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為什麼後期曹操不自己當皇帝?

儒松705


不請自來,個人觀點,純屬參考!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太尉曹嵩之子,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雖然曹操沒有稱帝,但是很大程度上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那為何曹操不自己稱帝呢?因為他不想背上一個罵名,在東漢末年有許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沒有自己穿上龍袍,也是為了怕被後世辱罵。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說明曹操也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將戰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徹。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沒有這樣一個虛名。

還有就是,雖然東漢末年,漢朝逐漸式微,天下已經大亂,但是朝綱倫常仍然在形式上存在,儒家思想,還是主流思想,所以,曹操一旦稱帝,他不但要面對孫權與劉備,還要面對天下士族,以當時士族的社會地位,不是曹操能相抗衡的!

縱觀曹操的一生,他的為人處世,完全就是兩個字可以概括:實際。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看的出來曹操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就算上天讓我當皇帝,我也不會當的,情願選擇做周文王這樣的人,而曹操最終也做到了,但是他建立功業之心絲毫不比劉備孫權低!從這一點看出來曹操的雄才和遠見卓識!


踏雪雪無痕


我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瞭解我。……

後來我擔任兗州刺史,擊敗了黃巾農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江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后。計劃已定,有人勸說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佈。袁術回答說:“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此後我出兵討伐,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後得病而死。待到袁紹佔據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後世。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佔據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

今天我說這些,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

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

從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都是擔任皇帝的親信和重臣,可以說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我仰仗著國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想要辦到的事,做起來無不如意,心裡有所考慮的事,實行時無不成功。就這樣掃平了天下,沒有辜負君主的使命。這可說是上天在扶助漢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公明淏


首先,曹操一開始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是他的盾牌,亦是他的後盾,只要有天子在手,他就掌握著大義,大義在手,自然會受到百姓支持。

大義這種東西看起來很玄,但並非如此。老百姓並不管你是誰,有多大的貢獻和權利,那時候他們只知道誰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概念還是挺深入人心的。

因此一旦與曹操作對,就是與皇帝作對,雖然亂世的百姓對皇帝沒多少忠誠,但一旦讓他們與皇帝作對,他們還是很猶豫的,一旦與皇帝作對就是謀反,謀反是要殺頭的。

就像陳勝吳廣,他們如果不是走到了絕境,又怎麼會輕易謀反。所以有天子在手,曹操可以令天下人忌憚,不敢與之為敵,即使不支持他,也不敢支持他的對手。

另外,這也能增長曹操的聲望,顯示他忠心漢室。獲得聲望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頭投奔他。可以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你要選擇去投奔別人,你會選擇前國家總統兼忠心為國的一個人,還是會選擇一個偏遠的前州長呢?

因此留下漢獻帝有如此多的好處,所以在沒有比這更多的利益的時候,曹操是不會廢漢獻帝自立的。

如果那樣做,首先他會失去大義,他從國家忠臣、愛國人士變成了叛徒、漢奸。這種時候誰會投奔他呢?

如果你有才能,你會在抗日時期投奔汪精衛?肯定不會。

再次,既然你成了叛徒、漢奸,那麼肯定會有鋤奸隊,這個世界上從不缺乏正義之士。當曹操自立後,那些以前不喜歡他,但因為大義的緣故不敢反對他的人,立馬會投入孫劉陣營,他會失去很多中間人士。

而曹、劉也會因為曹操自立而討伐他,這時候大義就在孫、劉身上了,剛才那一系列好處都到孫劉身上。

如果曹操能夠滅了孫劉,那麼他自立為皇帝並不會有太大的障礙,但問題在於即使到了後期,他依然有孫劉兩個強勁的對手,使得他不敢輕舉妄動。


孫狗剩Johnson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正是曹操這一生的真實寫照。從曹操起兵勤王開始,到最後被封魏王,縱觀曹操的一生,都有且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漢臣。很多人好奇,為何晚年的曹操不直接廢除漢獻帝,自己稱帝呢,畢竟此時他在地位上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實際的掌權中更是真正的“皇帝”。

晚年的曹操之所以不稱帝,主要有四點:

其一就是失去了正統的政治優勢。曹操之所以能夠在天下紛爭的東漢末年佔據一席之地,其仰仗的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的政治正統地位。有了漢獻帝這張牌,曹操便有了四處討伐地方軍閥的正當理由。但凡反對曹操的勢力,曹操都可以讓漢獻帝下旨討伐他們。試問一下,曹操又怎麼會自掘墳墓,把這張牌拱手想讓。同時漢獻帝的存在,也讓那些忠於漢室的文官武將心甘情願的投奔曹操。如果此時曹操稱帝,這些能人志士相信很多都會改投劉備。

其二便是赤壁之戰後,曹魏實力受損,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誰也不敢貿然犯錯,否則迎接他的就是另外兩家的聯軍。三足鼎立的局面讓曹操不敢貿然的廢除漢獻帝而自己稱帝,畢竟名義上三家此時都是漢獻帝的臣子。曹操如果稱帝的話,另外兩家就有了正當的理由出兵。

其三是吸取了之前稱帝的那群人的慘痛經驗。董卓、袁術等人便是因為飛揚跋扈、欲自立為帝而落得一個眾叛親離、身死人亡的結果。曹操此時雖然有了稱帝的資本,但是卻也不想因為自己的慾望而失去這些權勢、榮華富貴。

其四是稱帝的慾望並不強烈。在曹操的心目中,大部分時候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漢臣,這種身份的認可,讓他沒有稱帝的想法。再加上晚年的曹操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君主,皇帝、魏王這些虛名對他而言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


蘇子侃歷史


曹操,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人物,他是東漢末年時期割據一方的諸侯,他驅逐董卓,逐鹿中原,他雄才大略,生活上厲行節儉,對待人才不拘一格。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曹操代天子征討四方諸侯,同時北擊南匈奴,烏桓和鮮卑,他統一了中國北方,為後世王朝建立大一統局面奠定了基礎,他鼓勵農桑,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經濟,使得中原地區百姓遠離兵災之禍,得以安家立業。

曹操一生中大部分的作為都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並且,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也非常高,他的那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稱讚。他絕對稱的上是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而且他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他一生中並未稱帝,死後其子曹丕令漢獻帝禪讓開創了三國之一的魏國,追尊曹操為“魏武帝”,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開篇第一文便記載的是曹操,且以本紀形式,足以看出曹操在後人心中的地位,雖未稱帝,但堪比帝王。

言歸正傳,曹操既然這麼有實力,並且還具備一定的條件,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呢?這個疑問自曹操歸天至今已經討論了千年,當然,對此問題歷朝歷代各種說法和觀點都層出不窮,咱們接下來就這個問題繼續探討,還望各位看官多賜評價。

曹操真的當了周文王,而曹丕更是成為了周武王。

曹操曾經在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寫過一篇《述志令》,這篇文章記載在《三國志》中,是曹操專門寫給天下人看的,曹操為什麼要寫這個相當於自傳類的文章呢,其實是有原因的,當時中國北方已經實現統一,政權穩定,但是還有劉備與孫權等勢力在與之對抗,並且劉孫二人在政治宣傳上對曹操頗有微詞,所以曹操從政治角度出發必須要對自己進行澄清和洗白。

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

孫權所說此言其實也代表當時天下群雄的心理,畢竟漢獻帝確實是在曹操這裡,而且曹操也利用“天子之名”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所以既然有不同意見,那麼曹操必然要進行回擊已正其身,於是便有了這篇《述志令》: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一》

在這篇《述志令》中,曹操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絕無篡漢謀逆之心,而且他才是真正的忠實於東漢王朝的忠臣。

此文開篇曹操很誠懇的說了自己不願意做那躲在深山之中的隱士,而是願意做一地的郡守,希望治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可是天不遂人願,刀兵肆起,國家危難,他才投筆從戎,以匡扶漢室,殺賊保皇為己任,繼而四平諸侯,有了如今的實力,但是他也僅僅願意做周文王一樣的人物,儘管周文王已經佔據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可卻仍然以殷商為尊。並且曹操在最後也明確的說了,他能夠掃平天下,完全是依仗漢天子的威名,所以希望死後將一切權力都歸還與漢朝廷,也省的後人詬病了。

但是,這件事的結果卻並非如曹操所說,曹操是真的當了周文王,可曹丕卻成了周武王,曹操死後,曹丕便登基做了天子,漢獻帝則成為了山陽公。

所以說看《述志令》一定要從不同的角度,政客的話是不能相信的。

前文說了,孫權罵曹操是老賊,可是就是這個罵人的孫權,第一個願意曹操代漢自立,在孫權和關羽戰荊州之時,孫權害怕腹背受敵,他便上表曹操,說曹操是天命所歸可當自立,曹操直接回了他一句:“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所以說,曹操這一生都沒有稱帝,而且在最有利的時機也沒有自立,這並非是曹操真心忠於漢室,而是這其中有太多的原因使他不能自立。

曹操和東漢士族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在沒有處理好這些關係之前,萬萬不可自立,否則將萬劫不復。

曹操不想當皇帝嗎,肯定不是這樣的,是因為曹操本身以匡扶漢室起家,如果他要自立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當然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曹操陣營中有很多擁護漢室的士族勢力,儘管他們都在曹操麾下效命,但是他們忠心的確是漢天子。

東漢的皇帝非常注重經學,在東漢只要你經學有一定造詣就可以當大官,在此環境下便誕生了很多經學世家,比如袁紹家就是傳世的經學家族,袁家四代人更是出了五位高居三公之位的大官(並非“四世三公”,應該說是“四世居三公位”),比如司馬家族也是如此,還有荀彧、孔融家族等等吧,都是以“經學”傳家的士族大戶,他們尊崇儒家,講正統,所以在他們眼中,曹操即便有經世之才,但是骨子裡還是對立面的。

曹操祖父為東漢的大宦官,而其父雖然也是三公,但是這官卻是花重金買來的,所以曹操雖然出身豪門,卻並非貴族。為什麼曹操屢次邀請司馬懿出山,司馬懿都拒絕了,就是因為其在骨子裡就看不起曹操,荀彧也是如此,曹操如果忠於漢室,荀彧是支持的,但是你若想僭越皇權,荀彧第一個不同意,所以說荀彧最終落下了個不清不楚的下場,在曹操心中對荀彧是又愛又恨,更比如曹操殺孔融,孔融讓梨天下盡知,這是一個多麼忠孝的人,可卻在死的時候,被曹操冠以不孝之名,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孔融是舊勢力的代表,是忠於漢室士族的代表。

在政治上,曹操和這些士族們是非常對立的,他為什麼屢次頒佈求賢令,目的就是要改變這個狀況,他要給自己的陣營慢慢換血,貴族都是培養出來的,既然不是貴族的後代,那麼就成為貴族的祖先吧,可是當時的大環境並不能讓曹操順理成章的辦成這事,這需要時間,需要慢慢磨合,所以,曹操沒有稱帝,但是曹操的所做都已經為曹丕將路鋪墊好了,所以,曹丕可以做皇帝,而曹操卻想做也做不了。

為了打擊這些士族,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就是不看出身只看能力,所以天下很多才學之士都前來效力,同時,曹營中的漢廷忠臣們也逐漸地被曹操清理和雪藏,尤其是經過曹操多年的經營之後,牢牢地掌握住兵權和民心的曹操具備了稱帝的實力,但是時不待人,曹操沒做成皇帝便歸天了,既然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那麼這個“漢室忠臣”的謊言就要繼續演下去,才不背千古罵名。

樹欲靜而風不止,天下已成三分之勢,曹操不能馬上稱帝,否則將引來兵災。

曹操在赤壁之戰吃了大虧,而此時天下三分之勢已成定局,而劉孫之間就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儘管孫權襲殺了關羽,但是在對待曹操的態度上,一旦有難,還是會相互扶持的,論實力,劉孫兩人都不如曹操,可是若是聯合在一起,雖說也打不過曹操,但是卻也不至於亡國,尤其是劉孫二人都依據天險自守,曹操固然兵強馬壯,可是要想滅了他們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東漢末年,戰禍連年,曹操好不容易統一北方,民生剛剛得到休養生息,是萬萬不能再繼續開戰了,而此時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孫權正在巔峰時期,必然會聯手討伐,既然誰都滅不了誰,何必因此在引來兵災呢,到最後苦的是老百姓,消耗的是自己的國力。

總結:

曹操不稱帝,不是他不想當皇帝,而是很多因素導致的。如果硬上,恐怕會得不償失。曹操一生都在各種政治和軍事的漩渦中生存,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曹操是文韜武略樣樣都拿得出手。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在歷史上文武雙全的領導者還真的很少見,細細數數還真沒幾個,但是曹操絕對算一個。

曹操不稱帝更重要的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鋪路,曹操所做的一切最終都得到了驗證,雖然曹魏最終為司馬家族所篡,由司馬家族完成了國家的再度統一,可是這一切都要歸公於曹操才對,是曹操為將來的一統天下夯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曹操在歷史上的功績是非常大的。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隨手一讚或點擊關注,本人感激不盡。


鴻涵先生


曹操已經軍政大權在握,什麼事都是他說了算,就是實質上的皇帝了,只是沒有皇帝這個虛名罷了,曹操不稱帝是有著他深層次的考慮的!


關羽被孫權所殺的時候,孫權就跟曹操說,你曹操趕緊稱帝吧,做皇帝多好的事啊!曹操就堅決拒絕了,說稱帝就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事,多危險啊!曹操內心當然想做皇帝啦,不然這一生打來打去幹嘛呢,無非就是為了自己過的好嘛,已經打下一塊地方了,稱帝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啊!可曹操稱帝面臨的麻煩至少比劉備和孫權多,你孫權稱帝不會有人阻擋,因為孫權的大哥孫策入吳時,把很多當地的士族都滅了,東南就是你孫家的,沒人反對孫家稱帝!劉備稱帝也沒人反對,四川當地的士族對漢朝就沒多少尊敬和認同,你劉備稱帝也不會反對!而曹操不同啊,魏國地處中原,正是漢朝的影響力範圍之內啊,雖說漢朝名存實亡,可是中原地區是深受儒家影響的地方啊,忠孝禮儀都要講,那些跟著曹操混的士族也都是傳統的儒家士族,一旦曹操稱帝,所面臨反對的聲音是很大的,因為稱帝搞的內部不穩,那就是有害無利了!


曹操就因為稱帝試探過部下的反應,結果影響很不好,曹操的大管家荀彧就堅決反對,甚至為了反對曹操還以死勸,最後悲憤而死,可見當時的輿論壓力有多大了!雖然荀彧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可肯定有一部分人反對曹操的,一旦稱帝了,有人反對,你曹操難道要舉起屠刀殺你反對的人嗎,一旦殺了,手下就跟你離心離德了,還怎麼替你辦事呢!對曹操來說,反正大權獨攬了,沒必要為了一個虛名搞的內部不團結,受損的也是曹操自己啊!漢獻帝這張牌還有用處,它的價值還沒有完全榨乾,榨乾了再稱帝也不遲嘛!當時間一長,自己的勢力完全鞏固了,稱帝也就是小意思了,曹操那是有著統一天下的雄心的,沒有稱帝那是為了團結一切的力量,增強自己,統一了天下後,再做皇帝也不遲,再沒有統一天下時,不稱帝也無所謂了!


曹操就說過如果天命在我,我願意做周文王。這就說出了曹操不稱帝的原因了,不是我不想做皇帝,我是為了後代能做皇帝。周武王不就滅了商朝統一了天子嘛,周武王正是周文王的兒子,後來周武王不就封自己的父親做皇帝嘛!所以曹操不稱帝除了礙於當時的阻力,還有就是為了後代著想,自己為後代打下基礎,該想到的隱患都要避免,自己受委屈一些,後代就輕鬆享福一些!後來曹丕稱帝,追封曹操為帝嘛,也算是完成曹操沒有稱帝的心願吧!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三國魏晉時期在中國是一個士族政治,而曹操的出生並不能稱的上是名門望族,他的父親原名叫夏侯嵩,字巨高,沛國譙郡人氏。曹操的爺爺夏侯睿,奶奶顏氏,曹操的父親本是夏侯睿的次子。夏侯睿本是南陽縣令,為官清廉,家境甚貧,後因朝中黨爭被罷,到了顏氏生子嵩,竟不能養,只好留下長兄夏侯巍,把嵩送給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騰收養。於是夏侯嵩改姓為曹嵩。所以這樣算來,當時的曹操是被大多數的名門望族所看不起的,而且當時是一個士族政治的社會,大多數的士族還是很支持漢室王朝的。比如像孔融等人,他就是漢室江山的鐵桿粉絲啊!

所以說如果當時的曹操稱帝肯定會遭到很多的人的反對的,雖然曹操四處籠絡人才。但是,當時他對反對他的士族政治和一些名門望族是採取打壓甚至消滅的政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操不可能不會想不到這一點,如果他稱帝不僅得不到士族政治力量和名門望族的支持。反而,可能會 惹禍上身,導致內外攻擊成為眾人嗤之以鼻的過街老鼠的同時還會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從一方面來講,他的不稱帝也防止了孫權和劉備暗地裡達成某種協議從而結盟,這樣的話他簡直就是腹背受敵。因為當時的孫權曾經勸過曹操讓他“廢掉漢室”自立為帝。當然了,孫權這樣的主要目的就是騙取曹操的信任,從而進一步的實現暫時的和解,讓曹操對他放下戒備心。這樣一來的話,他就可以專心致志的對付劉備沒有太多的顧慮了。

在著名的襄樊之戰中,孫權為了從劉備的手中奪回荊州。於是,便從背後襲擊了關羽,間接的幫了曹操一個大忙,做了一個順水人情。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和劉備之間長達十年之久的聯盟就此土崩瓦解。這個時候的孫權的當然意識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和曹操緩和之間矛盾。不然的話,將會陷入一個腹背受敵的狀態,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孫權給曹操建議,讓曹操廢掉漢室王朝,自己當皇帝,不僅僅只是為了獲得曹操的信任,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原因的就是,當時孫權也清楚的明白,如果當時的曹操廢掉漢室王朝,自己傭兵揭竿而起,自立為王。必然會遭到擁漢派的打擊和反對,讓曹操陷入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減輕對自己的威脅,因此,孫權便陽奉陰違的給曹操建議讓他稱帝。

曹操是何人,一代梟雄他不會不明白這一點,更不可能看不出孫權的意圖。曹操也清楚的明白,假如他稱帝,且不說要面對那些擁漢派的各種問題。更重要的是萬一你孫權和劉備聯起手來,那我曹操豈不是屍骨無存?所以當時的曹操並沒有聽取孫權的建議稱帝。

建安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表明對外聲稱說自己此生絕對沒有要取代漢室江山的想法。言語之間,辭藻誠懇,讓人不得不相信,現在轉眼之間突然改變主意,豈不是拿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可是舉孝廉出身,這樣的話也會對自己的聲譽 產生影響。反正左右自己撈不著好處,倒不如“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這時的曹操已經六十五歲了,所謂歲月不饒人。即使,心有力而力不足啊!所以,他把這最後一步“稱帝”留給了自己兒子曹丕。曹丕與他父親不同的是他真正的做到了籠絡士族政治這一步,而曹操則是一直打壓和消滅的,曹丕能做到這一步的很大原因取決於頒佈了“九品中正制”,這項制度的頒發無疑給 了那些人很大的好處,也很成功的籠絡了他們。

所以說,對於曹操不稱帝的這個決定,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一種非常明智的謀略,側面也說明他不愧是一個有這超高政治手段的政治家。


土豆崽


東漢最後的那幾年,曹操已經是事實上的皇帝,既如此要不要皇帝的虛名並不是很重要了。


曹操是東漢的權臣,也是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政權奠基者。公元155年,曹操出生於沛國譙縣,22歲的時候曹操以孝廉入仕,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戰後曹操趁機佔領兗州,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並很快的開啟了自己的霸主生涯。

到了213年,丞相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這時候的北方政治中心儼然變成了鄴城,東漢最後的根基也不存在了。


曹操不稱帝,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曹操起家的時候,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因此曹操得到了很大的政治便利。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曹操沒有必要這麼做,反正兒子曹丕遲早要稱帝,他這開國君主的名頭又不會少。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曹操一生未稱帝,死前不久,孫權因為奪荊州、殺關羽,與蜀交惡,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書,建議他“早正大位”,曹操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這是史書上大書特書,用以說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態。其實,曹操不是不想當皇帝,只是前車之鑑,使他不敢登上這寶座罷了。

漢獻帝劉協這一生,過得十分窩囊,先是董卓擅權,後是曹操當國,他只是一個傀儼,見到董卓也好,見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戰慄不安的但話說回來,他若無董卓,當不上皇帝,若無曹操,說不定他被那幾個匪頭子李傕、郭汜之流,結果了性命,也有可能的。可是,江山坐穩了,大權旁落,便不甘心做一個符號式的統治者,成為曹操手下的一個高級俘虜了。於是,便要搞復辟了。這也是歷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虛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嘗試的一種危險遊戲。

最高權力,也是最高的慾望和誘惑,對漢獻帝來說,當然想完整地得到它,而舊政權的維護者,前如衣帶詔的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順之輩,後如許都暴亂的耿紀、韋晃之流,他們甚至要比劉協更熱衷於推翻曹操的統治。因為皇帝作為一個高級俘虜,尚可得到優禮有加的待遇,而等而下之的舊政權的既得利益者,則是明日黃花,自然連做夢也想恢復失去的王國,因而這些丟失得更多更多的臣下,復辟之心,甚於帝王,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擁有最高權力,卻又不是九王之尊的曹操,對於任何覬覦這份至高無上權力的人,總是格殺勿論,瘋狂地鎮壓的。正因為他自己無法得到這份崇尊之位,別人想得到,他一定是要與之拼命的。

因此,他的內心是充滿著矛盾的。正如他給行軍時擬的口令“雞肋”一樣,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來。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兒曹節下嫁給漢獻帝,除了政治上的籠絡外,不能說曹操對於這個儘管是符號的皇帝,未必敢太不恭敬。但另一方面,又根本不朝請,履行一個臣子的義務。

一方面,他不斷地在詩文中表露自己,如“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雖是對於周公的褒揚,實際也是在自我標榜;如“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中,對於西伯始終以臣事殷的讚美,其實也是在自我表揚。另方面,卻又根本不把比自已小26歲的獻帝放在眼裡,動不動跑去發一通脾氣,嚇得人家戰戰兢兢,向他懇求:“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那意思說,你高抬貴手,放我一條生路得了。

儘管漢獻帝拱手要把這個皇帝位置讓給他,恨不能請他曹操馬上履位,但他始終不稱帝,只為王,這是他誅黃巾起兵以來數十年的既定方針。後來人稱他為奸雄,曹操一生,最奸之舉,莫過於不奪帝位,而擁帝權,既撈取名聲,又得到實惠了。

如果他要當皇帝的話,從山東進軍洛陽時就可以把獻帝廢了。

曹操一輩子不敢行此事,就因為有董卓的例子在。他知道,在漢末天下大亂,群雄蜂起,挾天子以令諸侯,要比他稱帝討伐,更加名正言順,得天應人些。他若廢帝自立,第一,諸侯會聯合起來反對他;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還個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然而,他無法使整個士族階層服貼。這就是他所比喻的爐火,也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高謀遠略,一旦他登上帝位,這些人馬上會成為他的對立面。儘管他殺掉了這個階層的許多頭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個階層,他是不敢小視的。其實,他未必不想過一過皇帝癮。可是一看手下的首席謀士,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連他稱王都持反對態度,他只好抑制這個慾望。因此,誰要是碰他這個痛處,絕對是嚴懲不貸的。

通常,人到了晚年,慢慢地失去自我感覺,便要糊塗昏憤,貪大樹功,倒行逆施,期求不朽,終於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所以,孫權拍他馬屁,要他即位承大統,他一笑拒之,而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後一刻確實不容易的。

但到了他兒子曹丕手裡,新的一代人,對於漢王朝往日的威儀,已不在話下,只是死狗一條。與其輔主為臣,不如篡漢自立。在諸侯大部順服,士族基本歸心的客觀情勢下,舊的君臣框架,已成形式,漢祚的延續,根本毫無意義,所以取而代之,也是歷史的必然若是無曹操數十年的營造,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士族階層,由仕漢的大多數,蛻變為仕魏的大多數,曹丕是無法坐上皇帝之位,而圓了他父親生未做成的夢。

因此,那些提取權力的人,若是慾望超過了網顧現實狀況的程度,冷靜下來,有曹操的一份清醒,也許不至於碰壁。


歷史365


要知道,曹操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從他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他也一方面深知皇帝的價值,但另一方面他自己骨子裡仍然是有忠君思想的。要知道董卓就因廢一帝立一帝,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國賊,甚至死的時候被點天燈,也沒有人管。更別說廢帝自立,恐怕要被萬夫所指,光是輿論唾沫都能把你淹死。當然這也是最關鍵的,曹操是背不起這個罵名的。所以曹操一再強調,他只想做一個周公那樣的能臣。正如他詩中所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很清楚,他的地盤那是在刀子上殺出來的,在亂世爭雄,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虛名是沒有用的,想做老大,你得拿實力說話。而如果有了實力,做不做皇帝都不過是一個程序的事。但是如果沒有實力,就去觸碰皇帝這個身份,那就是要掉腦袋的,袁術可是三國做皇帝的一個典型,也是一個最突出的教訓。

所以講究實際的曹操最終選擇的不是虛名的皇帝,而是實權的丞相或魏王。但是他這個丞相做的比皇帝爽多了,不用擔皇帝的風險,卻有皇帝的權力,想封賞誰就封賞誰,想處罰誰就處罰誰,全由自個兒說了算。所以在這樣一種前提下,既然皇帝這個稱號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實惠,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和災難,那麼他又何必去稱帝呢?要它又有何用呢?

他非常精明,他將戰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徹。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沒有這樣一個虛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