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2016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映的一部影片《耐莉》,豆瓣评分仅5.8,不足千人评价,这部电影类别被划分为伦理、传记类,对于成年人来说,里面有一些露骨的场景,是一部少儿不宜的片子,可是内里却是一部被文艺系耽误的育儿剧。

这部影片是依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以女主的名字“耐莉”为影片名,讲述了一个从小在父母压抑下,成长为一个有人格分裂倾向的女孩,穷其一生去追求,只为弥补从小时候就不完整的灵魂,最终用死亡这种方式让自己成为了众人焦点的故事。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渴望而不得的认可,造就了决绝的结局

耐莉小时候本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喜欢唱歌跳舞,有一次在艺术节,她还为自己的歌曲设计了舞蹈,一边唱一边跳。

耐莉满怀期盼,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谁知道等来的却是父母的不满,坐下台下的父母认为耐莉此时的行为十分不合时宜,于是无视女儿眼里的期望,用手势和表情提醒她,让她收敛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态度,使得耐莉变得拘谨起来,一度活泼好动的她,开始感受到来自不被认可的压力,继而开始怀疑起自己。

耐莉父母的这种态度,如同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提醒着单纯的耐莉一件事,那就是人不能只做自己,也要在意他人的眼光。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原来单纯只想做自己的耐莉,从此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又做了哪些不合时宜的事惹得大家笑话,她开始变得自卑而缺乏安全感。

一个人从小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长大就是越来越无法满足,小时候,或者只需要装满一个盒子的空间大小的欲望,如果当时无法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如雪球一般慢慢滚成一个大雪球,无法实现的欲望,只能让自己趋向自我毁灭。

这种渴望而不得的认同,整整伴随着耐莉的一生,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当她站上舞台,总仿佛能看到有人在窃窃私语地讨论着她,给她造成无比的压力。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敏感的青春期里,压抑的本性导致她成为“欲望”的奴隶

耐莉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对耐莉表现欲的控制,是引发耐莉不自信的开始,而放大她的这种自我否定心理,则是源于在塑造三观的重要年纪,却没有人对她进行正确的指引和肯定。

耐莉跟闺蜜一起参加party,看到身材和面容姣好的女孩才是男生备受追捧的对象,这让她试图想在男孩面前展现自己的魅力,借以找回被父母践踏的自信,于是,即便她自己还没有谈过恋爱,却还是用青涩的表情和动作第一次跟男孩眉来眼去。

然而,上个厕所的功夫,男孩已经和情感经验丰富的闺蜜打成一片。

父母的否定、闺蜜的“背叛”、在叛逆和迷茫的年纪,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去正确引导和关注她,这使得耐莉没有办法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无法排解的郁闷,让她找了一个老男人,匆匆失去了童真。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阶段,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有着逐渐发育的身体和仍显稚嫩的思想,这时候的孩子对感情十分懵懂,又极其自卑,需要他人的肯定来建立自己的自信,也需要有父母的指引来对感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很容易走向歧途。耐莉就在这样一个需要人肯定和指引的年纪,独自一个人跌跌撞撞地摸索着自己的情感道路。

毕业之后的耐莉,家境良好,有学历,住着郊区的大房子,可以通过自己的文笔写作,从而实现自食其力,原本应该有着美好的人生,她却选择了走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屈从于欲望的支配,成为了一个应召女郎,从“应召经历”和“欲望释放”的体验中,获得灵感去书写人生。

她内心空虚、寂寞,无法信任任何人,童年时父母对她的否定给她造成的压抑,让她张扬的外表之下隐藏着无比的自卑,以至于长大以后需要用男人的亲近去肯定自己的存在。

在内心的空虚之下,自然气场跟渣男互相吸引,沉迷在纸醉金迷的霓虹之下,用张扬的行事掩饰自己对未知难以掌控的恐慌,她对毒品酒精也不抗拒,用夸耀虚构的成就,造成优越的表象。她的内心自认为这一系列行为是爱情的发展,然而见到渣男跟其他女人勾缠之下,就如同小时候被闺蜜勾了跟自己互有好感的男生一样,建立的自信一下子就粉碎了。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一直在取悦他人,却忘记取悦自己

对耐莉来说,父母对她在台上的否定和闺蜜跟她的男友调情这两件事,只是一个引子,在每个人的人生里,这样的事情也许都会发生很多很多,但由于之前的心理阴影,后来的事都被她无限放大,使她一直否认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总是在刻意地取悦着他人,却忘记了取悦自己。

所以,当遭到恋人背叛,作为妓女被他人粗鲁对待,作为作家满足不了他人的期待,当每一个身份都崩塌时,她似乎又回到了站在舞台上、被父母用动作和表情否定的那一刻,这一连串的事情,把她本体真实的自我推向了毁灭,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在电影中,主人公有一段自白。她认为写作是自己的一种救赎,缓解自己内心深处各种破碎和矛盾。是啊,人总要有一个出口来释放无法安放的情绪。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长大后处处“露怯”的人生,大多都曾被人当众嫌弃

可以说耐莉人生的悲剧,都来源于小时候被父母的那次当众嫌弃,那种不合时宜的指责,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孩子跌倒哭泣,本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要的只是父母的一句安慰,以求确定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价值,可是父母呢?大多是大声呵斥,责怪孩子不小心,走路都摔倒;

孩子第一次上台演出,本就怯场不知所措,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一句鼓励,可是父母却觉得拂了自己的面子:“别人孩子都不怯场,怎么就偏偏你不行?真丢人!”

父母的种种行为,大多折射出父母的焦虑,害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总长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的这种行为是“投射心理”在作祟,投射认同概念认为,父母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内心和自己的关系,当关系中令人痛苦的部分闪现,他们就会把它投射在孩子身上,因此,很多父母表面上在挑剔和嫌弃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将自己自卑害怕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当孩子常常被父母挑剔和压制,就会自我评价过低,而这样导致的结果有两种,要么变得异常自卑做事畏首畏尾,要么如耐莉一样,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释放内心自我的缺失,最终用类似死亡这样决绝的方式让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弥补内心一直渴望而不得的那份自信。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终用死亡让自己成为焦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