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軍功爵制的細節分析

有一種說法——秦國士兵只要砍下一個敵人的腦袋,就能晉升一級爵位,得到一傾田產、九畝宅基地、一名奴僕,還有望被選拔為官吏。

秦朝軍功爵有二十級,那是不是在一次戰鬥中狂砍二十名敵兵,就可以晉升到最高爵位“徹侯”了呢?

其實,在商鞅變法的時代,軍功爵只有十八個等級,其中授予正規軍人的爵位才十七個等級,最高的爵位是第十七級大良造。按照上述的說法,只需要殺十八個敵人就能成為秦孝公麾下爵位最高的將軍,這個目標簡直是手到擒來。

真實的情況是,秦軍功爵法沒有那麼簡單粗暴。就連軍功爵法的制定者商鞅自己都是花了很多年才晉升到頂的。

秦國軍功爵制的細節分析

秦軍作戰單位的構成

先來說說秦軍的基本作戰單位。秦軍以五人為一個“伍”,由伍長指揮;十人為一個“什”,由什長指揮;五十人為一個屯,由屯長指揮(陳勝吳廣在反秦前做過秦軍屯長);一百人為一個“卒”,由“百將”指揮;五百人設一名“五百主”;一千人設一名“二五百主”。

在此之上,還有軍候、都尉、將軍等軍職。越往上,崗位越少,競爭越激烈,所以能當上都尉、將軍的人少之又少。

在秦國做軍官,軍功爵是少不了的。想要做將軍,最起碼要獲得第九級爵位——五大夫。邯鄲之戰第一個出陣的秦將王陵就是五大夫爵。但是,你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在戰鬥中砍了九個敵人的腦袋就能成為一步高升五大夫。因為商鞅設計制度時設置了門檻。

軍功爵具體怎樣升遷賞罰

打仗講究團隊戰術配合,每一級作戰單位都有自己的戰術要求。作為一名無爵的普通士兵,必須服從伍長的指揮,而不能自顧自地猛衝猛打。

秦軍軍法,每個伍若有一人陣亡,同伍的四人有罪,如果每個人能殺死一個敵兵就能免罪。為此,你必須與同伴們密切配合,先保護同伍其他四人不戰死,然後才考慮如何消滅敵人。

而伍長又必須服從什長的指揮,什長則受屯長的節制,屯長則聽百將的號令。讓你擺防守陣型就擺防守陣型,讓你突刺就突刺,不會讓你像打擂臺那樣跟敵兵單挑。

普通士兵在戰鬥中實際接觸的,往往只是敵軍的什伍小隊。就算把對方全滅了,也就十顆腦袋。所以,很多士兵在戰鬥中連一個敵人都沒殺死,而那些從什伍中脫穎而出的勇士,能斬首一兩級就很難得了。

假如你斬首兩級,晉升了兩級爵位,就有資格當伍長或什長。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把心思用在指揮什伍小隊上,不能只顧個人表現。隨著戰功的累積,你做了屯長,能指揮更多人來斬首敵軍。但先別高興,軍功爵法的獎勵標準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按照秦國軍法,屯長和百將在戰鬥中必須得到敵兵首級,否則自己就要被處斬。想要再晉升一級爵位,光砍一個敵人是不夠的,百將必須率領百人隊斬首敵兵三十三人以上,才能“盈論”(達到獎勵標準)。百將和屯長才可以各賜爵一級。

理論上,平均每個士兵殺三分之一個敵人就能達標,但實戰是不能這麼計算的。百將要指揮調度自己手下的百人隊結陣而戰,不被敵方沖垮,並且擊潰敵軍的百人隊。不僅要保證打贏,還要斬殺相當於己方兵馬三分之一以上的敵軍。

另一個隱藏條件是己方損失少於敵方,否則無法盈論。這無疑對百將的戰術素養要求很高。如果過不了這道坎,再勇敢的銳士也提不了幹。

普通士兵只需斬首一級就能晉爵一級,指揮官的升遷以全隊的戰績為依據,這就是商鞅為秦軍立下的規矩。同時期各國也按人頭計算“首功”。

比如,齊國軍法同樣以首級為記功標準,但不管打勝仗打敗仗都一視同仁地發錢,只要有人頭就行。這就給士兵留下很多作弊空間,只挑軟柿子捏,不敢打贏仗,跟強敵硬碰硬的時候,容易率先失去戰心。

秦國軍法不僅鼓勵斬首,還要求基層指戰員以指揮為本。一仗打下來,士兵們斬首晉爵,百將則可能因沒有指揮部隊完成盈論指標而原地踏步。

秦軍曾經以“散而自戰”著稱,士兵貪功冒進,與指揮官脫節的情況時有發生。兵家亞聖吳起曾經利用這點大破秦軍。商鞅通過上述軍法把秦軍鍛鍊成一支戰術紀律嚴明的軍隊,使之面貌煥然一新。

據《商君書》等史料記載,秦國將軍有“短兵”衛隊四千人,指揮的兵馬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他們雖身居高位,晉爵一級的難度卻令百將和屯長望塵莫及。

商君之法把斬首分為攻城圍邑戰與野戰兩個考核科目。指揮攻城圍邑戰的統兵大將要斬首八千以上的敵軍才能盈論,野戰只需斬首二千就能盈論。只要達到標準,上至統兵大將,下至後勤雜役士兵都能得到獎賞。

也就是說,秦國將軍不僅要打勝仗,並且殲滅至少數千敵軍才有晉爵的資格。

秦國軍功爵制的細節分析

商鞅自己達標了嗎?

商鞅自己達到了這個盈論標準嗎?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恐怕沒有。

秦國在商鞅入秦後主要發動了六場戰爭:

秦孝公八年,秦軍與魏軍在元裡交戰,斬首敵兵七千,順勢攻取了少梁城;

秦孝公十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派他攻打魏國舊首都安邑,安邑魏軍最終被迫投降;

秦孝公十一年,商鞅包圍了魏國新建的固陽城,迫使守軍投降;

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揮師東征魏國河西,俘虜魏將公子卬,大破魏軍,擴地至黃河岸邊,他也因此被封為商君;

秦孝公二十三年,秦軍與三晉聯軍在岸門激戰,俘虜敵將魏錯;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圍攻合陽城,半途而廢,因為秦孝公在這一年去世,商鞅則被秦惠文王車裂。

在上述戰爭中,只有秦孝公八年的元裡之戰明確記錄斬首七千,低於“攻城圍邑斬首八千以上”的盈論標準,但遠超野戰斬首二千盈論的標準。此戰的目標是攻佔河西之地的交通樞紐少梁城。秦軍先野戰後拔城,完全符合野戰盈論標準,統兵大將可以連升幾級爵位。

問題是,指揮元裡之戰與岸門之戰的秦將姓名失載,我們不好直接算作商鞅本人的軍功。合陽之戰尚未分出勝負,秦孝公和商鞅就先後去世。

確係商鞅統兵的三次伐魏作戰,沒有留下斬首紀錄。我們不知道他在大敗公子卬的魏軍時有沒有達到斬首二千的野戰盈論標準。迫降安邑之戰與迫降固陽之戰無疑屬於“攻城圍邑”的情況,但這兩仗兵不血刃,說不定一顆首級都沒砍。

由此可見,商鞅自己在攻城圍邑之戰中都未曾達到“盈論”標準,哪怕把斬首最多的元裡之戰算作他的戰績,也還差一千顆首級。

不過,細心的朋友已經注意到,商鞅在統兵伐魏時已經是軍功爵級別最高的大良造了。那時候的秦國還處於爵職不分的階段,許多爵位也正是官職。比如,商鞅剛變法時擔任的左庶長,是軍功爵第十級爵位。

大良造是秦國傳統官職,秦孝公任命首席執政大臣商鞅為大良造,利於統籌軍政,贏得對魏戰爭。由變法總設計師直接擔任統兵大將,這實際上已經跳過了普通士兵逐級升遷的常規軌道,具有特殊性。

至於商鞅後來因戰功而得的商君封號,其實不在早期軍功爵的序列中,那是秦孝公特賜的諸侯待遇。直到秦統一前後,秦國才在軍功爵制了增加了徹侯、關內侯等高爵,把十八級軍功爵發展為二十級軍功爵。這是後話了。

秦國軍功爵制的細節分析

攻城標準為何比野戰高得多?

商鞅為什麼把攻城圍邑的盈論標準定得比野戰高那麼多呢?既然新軍法以斬首授爵為核心,為什麼他自己反而更多選擇不戰屈人的迫降戰法呢?

一切都是戰爭形勢的需要。秦孝公時代最主要的作戰任務是收復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為此,秦軍必須攻克魏國在黃河西岸設置的所有邊城。

在這個背景下,秦魏的軍事較量往往是圍繞城池攻防展開的。魏軍憑藉堅固的城防能以一當十,但在野戰中,兵力或戰鬥力佔優的一方勝算更大。對於秦軍而言,野戰比攻城要輕鬆多了。

攻城戰的盈論標準,連商鞅自己都做不到,野戰的盈論標準卻相對容易實現。所以,秦軍諸將為了立功受賞,會盡可能地選擇跟魏軍進行野戰,將敵人引出城來打。

比如,前面提到的元裡之戰,秦軍就是先在野戰中殲滅七千魏軍,然後再北上進攻少梁城。商鞅攻打河西之戰,也是先在野戰中大破主將被俘的魏軍,然後趁勝吞併大片地盤。

如果遇到了必須攻城圍邑的情況,比如進攻安邑與包圍固陽兩個戰役,商鞅並不會考慮強攻硬打。那樣也許能提高斬首數量,達到盈論標準,但勢必會增加己方的傷亡。

秦孝公時代的秦國地盤偏小,人口也沒後來多,以最小的代價來打贏同魏國的邊城拉鋸戰,才能確保變法成果不因戰損而流產。為此,商鞅攻城圍邑時選擇不流血的迫降戰術,而不會為了達到斬首八千的指標而強攻硬打。

商鞅設計了一整套鼓勵斬首的軍法,自己卻在實戰中採取了流血最少的戰法。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秦孝公時代的戰爭斬首記錄不多,但勝率很高,收益很大,為秦國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商君之法的引導下,秦軍越來越注重強化野戰能力,湧現出一批擅長打殲滅戰的名將,舉世皆曰“虎狼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