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鉅富--沈萬三堪比財神

沈萬三(1330~1376年),本名富,字仲榮,世稱萬三,出生於平江府(蘇州)長洲縣東蔡村,祖籍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浙江湖州南潯)。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鉅富的別號。

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沈家漾遷徙至周莊東垞,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周莊就是因為有了沈萬三,才成為江南著名的古鎮的。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曾出資修拓觀前街。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不但是周莊受惠於他,南京城的建城,沈萬三還有一半的功勞,因為朱元璋的眼紅而被逼出資與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有了舒適的住宅;但不久,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充軍,在雲南度過了他的餘生。

土地起家。元代至順年,沈萬三的父親沈佑舉家從湖州的南潯遷到了蘇州的東垞,即現在的江蘇省崑山市周莊鎮。在這裡,全家人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墾殖,終於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地主,莊田廣達一千三百多畝。沈佑去世後,兒子們分了家。兄弟遷居之後,排行老三的沈萬三留在了周莊的銀子浜,他一方面管理著東垞的莊田,另一方面則開始經營鎮上的買賣。他通過買賣、盤剝方式,獲得了大量土地。這種土地佔有方式以及墾土做法,也是當時元王朝所積極提倡並予以鼓勵的。沈萬三於是通過經營土地的辦法,獲得“貲鉅萬萬,田產遍天下”的高額回報。沈萬三靠土地起家,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出海通番。元朝統治者鼓勵和發展商業,實行輕商稅的政策,經商的人增多。至於海外貿易,元王朝實行比唐、宋兩朝更為寬鬆的政策,於是,沈萬三便將目光投到了做海內外貿易上。孫邇在《雲蕉館紀談》中說,沈萬三“嘗為海賈,奔走徽、池、寧、太、常、鎮富豪間,輾轉貿易,致金數百萬,因以顯富”。由此可見,靠土地發家的沈萬三,擁有田產數千頃,每年的糧食產量可想而知。沈萬三將剩餘的糧食販賣到北方,還販賣到其他缺糧地區和海外獲取效益。同時,沈萬三還在寧、鎮、常、太、池、徽等地做生意,獲得豐厚的回報,家業更加富足。

沈萬三貿易對象是高麗、日本和南洋等地。沈萬三從周莊白蜆江經大運河由劉家港出港是很方便的,加上江、浙絲綢、茶葉、陶器、工藝品等特產又深受海外歡迎,因而揚帆遠行,收穫頗豐。我國著名史學家吳晗曾說過,蘇州周莊沈萬三一家之所以發財,是由於做海外貿易。所以說,經商致富是沈萬三“富甲天下”的主要原因。

觀前修街。沈萬三在海外賺夠了錢,一度居住在蘇州,發覺城中心的玄妙觀四周,每天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雜耍藝伶和小攤小販四處雲集,但由於道路狹窄,行人車馬經常阻塞。他想,如果在觀前營建街市,將道路拓寬,一定是一件好事,既能方便行人車馬,又能把建成的店鋪租賃給客商,招徠交易。廟宇旁的樂坊,還可以供四面八方的客人前來娛樂。於是他採用了茅山石鋪平觀前街,與古城小橋流水的風貌十分吻合,相得益彰。建成後,深得百姓們的讚譽。

資助起義,埋下禍根。發達了的沈萬三建立了豪宅,過著富裕安逸的生活。當時,張士誠舉兵起義,做上了大周國的皇帝。但是,張士誠成立的大周國實在是太小了,只有蘇州一帶的一些州縣。張士誠建立大周之後,也頒佈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像沈萬三這樣的富商大賈。因為張士誠心中明白,如果沒有這些江南富豪強紳的大力支持,他這個小小的大周王朝也是難以維持下去的。當時,張士誠領兵起義需要大量的財物,作為首富的沈萬三是出了不少力的,他帶領江南的富商大量地捐錢捐物,資助張士誠起義,從而使張士誠的軍隊越來越壯大,最終取得了豐碩的戰果。沈萬三做了三樁讓張士誠很是愜意的事情,第一樁,沈萬三率領銀子浜的船隊,多次為張士誠的官兵發放犒賞,從而解決了巨大的軍費開支。第二樁,沈萬三利用自己從事過海外貿易的航海經驗,以實際行動支持張士誠暗中投靠元朝,每年都幫張士誠偷運十多萬石糧食到北方元朝的國都。第三樁,沈萬三為鞏固自己在張士誠眼中的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張士誠做老婆,使張士誠徹底地和自己拴在了同一條船上,因此張士誠也給了老丈人沈萬三很多斂財的特權。從此,沈萬三便一躍成為海外貿易、房地產、地租、高利貸、絲綢業等方面的大鱷,金銀更是多不勝收。此時擁有了鉅額資財的沈萬三,又開始做起了放貸收利這一資本經營的新項目,使自己富上加富,迅速成為“資鉅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人稱“江南財神”。

但是,張士誠據城死守,朱元璋派兵屢攻不下,以致朱元璋對江南地方豪紳給張士誠的支持非常嫉恨。也正是因為如此,埋下了朱元璋對蘇州城和沈萬三秋後算賬的伏筆。

南京築城。1368年,朱元璋的大軍終於滅掉了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人的軍隊,開始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稱帝后,他極度憎恨這些為張士誠出力的江南富豪,於是便對江南一帶格外加重了稅賦,每畝稅糧定成了七鬥五升。又命蘇州的一些富民徙居濠州,同時,還籍諸豪族及富民田為官田。朱元璋沒收了沈萬三的大批田地為官田。

但沈萬三是個精明的商人,便主動拍朱元璋的馬屁,想以此換得太平。不久,他又發現朱元璋建造城牆面臨著嚴重的資金不足。於是,沈萬三突然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上書自請“助築都城三之一”。為了讓朱元璋龍顏大悅,沈萬三自然是傾盡了全力。

雲南充軍。朱元璋想:“當初如果不是你極力支持張士誠,我何苦用得了八個月才攻下蘇州城?”於是,朱元璋把沈萬三全家發配到了雲南。從此,沈萬三名下20億貫家當也就都歸了皇帝。沈萬三被趕到雲南時,他已經是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了。在這富與貧、榮與辱產生巨大反差的一瞬間,他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都難以接受,江南與雲南的生活習性、水土氣候的差異實在太大,簡直是從天堂跌到了地獄。沒過多久,沈萬三便支持不住,一命嗚呼了。據說,後來他的子孫曾將他的屍骨運回家鄉,葬於周莊的銀子浜下,總算沒有把屍骨落在異處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