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一個“人”+一個“設計”,就是人設。

一個父親在公司是老闆,在酒桌上是兄弟,犯錯時候是孩子,憤怒時候是“鍵盤俠”;而一個孩子,在學校是班長,回到家是兒子,遇到弱小變雄獅,遇到聚眾變羔羊。

我們的一生,可能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人設。場合不同,面對的人也不一樣。可是拿掉這層層疊疊的人設和麵具後,我們不禁產生疑惑:

—誰是我?

—我是誰?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1.人設設計不了未來

《人設》這本小說通過塑造的兩個人物——尚鑫和白雯,告訴我們“人設設計不了未來”,只有可塑的雲彩,才能在每一陣風吹過的時候,活出最好的模樣。

白雯和尚鑫本來是一對普通的大學戀人,尚鑫十分寵愛白雯,常常耍寶一樣地逗笑白雯,因為他喜歡白雯臉上那最乾淨的笑。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在一次校園活動上,尚鑫陰差陽錯被當紅藝人王子齊看中,從此開啟了喜劇人的明星之路。而白雯呢,也逐漸獲得機會,成為了當紅小花。

尚鑫漸漸發現,這個圈子很神奇:對外的時候,大家都如此簡單、恆定,王子齊與老婆鶼鰈情深;尚鑫就是搞笑段子手;白雯呢,活脫脫一枚纖塵不染的小仙女。

可是對內的時候,大家又都變得複雜起來,活得十分扭曲:王子齊與老婆早已經感情破裂;尚鑫得了嚴重的抑鬱症和社交恐懼症;白雯呢,一次次將自己送上不同男人的床。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你看見的,是我想讓你看見的。

你看到的是人設,而我們過的是人生。

在這種不斷追逐人設的路上,我們感受到一種“宿命”。每個人都知道這種拼命追求更多關注度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你無法讓每一個人都認識你、喜歡你。這是一個無法窮盡的遊戲。

可是為什麼書中的人物還是不斷在追逐呢?

因為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遊戲:

——在短期內,你追逐關注度越多,擁有的就越多,然後你獲得的評價就越高,向上攀比的對象也越高,你也就越來越想要追求更多的關注度。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可是,正反饋的遊戲一旦開始,想要主動停手就太難了。

尚鑫在呈現出一場最精彩的喜劇人表演後,徹底像洩了氣的皮球,無法繼續維持搞笑狀態。抑鬱症如影隨行,每天晚上不喝酒睡不著,可是喝了更興奮,更難睡著。——精力逐漸被耗盡。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並沒有。人設崩塌之後,網絡暴力粉墨登場,精神狀態不好被解讀成耍大牌,因他而獲利的家人也覺得他變的不近人情了。活著的希望進一步被耗盡。

死亡,讓這場正反饋遊戲最後落下了帷幕。而最諷刺的是,只有尚鑫的死亡,才讓他的家人第一次整齊的聚在一起。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這是人設世界中最悲情的地方:人設比人命重要。

2.人設的背後是對愛的渴望

《人設》的第三部分故事中,王子齊公開了和妻子感情破裂的事實,白雯呢,蹲在尚鑫的墓前,再次親暱地叫著只屬於他們倆的小暱稱:一休,我們的人設都崩了。你崩的最快,也崩的最有個性。走前你還開了個玩笑,說你錯了,你哪裡錯了啊?你的人設可能是錯了,但是你本人哪兒錯了啊?

這句話,讓我在放下這本書後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沒錯的人要如此遷就可能是錯了的人設呢?

從書中的幾個人物身上,我們總結出:渴望愛是造成遷就人設的原因。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每個成年人的生活都包括兩個關於愛的故事。

——一個是我們熟悉的兩性之愛,這個故事廣為人知,或悲或喜,都被社會普遍接受。

——還有一個,是追求來自世界之愛的故事,這個故事就隱蔽多了,很多時候還會讓人難為情,因為好像只有心生嫉妒或者心理有缺陷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需求。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我們為了避免尷尬,會解釋為對財富、地位、人設的追求。但是,我們剖析一下,就知道其實無論是金錢、地位以及關注度、粉絲等等,都是愛的表徵,或者說是獲得愛的途徑。

第二個愛的強烈程度並不亞於第一個,在複雜性、重要性和普遍性上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失敗,所導致的痛苦並不比第一個少。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寫道:如果可行,對一個人最殘忍的懲罰莫過如此:給他自由,讓他在社會上逍遊,卻又設若如無物,完全不給他絲毫的關注。......如果我們周圍每一個人見到我們時都視若無睹,根本就忽略我們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們心裡就會充滿憤怒,我們就能感覺到一種強烈而又莫名的絕望。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愛之缺乏的極致,讓我們輕鬆地跨過了教養、尊嚴的邊界,我們開始討好這個世界,甚至最殘酷的體罰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解脫。

《網紅養成記》中,吳釐甚至為了讓直播間的觀眾持續粉他,躺在地上被另一個主播拿鞭子抽,扮狗叫。

3.真實的勇敢是獲得愛的最好姿態

如果說,渴望第二個愛的本性讓我們遷就人設,那麼又是什麼刺激這個本性從隱性變成了顯性?

過去,地域、學校、職業群都可能成為我們在這個社會中往上攀爬的腳手架:

——拿到了大城市戶口,就算是高人一等了;

——考上了大學,命運從此就改變了;

——考進了公務員,這是一個穩定的保險箱。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大城市、大學、公務員群體,這些腳手架類似於人生路上的一個個臺階,一級一級往上攀登,就可以了。甚至,因為是大城市、大學、公務員這些群體標籤的存在,也為自己的個人加持了不少光環。

這樣的社會,我們叫做“大顆粒社會”——識別群體特徵比個人特徵重要。

但是今天的社會變成了“微粒社會”,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錦鯉”現象——一個流浪漢一夜成名,收入能力和社會階層得到大幅度提升;一個網紅靠直播上億,只是帶貨。

好運氣或者壞運氣,竟然突破了群體標籤,精準降臨到一個個具體的人。

大城市、大學、公務員群這些我們依賴的腳手架突然被撤掉了,大家不再因為我是大城市、大學、公務員群體的一員而對我們偏愛了。

愛沒有了,習慣的攀登路徑沒有了,人自然產生了恐懼。

微粒社會中,誰來愛我,我怎麼攀登?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這就是《人設》這本書最後的一部分:我是每一個人的主旨——人人類我,而我非人人。

誠然,在這個微粒社會中,曾經給與我們加持的群體保護罩沒有了,我們一個個弱小的生命肩負著孤獨而重大的責任:因為,你要為你的所有結果承擔所有的後果。

——這是人人類我。

於是,一部分人會選擇經營人設。比如《人民日報》“談朋友圈的完美人設”:

  • 作者的朋友在朋友圈裡那些看似“豐富多彩的生活、甜蜜的戀情、工作到深夜為自己鼓勁加油的正能量……”令人羨慕,然而真正的她,生活並沒有那麼有趣,工作也並沒有那麼滿意,朋友圈裡是她自己希望營造優秀而且幸福的人設。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哈利波特》裡面,鄧布利多校長對哈利說,在這人世當中,我們面對的大多數選擇,並不是 The right way, or the wrong way。(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而成人的世界裡,我們真正面臨的選擇是: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正確的,還是容易的)。

加柔光、濾鏡、修圖、造價比實際做成那個樣子容易多了——這就是easy way

但是,時間總是有個好記憶。它會把今天你偷的懶在日後和你算清楚。

《人設》的最後是白雯的自述。在尚鑫的墳前,她滿心以為人設崩塌後,只要把真實的樣子坦白給一個男人,就能得到諒解。

故事的開頭很溫情,兩個人來到雲南,經營著餐廳,男人說著我愛你,可是就在兩個人籌備婚禮的前一天,男人離開了:對不起,我還是接受不了。

人心是變的,不變的只是人設。用一個不變的東西框定變化的事物,結局必然傷悲。

帶上人設,人們都會立刻喜歡我,可是,我為什麼不能做一個不同於人人的我呢?

我待《人設》如初戀,《人設》虐我千萬遍

真實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是不完美的真實,一定會有傷害。

真實的人是勇敢的。這也許才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英雄主義(the right way)。

作者簡介:在讀書路上執著前行的一枚小丫頭,陟(zhì)卓(zhuó)吖(y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