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由曾國祥執導,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確定重映。這部電影在去年上映後,引起巨大反響,豆瓣評分8.3分,屬國產高分電影,拿下15.58億的票房。

《少年的你》把灰色的“校園欺凌”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更多人去關注和反思。影片中人物的愛恨糾葛,不僅展現了令人痛心的校園欺凌現象,還是失敗家庭教育的縮影。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3位主角鮮明的個性背後,有著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3種不同養育方式的父母,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是失職的父母。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01

自我中心的父母養不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處理人際關係的核心能力是什麼?是同理心。一般來說,6—7歲是一個孩子產生同理心的關鍵年齡,擁有同理心的前提是走出自我中心主義,學會換位思考。

而在《少年的你》中,魏萊顯然不是一個會換位思考的人,更別提擁有同理心了。

魏萊自私自利,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她理解不了別人心理承受的痛苦,所以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欺凌同學。可以說是不論感情,只看利益,誰威脅到她的利益就要加害。

沒有同理心的人不會去體會,也體會不到他人的感受,他們的行動都是從滿足自我的需求出發。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同理心,亦稱通情、共感、共情、神入、移情等,在心理學領域,是心理諮詢及心理治療關係中的關鍵特質。主要指設身處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比如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同理心薄弱的人缺乏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容易與外界起衝突,無法與他人共情。

家庭,是一個孩子最先學習到同理心的地方,父母的言傳身教給孩子最本質的影響。有同理心的父母,會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親身體察孩子的情緒和情感,給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包容。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裡沒有地位,只能依父母的意願行動,而一旦發出自己的聲音,就會被鄙視和打壓的話,就不可能產生共情的能力,因為他從來沒有在父母那兒得到過。

魏萊的悲劇,起源於她自我中心的父母。她的父母表面看擁有體面的工作,給了她充足的物質條件,但唯獨沒有給她“無條件的愛”

魏萊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只把她當作完成自己目標的工具,裝點門面而已,出發點還是滿足優越感,最終魏萊也變成一個自我中心的人。

最無情的還是魏萊的父親,因為女兒復讀,可以一年不和女兒說話,甚至在得知女兒真的死了之後,看了一眼便憤怒地離開,沒有黑髮人送白髮人的悲痛欲絕。

對於父母來說,魏萊不過是一個精心雕琢的工藝品,現在這個工藝品毀了,他們投入的心血也沒了。

魏萊活在父母的“統治”下,在家中沒有話語權,因此才會在欺凌同學中找存在感,儘管這樣會傷害別人也在所不惜。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說:操控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後,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會有些模糊。他們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存在的獨立個體,也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魏萊不過是父母的傀儡,她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為了實現自我的利益,她無法去體察別人,更不會有同理心。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以為只要給孩子足夠的零花錢,給他們提供一個富裕的家,再教授一堆為人處世的道理,孩子就可以茁壯成長。

其實,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在情感上給孩子足夠多的關心,體驗孩子的快樂與煩惱,參與孩子的成長,才是孩子最渴求的東西。

對於父母來說,給孩子講多少道理,教授多少人際交往的方法,都不如自己先做到對孩子有同理心。

讓孩子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全神貫注聆聽,並給予關懷和安慰,讓孩子知道有人理解他,體諒他,有了滿滿的安全感,孩子才有可能學會同情他人、信任他人。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02

軟弱的父母養不出強大自信的孩子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自信是他成長路上必備的武器。因為他要靠自己去實現夢想,證明自我價值,去面對所有挑戰。

自信存在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但可以解構為三個範疇:對他人的信任,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對生活和生命的信念。

自信來源於孩子早期的人際互動,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才會一點一滴構建自信,這是孩子構建自信最堅實的基礎。

鮑里斯·希魯尼克提出了“早期互動”的概念,青春期的少年之所以渴望探索廣闊的世界,成年人之所以有信心和能力完成各項計劃,其原因歸根結底在於——他們有幸在生命最初幾年裡,通過“早期互動”找到內在安全感。

《少年的你》中,陳念學習成績優異,但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因此才會成為欺凌對象。

在學校裡,那些開朗外向,非常自信的人,很少會成為被欺凌者,因為欺凌者都有一個共性:欺軟怕硬。

而陳唸的不自信,正是來源於原生家庭。母親軟弱無能,賣三無面膜,討債的人上門時,母親在外躲避,陳念只能一個人孤獨面對。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在這種時刻,孩子是最需要關懷和保護的,但陳唸的母親非常“現實主義”,陳念讓她不要乾了,她說:“你一個人在家反而安全,一個小孩子,他們敢把你怎麼樣啊?”

陳念被迫早早成熟、獨立,但她的的內心,缺乏安全感,極度不自信。對於欺凌,陳念選擇忍受,不敢反抗,不願說真話,她想的是,熬過高考就好了。

給母親打電話,從不說自己的委屈和痛苦,甚至要幫母親承擔,這樣軟弱無力的母親,怎麼能給她安全感呢?

陳念沒有自信,因為她不相信母親可以幫她,軟弱的母親,帶給她深深的無力感。

她也不相信警察,當被魏萊一夥人追打時,她撥打鄭警官的電話沒有接通,對方再打回來時,卻謊稱自己打錯了。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到,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迫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謊,那麼對他來說,想要培養強大的自信心幾乎是不可能的。負罪感會讓他懷疑人們是否會相信他。長大以後,受人猜疑的感覺依然存在,所以他們會刻意迴避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去流露任何感情。

如果在家裡都感覺不到充足的安全感,沒有任何支持和依靠,那孩子就不可能培養出強大的自信心。

不自信的孩子,不會表達,缺乏反抗的勇氣,擅於隱忍不公,會把所有的苦痛埋藏在心中。

作為父母,要獲得孩子充分的信任,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保護好孩子,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不自信問題的根源,是對他人信任的缺失,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別人,對周圍的一切都持懷疑的態度,因為他們對一切都不信任,也就沒有建立信任的支點。

對父母來說,要幫助孩子走出熟悉的世界,與各種人交往。選擇能幫助孩子成長的良師益友,選擇對他有益又能給他安全感和自由空間的人際關係。

孩子不是一出生就會無條件信任父母,這份信任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也不是寫在基因裡的一串密碼。

父母要做的,是從嬰兒時期開始,就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很安全,一點也不孤單。

孩子在這樣的關愛中才會衍生自信,他們最初需要的就是這種關愛。自信來源於強大的父母給予的愛和關注。

所以,要做強大的父母,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持,孩子邁向世界的腳步才會輕盈、有力。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03

缺位的父母養不出有自我意識的孩子

如果說魏萊是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小北則是另一個極端——沒有自我。至少在遇到陳念之前是這樣的。

小北是一個街頭小混混,整天打架鬥毆,傷痕累累。先是父親跑了,而後母親也拋棄了他,他沒有感受過愛,沒有歸屬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 年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 歸屬和愛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 自我實現”。

孩子的歸屬感起源於父母小時候的養育,孩子的成長髮育離不開父母,尤其在幼年時期。

如果沒有母親乳汁的哺育、沒有父母親力親為的照顧,沒有雙手攬入懷中的安慰和擁抱、沒有關心的話語,孩子的成長將伴隨著情感和智力的缺失。

孩子大腦的健康發育,需要感知到自己處於安全環境,能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缺少這些,孩子會在情感上受挫,找不到自我價值。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我們知道,在偏遠山區的留守兒童,容易變成問題少年,或是做出自殺等傷害自己的行為,原因就在於父母長時間的缺位,沒有與孩子在心靈上建立連接。

留守兒童父母單方或雙方都外出打工,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懷和和呵護,極易產生心理與認知上的異常和價值觀走向的偏離。

小北也是如此,直到遇到陳念後,他才感受到被需要,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找回了自我。

小北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幸運的是他遇到了陳念。陳念是第一個問他疼不疼的人,是他第一個想要保護的人,僅憑這一點,小北就能感受到愛與歸屬感。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沒有自我的孩子傾向於破罐子破摔,徹底放棄自我,隨波逐流;一個找回自我的孩子,也許會有自卑,但不管怎樣,他已經獲得存在感,這種存在感會激勵他更好地生活,直面未來。

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也稱自我。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動性等特點。對人格的形成、發展起著調節、監控和矯正的作用。

在自我意識中,自我評價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標誌,良好的自我評價是促使孩子積極向上的力量。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通過正確的自我認識,能為個人未來發展確定目標,對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動會產生很大影響,是個體活動的動力。

小北對自己的評價很低,他說讀書沒用,說自己什麼都不是,沒有錢沒有未來,這些都是他變成小混混的原因。

而這一切,主要是因為父母的缺位,他沒有形成自我認識,沒有進行自我認同,對未來沒有目標,生活也就失去秩序。

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陪伴,在保護孩子的同時讓孩子主動探索嘗試,給孩子正面反饋和積極評價,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形成並不斷提升自我意識。

《少年的你》:3種失職的父母“造就”3種可憐的孩子

04

寫在最後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真正能夠製造安全感的只有愛,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許多父母拼命工作,努力掙錢,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比優渥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愛與陪伴。

我們都是父母,或終將會成為父母。沒有誰生來就是完美父母,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真正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做盡職盡責的父母,讓家真正成為孩子心靈棲息的港灣,孩子才會有自我意識,擁有強大的自信,才能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