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撑着隔离伞逛街,宛如侠女行走江湖:为何会出现疫情亚文化?


美女撑着隔离伞逛街,宛如侠女行走江湖:为何会出现疫情亚文化?


有媒体报道,3月11日,在浙江杭州湖滨步行街上,一位身穿汉服的美女,撑着一把油纸伞逛街引发路人关注。据悉,“油纸伞”边缘用夹子夹着透明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一直垂到地面,身穿汉服的美女被裹在其中,形成一个“防护罩”空间。“当事人”称:“这是自己特意做成这样,目的是自我隔离”。


坦白讲,在疫情的氛围中,出现这样的图景,除却是在实证疫情对生活的塑造,与此同时,也投射出人们对于生活丰富性的渴望。事实上,较长时间的“居家隔离”,确实会让生活变得乏味起来。尤其,对于“年轻一代”来讲,可能更是如此。


当然,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渐减弱,生活已经开始走向“半常态”。人们一边向正常的生活秩序逼近,一边依然时刻警惕疫情的卷土重来。这种时候,出现“隔离伞”的图景,虽然让人感到“惊奇”,但是,也并不“突兀”。因为,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自我呈现”,其实属于一种“常态秩序”和“特殊秩序”的弥合。


“常态秩序”就是正常生活中,人们所遵循的公序良俗和基本原则,具体的概念是模糊的(文化的差异,地域的差异都会导致约束性的不同),但是,却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是非疫情期间,这样的行为肯定是显得“很另类”。


但是,在疫情之下,即便也显得“另类”,但却能被普遍性的接受。所以,作为“疫情中的时尚”或“疫情亚文化”来讲,这种装扮的存在,就显得较为“应景”。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紧张气氛的一种“消解”。起码,“行为本身”会让人们切身地知道,就算疫情还没有完全驱散,但是,该有的生活格调不能将就。


不过,对于“疫情中的时尚”或“疫情亚文化”而言,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可能“不一定”会被长久地记住。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总还是会留在历史的横轴上。因为,这种,弥合性的塑造,除却看起来“另类”,更为主要的是,它本身所包含的功能性和生活性会产生奇特的反应,而这背后的细枝末节,自然是值得玩味的。


“当事人”称:“这是自己特意做成这样,目的是自我隔离”。这种表述中,直接的观感里,并没有强调“好看”。但是,从其装扮的模样来看,却很明显存在特意的搭配。并且,作为“当事人”而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周遭的反应也是早有预料。


这其实也比较符合年轻人的个性,以及“网红效应”的范本。因为,汉服美女,超级隔离伞,这些元素混搭在一起,很容易触发聚焦效应。并且,整体的风格特征,还并没有脱离当下的疫情框架,所以,识别度也是比较强的。因此,被路人关注,自然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总体上而言,这类行为更容易出现在大都市。在一般的小县城,基本上是不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决定文化是否可以落地生根。而作为疫情背景而言,只是起到边缘性的塑造,并非绝对性的塑造。


当然,就路人的“惊奇感”,可能还是基于疫情的存在。如果,这样的行为放到常态秩序中,人们最多只会“观看”,不会“关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惊奇的事情太多,而惊奇之事还能反应生活秩序的存在却并不多。所以,“隔离伞”走红更多是“呼应现实”。


身处疫情中的人,精神的变化也是分阶段的。“惊慌”,“接受惊慌”,“继续接受事实”,“完全接受事实”。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因疫情发生而改变的事物,自然是印象较深。甚至,再过几年回想起来,“惊慌”的氛围早已轻描淡写。


但是,对于因疫情所改变的事物,总让人记忆犹新。并且,属于回忆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尤其,对于生活化的改变,可能在这场疫情之后,最终能被记住的,也就是那些看起来“另类”的装扮。就比如“隔离伞”的存在,这近乎是一种“隐喻”。


总体上来讲,疫情中的生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常态生活秩序。毕竟,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心态,认知也在变化。常态生活中,被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在疫情中也会变得可有可无。这导致,疫情中的任何行为,都可能会潜移默化地跟安全性挂钩。


常态秩序中,戴口罩上街的人,毕竟属于少数派。但是,疫情之中,戴口罩上街却成为基本的标配。就如前些天,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不戴口罩出门就像裸奔”。从根本上反映出一个事实,人们已经将安全防护融入基本的生活范畴之内。


“戴口罩”好不好看先放在一边,但是硬性的安全需求,却是直观可见。所以,对于“美女撑着隔离伞逛街,塑料薄膜垂到地面”的事情,似乎就有更为正当的存在基础。而非只是新奇的产物,亚文化的产物。不得不说,比起主动的变化,被动的变化可能更加“触目”。


只是,从情境涉入的框架来看,“美女撑着隔离伞逛街,塑料薄膜垂到地面”,其实就周遭反应的预料上而言,基本上是可以想象的。于此,事情发生后,就连非现场的人(通过媒体了解的情况),都会被行为本身“吸引”,并且释放出惊奇的感叹。


依照欧文·戈夫曼的理论:“个人要在情境场合里“呈现自己”,最明显的手段之一,就是对个人形象或‘外观’的良好管理”。这里所谓的“外观”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包含衣服,化妆,发型等外在的装饰。就比如,上述事件中的“隔离伞”也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这再次实证,作为个性化的需求,除却符合基本的公序良俗和基本秩序,以及特殊时期的具体要求。作为独特性的需求,可能从来没有被削弱过。虽然,这种独特性的需求属于少数派。但是,却可能成为特殊时期,最容易被记住的部分。这大概就是“亚文化”,对于社会运行本身,所能起到的最主要作用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