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九省通衢標重鎮,八方商旅聚行群|——陳振家七言律詩《武漢長江大橋》

九省通衢是一個成語,用於形容某地在交通上的重要。搜索引擎中,幾乎所有圖片都指向了湖北和它的省會。九省通衢,是武漢的代名詞之一。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九省”不是九個省,“九省通衢”也並非特指武漢。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九省通衢,並不是實指通往九個省

通衢,也叫通渠。通,溝通、交通;衢,道路、渠道。所謂九省通衢,從字面上講,用以形容四通八達之地。九省,並不是說某地可以通往九個省份,而是對交通上極其便利之地的形象描述。

不少人容易將“通衢”與“要塞”混淆。通衢,要求周邊沒有行走障礙。如宋人葉適 在《修路疏》中所言:“出門無礙,方是通衢。”而西安、洛陽、南陽、太原、成都這些地方,位於盆地,堪稱要塞,但無法成為通衢。通衢,通常位於坦蕩的平原。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NASA發佈的武漢夜景圖


與“九省通衢”相似,人們還發明瞭八達之衢、七省要道等意思相近的詞語。七、八、九,都是泛指多。有人曾煞有介事地找出了武漢及周邊的九個省份,來證明“九省”為確切數字,其實大可不必。

武漢(最早是漢口)被稱為“九省通衢”的確有歷史根據。不過,歷史記載中,“九省通衢”最早的指代對象不是武漢,而且被冠以“九省通衢”的地方,也不只這一處。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除了武漢,歷史上還有哪些“九省通衢”?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滕州(滕縣)|

今天的地圖上,這並不是一個耀眼的名字。位於山東省南部、微山湖畔的原滕縣,今滕州,是棗莊地級市代管的縣級市。

滕州長期在全國百強縣(市、區)排名中上榜。不過,它在歷史上的光輝比今天還要重要。明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95年,滕縣當地為了紀念南北官道修通而留下有碑文:

滕縣系九省通衢,而地勢窪下,道路偏陷。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明人李流芳路經過官道時寫下《滕縣道中》詩:“山欲開雲柳乍風,杜梨花白小桃紅。三年三月官橋路,策蹇經過似夢中。”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北上,都要從滕縣通過。

目前可查的記載中,滕縣被稱為“九州通衢”是最早的一個

|河南|

這裡的河南,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黃河以南區域)。清順治、康熙年間問世,由當時的官員、學者鄭端撰寫的《政學錄》中有記載:


順治十八年二月臺臣劉源濬疏稱河南為九省通衢,自滋州而下由開歸一路達於江浙閩粵諸省,由懷慶一路達於秦晉蜀諸省,自許州而南一由南陽之葉裕等州縣、一由汝寧之西遂等州縣以達楚粵滇黔諸省。”

什麼意思呢?鄭端在這裡說,清順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的二月,時任河南巡撫的劉源濬在奏疏中說,河南是四通八達的“九省通衢”。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可見,九省通衢既可以用來說某座城,也曾經用於形容某個區域。“省”作為行政區始於元代,今天的省域版圖奠定於明代,所以“九省通衢”之說不會早於明代之前。很多地方常說“自古就是九省通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並不靠譜。


|山東|

相關記載依然來自《政學錄》:


康熙三年十二月山東巡撫周有德疏稱山左為九省通衢、水陸交衝。

清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十二月,時任山東巡撫的周有德說,山東之地為水陸交通樞紐,堪稱九省通衢。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山左,在古代曾是山東的別稱。以帝都北京的視角,縱貫南北的太行山,山東在山的左側。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在《通議大夫靳公傳》曾說:“先世為山左之歷城人。”意思是,靳公的先祖是山東濟南人。


|武漢(漢口)|


武漢地區被正式記載稱為“九省通衢”,也是在清初。

劉獻廷是生於順治年間的著名地理學家,它在代表《廣陽雜記》中對武漢的地理區位進行了這樣的論述:“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而漢口不特為楚國之咽喉,亦為九省通衢。九省之貨皆於此轉輸,雖欲不雄天下,而不可得也。”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意思是,天下有四處人流商品集散之地,北邊是都城,南邊是佛山,東邊是蘇州,西邊就是漢口了。漢口不僅是楚地咽喉要道,而且是全國範圍的交通樞紐,各地的貨物常常需要在這裡中轉運輸,即便不是天下第一,但也難以找到第二處這樣的地方。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至今,只是格局稍有變化,清代“四聚”今天應該有五聚,分別為北京津、東長三角、南珠三角、西成渝地區,溝通它們的中樞就是由漢口、漢陽、武昌三鎮合併而成的武漢。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武漢城郊遙感鳥瞰圖|

湖北和武漢的地位,在晚清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確立。如成書於民國初年的《清史稿》提到,湖南人、晚清中興名臣之一的胡林翼在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的奏疏中書說道:“湖北為長江上游要害,武漢尤九省通衢,自來東南有事必爭之地。”

他上疏的數年前,曠日持久的太平天國運動剛剛結束,武昌和湖北長江沿線是雙方反覆爭奪的要地,胡林翼這番話也是基於現實做出的評判。

除了軍事,武漢地區的經濟、交通地位也十分重要。眾多“九省通衢”中,近代以來,武漢成為最名副其實的一個。武漢前身之一的漢口,在明代就開始奠定商業地位,併成為南北交通要衝。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明仇英款《江漢攬勝圖》,又名《武漢三鎮圖》,武漢博物館藏|

|蒙陰|

清康熙年間,一位籍貫韓城的基層官員陳朝君留下了記錄自己從政期間的筆記《蒞蒙平政錄》。蒙,指的是蒙陰縣。文中出現的蒙、蒙邑、蒙陰指的都是這一個地方。注意,古今歷史上還有其他地方叫蒙邑、蒙縣、蒙城,而這裡僅指山東蒙陰。

在筆記中,陳朝君多次提到九省通衢、九省之衝。

蒙陰當南北九省之衝。糧不滿萬。丁近六千。每日之間。東南餉鞘。絡繹如雲。西北車輛。輪蹄若雨。


卑職查得蒙以蕞爾之區。地當九省之衝。糧不滿萬。丁幾六千。其餉鞘車輛。絡繹如雲。


蒙以撮爾之區。當九省之衝。丁僅六千。一切餉鞘車輛。絡繹如雲。


查得蒙邑。地當九省通衢。每日逓觧逃人。不啻如雲如雨。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官員向上司或中央彙報時,常常在開頭介紹本地地理區位。九省通衢和九省之衝為同義詞。綜合上下文,在這位地方官的筆下,蒙陰之地,地域狹小但位置重要,南來北往人流如織,車馬絡繹不絕。


|正定|

金元時期以來,華北太行山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真定府,即正定,主要管轄今石家莊地區,是古代華北地區溝通太行山兩側和南北大道的重鎮。正定所在的腹地,物產豐饒、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交通便捷。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清代嘉慶年間,此地有了“九省通衢”的美譽:


“正定系九省通衢。即因差務較繁。不能不借資民車協濟。”

(出自《清實錄·嘉慶朝實錄》)


|淮安|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組成部分——淮河的幹流,流淌廣袤的華北平原南部,造就了許多與“淮”有關的地名,淮安就是其中一例。

這裡被淮河穿過,註定要成為南方和北方交通的水陸樞紐之一。跟前幾處記載不同,淮安“九省通衢”的名號出自一首詩,詩的作者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文人範冕。

範氏在其詩作《吟清江》中吟道:


鬥姥宮前都府巷,奎星閣下狀元溝。

無邊風景蘆花蕩,九省通衢石碼頭。

清江,說的是今淮安主城區。石碼頭即今淮安市清江浦區的古漕運碼頭,清代曾是著名的漕運中心,也是今淮安市主城區的樞紐所在。直到今日,這裡依然是這座城市淮的交通樞紐:東接淮安區,西、北靠淮陰區,南連洪澤區。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清江浦區所在,有黃河故道、裡運河、大運河、淮河入海水道穿過,加上後來出現的公路、鐵路,如京滬、寧淮、寧連等高速公路,新長鐵路等,今日淮安已成為蘇北地區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

由於這個“九省通衢”是本地人所封,雖然清代擔當過漕運樞紐,但影響力和重要性不如其他幾處。


|定遠|

中國古代留下了許多表達安定、和平寓意的地名,如長安、永定、順義、定遠等等。

安徽定遠,地名最早來自南北朝時期。這裡所在的江淮地區,在當時是南北政權激烈爭奪的區域,歸屬和建置變動頻繁。定遠地區當時的東城縣先屬南朝宋,後入北朝魏。南朝齊在這裡設馬丘郡。南朝梁武帝時定郡名為“定遠”,寓意安定邊界、收復遠方失地。

宋代《太平寰宇記》載:“梁天監三年(公元504年),土人蔡豐據東城,自魏歸,武帝嘉之,改曰豐城,立為定遠郡,又改為廣安郡定遠縣”。到了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將軍曹世宗收復淮南失地,將西曲陽、陰陵、東城三縣併為定遠郡,置定遠縣。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當地官網的介紹中,定遠有“境連八邑,衢通九省”之美譽。筆者並沒有找到古代文獻的相關記載。不過,這種說法應該是有根據的。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羅爾綱先生在其所著的《太平天國史》中曾經提到:

定遠在當時被稱為“九省通衢”的要地,太平天國克復定遠,在北戰場具有重大的意義。

除了安徽,“定遠”這個具有美好寓意的名字歷史上還曾出現在四川、雲南、陝西,北洋艦隊曾有一艘叫“定遠艦”的旗艦,它的殘骸於2019年從山東半島以東海域打撈出來。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1895年手繪定遠艦圖|

“九省通衢”定遠,為出將入相之地。漢末三國時期,定遠人魯肅作為孫、劉一方的主要指揮官之一,在武漢不遠處的赤壁擊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明初,定遠人李善長、藍玉、胡惟庸、沐英、王弼等或運籌帷幄,或決勝千里,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明後期,祖籍定遠的戚繼光東南海疆掃蕩倭寇,成為我們的民族英雄。

此時在武漢,有一位定遠人在那裡坐鎮指揮。


|總結|

  • “九省通衢”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同義詞有九省通渠、九省之衝、九省之會、七省要道、八省之衢。
  • “九省通衢”的“九”並非實指,而是一種泛稱,意思是很多。
  • “九省通衢”可以形容某個較大的區域,如山東、河南、湖北,也可形容某個城邑,如武漢、定遠、蒙陰、正定等。
  • 曾被描述為“九省通衢”之地均位於第三級地形階梯地帶,均為某一時期的交通樞紐或水陸碼頭。
  • “九省通衢”稱號的獲得具有偶然性,正史、筆記、方誌、詩詞、奏疏之中均有出現。
  • 許多未被記載提到的區域,也有許多堪稱“九省通衢”之地,如鄭州、邯鄲、商丘、徐州等等。
  • 眾多“九省通衢”之中,武漢知名度最大,至今其交通樞紐地位仍在蒸蒸日上發展中。
“縣級”的滕州、定遠、正定、蒙陰為何能成中國的“九省通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