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矛盾論》有感的序章

讀《矛盾論》有感的序章

不談玄學,只說乾貨

世界是流變的,或者說“生生不息”。人作為獨立的心智,如何感知世界呢?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知外部的世界,而這些通道反饋的信息是主觀的,這決定了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是“主觀”的。據說有些人可以接收到“主”的聲音,古往今來這樣能“通天”的也不少。當然這屬於“玄學”範疇,暫且不談。一切世界觀和宇宙觀,都只不過是人類主觀締造的一個邏輯模型,而不是世界和宇宙的原樣反映。

比如視覺佔據我們獲得外部信息量的80%,人類把光感覺為明亮,光實際是電磁波,人類的視覺只能感受波長400毫納米以上、700毫納米以下的可見光部分,400毫納米以下的紫外線或700毫納米以上的紅外線人眼看不見的。不同的波長,人類會感覺是不同的顏色。所以,對於光這種能量,人類感知為“明亮”其實就是一種錯覺。這樣看,你覺得這世界還有“顏色"嗎?同樣,聲音也只是聲波震動的頻率,被人抽象成聲音;味覺是對能量的抽象,能量高的口感好,能量低的口感差些,苦的一定是有毒,吃多了要完蛋的。

因此,人類的感知系統不是為“求真”設定的,而是為“求存”設定的。感知頻段越低、越窄,越節省我們的生物能量,最有效的維護了我們的生存。因此,世界都是不真實的。

人類認識世界是有個過程的,從”信主“開始,自身力量弱小,太多的想不明白了,只能靠天(當然世界各地對”主“叫法不同)。想不通的就不想了,畢竟還得過日子不是。自己不能左右的,就相信老天自由安排,也能自洽,苟活下去。當然老天一直都是沉默不語的,人類單方面簽約,老天有沒有答應,不好說。所以這個工具也不是很靠譜,經常不靈光。今天還有,當然如果你萬一信了某個”主的代表“比如大師、磚家、公知啥的,你想想,主都不是那麼靠譜,何況“主的代表”呢?千萬要悠著點。當然,”主“只有一個,所以如果你不計較他老是沉默不語,經常不靠譜。相對來說,我們的精神世界是穩定安寧的。

然後”重德“,隨著族群力量的強大,個人雖然力量弱小,但族群力量相對強大。那麼倫理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德行“高尚,重視倫理關係,構建起保障體系,大部分人終於不會朝不保夕了。終於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中國作為古老文明,一直比較注重”倫理道德“,以至於幾千年,我們的精英人群對自然科學都不感興趣,以至於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毫無知覺,導致了我們近百年屈辱。當然啊,關係這個東西,也不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要對你好的,畢竟大家不是籤合同吧。相對來說,要想關係穩定,最好的辦法就是”施大於受”,有能力,又好說話的人,人緣關係肯定差不了。

今天的“愛智”,來源於西方古哲學家追問神是怎麼“運作”世界的,由此誕生了精密邏輯。人和人想法總是不一樣的,所處的環境也是不一樣。中國古代也有不少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大師,可惜處於農耕文明為主體的中國社會,只好混在工匠堆裡。加上農業生產是需要組織人一起幹活的,穩定的同時帶來了人口暴漲,吃飯又緊張了。你說,整天想那些有的沒的,還不如下地幹活,混飽肚子來的實惠。因為哲學在中國叫形而上學,都是一些邏輯遊戲,本身不會直有什麼作用,起碼不會直接變成口糧,又叫”無用之學“。真正起作用的是由哲學衍生的科學,又叫哲科思維,由工程師落地轉化為生產力。科學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懷疑精神,所以科學肯定不是真理,有些一段時間就會被證偽,剩下的就是知識。所以如果你只信科學,不要忘記了科學知識是會不停的變化的。那隻信科學的人呢?

看到了吧,今天的人類社會就是由這三大類思維模式的人組成,所以你不懂科學,也不妨礙你活下去,並過得很好。

下面要討論的《矛盾論》是馬克思哲學在中國的實踐,是一個很真實的靠譜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維工具。這和哲學宣稱”無用之學“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馬克思哲學是有爭議的,畢竟唯物辯證法肯定不是“無用之學“。甚至有人還質疑社會科學算不算科學的範疇,這裡暫且不談。

認知世界完全處決與就我們的世界觀、宇宙觀、人生觀。再加上人生經歷建立的思維模型。扯淡了這麼多,完全是為了凸顯《矛盾論》這奇書的強大,在這流變、繁複、龐大的世界中,一個可靠的思維工具是多麼重要。這就好比在萬丈深淵上架一座橋上,行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可能跌下深淵,從此沉淪。而有些東西就像在這座橋樑上裝上了欄杆,有了邊界,心裡安穩多了。(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