勤懇懇,八年如一日,不辭勞苦地為雍正辦差。從主政戶部到治理水患,允祥身兼數職,事務繁雜。對雍正交辦的事務,允祥兢兢業業,事必躬親。

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著聖眷日隆,允祥深諳臣子之道,越發謙遜低調,明哲本身。因為他和雍正是一起長大的兄弟,他深知四哥猜忌刻薄的心性和雷霆萬鈞的果敢手段。早在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依親王之標準,賜給允祥錢糧23萬兩,允祥就固辭不受,最後經雍正一再宣諭,只得收下13萬兩。

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又給允祥在親王之外加封了一個郡王,允祥可以指定其子一人獲此爵。可是這一次允祥又婉拒了。


雍正賜給允祥陵地,讓他百年之後陪葬在自己身邊,這是無上的恩寵。可是進退有據的允祥以自己沒有資格陪葬為由,請求雍正收回成命。而自己另擇墓地,請求以皇帝之名賜地,然後親吞墓地黃土。

允祥親吞黃土,表明自己別葬淶水心意已決。允祥在吞土後,曾稱“臣心安,子孫蒙福”。允祥在聖眷正隆時,仍清醒地居安思危,婉拒陪葬皇陵的恩寵,以低調求自身和後世的保全。

值得一提的是,允祥保住了自身,卻保不住子孫。第六代怡親王載垣是咸豐帝臨終之前任命的八大顧命大臣之首。在辛酉政變中,載垣被慈禧太后賜自盡而亡。


歲月是一條河流


題主所問的應該就是胤祥“吞土受陵”的故事。《八旗通志初集》載:“先是王奉命相地泰寧山。山勢聯絡。有中吉次吉之地。世宗欲以中吉者賜王。王驚懼色變。固辭。語至悚切。自於淶水擇平善之地以請。及病。恐復以前欲賜者賜之也。請益力。世宗不得已從之。王欣喜不自勝。既遣護衛啟土。取小塊吞之曰。若是。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矣”。



話說清雍正時期,雍正繼位後對清朝“清東陵”這個自順治就定下的清朝皇帝百年之後的安眠之所十分不滿意,雍正認為清東陵“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因此在雍正四年,雍正詔諭允祥、張廷玉和工部、內務府官員去為自己勘選合適的陵址。

不久,胤祥等人經過認真的勘選,最終在易州境內的太平峪,興隆莊一帶發現了一塊堪稱“乾坤聚秀之區,為朝陽會和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萬年吉地”(具體位置:西依雲蒙山,北靠泰寧山,東傍丘陵地,南臨易水河)。而雍正在認真御覽胤祥等所畫的陵寢所在地的圖紙後,也認為此處是“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此後,雍正認為他能得到這一千年難遇的“上吉之壤”,功勞最大的無疑是胤祥,所以為了獎賞胤祥的勞苦功高,於是就決定將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中吉”之地賜於他。可胤祥聽後卻並沒有欣喜萬分,而是“驚懼色變。固辭”,他言辭真誠的說道“這塊地只有大富大貴的人才能擁有,他是沒有資格去接受這塊地的”,但此時無論胤祥怎麼說,雍正都執意要將這塊地賜予胤祥。

之後胤祥為了讓雍正放棄這個念頭,他就親自前往離雍正選定的萬年吉地的60裡以外的淶水縣境內為自己選定了一塊墓地,並上奏雍正,希望他將這塊地賜予自己做日後的安眠之所。當然此時雍正卻還是沒有明確的答應胤祥將賜予他的“中吉”之地收回。



直到某一天胤祥生重病時,他擔心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所以為了不讓自己葬入到那塊“中吉”之地,他就再次拖著病軀請求雍正收回成命,如此在再三請求下,雍正只能是答應胤祥的請求,收回了那塊“中吉”之地。

胤祥在得旨後,是欣喜不自勝,他當日就派遣侍衛前往淶水縣從那塊地取了一捧土。 數日後侍衛趕回,他將取來的土呈送給了胤祥。胤祥看後,十分欣喜,從中他取了一小塊,然後放到嘴中吞到肚子裡去了,在吞嚥的同時,他的口中還唸唸有詞的說道:“若是。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矣”。



當然這裡很多人或許都不明白,為何胤祥要吞下一塊土到肚子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胤祥就想告訴雍正他已經與這塊土地融為一體,希望雍正不要再把這塊土地收走,他已經決定好了自己最後的安眠之所。同時在某種意義上,胤祥也告訴雍正,這個距離才是君主與臣子該有的距離,為人臣子者生前不能距離君主太近,死後也不該距離君主這麼近,這是有違君臣之禮的。

其實這或許就是胤祥能被雍正如此厚待的最重要的原因吧!胤祥,他從不居功自傲,恃寵而驕,也從不仗勢欺人,他無時無刻都牢牢記著為人臣子的本分,及君臣之禮,他也始終都清晰的認識到雍正始終是君,他始終是臣子,他的位置擺的很正,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做出任何逾越之舉,他時時刻刻都在恪守著為人臣子該做的事情,那就是忠於君主,為朝廷效力,為朝廷著想。正是基於此,胤祥才能善終,才能被雍正如此厚待。



當然雍正對胤祥的厚愛也實在是無以復加的,他一登基就冊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同時又任命他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此後更是接連給予他各種要職,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戶部,參與西北軍事的運籌,加議政大臣,總理營田水利,領圓明園八旗禁軍等等。此外,胤祥死後,雍正更是下詔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只得說雍正與胤祥他們二人之間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雍正為君,給胤祥的寵榮是舉世罕見的;胤祥為臣,對雍正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澳古說歷史


因為他那個弟控哥要把他葬自己邊上啊!

泰陵是後來選的,也是清西陵的第一帝王陵。因為清東陵的地質已經不符合當時的點穴標準了。

所以,如果不再發生風水上的意外。後代皇帝會挨著泰陵一路往下建陵墓。

你想想,等乾隆建陵墓的時候,跟在他爹後頭是應該的,跟在他叔後頭是什麼鬼?

怡王兒子好幾個呢!還指著大侄子給他小兒子當保姆呢!能這麼噁心大侄子嗎?

必須不能啊!


糾結女王亦超


根據清廷的諸多史料記載,允祥確實曾經吞過土。這土還真就是大家平時見的土,只不過他吞下的,是日後用來給自己造墳用的土。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件事的經過。


奉命選址

古代的帝王,很多都在自己活著的時候開始修建陵墓了,因為帝王的陵墓規模很大,如果等到死後才開搞,等能下葬的時候,估計早就腐爛得剩下骨頭渣子了。雍正也是如此,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在建他們陵墓了,不過帝王陵墓的選址,也是極有講究的。拋開風水不說,最基本的就是要結構好,不容易滲水,要夠隱蔽,不容易被髮掘等。古人很講迷信,雍正更是信佛,所以還怕這方面出了問題,死後也會遭人害。所以為了保險,這件事他就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允祥。


因功受賞

允祥是個很有才能的人,在他精心挑選後,把陵墓的地址選在了泰寧山。對於這個地方,皇帝看了以後非常滿意,於是覺得自己死後也放心了。這麼大的功勞,他很想賞賜允祥,於是就把離這裡不遠的一處土地賞賜給了兄弟,說讓他在那裡修建陵墓。

低調拒絕

皇帝想賜的是一塊中等水平的墓地,但是允祥一看這地方也是極為尊貴的,只有帝后、王子才能埋在這裡,如果自己埋在這裡,那就有搶奪龍子墓地的嫌疑,於是他多次拒絕,一直不肯接受。後來雍正也知道這個兄弟執拗,於是只好同意了他的請求,把另外的一塊下等墓地賞賜給他。

允祥知道後心裡高興,立刻派人去那裡取土。侍衛取回來土以後,他高興的不得了,甚至還把土吞到了自己的肚子裡面。


那麼,允祥究竟為何要這麼做呢?

雍正心狠,不敢逾越

雍正一向被人稱為是冷麵王,此人不但面冷,心裡更冷,為了得到皇位,他害了不少兄弟,而他多年做過的事情,允祥可是都知道的。他知道,一旦這個皇帝心裡對他產生了疑慮,後人難免會像老八他們一樣,被囚禁死。所以在雍正每次賞賜他的時候,他總是表現得非常恭順,不敢有逾越。而在得到下等墓地以後,他心裡便踏實了,起碼在這件事上頭,他把自己的身份放的很低,皇帝心裡肯定滿意。

早年失寵,心灰意冷

其實康熙一度非常喜歡他,每次外出都會帶他,這是其他任何一個皇子都沒有的待遇。但是後來他卻突然被冷落,從來都沒有受到過重用,甚至還遭到了圈禁。而且他早年身體生瘡,身體一直很差,所以早已心灰意冷,絲毫沒有爭奪的心思,也對權、位沒什麼興趣。他可能只是想著輔佐好關係最好的這個皇兄,卻不想因此得到很好的封賞。


所以,根據這些情況我們也就不難推測,吞土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就是自己確實沒有富貴心思,在一個就是怕這是皇帝的試探,為了裝得更像,所以就把土也給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