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中你最喜歡哪一位?

飯飯飯飯飯


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大唐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唐詩的歷史背景和流派:

唐詩的發展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是唐詩的開創時期。

唐初詩壇承襲齊梁的浮靡詩風,流行宮體詩,能夠擺脫宮體詩浮靡詩風影響的詩人是王績,他推崇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和詩歌風格,主要描寫田園風光和個人的田園生活,詩風疏淡質樸。 “初唐四傑”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他們的主要貢獻是破壞和改造了宮體詩,奠定了五律,發展了七言歌行。

繼“四傑”之後使律詩定型的兩位詩人是沈佺期和宋之問。

唐代第一個舉起詩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陳子昂。他推崇漢魏古詩,提倡“漢魏風骨”、“風雅興寄”,他以復古為革新,掃除了宮體詩的浮靡詩風,端正了唐詩的發展方向,為盛唐詩歌高峰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盛唐詩歌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

盛唐的兩大詩歌流派是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和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

邊塞詩派的重要詩人還有王昌齡、王翰、王之渙、李頎、崔顥等。李白和杜甫是盛唐雙峰並峙的大詩人,他們的詩歌代表了唐詩乃至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和稱“吳中四士”。


中唐前期詩歌創作處於低潮,後期重有出現繁榮景象。

唐代宗大曆年間在詩壇享有盛名的十位詩人合稱“大曆十才子”。

中唐前期元結、顧況注重反映現實民生,是杜甫開創的即事名篇的新題樂府到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中間的過渡性詩人。

中唐前期的劉長卿和韋應物以山水詩見稱,是王維、孟浩然的餘緒;盧綸、李益的邊塞詩,是高適、岑參的餘緒。

中唐後期的兩大詩派是新樂府派和韓孟詩派。 中唐新樂府運動,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的一批詩人,自覺發揚杜甫的寫實精神,從生活源泉中覓取詩材,寫下了大量賦詠新題材、運用新語言、標以新詩題的樂府詩,掀起了一場新樂府運動,新樂府運動的中堅詩人還有張籍、王建、李紳等。 韓孟詩派與新樂府派幾乎同時出現,以韓愈、孟郊為代表。他們標榜“陳言務去”,尚古拙,求奇險,藝術上避熟就生,因難見巧,刻意求新,形成奇崛險怪的風格特色。

在兩大詩派之外,能夠獨樹一幟,成就較突出的詩人有劉禹錫、柳宗元、李賀等。


縱觀整個唐詩的歷史脈絡,以及流派,雖然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讀起來是讓人酣暢淋漓,而杜甫的現實主義也能讓人觸景生情,非常的動容,比如《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尤其是第二句,真真感覺看山看水,都能引起無限的思緒,都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真實寫照。


年輕時候最喜歡的唐朝詩人

但或許每個人年輕時都有一份憤世嫉俗的情緒,讀書時候卻最喜歡李賀的詩。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有所反映。當時最喜歡《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現在喜歡的唐朝詩人:

年輕不懂事,覺得李賀這種悽絕的感覺超個性。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生閱歷的增加,那中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懷已經漸漸隱漠,世事開始看淡,就開始嚮往田園以及禪意的生活,於是,那種隱逸,超然,隨緣,淡泊的情懷就油然而生,現在就最喜歡王維。


王維的生平

王維(701-761年,一說699-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王維詩歌現存約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

這類作品繪影繪形,寫意傳神、形神兼備。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

而這樣的意境,我尤其的喜歡。


從王維的詩來談,我喜歡王維的原因


1、詩如畫卷,美不勝收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志林》)。王維多才多藝,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輞川別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新晴野望》)
我從小就生長在農村,這種淳樸而詩意的畫風,是最能撥動我的心絃的。
2、音律兼備,動靜相宜
王維的山水詩結構畫面層次豐富,遠近相宣,乃至動靜相兼,聲色俱佳,兼具動感和音樂美,如“松含風裡聲,花對池中影”(《林園即事寄舍弟》)“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漢江臨眺)“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裡蟬聲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冷色暖色,人聲水聲,繪畫、音樂與詩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3、超然世外,意境幽遠
而在這樣的畫境中,人又是如此的靜謐淡泊,如《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幽靜的竹林,皎潔的月光,詩人不禁豪氣大發,一吐胸中鬱悶。而千思萬緒,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韻的淡遠,是王維詩中畫境的靈魂。《鹿柴》雲:“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簡淡的筆墨,細緻入微地勾勒出一幅寂靜幽清的畫卷:獨處於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陽的斜暉,透過密林的空隙,灑在林中的青苔上,意趣悠遠,令人神往。
讀王維的詩是最大的享受,所以,喜歡王維,喜歡王維的詩!


微笑的太陽花


王績

王績這個人,說起來不陌生又很陌生。不陌生是因為文學史家一般把他列為最早的唐代詩人。他的名作《野望》,在《全唐詩》和諸多唐詩的選本里都會率先露面。

陌生是因為,這個人的生平相當簡略,除了人人都有的基本信息:王績,子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就只知道他簡單的為官的經歷:王績並不熱衷於仕途,隋大業(隋煬帝楊廣的年號)末,任秘書正字。因不願在朝為官,外放揚州,做了六合縣丞。不久因天下漸亂,他就託病辭官,回到家鄉。

王績這個人呢,其實蠻好玩的。雖然看簡介只有那麼簡單的幾句,看詩作也是一副成熟大叔,隱逸高人的樣子,但他這個人,有個大大的愛好,就是喝酒。在隋朝當官的時候,他就因為嗜酒而誤事,幸好官小,沒什麼實權,加上天下大亂,大多數人各忙個事,自顧不暇,也沒什麼人找他麻煩,考核業績,說他當官當得不好(其實真是當的不好,純粹為了領個工資買酒喝)。

他的名作《野望》,就是隱居北山時所作,詩曰——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

這首名作,歷來賞析很多,很透,評家多從這首詩的格律、意境談起,高贊這首詩的文學水準。這首詩言辭古淡,意境高遠,是毋庸置疑的,因它算是最早的一首唐代律詩,傳達的又是文人一貫追慕的田園生活的狀態,所以受贊並不為奇。

在王績的時代,“律詩”這個專有名詞還沒有出現,一般只稱做“五言四韻”,隨著詩歌的發展,律詩的要求越來越細,越來越規範,早期的詩歌,後來的人總能挑出一些所謂的“詩病”,但這並不妨礙王績這首五言律詩在詩歌史上奠基的地位。

此外,王績還有個更大名鼎鼎的侄孫——天才詩人王勃,這樣說起來,是不是突然覺得倍感親切?

推薦書籍:

《唐才子傳》


安意如


當然是李白。

且看《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七絕是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入選小學生語文課本,為背誦篇目。

話說李白自秋浦往遊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遇到了汪倫。《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為五世孫,與李白、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後汪倫任滿辭官,居涇縣之桃花潭。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李白在詩中直白抒情,和中國詩歌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不是一條路子。宋代詩論家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的這首《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抒真情是李白詩歌的核心價值。《贈汪倫》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裡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然,又不失真情。


慈善文化研究


《全唐詩》中2萬多的詩人,我曾經最喜歡過李白,但是現在我最喜歡杜甫。



年輕人讀不懂杜甫


杜甫是誰的問題就略過不介紹了。我個人的觀點,年輕人多會喜歡李白。年紀漸長,多會喜歡杜甫。


當然這是從我個人的體會來說的。我的大學畢業論文,就是寫的李白。當時年輕啊,迷李白迷得不得了,感覺他像神仙一樣。那時候,我就是最喜歡李白。但是畢業工作後,我真的不那麼喜歡李白,反而最喜歡杜甫了。


我分兩方面來說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



李杜二人的性情不同。


李白是張揚的,很豪放,又看上去很浪漫的樣子。要是用大白話說,其實是愛吹牛。這些特點集合起來,不正是大多數年輕人身上都有的嗎?李白的詩,咱們都知道,一開口就是成千上萬。廬山瀑布,去過廬山旅遊的人想必都知道,哪有三千尺呢?同樣,安徽的桃花潭,也絕不會有三千尺。這些都是李白的誇張筆法,吹牛招數,凡事往大里說。


杜甫呢,恰好相反。杜甫是很現實的人,專業的術語是“現實主義”。這種現實,既包括他所寫的詩歌作品,多反映歷史現實(所以杜甫的詩被稱作“詩史”);同時,杜甫的詩歌作品裡,有特別多是寫他的生活的,就好比是咱們現在的朋友圈。試舉一例:杜甫有一首詩,叫《羌村三首·其三》。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杜甫回老家探親時候寫的。當時正處戰亂,大家生死不明。杜甫回到家,看到的是什麼呢?看到的是一群雞正在大家,“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然後他把雞們趕跑了,趕上了樹,“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之後,就是鄰居聽說杜甫平安回來了,趕緊都過來看他。拿吃的,拿喝的,大家就坐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大家都哭了。“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這是非常寫實的一首詩,非常有代表性。在戰亂年代,還有什麼比平安活下來更重要呢?能見到家人,能和幾個熟人坐一起喝酒聊天,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杜甫就是這麼些,該寫家國情懷的時候,他也有豪情壯志,該寫家長裡短的時候,他也不會偽裝。該什麼就是什麼。



李杜二人的志向不同


李白像神仙,他確實也對尋仙訪道很感興趣。不過他最感興趣的,是成為管仲、晏嬰那樣的人,“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說白了,李白就想當宰相。抱負非常大。只可惜只是抱負而已,我們都知道李白最後只當了一個翰林待詔,這是御用文人的角色,陪皇帝玩的。而據史書的記載,皇帝並不是真的就眼神有問題看不到李白的才能。而是李白其實並沒有那種匡扶天下、廓清海內的能力呀。《本事詩》裡就記載,唐玄宗不重用李白,是因為李白“非廊廟器也”!就是不看重任,不是那種能肩負國家命運的人。沒有這種能力倒也罷了,李白還不自知,還耿耿於懷,以至於最後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李璘兵敗,李白就被唐肅宗給抓起來,流放夜郎了。最後幸好有貴人相救,才免於一死。


杜甫呢。杜甫就腳踏實地多了。杜甫也想當官,但他是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什麼意思?杜甫所想的,是皇帝應該是像堯舜那樣的皇帝,應該讓社會風氣更好一些,百姓的生活更好一些。另外,即使是國家危難時刻,杜甫始終心繫朝廷,心繫百姓。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當時杜甫被叛軍抓在長安呢。他設法逃了出來,然後千方百計到了靈武。大家可以看,杜甫這樣的忠心,李白有嗎?



要讀杜甫的詩,應該讀哪些?


感覺這篇回答有點長了。我推薦一本書吧,葉嘉瑩先生的《葉嘉瑩說杜甫詩》。葉嘉瑩先生所選的詩,值得信賴。


最後順帶提一下,杜甫之外,唐代詩人我還喜歡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杜牧等。


我是小阿蠻,近年來致力於古詩詞的研讀和寫作,期待和更多同好一起交流分享。謝謝大家的支持。



細讀古詩詞


唐朝是詩歌發展的巔峰時代,所謂唐詩宋詞就是說的這個成就。



所以唐朝催生了很多詩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詩仙,詩聖,詩佛,詩鬼什麼的,都是出現在唐朝。

而我最喜歡的,是李商隱。

其實喜歡他的理由很簡單:同情他的遭遇,共鳴他的愛情詩歌。

李商隱出生在晚唐時期,正是唐朝飄搖欲墜時,各種勢力互相傾軋,恰好他又無意捲入了最著名的“牛李”之爭,便一生不得志,鬱鬱寡歡地直到病死在鄭州。



李商隱的愛情詩歌,非常有特色,而且讀著覺得每句都是在寫自己,說的都是自己的心情。比如《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字字句句,充滿了對青春年華的回憶,對妻子王氏的懷念,可是隻是追憶而已。



又如《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自己在外地做官,不得志,思念在家的妻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去,一起在窗前修剪燭花,濃郁的思念猶如巴山夜雨,漲滿了心房。



再如《無題》,一共有很多首,我只取兩首來: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另一首: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等等等等,句句戳心呀。這是怎樣一個男兒,這般不幸,又這般長情。

我是青鸞驚鴻,70後屬女一枚。編故事寫小說,喜讀書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感謝喜歡我的文字,更多內容敬請關注,謝謝。

青鸞驚鴻


唐朝國力強盛,繁榮開放,有明君名士名將,是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然,唐朝的詩人多,有個性的詩人也多,有“倔勁兒”的詩人竟也不少。

一,我喜歡李白的倔

李白倔,倔在他的性格。這位才華橫溢,胸中有萬千報復的大才子想一朝“平步青雲”,登將入相,建立不世之功。但他偏偏極度藐視權貴,曾寫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那是李白的錚錚鐵骨,他秉持屈原般高潔的操守,打死也不與權貴同流合汙。



李白在朝廷中呆了不久就又去壯遊天下,過神仙般逍遙的生活去了。有人說他受了排擠,其實我認為主要是由於他的嫉惡如仇的“倔勁兒”。他完全無法忍受權貴們的那種卑劣行徑罷了。

罷了,不如去兮!於是李白騎著白鹿,消失在雲霧迷濛的名山之中。

二,我喜歡杜甫的倔。

杜甫倔,倔在他的抱負。這位一生鬱郁不得志,晚年更是飄零無依的可憐詩人,卻用一生詮釋了一種境界,叫做“心憂天下”。

杜甫在被關押長安時,曾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將自己對國事的憂愁放在了個人身世之悲之前。在漂泊於孤舟之上時,杜甫還未“戎馬關山北”而“憑軒涕泗流”。



杜甫自己的窮困,多病都是小事,國家的動盪才是真正使杜甫憂心的。而那句“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是杜甫“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時寫照,在那個淒冷的雨夜中那句為天下寒士而發出的悲愴的浩嘆,卻有溫暖的力量。

杜甫以“一隻螞蟻”對“螞蟻社會”的敬重,表現了他微不足道的個人對整個國家何等深沉的嘆惋與依戀。

三,我喜歡賈島的倔。

賈島倔,倔在他的詩句。大多詩人都講究“胸有成竹”,“援筆立就”,他卻說要“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他真有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概。賈島甚至還因苦思詩中一字而衝撞了韓愈的轎子。韓愈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給賈島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於是便有了“僧敲月下門”的詩句。



像賈島這種為詩而達到近乎癲狂的境界的倔,一般人是難以企及的。賈島的詩句,也因此更為耐人尋味。

唐朝是個“溫和”的朝代。此時,皇帝和官吏們還處在一種奇妙的平衡之中,官吏們既聽從皇帝的命令,也會固執地給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皇帝把某些官吏當成老師,朋友,官吏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所謂的“力士脫靴,貴妃捧墨”,雖有些誇張的意味,大概也是真實的官吏地位的反映。何況唐朝盛行“名應文章著”,類似於“終南捷徑“之事也有不少。

像這種皇帝愛詩,全民愛詩,文人有極高地位的朝代,往後就得到算到民國了。而唐朝的穩定卻是民國沒有的。這個穩定而崇尚詩歌的朝代,造就了無數的名詩人。

也只有這般“溫和”的唐朝,才能兼容似這般“倔強”的奇詩人們! 壯哉!大唐!


歷史漫談君


全唐詩有將近五萬首,詩人大概有兩千兩百多人,還不算沒有被收錄的。在這麼多詩人裡,有詩仙詩聖、詩鬼詩魔、有詩佛詩怪,什麼樣的人都有,而且都特別厲害。

在這那麼多人裡面,很多人肯定會說喜歡“李白”,那瀟灑勁,那才情簡直沒誰了。要是王勃不早死,喜歡他的人也超多,還有那王維,喜歡安靜的人肯定都喜歡他。但是喜歡杜甫的人可能不會很多。我最喜歡的算杜甫。

產量高,留存多

現在留存的杜甫的詩有1170多首,李白留存的詩大概980多首。杜甫和李白一樣,一輩子的時間都花在寫詩上面去了。自唐朝到現在一千多年,能有這麼多的詩留下來,也正說明受歡迎程度。

名篇佳句多

杜甫的名篇簡直太多了。《登高》被尊為古今七律第一,說明三吏三別,什麼《絕句》,什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簡直太多太多。李白的多,杜甫的比李白只多不少。

百變神君

杜甫的詩能豪邁,能悽婉,能哀民,能自憐,能罵人,能自黑,能悽婉動人,也能驚天動地……反正是什麼樣的都能駕馭,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屬於全能級別的神級選手。

造詣高深

杜甫寫詩,不是僅僅靠情緒或者什麼,而是對詩歌創作本身的鑽研特別多。他的理念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就是說整個生命歷程都是為了創作。李白那把喝酒當主業的人和他是沒辦法比的。

勤勉堅韌

杜甫對待學習和創作,追求的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幸好他是生在書香門第,還有足夠的書讀。

人品正

杜甫也是少年遊歷,他對所有文人都十分敬重,不會範那文人相輕的毛病。待人接物也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所以,像李白那樣不可一世的人也對杜甫這個小老弟喜愛有加。他即便自己窮困潦倒也還是心繫百姓,期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當然,杜甫的好,還有很多很多,他簡直是所有讀書人的楷模,算是中華文化脊樑式的人物。怎能讓人不愛。

我說的還不夠,希望大家多補充。


瘋哥哥l


有唐一代的詩人不可勝數,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十分喜愛的詩人。今天我就來分享我最喜歡的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其人

李商隱字義山,生活在晚唐時代。他一生困頓不得志,還曾捲入“牛李黨爭”受到波及。他的詩作與他的命運息息相關,作品都較為纏綿哀婉。但是,他的作品以晦澀難懂著稱,不是很好理解。李商隱常常創作《無題》詩,這就讓他的作品更加撲朔迷離。

喜歡李商隱的原因

我比較喜歡李商隱的原因非常複雜,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他的詩作給讀者一種綺麗的感覺。閱讀作為一種美學欣賞,需要這種華麗的色彩。讀李商隱的詩,雖然如同霧裡看花,可這花卻是格外嬌豔。

李商隱的《無題》

李商隱著名的無題有“相見時難別亦難”“重幃深下莫愁堂”“昨夜星辰昨夜風”等若干首。這些詩作雖然難以解讀,但藝術成就極高。例如最有名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奇妙的想象和實際的宴會盛況巧妙融合在了一起,因此“心有靈犀”才會讓人流連忘返。李商隱的詩大抵如此,想象之中能讓人讀出現實。

以上就是我對李商隱的簡介。


朱雀在南


唐代優秀的詩人很多,有的勝在一個狂字,有的勝在一個妄字,有的勝在一個佛字。而我,偏偏喜歡那個帶有禪意的王維,一個偏安一隅、心淡如雲的詩人。

他是心懷清歡與禪意的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初初認識他,是從他的《竹裡館》說起。在這首詩裡,他寫“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寫的這首《竹裡館》,沒有燈紅酒綠的喧囂,亦沒有奼紫嫣紅的點綴,王維寫得無非是自己避世清修之時的日常瑣細,與花鳥、山水、禪茶有關,如他不同流合汙的品格一般,不流俗於塵世的錦衣玉食,浮華煙月,而是學會把所有羈絆的俗念與浮華名利都拋諸於身外,不去爭名奪利,只為活出自己內心世界裡的歡喜。

竹裡館,這是我自己心之嚮往的避世之地,從王維採菊東籬的生活可以看出,竹裡館裡竹影婆娑,鳥語花香,他在竹塢彈琴、賞月、焚香,或與友人清談,或寫信,或是掬一捧山澗小溪中叮叮噹噹的清涼泉水用來漱口,擷一些雨水節氣時的雨水用來煮茶,在竹樹旁設立幾張竹凳竹椅,以筆為修心道場,以墨水一筆一畫勾勒出內心世界的竹林風光。

除了《竹裡館》,王維寫的山水田園詩我都非常喜歡,比如《山居秋暝》、《鹿柴》、《辛夷塢》、《終南別業》,這些詩讀來皆是禪佛意味。王維的詩,淡靜閒幽,簡潔清雅,有云淡風輕之恬淡美意,亦有一花一世界的超然境界,總之,我能在王維的詩裡找到清歡、禪意、雅趣與歡喜。

他是以山水修心的田園男子王維,當你勞累時、忙碌時、煩心時,不妨泡一杯茶,放下束縛心靈的羈絆,放下磕磕絆絆的紛擾,靜靜的打開王維的書焚香冥想,徜徉在王維構造的山水田園世界裡,沒有塵俗紛擾,靜心栽種自己內心的竹林。


安小念說情感


有唐一代300年,《全唐詩》有名有姓詩人就有2000多位,群星璀璨,光芒巨大。藝術成就上,僅李、杜、王、白便是四大高峰。放在整個詩史長河上,也是前十的存在。他們也擁有大量粉絲。本人也很喜歡,但這次要說的不是他們。而是杜牧。

儘管晚唐詩人,很多人會選李商隱,我還是比較偏愛杜牧一些。他的絕句比李商隱好。他是以質取勝的詩人,晚年還將自認為劣質的手稿焚燬。可見其創作的高標準。雖然只活了49歲,一生行跡,夠性情也夠本了(古代這個歲數,已經算是老年)。


論成就,杜牧詩、賦兼長。詩清新俊俏,別出一格。賦《阿房宮賦》千年傳誦。都以鮮明的獨創風格閃耀大唐。而且詩人有自己明確的創作觀: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他的詩、賦、文基本遵循了他的主章。

如嘆花: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籍,綠葉成陰子滿枝。將一段豔遇的遺恨表達得深婉低沉。 《張好好》詩則留下了杜牧唯一的行草作品。

論人,杜牧一生不羈,風流倜儻,出入青樓,有如日常,不愧文人性情。他不遮遮蓋蓋,詩裡也都寫出來。但詩人絕不淺薄庸俗,相反,作為宰相之孫,杜牧胸懷遠大抱負。《樊川文集》裡有不少軍事方面的文章,頗有見解。

惜乎時運不逮,英雄無用武之地。那首《遣懷》也越讀越不是滋味了: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