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諸葛亮為什麼對司馬懿有所顧慮?

會奔跑的金絲魚


筆者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司馬懿對於諸葛亮太過了解

諸葛亮北伐的行動傳到魏國後,司馬懿就給曹丕支了個招,動員東南西北四路人馬來給蜀國一個措手不及。


司馬懿沒少在暗中研究諸葛亮,所以他把這次的計劃看的十分重要,使著暗勁要給諸葛亮來一次當頭棒喝。

結果呢,被諸葛亮花廳餵魚一一化解。

諸葛亮對於這次行動的制定者很感興趣,派人調查,瞭解了司馬懿後,諸葛亮斷言,此人才能不在我之下。

這時也奠定了諸葛亮對於司馬懿有所顧忌的基礎。

二,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有點養寇自重的意思

你想,世上的天才能有幾個伯樂相識。況且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絕代雙驕,不遑多讓。

兩人都把彼此看成是自己的對手和伯樂,相互博弈,享受著其中的樂趣。


這種運籌帷幄的感覺,針鋒相對的態勢,足以讓兩人激動不已。

有了彼此,自己的才能才能毫無顧忌的揮灑出來,各自做著彼此的手裡的法寶來對本國君主施壓。

也正是這種旗鼓相當,讓諸葛亮對司馬懿有所顧忌。

總結

一個人能遇到一個真正讓自己又驚又喜的對手,常常是很開心的。

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人,和珅和紀曉嵐,索額圖和明珠等等。

博弈其中的不確定性為對戰雙方帶來了不可言喻的精神刺激,所以兩人才會在相互針對,相互顧忌中體會著快樂。


古今中外多少事


與其說諸葛亮對司馬懿有所顧慮,倒不如說兩人互相忌諱,兩個人歲數相當,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時謀臣,同樣操守大軍。說諸葛亮怕司馬懿的原因是:兩人若是對決的話,定是不分勝負的。他們兩個人一生只有過短暫的兩次正面對戰,兩次的結局都是兩軍對峙。誰若是想進攻的話,誰就是輸家,所以才會出現第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第二次諸葛亮準備好充足糧草,但是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誰先出戰,誰就是輸家。


總有一刻屬於你


諸葛亮忌憚司馬懿,倒不如說兩人互相忌諱。

兩人歲數相差不幾,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是謀臣。兩人性格雖截然不同,但都瞭解對方的作戰思路。司馬懿能隱忍這麼多年,內心平淡如水,野心極大,極少人能做到,性格純厚端正之人肯定怕性格詭異之人,諸葛亮能不顧慮這樣的人嗎?

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此事有詩句記載為真。那次戰爭是孔明最後一戰,戰前準備充分,孔明事先設下埋伏,等著司馬父子三人葬身火海。而司馬懿父子三人也認定自己必死無疑,正在這個時候天驟然下起傾盆大雨,司馬懿才僥倖逃脫。諸葛亮為此大放哀嚎之聲,大哭天不助他。

司馬懿,他雖然一直隱藏自己的實力,也暴露自己的實力,讓曹操看透他,才避免了殺身之禍。司馬懿一生都在為自己而活,他一直都在想著怎麼取得曹操的信任。儘管曹操到死也不相信他,但始終司馬懿還是想到讓自己活路的方法。

曹操知道自己死後只有司馬仲達才可以剋制孔明,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沒有殺司馬懿。司馬懿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與孔明對戰的時候,是不會真出手殺了孔明。如果孔明死了,他司馬仲達也命不久矣。孔明也明白這個道理,才會獨自一人對著空城彈琴,因為孔明心裡清楚,司馬仲達是不會殺他的。

諸葛亮他的智慧、忠心值得所有人學習,司馬懿雖然最後奪得天下,但他始終落下了話柄。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聰明的問題難倒眾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就有不同的答案。


樂天談史


與其說諸葛亮顧慮司馬懿,倒不如說他們兩人互相忌諱。兩人歲數相當,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是謀臣,同樣操守大軍。說諸葛亮怕司馬懿的原因是兩人若是對決的話,定是不分勝負的。他們兩個人一生只有過短暫的兩次正面對戰,兩次的結局都是兩軍對峙。誰若是想進攻的話,誰就是輸家,所以才會出現第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第二次諸葛亮準備好充足糧草,但是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誰先出戰,誰就是輸家。大家怎麼看呢?



zhengyanbiyan


諸葛亮為什麼對司馬懿有顧慮?其主要原因是同為水晶先生的弟子,諸葛亮對司馬懿的才學、人品、性格都瞭如指掌。出師後各護其主,諸葛亮會算,司馬懿會料,你懂天象,我會觀星,半斤對八兩,針尖對麥芒。在戰場上可算是真正的對手,一輩子相互猜疑,暗爭明鬥,打得你死我活。其實當時的諸葛亮總是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就是因為有個不一般的敵頭,諸葛亮明知司馬懿有野心,可命不由人,無力迴天。


美好一六八


因為司馬懿之謀略不次於諸葛亮,而且司馬懿每次遭難都有神靈護臂;就《火燒司馬懿》事件而言:“諸葛亮當時說錯了一句話,違背了天意,他說天也救不了司馬懿,此話應該是觸犯了神靈;並且也為此狂妄言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終說自己“氣數已盡”了。




隱視句新


與其說諸葛亮顧慮司馬懿,倒不如說他們兩人互相忌諱。兩人歲數相當,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是謀臣,同樣操守大軍。說諸葛亮怕司馬懿的原因是兩人若是對決的話,定是不分勝負的。他們兩個人一生只有過短暫的兩次正面對戰,兩次的結局都是兩軍對峙。誰若是想進攻的話,誰就是輸家,所以才會出現第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第二次諸葛亮準備好充足糧草,但是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誰先出戰,誰就是輸家。


東莞來的哥哥


首先,司馬懿對諸葛亮給予過很高的評價,說諸葛亮乃是天下奇才,但也指出諸葛亮的缺點,司馬懿說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此意為優柔寡斷,不懂變通。這說明司馬懿對諸葛亮看的很通透,而諸葛亮深知彼此優點,也瞭解自己的缺點司馬懿是知道的,所以不敢小看司馬懿。

其次,司馬懿多疑,不敢輕易與諸葛亮對戰,只是固守,而且司馬懿隱忍之能夠強,在當前形勢來看,蜀軍必須速戰,拖的越久越不利,而司馬懿的性格諸葛亮也是無奈,不管如何逼他出戰都無濟於事,只是固守,這樣一來蜀軍必拖不起。如果換做曹軍其他人,諸葛亮必能取勝,所以說司馬懿的性格正好剋制了當時的諸葛亮,諸葛亮的顧慮也就顯而易見了!





幻境影射


在《三國演義》中,論智慧謀略,兩人難分高下,這是諸葛亮怕司馬懿的表象原因。但其本質,是懼怕司馬懿背後的軍事力量。對司馬懿一無所知,而諸葛亮經常行軍打仗,司馬懿對諸葛亮為人處事瞭如指掌,司馬懿在魏國的軍事地位,和諸葛亮一樣。但是相較兩國目前的軍事力量而言,蜀漢的軍事力量,明顯不如魏國。

與其說諸葛亮怕司馬懿,倒不如說他們兩人互相忌諱。兩人歲數相當,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是謀臣,同樣操守大軍。說諸葛亮怕司馬懿的原因是兩人若是對決的話,定是不分勝負的。他們兩個人一生只有過短暫的兩次正面對戰,兩次的結局都是兩軍對峙。誰若是想進攻的話,誰就是輸家,所以才會出現第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第二次諸葛亮準備好充足糧草,但是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誰先出戰,誰就是輸家。




瀾灣鄉野


司馬懿與諸葛亮旗鼓相當,但是司馬懿很知道守拙,少犯錯,所以經常與諸葛亮對壘有很好的結果。加上背後的曹魏實力強大,所以會略顯上風。諸葛亮自身實力可以,但蜀漢實力不行,加上操之過急,又要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就限制了諸葛亮的發揮。如果其它背景一樣,我覺得諸葛亮還是略高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