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為何肆虐全球?專家:無症狀感染者藏在飛機中進行傳播

遍佈六大洲、涉及100餘個國家、超11萬確診病例,世衛組織終於在3月11日將新冠肺炎的定性上調為Pandemic,即“大流行”。

實際上,在新冠肺炎似乎僅在中國肆虐的1月底,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鬍子祺教授團隊便於柳葉刀發表論文,利用傳染病模型對新冠肺炎的全球感染情況進行了預估,“可能會在2020年上半年面臨2019-nCoV流行的風險。”

新冠病毒為何肆虐全球?專家:無症狀感染者藏在飛機中進行傳播


3月13日,病毒學家、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認為,世衛組織對於“大流行”定義的宣佈有些過遲。一位中國疾控中心前高級別人士也告訴紅星新聞,在世衛組織正式宣佈新冠肺炎疫情為“大流行”之前,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表現就已經足以被重視為“大流行”。上述兩位專家均表示,世衛組織對於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定性有點過於謹慎。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則指出,這是冠狀病毒感染第一次被稱為大流行,但與此同時,相信這會是第一個可以遏制的爆發。一些國家已經證明該病毒可以被抑制和控制。他因此呼籲各國政府採取“緊急和積極的行動”來改變疫情的進展。

而前述中國疾控中心前高級別人士表示,新冠肺炎可以經呼吸道傳播,航空器成為了病毒跨國傳播的重要工具。而金冬雁則提出,由於目前有確切證據證實,新冠肺炎存在可傳染他人的無症狀感染者,這也使得病毒傳播變得更為隱蔽,防控難度也變的更大。

一月底的預測

上半年面臨新冠肺炎流行風險

1月31日,The Lancet網站發佈了一篇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鬍子祺教授為通訊作者的論文《Nowcasting and forecasting the potenti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he 2019-nCoV outbreak originating in Wuhan, China: a modelling study》,論文利用兩個來源的數據進行了建模,然後利用該模型對武漢截至1月25日的感染人數做出了預測。

論文提出,在2020年上半年,各國面臨新冠肺炎流行的風險。

實際上,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開始,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就開始建立傳染病動力學數據模型,就疫情傳播進行模擬計算。

這裡涉及到一個叫做“傳染病動力學”的概念。傳染病動力學,是對傳染病進行理論性定量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即根據種群生長的特性、疾病的發生及在種群內的傳播、發展規律,以及與之有關的社會等因素,建立能反映傳染病動力學特性的數學模型。通過對模型動力學性態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數值模擬,來分析疾病的發展過程、揭示流行規律、預測變化趨勢、分析疾病流行的原因和關鍵。

2月7日,《Nature》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如果有足夠可靠的數據,模型可以預測疫情的增長速度並幫助預測各種干預措施的影響。德國洪堡大學物理學家Dirk Brockmann曾建立了一個全球風險評估模型,Dirk Brockmann對《Nature》表示,數據模型並不是進行定量預測的工具,由於新冠病毒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模型可以幫助公共衛生官員和決策者形成一種直覺。

宣告“大流行” 世衛組織為何謹慎?

隨著時間踏入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境內逐漸得到控制,但海外的情況開始變得日益糟糕。據世衛組織3月13日發佈的最新數據,截至中部歐洲時間13日上午10時,中國境外地區確診逾51767例,新增7488例。截止報告發布時,全球確診病例共132758例,累計死亡4955人。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博士便頻繁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代表團通報會上進行講話,直到最近3月上中旬的幾次講話,世衛組織才將新冠肺炎已經“大流行”這個話題進行正式討論。

據《財經》報道,世衛組織發言人賈薩瑞維奇曾對媒體解釋,世衛組織已經不再使用把“大流行”列為最高等級的六階段流行病警示系統, “大流行”一詞在未來或將以“非正式”的形式被使用。賈薩瑞維奇還稱,世衛組織於1月30日宣佈全球疫情達到“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即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這已經是疫情警示的最高層級。

3月12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博士表示,世衛組織將疫情稱之為大流行並不意味著各國可以放棄。各國應該從遏制轉向緩解的想法是錯誤和危險的,“相反,我們必須加倍努力。”

譚德賽博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可控的大流行。決定放棄基本公共衛生措施的國家最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問題,給醫療系統帶來更沉重的負擔,最終可能不得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來控制,“我們敦促所有國家以遏制為核心重點,採取適合本國國情的統籌應對方法。”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流行病學資深終身教授張作風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宣佈大流行之後,各國政府都要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而且世衛組織有責任協同所有國家,動員各國政府首腦和相關機構控制疫情。

世衛組織對於“大流行”的宣佈為何謹慎,又為何最終選擇宣佈?

此前,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譚德塞曾表示,雖然大家都在關注“大流行”這個詞,但它不能濫用、誤用,否則會導致不合理的恐懼。

根據經濟日報報道,3月12日譚德塞曾公開表示,世衛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為大流行並非輕易之舉,作出這一決定基於兩個主要原因。第一,病毒傳播速度和規模。目前,世衛組織已接到來自118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的近12.5萬例病例,過去兩週,中國境外報告病例數增加近13倍,受影響國家數量增加近兩倍;第二,儘管世衛組織多次發出警告,但一些國家仍未以應對疫情威脅所需政治承諾來採取應有行動。

而對於學者們來說,“大流行”一詞更像是一個對疫情形勢的判斷和形容。3月13日,病毒學家,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表示,世衛組織對於“大流行”定義的宣佈有些過遲,雖然原本“大流行”一詞原本是用來形容流感的,但是從新冠肺炎在國際上的傳播形勢上看,完全可以稱它為“大流行”,“至少傳播到了兩個大州,有爆發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

上述中國疾控中心前高級別人士也持同樣觀點。上述兩位專家均向紅星新聞表示,世衛組織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定性過於“謹慎”。

不過,通過“警告”人們重視傳染病有助於加強人群整體防控意識,但是如果過度“強調”傳染病又會導致人們產生恐慌情緒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者之間存在天然矛盾。中國疾控中心高級別人士說,要平衡這段糾結的關係,最重要一點,也是人們從其他傳染病事件中學會最重要經驗,便是保持信息的透明公開。金冬雁教授也認為,在天平兩端,政府應該把真實的情況告訴民眾,要相信人民的智識。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

便利的航空器與隱藏的無症狀感染者

“為什麼人們都在說‘地球村’這個詞?因為現在的地球是一個整體。”上述中國疾控中心前高級別人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隨著交通工具尤其是飛機提供的便利,人口流動相比古代變得更快了,這會讓具備某些特質的病毒更容易形成跨國傳播甚至跨州傳播。

新冠病毒就是這樣一種病毒。中國疾控中心前高級別人士說,新冠肺炎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通過乘坐交通工具可以輕鬆的將其帶到目的地並進行傳播,而現在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少他國輸入型病例都是靠乘坐飛機進行傳播的。

金冬雁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目前新冠肺炎在防控上還存在一個難題,即目前有確切證據證實,無症狀感染者也存在傳染性。

金冬雁表示,如果是流感或者SARS這種疾病,其特徵為症狀較重時患者傳染性強,所以在症狀上進行篩選,便可以把所有感染者堵截。但是現在對於新冠病毒來說,光靠分辨人群是否發熱,並不能把所有的感染者堵截。除開那些臨檢前服用退燒藥的人,有部分無症狀感染者也存在傳染性,這為防控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

“有傳染性的無症狀感染者在全部感染者裡面佔比究竟幾何?”金冬雁認為,除此之外還應該關注無症狀感染者釋放的病毒量究竟如何,“如果他放的病毒多,那就不得了了,他沒有症狀他還到處走,他就會釋放很多病毒傳給別人。”金冬雁表示,該情況存在但比較少,有專家初步估計,無症狀感染者佔整體感染者的一成到兩成,而既是無症狀感染者又釋放病毒特別多的人,可能佔無症狀感染者的兩成到三成。

金冬雁還表示,新冠肺炎患者中,有八成的人是輕中症(或叫普通型),而這些人的症狀跟流感症狀難以區分,“除非患者先去照肺部CT,看出來肺部有磨玻璃影,才能夠說具備診斷特徵,再然後去做核酸檢測才能最終確定。”

實際上,對於金冬雁教授的觀點,美國東北大學傳染病建模師Alessandro Vespignani在2月7日《Nature》的文章中也有提及。在“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具備傳染性”這個問題尚未得出明確結論的2月初,Vespignani說,這個問題是最令人煩惱且可能破壞既有數據建模的謎團之一。Vespignani認為,這次疫情的大致走勢蘊藏在這一元素中。

重提歷史

新冠肺炎疫情會演變成西班牙大流感嗎?

縱觀傳染病的歷史,“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西班牙大流感被視為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它在1918年-1919年間流行,橫掃了全球,被描述為幾乎感染了當時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甚至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2006年1月,美國疾控中心主辦的EID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探討了“西班牙大流感”的更多細節。論文稱,西班牙大流感的影響甚至不僅限於1918年至1919年。因為此後發生的所有甲型流感大流行,實際上全世界幾乎所有甲型流感病例(除了人類感染的禽流感病毒,例如H5N1和H7N7),都是由1918年病毒的後代引起的。

據論文作者估計,1918西班牙大流感最少造成了全球約5000萬人的死亡,死亡率大於2.5%,高於其他流感,而其致病起源的諸多疑問目前依舊不明。

新冠病毒為何肆虐全球?專家:無症狀感染者藏在飛機中進行傳播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形勢的變化,有不少學者及媒體開始將新冠肺炎疫情類比西班牙大流感。中國疾控中心前高級別人士告訴紅星新聞,對於該問題暫時不能下結論,因為世界疫情形勢仍有待進一步觀察,“雖然各國採取的公共衛生政策跟中國不完全一樣,但是它們也在根據自己的國家的制度、民族、風俗習慣等內容進行有效的防控。”

金冬雁則告訴紅星新聞,現在的新冠肺炎形勢跟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完全不能相提並論,“首先西班牙大流感的毒力更強,利用重建的西班牙大流感病毒去感染老鼠,致死率相當高。其次,當年人們沒有掌握抗生素,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實是繼發的細菌感染。”

紅星新聞注意到,西班牙大流感曾存在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徵,即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中,與流感相關的死亡中有近一半是20至40歲的年輕人。但在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裡,就中國而言,重症及死亡者依舊多為本身患有基礎疾病的年邁者。

對抗新冠肺炎進一步傳播

如果無法徹底攔截,便想辦法延緩

當病毒傳染了所有能傳染的人,它便自行走向了終結。這個論點出現在一部關於病毒的紀錄片中,金冬雁告訴紅星新聞,這種說法從科學角度講不無道理,“在個說法對應的理論有個專有名詞,翻譯成中文可以理解為‘群體免疫’。”

“比如說,人群裡有40%的人對該病毒有免疫力,那病毒就會傳播的慢一些;而等到有60%至70%的人有免疫力了,那病毒可能就很難再傳播起來,到最後它就會自然停止。”金冬雁表示,不加強力人工干預,放任病毒自行傳播,這是最壞的情況。

該說法並不代表人們面對傳染病是消極的,人類反而更應該積極作為。人們現在面對傳染病時,掌握的武器遠比過去更加豐富了,比如開發疫苗、抗病毒特效藥等。

金冬雁以2009年的H1N1型流感為例說,“當年最開始也是防控,但是最後防不住了,病毒一下子傳出來了。”金冬雁表示,在很多的情況下,傳染病本身是防不住的,如果人類意識到傳染病突破了防守的第一道關卡,防控目標就需要轉為退而求其次的延緩病毒傳播,即儘量讓更少的人被感染,然後利用這段時間去開發疫苗。

人類與病毒,並不總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也並不一定要把所有傳染病的病原體從人間消滅,否則就等於失敗。金冬雁說,傳染病疫情防控需照實際情況來,且世界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情況,只要這些國家用符合他們國家的方法把傳染病控制住,最終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少,那就是“成功”。

或許可以像對付嚴重流感一樣對付新冠肺炎,雖然新冠病毒相比流感病毒沒那麼多變化,相對更穩定。 金冬雁告訴紅星新聞,“此前因為醫療資源擠兌,導致很多非新冠但是又是重症的患者無法正常就醫而死去,正常醫療秩序需要恢復,或許可以考慮對新冠肺炎進行常態化管理,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皆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