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十堰,和当地朋友聊到十堰的历史,听到一则历史遗闻:

元末明初的时候,十堰的郧阳山区竟然是红巾军的根据地之一。

红巾军,顾名思义,就是系着红头巾的军队,更是元末时期抗元的主要势力,后由朱元璋统一领导,为建立明朝基业立下汗马之功。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正是如此一支威震 天下的军队,当年行军途中,便在十堰的郧阳山区驻扎过(今十堰郧阳区),并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根基地,可见郧阳山区有着军事上的优势,通俗来说,就是易守难攻,且临近山林水源,便于部队修整。

再从历史上来看,十堰确实是块宝地,自夏商周之时,十堰便已是诸多古国的发源地,赫赫有名的方国便在此繁衍生息,乃至西周,十堰之地为六国并存,多方文化杂糅并进,往后千年内,始终屹立于秦岭之下,烟火繁盛,航运发达,而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十堰更有“陕川咽喉”之称,历朝历代皆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这是属于军事方面的考量,对百姓来说,郧阳县,或者说整个十堰,同样是休养生息的不二之选,充沛的水源,优渥的地理环境,四通八达的航运,再加上当时有红巾军驻扎于此,所以元末战乱纷飞的时候,大量北方与周边流民,都选择往十堰逃避战火,谋求庇护。

可是等到明朝开国不久,朱元璋却下了一道圣旨,简简单单九个字概括:

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明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平郧阳盗》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对整个郧阳山区施行封禁,不仅派遣兵马驱赶已经进入山区的流民和当地土著,还占据各交通要道与山路隘口,阻止大量因战乱逃难的流民进入十堰,导致民间对此怨声载道。

本来作为避风港的十堰,迅速成为了流民避而不及的“禁区”,大量流民只能另谋他处。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朱元璋要下达如此“不近人情”的圣旨呢?

我个人认为有如下两点原因:

第一,元末时天下纷争,红巾军或朱元璋等人,都只是很多势力中的一股,而很多流民也趁着天下大乱落草为寇,劫掠抢杀多有发生,十堰这一地区资源充沛,山地险要,更是流寇占山为王的不二之选,因此直到元朝覆灭,红巾军撤离郧阳山区后,当地聚集有大量流寇,为祸数年不绝,期间更有走投无路的流民为谋生不断加入,所以基于压制流寇的考虑,朱元璋才选择将山区设为禁区。

而这一点,我们也能从史料中找到直接的证据:

《明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平郧阳盗》:荆、襄之上游为郧阳,郧,古麋国,春秋时为楚附庸,地多山。元至正间,流贼作乱,终元世,竟不能制。

终元世,竟不能制。

简简单单七个字,我想已经把事情讲的很明白了。

郧阳山区早在元朝时,就已深受流寇之害,直到元朝覆灭,都无法有效铲除。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影视剧照

第二,元末时的战火纷飞,导致天下流民众多,许多北方流民为择一块良地,不惜辗转千里,而荆襄等地的山区是躲避战火的绝佳选择,十堰在当时更是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美誉,许多流民为谋生计,纷纷进入其中,但这些流民缺乏有效的管理,更没秩序可言,因而导致乱象丛生,为哄抢米粮而暴动也时有发生。

这一点,从日后明朝在此设立“郧阳抚治”,统管流民为证,而且在《明史》中亦有清晰记载:

《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

可见至成化二年,荆襄等地的流民仍有数十万,更何况朱元璋时期,正值开国,国力尚且不稳,作为荆襄地区西北部的十堰,流民只可能更多,而绝不会少。

于是明朝方一建立,朱元璋在命令邓愈平定荆襄寇乱后,便开始着手解决流民问题,进而有了看似少了许多人情味儿的九个字:

“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

《明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平郧阳盗》:明初命邓愈以大兵剿除之,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此禁令颁布以后,十堰地区的流民果真大幅减少,于是腾挪出许多荒地,可是更大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众所周知,流寇有两大特点:

一无组织,二无纪律。

即便是有一定组织的流寇,也属于散兵游勇,这些人对于荆襄当地可能没太多情感,但在遇到官兵剿灭的逃跑途中抢杀劫掠,毁坏良田,却是个中好手,于是经过元末的战乱以及数次流寇作乱后,十堰地区可谓赤地千里,一片萧条,再加上郧阳山区紧靠江河,当地百姓一直过着直接饮用江水的生活,乃至遍寻郧县,甚至没有一口像样的水井。

郧在万山,自古无井,民惟饮江水。——《郧台志》

一言以蔽之,在元末明初的郧阳山区,由于山区闭塞和水源充沛等复杂因素,当地百姓依旧保持着原始人的生存状态,引水灌溉取用江水,一律“肩挑”。

但也正是紧挨水源,便于种植,因此才吸引大量流民入内,可是流民缺乏统一管理,这就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治安环境带来极大隐患,甚至影响十堰地区的整体发展。

即使大明朝廷有心解决流民问题,可流民却不断涌入,所以朱元璋一是为了解决流民问题,二也是为了发展考虑,便颁布了禁止踏入郧阳山区的禁令。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朱元璋

那么流民问题,在日后是如何解决的呢?

我个人认为,应是两方面给予应对:

第一,设立统管五道八府的郧阳抚治

这一举措,其实直到明成化十二年,才具体实施。

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明宪宗废除始于太祖的禁令,决意要大力安抚流民,发展郧阳,遂设立郧阳府。

但促使明宪宗实施这一举措的原因,却令人痛心。

时间往前回溯,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的四月,郧阳当地爆发了以石龙,刘通等人为首的流民大起义,最盛时达数万人,造成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明朝内部的贪污腐败,压榨民生,同时贫富差距极大,社会内外充满了动荡不安的因素,于是走投无路的大量饥民揭竿而起,宣布起义。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成化元年,有石龙,号石和尚,纠合冯子龙数百人,四散剽掠。(刘)通令男聪约子龙举事,乃于大石厂立黄旗聚众,据海溪寺称王,伪号汉,建元德胜。伪署将军元帅,以石和尚为谋主,刘长子、苗龙、苗虎为羽翼,众至数万,劫襄、邓境。

但这次起义仅仅维持了一年多,便在成化二年,即第二年的五月份宣告失败。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五月,兵部尚书白圭,及湖广总兵都督李震帅师讨荆、襄贼,平之。先是,圭至南阳,与抚宁伯朱永由南漳入,遇贼,诱之临城,击破之。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然而起义大军原本就是由流民组成,战事失败后,虽然为首的刘通与石龙等人被当街斩首,以示效尤,但大量的流民起义军,为了躲避大明朝廷的围追堵截,又再次逃入郧阳山区,另外又由于郧阳山区内本来就粮田不多,而长达一年的战乱,正好导致那一整年颗粒无收,外加湖北持续多年的干旱,影响到整个荆襄地区粮产不足,大量流民饥寒交迫,致使进入郧阳山区的流民不减反增,另由于刘通等人起义之后,各地纷纷响应,往后四五年之内,多次爆发流民起义,于是到成化六年,流民一度增加到九十万人!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六年冬十月,荆、襄贼李胡子聚众反。先是,贼平,诸郡邑控制戍守皆未设。会岁大旱,流民入山者九十万人。

而多达数十万的流民,“入山就食,势不可止”,给当地的环境与生产秩序,造成极大破坏。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成化年来,刘千斤、石和尚、李胡子相继作乱,大臣处置失宜,终未安辑。今河南岁歉民饥,入山就食,势不可止,能保无后日之患?

(注:石龙:诨号“石和尚”,刘通:诨号“刘千斤”)

于是为了安抚流民,同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并发展十堰,官吏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给田于民。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经条上三事:曰荆、襄土地肥饶,皆可耕种,远年入籍流民,可给还田土,所附籍者领田土力耕,量存恤之,其愿回籍者听。

这一政策实际上很人性化,大概是先给一部分流民分配田地,让这些流民耕种,等到收获以后,攒下来粮食,有了充足的口粮以后,再将这部分流民发回原籍。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第二,加强自安。

这就属于常理操作了,大多数流民的人身安全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所以朝中官员提议加强当地治安,乞求皇帝派遣能臣良将驻守郧阳,保护当地流民,使其心安。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曰流民潜处,出没不常,乞选良有司为之抚绥,军卫官为之守御,则流民自安。

第三, 于隘口要道之处,加设府、卫、州、县等行政机构,明确行政划分。

在此基础上,整顿秩序,使商业流通,发展教育,随着时间推移,让流民从内心自发从善。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必于总隘之处,加设府、卫、州、县,立为保甲,通货贿以足其衣食,立学校以厚其风俗,则其民自趋于善矣。


上大是之,命都御史原杰采其言用之。

明宪宗听完建议后,表示非常赞同此三条建议,便立即命令都御史——原杰,采纳建议制定政策。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上大是之,命都御史原杰采其言用之。

于是就有了前文咱们所说的,成化十二年,明宪宗废除山区禁令,大力安抚流民,发展郧阳,遂设立郧阳抚治,掌管五道八府军民事务。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郧阳抚治行政区域图

而光有政策还不够,必须得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于是就有了我们要说的,解决流民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第二,修建水利

十堰地区自古就多水利,但郧阳山区内却鲜有水利工程,所以当地百姓的生产方式还较为原始。

而且经过元末的战乱以及数次流寇作乱后,到成化年间的郧阳地区,可谓赤地千里,一片萧条,遍观全城,甚至没有一口像样的水井。

直到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推行上述政策以后,时任知府的吴远,在治所内挖了一口水井,全郧县境内才有了第一口真正意义上的人工井,紧接着又连凿三井,城中百姓才能不必挑水而饮,直接在城中便可饮用井水。

《郧台志》:知府吴远始于府廨中凿一井,既而都司各就近凿凡三井,城人乃得井饮,至今赖之。

自此以后,遂广修水利,引江水为民利之。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而后,大量流民得以进入此前封禁的山区,继而得益于成化年间的政策与修造的各种水利,原本萧条的郧县迅速崛起,而那些提供城市发展动能的水利,如“千工堰”,洪武年间便已建成,后因人员不足物资短缺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未正式投入使用便宣告坍塌,于是成化年间重修,在人力物力皆到位的前提下,终成润泽一方的水利工程。

《万历郧阳府志》:后因人物稀少,堰工浩大,倾塌未修。成化十有二年,郧西设立县治,军民杂处,食力者众,迨癸丑邑侯刘君理,广东人,以民食为急,国税为重,择委里老王恭等督率工役,聚石采木,重为修造,匝一岁厥工告成,虽曰劳民,实有利于民也。

同样多次修缮,广通水利的还有“盛水堰”。

此堰的历史比之千工堰更为悠久,来头也更大,为春秋时著名军事家伍子胥所建,明弘治年间与嘉靖年间,在水利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得以两次重修,终使水利于民。

《万历郧阳府志》:弘治中,都御史王鉴之檄府重修,有碑,立迎恩观。

《郧台志》:嘉靖二十二年,八月,都御史王守……重修武阳、盛水二堰。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当然,流民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仅靠上述两方面举措,就能彻底解决,虽然上述举措在实施后颇有成效,但也只是暂缓流民带来的各种压力,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社会的不公与贪污腐败,以及国家内部的顽症迟迟得不到解决,才使得流民问题分多个时期不断扩大化。

所以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或许也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思考,如何处理贫富差距,如何使人人安居乐业,不必担心眼前能否果腹,也是自古到今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发展,所要考虑的立身之本。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要爱好和平。

历史上多次的流民问题,如元末明初,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朝中叶的流民大乱,都是由于战争。

可以说如果不是连年战乱,谁又心甘情愿抛弃家乡,拖家带口不惜辗转千里,也要在一处陌生的土地另谋新生呢?

愿世界和平。

——————


朱元璋封地封山,禁止逃难的流民入内,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

参考文献:

《明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平郧阳盗》:荆、襄之上游为郧阳,郧,古麋国,春秋时为楚附庸,地多山。元至正间,流贼作乱,终元世,竟不能制。

《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

《明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平郧阳盗》:明初命邓愈以大兵剿除之,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

《郧台志》:郧在万山,自古无井,民惟饮江水。

《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十八卷·平郧阳盗》:成化元年,有石龙,号石和尚,纠合冯子龙数百人,四散剽掠。(刘)通令男聪约子龙举事,乃于大石厂立黄旗聚众,据海溪寺称王,伪号汉,建元德胜……经条上三事:曰荆、襄土地肥饶,皆可耕种,远年入籍流民,可给还田土,所附籍者领田土力耕,量存恤之,其愿回籍者听……上大是之,命都御史原杰采其言用之。

《郧台志》:知府吴远始于府廨中凿一井,既而都司各就近凿凡三井,城人乃得井饮,至今赖之。嘉靖二十二年,八月,都御史王守……重修武阳、盛水二堰。

《万历郧阳府志》:后因人物稀少,堰工浩大,倾塌未修。成化十有二年,郧西设立县治,军民杂处,食力者众,迨癸丑邑侯刘君理,广东人,以民食为急,国税为重,择委里老王恭等督率工役,聚石采木,重为修造,匝一岁厥工告成,虽曰劳民,实有利于民也。

《万历郧阳府志》:弘治中,都御史王鉴之檄府重修,有碑,立迎恩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