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2016年多倫多電影節上映的一部影片《耐莉》,豆瓣評分僅5.8,不足千人評價,這部電影類別被劃分為倫理、傳記類,對於成年人來說,裡面有一些露骨的場景,是一部少兒不宜的片子,可是內裡卻是一部被文藝系耽誤的育兒劇。

這部影片是依據真人真事改編而來,以女主的名字“耐莉”為影片名,講述了一個從小在父母壓抑下,成長為一個有人格分裂傾向的女孩,窮其一生去追求,只為彌補從小時候就不完整的靈魂,最終用死亡這種方式讓自己成為了眾人焦點的故事。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渴望而不得的認可,造就了決絕的結局

耐莉小時候本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姑娘,喜歡唱歌跳舞,有一次在藝術節,她還為自己的歌曲設計了舞蹈,一邊唱一邊跳。

耐莉滿懷期盼,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誰知道等來的卻是父母的不滿,坐下臺下的父母認為耐莉此時的行為十分不合時宜,於是無視女兒眼裡的期望,用手勢和表情提醒她,讓她收斂自己的行為。

父母的態度,使得耐莉變得拘謹起來,一度活潑好動的她,開始感受到來自不被認可的壓力,繼而開始懷疑起自己。

耐莉父母的這種態度,如同是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提醒著單純的耐莉一件事,那就是人不能只做自己,也要在意他人的眼光。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原來單純只想做自己的耐莉,從此開始變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又做了哪些不合時宜的事惹得大家笑話,她開始變得自卑而缺乏安全感。

一個人從小就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長大就是越來越無法滿足,小時候,或者只需要裝滿一個盒子的空間大小的慾望,如果當時無法滿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如雪球一般慢慢滾成一個大雪球,無法實現的慾望,只能讓自己趨向自我毀滅。

這種渴望而不得的認同,整整伴隨著耐莉的一生,在之後的日子裡,每當她站上舞臺,總彷彿能看到有人在竊竊私語地討論著她,給她造成無比的壓力。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敏感的青春期裡,壓抑的本性導致她成為“慾望”的奴隸

耐莉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對耐莉表現欲的控制,是引發耐莉不自信的開始,而放大她的這種自我否定心理,則是源於在塑造三觀的重要年紀,卻沒有人對她進行正確的指引和肯定。

耐莉跟閨蜜一起參加party,看到身材和麵容姣好的女孩才是男生備受追捧的對象,這讓她試圖想在男孩面前展現自己的魅力,藉以找回被父母踐踏的自信,於是,即便她自己還沒有談過戀愛,卻還是用青澀的表情和動作第一次跟男孩眉來眼去。

然而,上個廁所的功夫,男孩已經和情感經驗豐富的閨蜜打成一片。

父母的否定、閨蜜的“背叛”、在叛逆和迷茫的年紀,沒有一個合適的人去正確引導和關注她,這使得耐莉沒有辦法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何去何從,無法排解的鬱悶,讓她找了一個老男人,匆匆失去了童真。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階段,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有著逐漸發育的身體和仍顯稚嫩的思想,這時候的孩子對感情十分懵懂,又極其自卑,需要他人的肯定來建立自己的自信,也需要有父母的指引來對感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否則很容易走向歧途。耐莉就在這樣一個需要人肯定和指引的年紀,獨自一個人跌跌撞撞地摸索著自己的情感道路。

畢業之後的耐莉,家境良好,有學歷,住著郊區的大房子,可以通過自己的文筆寫作,從而實現自食其力,原本應該有著美好的人生,她卻選擇了走向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屈從於慾望的支配,成為了一個應召女郎,從“應召經歷”和“慾望釋放”的體驗中,獲得靈感去書寫人生。

她內心空虛、寂寞,無法信任任何人,童年時父母對她的否定給她造成的壓抑,讓她張揚的外表之下隱藏著無比的自卑,以至於長大以後需要用男人的親近去肯定自己的存在。

在內心的空虛之下,自然氣場跟渣男互相吸引,沉迷在紙醉金迷的霓虹之下,用張揚的行事掩飾自己對未知難以掌控的恐慌,她對毒品酒精也不抗拒,用誇耀虛構的成就,造成優越的表象。她的內心自認為這一系列行為是愛情的發展,然而見到渣男跟其他女人勾纏之下,就如同小時候被閨蜜勾了跟自己互有好感的男生一樣,建立的自信一下子就粉碎了。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一直在取悅他人,卻忘記取悅自己

對耐莉來說,父母對她在臺上的否定和閨蜜跟她的男友調情這兩件事,只是一個引子,在每個人的人生裡,這樣的事情也許都會發生很多很多,但由於之前的心理陰影,後來的事都被她無限放大,使她一直否認自己作為個體存在的價值,總是在刻意地取悅著他人,卻忘記了取悅自己。

所以,當遭到戀人背叛,作為妓女被他人粗魯對待,作為作家滿足不了他人的期待,當每一個身份都崩塌時,她似乎又回到了站在舞臺上、被父母用動作和表情否定的那一刻,這一連串的事情,把她本體真實的自我推向了毀滅,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

在電影中,主人公有一段自白。她認為寫作是自己的一種救贖,緩解自己內心深處各種破碎和矛盾。是啊,人總要有一個出口來釋放無法安放的情緒。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長大後處處“露怯”的人生,大多都曾被人當眾嫌棄

可以說耐莉人生的悲劇,都來源於小時候被父母的那次當眾嫌棄,那種不合時宜的指責,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

孩子跌倒哭泣,本是無足輕重的小事,要的只是父母的一句安慰,以求確定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價值,可是父母呢?大多是大聲呵斥,責怪孩子不小心,走路都摔倒;

孩子第一次上臺演出,本就怯場不知所措,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一句鼓勵,可是父母卻覺得拂了自己的面子:“別人孩子都不怯場,怎麼就偏偏你不行?真丟人!”

父母的種種行為,大多折射出父母的焦慮,害怕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總長不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心理學角度來看,父母的這種行為是“投射心理”在作祟,投射認同概念認為,父母的成長經歷塑造了他們內心和自己的關係,當關系中令人痛苦的部分閃現,他們就會把它投射在孩子身上,因此,很多父母表面上在挑剔和嫌棄自己的孩子,實際上是將自己自卑害怕的情緒傳遞給孩子,以緩解自己內心的痛苦。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當孩子常常被父母挑剔和壓制,就會自我評價過低,而這樣導致的結果有兩種,要麼變得異常自卑做事畏首畏尾,要麼如耐莉一樣,用另一種極端的方式釋放內心自我的缺失,最終用類似死亡這樣決絕的方式讓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彌補內心一直渴望而不得的那份自信。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 ,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耐莉》:父母的否定,造就畸形的人生,終用死亡讓自己成為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