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設”的那些事兒

【個人成長·蛻變】

“人設”原是指漫畫或影視劇中的角色設定,後來延伸成公眾人物在大眾面前呈現的形象。一個好的人設可以為當事人賺足眼球,可若人設一旦崩塌,脫粉與唾罵的悲劇就隨之而來。其實,“人設”並不是新興現象,而是一直存在於生活中。比如,傳統與文化為母親設定了“絕對無私”的形象,父母和老師為成績優異的學生擬好了“品學兼優”的樣子。在一片讚揚聲中,被人設的人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這個形象,光鮮的外表卻成了很多人的夢魘。

關於“人設”的那些事兒

人設的危害

有時,我們追求“人設”是由於外界的壓力:當太多人都認為我應該是“這個樣子”,我不得不逼著自己令他們滿意。慢慢地,我不敢失敗,不敢表達自己的需要。在2019年上映的電影《陽光普照》中,大兒子阿豪帥氣、優秀、溫和,所有人給他的評價都是“好”。可他自己卻覺得活得非常辛苦,只能“溫暖明亮,陽光普照”。他是家人的支撐和同學的榜樣,卻最終不堪重負,從樓上一躍而下。“人設”的背後是他人的期待,期待承擔者就像一團泥土,任由別人捏造。人性漸漸地消失,生命也被一點點地耗空。

設定形象的人為被人設者建立了一種機制:你符合形象就是正確的、優秀的,你的要求就可以得到滿足;不符合形象就是罪過的、差勁的,不配得到任何好處。久而久之,被人設者習慣了“討好”:哪怕這件事情是不正確的,但為了榮譽和利益,我也會去做。咬牙忍受壓力的人漸漸失去了對秩序的敬畏,心裡裝滿了怨恨和屈辱。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便會失控爆發,開始踐踏規則,甚至不再受法度與良知的約束。

有時,我們追求人設是因為自己喜歡。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本相,便會用詭詐的方式遮掩過錯。例如,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偷了同學的手機,學校檢查時,他可能會謊稱自己撿到了,正要送還;或者放進別人的書包裡,趁機嫁禍。詭詐的遮掩為罪惡的發酵提供了空間:當事人發現,即使沒有達到目的,我的形象也不一定會受到虧損。為維護形象而選擇了詭詐,詭詐又成了下一次犯罪的保護傘。

長期維護的形象如果崩塌,我們就會一邊瘋狂辯解,一邊逼著別人來承認自己。以親子關係為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多次提到過父母對孩子的隱性控制:父母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資源與照顧,同時希望孩子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感受到壓迫和控制,提出異議,父母則會說:“我們這麼做不都是為了你?”“我們把最好的都給了你,你卻還不滿意?太沒有良心了!”形象受到質疑的一方會憤怒苦毒,並且拒絕接受事實,不肯認識自己。這既讓自己失去了反省的機會,又給親密關係帶來了破壞。

關於“人設”的那些事兒

人設為什麼存在?

人設的出現離不開我們對別人的要求與控制。人不僅希望對方達到我的某個標準,更希望我的願望在他那裡得以實現。我們忍不住地把期待加在別人身上,可能是因為慾望沒有得到滿足,也可能是因為在過往的生命中留下了遺憾。我們的狂傲就在於:我一定要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不管是否正確、是否有益,也不問當初的失去是不是自己的過犯帶來的後果。同時,我們固執地相信,只有得到我所向往的,才會幸福。人不想改變自己,只想改變外界。

人設的存在與我們的驕傲和慾望有關。即使沒有別人的要求,人也會為自己設定某種形象,然後進行自我塑造。我想要智慧,所以拼命讀書;我想要美麗,所以一直打扮自己。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不是來源於純粹的熱愛,而是想將此據為己有,以此讓自己出現在至高者的寶座上。藉著對某一標準的推崇,我們推崇自己。同時,美好的形象會為人帶來好處,尤其是別人的讚譽和喜愛。我們靠吸引注意力來彌補內心的空缺。

但從另一方面看,人設似乎也反應了我們對美好的追求。勤勞、忠實、善良、謙和……人發自內心地喜歡這樣美好的品質,這表示儘管這個世界把詭詐和背叛當成聰明,儘管人在追求著狡猾、炫耀著惡意,但最根本的良知仍然知道對錯,我們的靈魂仍然需要正義和良善!對人設的追求既表現出我們盼望有這樣的“逆行者”出現,為我們做榜樣,給周圍帶來光明與希望;也反映了人意識到,憑著自己的力量,我們不能戰勝邪惡,無法行走在正路上。

關於“人設”的那些事兒

要真實的生命,不要人為的“設定”

人設滿足不了我們的需要,而如果生命轉變了,人也不再需要為了外面的樣子塗脂抹粉。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那個充滿掌控欲與勝負欲的自我。人想掌控,是因為想讓自己順心遂意,這本質上是把自己當成了世界的中心,認為所有事情都該讓我得到滿足;人想要贏,是想超過一切,成為至強者,凌駕於這個世界。我們不想守秩序,卻想成為創造者。這兩種慾望表明:人把自己放在了“神”的位置上,人想當“神”。我們不僅需要認識自我,更需要認識“人”這一存在,認識秩序與規則。

同時,我們也應該從失敗中發現真相。沒有誰能長期維持某個形象,公眾人物也經常出現人設崩塌的醜聞。謙卑下來不難察覺,靠著自己,人不僅做不到“完美”,甚至只在一個最小的方面,我們都不可能做到“美”。面臨著威脅與誘惑,人隨時都會屈服。認識到人性的邪惡和軟弱,會讓我們及時放棄自我掙扎,轉而尋求救贖與幫助。

而在日常生活中,坦誠地面對自己非但不會有所損失,反而能讓人得自由。如果你能正視自己的需求,你就可以對總是請求你幫助的人說:“不好意思,我正在休息”“你的這個事情我做不到”,界限會保護你不受多餘壓力的侵擾;如果你能正視自己的自私,你就可以對愛人說:“我總是讓你幫我做這做那,卻很少主動幫助你。我確實很自私。我願意改變自己,請你來幫助我。”你既有了改變的機會,也能在坦誠與感恩中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不用人為的“設定”取代造物主的創造,人才有機會恢復到該有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