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刘备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什么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了?

孤独的行者001


三顾茅庐:明主奇士的风云际会,为何会不欢而散?

三国中,刘备刚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什么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了?这主要跟刘备诸葛亮的身份转换有关系。在刘备创业之时,他只是有一班人马的草头王而已,而诸葛亮就是他身边的谋士。刘备想要创业成功,必须有一个精于算计的奇才,帮助他出谋划策。他才会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好不容易才请诸葛亮出山,他当然要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刘备起家的时间并不算晚,从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三足鼎立之初,他奋斗了将近20年,可是却没有自己的一栖之地,只能寄人篱下,仰别人鼻息。当诸葛亮与他隆中一对,他便知晓只要听从诸葛亮的计议,自己就不用再寄人篱下,仰别人鼻息了。


当蜀国建立之后,刘备就不再是创业时期的草头王,而是雄霸一方的赫赫天子,诸葛亮也不太只是刘备的谋士,军师,而是成为了天子的臣子。在创业初期想要有一番成就的英明创业者,对身边谋士的进言言听计从,没什么不妥,更没什么毛病。但是如果一个君王对于一个臣子的话言听计从,岂止是有什么不妥,于臣子而言简直是莫大的罪过!

说白了,刘备原先之所以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是因为他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辗转流离,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开创一片天地。但是建立蜀国之后,他已经有了一片天地,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能够治理好,所以也就不必事事都听诸葛亮的了。毕竟,蜀国一旦建立,刘备就成了皇帝,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诸葛亮只是一个臣子,哪怕他再有能力。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演绎小说《三国演义》都试图将刘备与诸葛亮塑造成一对圣君明臣或者明主奇士,将他俩的关系比作如鱼得水。但是以蜀国建立为界限,他们二人的被调换,虽然关系还是原来的关系,但是水和鱼并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鱼无水不活的关系。


旧事旧人历史说


你好,以下的观点,希望共同分享!

刘备出身低微,以贩履织席为生,从一无所有,到后来建立蜀汉政权,当了皇帝,这里面诸葛亮起了重大作用。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说是如鱼得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是,刘备称帝后,为何性情大变,不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了?这里只讨论演义,暂不讨论正史。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时,正是刘备起家最微弱的时候,可以说,多次兵败,狼狈至极,得到诸葛亮这个超一流人才之后,刘备欣喜若狂,对诸葛亮非常好,可以说,诸葛亮说什么就是什么,连关羽和张飞都不高兴了。

火烧博望的时候,诸葛亮在派将时,甚至直接将自己的老板刘备派出去了,引一军为后援。可以说,刘备简直对诸葛亮百依百顺。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但是,刘备称帝之后,态度完全变了。刘备为什么会变呢?

刘备当皇帝后,执意要给关羽报仇,群臣劝阻,赵云劝阻,刘备不听,秦宓劝阻,刘备生气了,要杀秦宓,而诸葛亮劝阻,刘备不但不听,还把诸葛亮的奏疏直接扔在地上,说不得再谏。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刘备称帝之后,态度之所以如此大变,这里面有几点原因。

其一,关羽遇害,刘备与关羽兄弟情义很深,犹如手足,刘备不给关羽报仇,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其二,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对刘备更重要,有荆州,方便日后北伐,荆州丢了,北伐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刘备想立即夺回荆州。

其三,刘备称帝,想树立君主的权威,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再对臣子百依百顺,就会失去权威,刘备必须要加强皇帝集权。





中医生命科学


首先,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只是演义小说中的情节。真实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颇有脾气的枭雄,早年鞭打督邮的是他,阴阳怪气劝曹操杀吕布的也是他,背叛曹操后,狠心杀徐州刺史车胄的也是他。历史上的刘备可不是一个凡事都要靠别人操持,他只负责哭鼻子的懦弱仁君的形象。

所以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什么叫言听计从,什么又叫不言听计从?是不是得做到百分百听从,才能叫言听计从?我觉得这不叫言听计从,这叫傀儡,这叫扯线木偶。

但凡有点主观能动性的人都做不到这点,更何况刘备还是一代枭雄呢?如果刘备真是这种废柴,诸葛亮恐怕也瞧不上他。


第二,刘备统治益州后,正史中记载,刘备没听诸葛亮的建议,只有一次,就是刘备砸锅卖铁打汉中,诸葛亮当时认为不值,刘备就派杨洪回去劝说。

后来事实证明刘备的主张是正确的,诸葛亮还是偏保守了。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三国志·杨洪传》

而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并没有劝过刘备。比如刘备继位后欲讨伐东吴,诸葛亮屡劝,刘备死活不听,这就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情节,历史上没有这回事。

当时倒是有两个人劝刘备了,分别是是赵云和秦宓。当然诸葛亮肯定是不赞成的,但他忍住了没开口。正史中也就没有相关记载。

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三国志·秦宓传》
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云别传》



▲《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诸葛亮与赵云同时劝刘备。历史真实情况是诸葛亮从头到尾都未发一言。

第三,诸葛亮没出面劝刘备,主要原因是他要避嫌。

诸葛亮在刘备麾下除了负责居中调度外,他还负责“孙刘联盟”项目。

东吴方面也很“巧”,负责“孙刘联盟”项目的负责人原是鲁肃,但鲁肃病死了,于是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接手,成为负责人。

孙权可能也是知道诸葛兄弟的关系,所以长期以来,他便一直在刻意利用诸葛瑾,令他负责与刘备交涉。

比如,关羽、张飞死后,写信给刘备,劝刘备不要兴兵的人就是诸葛瑾。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三国志·诸葛瑾传》

自己的亲哥哥写信给自己主上,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还敢说话,劝刘备罢兵,那他会使自己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你特么的居然帮你哥哥说话,你居心何在?是不是奸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刘备兴兵前,秦宓敢劝诫刘备,赵云敢劝诫刘备,而诸葛亮自己却不劝的原因。因为赵云、秦宓不需要避嫌。

另外诸葛亮曾哀叹若法正在,他一定能劝主上不要伐吴(若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其缘由除了法正是谋臣,刘备比较倚重他外,法正与东吴没有利益瓜葛,不需要避嫌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诸葛瑾在东吴其实也很尴尬。

公元215年,孙刘关系破裂,诸葛瑾去荆州谈判,诸葛亮负责接待,兄弟两人在公馆会谈公事,从头到尾都没敢谈私事。

诸葛亮与诸葛瑾关系不差,但时势逼得他们形同陌路,也是造化弄人。

后来,诸葛瑾写信劝刘备不要东征,被刘备束之高阁后,迅速就有流言蜚语传出,说诸葛瑾派亲信与刘备私会,有造反嫌疑。这一消息传到孙权耳中,孙权为了避免内乱,信誓旦旦的说子瑜不是那种人,他忠于我,我必信任他。

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三国志·诸葛瑾传》

其实孙权真是绝对信任诸葛瑾,当时就不会流言蜚语了。而从流言蜚语中就能看出,诸葛瑾在东吴的处境也是极为尴尬。他必须要比任何人都敌视刘备,不能流露出一点同情刘备,同情自己弟弟的意思。如不然,他就会被别人视为是东吴的奸细。

这就好比很多人移民到海外,他们为了融入当地社会,往往会比当地人更仇视自己的祖国。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当地人排挤和怀疑。



总结。

①:刘备是个有脾气的枭雄,他固然尊重诸葛亮,但说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这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事情。

②:诸葛亮很少劝诫刘备,从刘备入主益州到病死于白帝城,诸葛亮前后就只有该不还打汉中与刘备相左。

③:诸葛亮劝诫刘备不要东征孙权,但刘备不听,这只是演义小说的虚构情节。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发生。

④:诸葛亮没劝刘备,是因为他要避嫌,主张征讨孙权,不是刘备一个人的意思,诸葛亮也不能以一人之力对抗所有人。

⑤:刘备对诸葛亮很器重,他出征,不带诸葛亮,不让诸葛亮掺和与东吴有关的事,对此时立场尴尬的诸葛亮是一种精心保护。此举可谓是体贴备至,彰显了君臣二人的“鱼水情深”。这可能就是诸葛亮感激涕零,终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耗尽毕生光热的原因。


Mer86


必须要澄清,刘备一直相信诸葛亮,并随着诸葛亮的成长,到后来是越来越相信诸葛亮,尤其是白帝城托孤,那时对诸葛亮信任达到峰值。

有几点必须要明确,诸葛亮并非一开始就有统一天下的能力,甚至到最后,“统一中原”也是在他能力之外的遥远的梦!夷陵大战,未必就是刘备不信诸葛亮的顶峰!或许刘备东征,正是诸葛亮苦于无法打开西蜀生存僵局,而不得以对刘备冒险的妥协!

不要相信罗贯中的观点,那是建立在诸葛亮“能掐会算”的科幻基础上的推理。如今科技高度发达,再信什么“奇门遁甲”,“呼风唤雨”,就有点愚昧可笑了!



一、三顾茅庐,求得是一颗好苗子

刚出山的诸葛亮,依然是个书生,不仅没有实战经验,甚至带个队伍都很困难!三国时代军队,盛行“军功至上”!为什么曹操率领的队伍很少出现叛徒,就在于曹操喜欢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深受将士爱戴!由于诸葛亮是个文臣,在蜀军中信度不高,不仅关羽张飞不鸟他,就是一般将士,对他也没信心!

所以说,刘备还不敢、也不能完全依靠“青涩”的诸葛亮!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而是实事求是!对于一个没有成熟的“军师”放任式“信任”,无疑是军事自杀!至于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一出山就让刘备在家喝酒,自己带兵打仗,指挥战斗,尽是瞎吹!

刘备三顾茅庐,目的是求得一颗好苗子,带在身边,不断淬炼,为蜀国打造一个国之栋才,事实证明这是刘备“培养人才”唯一成功的典范!

不是说,因为三顾茅庐,就必须必须言听计从,这世上,或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过对军事“绝对相信”的明君!刘备不是,诸葛亮也从未这样要求过!

二、历经风雨,诸葛亮提高决策信度

诸葛亮来到刘备身边,也只能先当个秘书兼外交官的职务,熟悉一下业务;直到赤壁大战,诸葛亮带领刘琦率先抢占荆南四郡,立了军功,这才被转正成为军师中郎将!实习期不到一年,也算很快了!况且,军师中郎将还是刘备专门为为快速提拔诸葛亮而首创的岗位。

军师中郎将,在幕僚杂官里是低于杂号将军。就算入蜀之时,诸葛亮在刘备幕僚里的位置依然低于糜竺,简雍,孙乾。说一开始刘备就必须怎么对诸葛亮“言听计从”,那都是想当然的臆断!你想一想,诸葛亮不仅因缺少战功,在蜀军阵营,天然的“人微言轻”,更少实战经验,叫刘备如何去“全然信服”他。

但是,天资聪慧的诸葛亮,很快在战火中成长起来。如果说长坂坡建议“放弃民众”的诸葛亮,是浓郁的“军事技术主义”;那么到治理益州采取“乱世用重典”,显示出书生少有的“强硬沉稳”;再到南征“七擒七纵”表达的“军事政治炉火纯青”,都显示出诸葛亮从一个书生向政治军事家的嬗变!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越来越浓!


三、夷陵大战,刘备与诸葛亮的默契

对东吴的误判,导致三国鼎立中占据“主动”地位的西蜀,不仅失去了北伐大本营荆州,更是失去了“军魂”关羽!

这时候,谁谈“联吴抗曹”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犹是人民公敌!关键是如何选择“复仇”的时机与方式!所以说,为关羽报仇,应当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共识!

关羽就义后第三年,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曹操已经作古,比孙权小五岁的曹丕上台,已经六十二岁的刘备觉得“复仇”几乎来了!总不能孙权也会给曹丕“甘为称臣”吧!而且,曹丕当政,东吴并没有“普天同庆”,吴魏间隙显然!只要魏国不插手,凭借蜀国陆军的优势,教训一下吴国,还是有把握的!

刘备找来蜀国唯一军师诸葛亮商议。庞统与法正的早逝,使得蜀国在智力阵营上明显逊于魏吴,现在只靠诸葛亮的强大支撑!诸葛亮担心孙权的“黑厚”功夫,觉得暂且不要冒险!刘备说,进攻东吴,必须出其不意,以报“偷袭荆州”之仇!三年了,二弟“身首异处,夜夜喊冤”,我不打这一仗,也会窝囊死的!

诸葛亮苦于没有“破局良策”,也知道刘备这三年被“桃园三结义”压抑得没有过笑靥,劝阻未果,也就同意了刘备东征!但是,提出要求“取回荆州”就收,不可长驱直入,觉得目前蜀国生存还是在“三国鼎立”形势下更为有利!

刘备笑笑答应!便开始点兵,一番安排后,便率领八万大军,犹如长龙杀向东吴,“誓为关羽报仇”,响切云霄!诸葛亮眼泪下来,临别赠言叮嘱:“主公见好就收!”

诸葛亮从刘备点兵就知道,这是一场“玉碎”的战役。刘备早已做好“直到武昌”冒险,且有失利退守的安排!他将军中的精锐将士全部留在蜀吴边界上用于防守。赵云率万余精兵驻扎江州,魏延领万余精锐驻守汉中,吴懿、王平、马岱、陈到、廖化等名将分层布防在成都、梓潼等地,这帮久经沙场的骁勇猛将,光是名声足以令魏吴将士望而却步,何况还有蜀地天险。一旦冒险失利,还可以退守,以求来日再战。万一理想实现了呢!罗贯中的虚构八卦阵阻挡吴军入蜀,不过是为了促销书籍,添加的无厘头笑料!

可惜,身边没有谋士的刘备被最初的胜利冲昏头脑,先是拒绝孙权求和,再就是无视诸葛亮来信提醒“魏吴再度联盟”,结果又被阴毒的孙权算计。孙权将儿子送到洛阳为人质,换得曹丕支持。吴军明的撤退,暗退魏国境内,刘备率军长驱直入二百里,然后被吴魏联军侧击,火烧连营。陆逊不过是个执行者,真正的操盘手是孙权!

孙权是个被低估的三国英雄,是当时唯一能将刘备与曹操打得满地找牙的家伙。但是由于他出身不好,土匪绿林世家,没有刘备与曹操那样显赫与正统,后世史学家,往往不愿过多着墨,怕惹得正统儒学不高兴!孙权打败关羽与刘备,都是在给对方认为“不可能认曹魏为干爹”假象后,他真的“认贼为父”了!其实,孙权才是黑厚学鼻祖,刘备比之差也!

古人由于“天才”观点泛化,认为许多伟人是天生聪慧,甚至是神仙托生,许多本领与才华是胎来带,不需要后世淬炼,这就容易将伟人“神话”!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简直是胜利与成功的化身,刘备没有听诸葛亮的话,才导致未能统一天下!这是极大的误区!

刘备是比诸葛亮大二十岁的老江湖,他能够识得诸葛亮是个人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同样他知道这个人才需要时间打磨,需要风雨历练,才能成为参天大树!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刘备从来没有失去对诸葛亮的信任,因为他对于诸葛亮而言,不仅是老板,而且还是老师!


云子落


主要是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导致心理的变化引起的。

刘备虽然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有很大吹嘘的成分。一是年代久远,中山靖王之后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人,大都变成普通老百姓了。二是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没有一点证据,完全凭他自己张口一说。起兵之前,刘备就是一个编织草鞋卖草鞋的,估计还不太勤劳,只不过小时候吹了一个牛逼说胡同口那棵大槐树就像他的华盖,被人觉得这孩子志向远大。

因此,早期的刘备心理是谦虚甚至卑微的。看看跟他同事起兵的那些人,要么像袁绍一样四世三公,要么像孙权,人家他爸爸本来就是一方诸侯,至少也像曹操,祖上当过官。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何其卑微,去了三次诸葛亮才答应见他。名义上是诸葛亮考验刘备,实际上是诸葛亮根本就没看上刘备。那时刘备和诸葛亮食则同桌,寝则同席,简直是好基友啊,因为那时候刘备手下就俩信得过的兄弟,没有其他将领,也没有其他谋士。

称帝以后就不一样了,刘备成了皇帝,诸葛亮是臣子,臣子是要给皇帝下跪的。而且那时候蜀国兵多将广,后方富有,是刘备一辈子的巅峰时刻。

在那样的处境下,有点飘是很自然的,有点迷信自己的能力了。后面的事情证明,刘备没自己的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葬送了诸葛亮倾尽心血打造的大好局势。





文化综艺荟


其实这个印象是来自于《三国演义》,小说之言任凭作者心意,不做评价,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备在世时期诸葛亮的作用并不是前线征战,而是稳固后方,作用类似于荀彧之于曹操。

诸葛亮虽没有鬼神之智,但的确事事艰辛,出山第一件事便是力劝孙权联刘抗曹,之后在刘备攻取益州的过程中负责后方粮草调度,保证荆州的正常运作和粮食生产,这在北有曹操东有孙权的情况下并不容易,自号卧龙实至名归。打下益州后,诸葛亮又主编《署科》,在刘备死后管理蜀地也非常成功,治国之能臣世所公认,刘备自然也不例外。演义总是喜欢写军事风云,而诸葛亮前期的军事指挥又多为杜撰,这就造成了出山时光芒万丈,建蜀后存在感偏弱的情况,其实诸葛亮在刘备时代本就不怎么上前线,但他的政治和外交能力同样冠绝天下。

刘备死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这才把军权拿到手中,从各个史料中看诸葛亮的带兵能力虽没有演义中那么离谱,但也足够彪悍。平定孟获的叛乱算是小试牛刀,在和司马懿的宿敌对决中,诸葛亮也并不落下风,病逝五丈原后,蜀军撤退,司马懿见到蜀军留下的营寨,长叹一声:“天下奇才也。”说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治军能力相当认可,《晋书》高祖皇帝(司马懿)纪中记录诸葛亮北伐之时,曹叡拜托司马懿:“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可见曹魏集团都很忌惮诸葛亮。

虽是治军奇才,但在用兵谋略上世人对其却颇有微词,普遍的看法是诸葛亮虑多决少,缺乏果断,过于谨慎的性格恐怕就是刘备不将其带上前线的原因吧。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史修身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来说下我的看法。

这里面有一个打江山和守江山的问题。

打江山时,刘备一穷二白,三个兄弟。

诸葛亮是自己三顾茅庐请来的,开始时出于信任,对他的计谋言听计从,诸葛亮当然也没让他失望,所有的计策都能让他有所收获甚至是大获全胜,所以在打江山的时候,刘备对诸葛亮是完全放权的,当然,他那时候也没什么权。

建国称帝之后,刘备可就再也不是那个刘皇叔了,而是堂堂正正的一国之主了,这个时候,他的心态不免就有些变化了。

首先,权利打了,他的控制欲就大了,如果再像从前一样对诸葛言听计从,不免让人觉得他这个皇帝就是个傀儡草包。

其次,刘备这样做也是起到了一个震慑和提醒的作用,告他诸葛,蜀国永远姓刘的。

别看最后他弄出一个永安托孤来,实则是一个阴谋,用意就是让诸葛亮死心塌地辅助刘婵而已,如果不这样,相信草包刘婵的皇帝位根本做不了几天。


某日星冠


《三国演义》刘备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而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建立蜀国前

第一,刘备的用人策略。建立蜀国前,相比于曹魏、孙吴,刘备手下的人才较少,且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高人”。所以,刘备必须放低姿态,大胆用人,构建一个刘备爱人才、尊重人才、唯才重用、敢用人才的光辉形象。


第二,蜀国建立前,说到底刘备是“有求于人”。求人办事,必须放低姿态、诚心诚意,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帮你。

第三,同时,在建立蜀国前,也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上的见识,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对于诸葛亮想到的,他刘备也能想到的,且从专业角度看,诸葛亮比刘备更专业。

第四,刘备对诸葛亮用着顺手。

建立蜀国后

第一,刘备面对的问题、考虑问题的角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诸葛亮作为专业人士,不管专业能力有多强,都会有其局限性、非专业性。所以,当把诸葛亮放在更高一个层面看,就显得刘备听不进去诸葛亮的进言了。可以说是刘备思考问题的基本盘,变大了,而诸葛亮的能力和影响力没有随之增长,因此,产生了这种错觉。
第二,人才使用的策略性。诸葛亮是谋士、军事,建立蜀国后,迫切需要的是治理天下的治士,继续征战只是一个非必要选择。古往今来,用人最忌讳过于偏爱,过于依赖。《汉武大帝》里主父偃对汉武帝说过“刀子能用就行,太锋利的用起来顺手,但也容易折断”。建立蜀国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建立蜀国后,也确实该冷一冷了。

第三,新人才的培养。建立蜀国后需要大量人才,有大量人才投来,且必然要考虑江山的延续性,江山的未来必须靠自己的人才。所以,老人才要适当让一让,把机会给其他人一部分,给予机会培养他们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
第四,朝廷势力的平衡制约。蜀国建立后,朝廷必然有各方势力,作为皇帝,最重要的要平衡各方势力,为我所用。只有稳定的朝局,才可发展,才可东征北伐,才可维护万世基业。 第五,诸葛亮用着不顺手了。

【总结】 不管是建立蜀国前后,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的态度,都是刘备利益权衡的结果。不知各位小伙伴怎么认为的呢?可以给我留言,一起交流。


文萤之


刘备出身低微,以贩履织席为生,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吕布、袁绍等势力,攒了一点微弱的家底跑到荆州投靠刘表,获得了新野这个小小的地盘。

刘备在新野呆了六年,都没有成功。要想成功就要得到当地地主豪强的支持,荆襄六大望族,有四大家族与诸葛亮的关系很深,故初期对他言听技从。

另外刘备遇到诸葛亮之时,正是刘备起家最微弱的时候,可以说,多次兵败,狼狈至极,得到诸葛亮这个超一流人才之后,刘备欣喜若狂,对诸葛亮非常好,可以说,刘备能得到荆州的地盘,主要就是依靠诸葛亮了。

之后刘备又得到益州,并在益州建立蜀汉政权,这时就不能单方面考虑荆州势力,要巩固政权,益州方面的势力也要考虑,自然不能言听计从于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不再言听计从,从关羽大意失荆州遇害也可以看出来。刘备执意决意伐吴,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阻,刘备不但不听,而且将谏书掷地,说不得再谏。有以下三点原因: 1,刘备与关羽兄弟情义很深,犹如手足,不给关羽报仇,怎么也说不过去。
2,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3,想树立君主的权威,如果再对臣子百依百顺,就会失去权威,必须要加强皇帝集权。


明月西西


事实上,自从诸葛亮跟随了刘备之后,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意见一直以来都十分的重视。言听计从?或许吧!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不是没条件的。对自己有利的建议刘备才会选择听从,否则还真不好说。之所以会给人造成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错觉,和后来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视而不见也是有原因的。这其中有刘备心态的变化,也有刘备当时所处局势的变化有关。

首先一点,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之时,当时刘备麾下根本无人可用。没有谋士给刘备出谋划策。所以在请到诸葛亮后,刘备如获至宝。在刘备需要别人给出意见参考的时候,诸葛亮就成了那个唯一可以给刘备参考意见的人。历史上诸葛亮投靠刘备后,常常会和刘备出则同车,入则同寝,之间关系亲厚程度让关羽和张飞二人都心生妒忌。当时刘备比喻自己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看中。也因为当时刘备确实可怜,势力不强,手下武将班底还算厉害,但谋士方面还真没有可用之人。直到有了诸葛亮才改变了一切。所以这就给人造成了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因为没办法,刘备就这一个谋士,不听他的听谁的呢?

后来为什么感觉刘备对诸葛亮就没有言听计从了呢?主要是因为刘备在夺取荆州和益州后,不仅收获了大片的地盘,同时也接收大量的人才,而且势力庞大后投靠刘备的人才也逐渐增多。此时刘备帐下并不单单只有一个诸葛亮了。所以在很多时候,刘备需要谋士给出意见的时候,众多谋士之间的意见可能不尽相同。而诸葛亮也并非全能,所以很多时候刘备也会采取其他谋士的意见,这就给人造成了听不进诸葛亮意见的错觉。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比如刘备在攻取益州收获了法正之后,在很多时候就更显的诸葛亮没那么重要了。当然了,这个重要是指在军事方面。历史上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能获得刘备如此待遇的也就诸葛亮一人而已了。而且此时的刘备早已是一方之主,能以如此大礼对待法正,可见法正的本事。法正投效刘备后,对刘备在益州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都有颇多贡献。在刘备眼中,法正的地位要比诸葛亮还重要。《先主传》记载“刘备视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要知道股肱只是亲信,而谋主可是可以助他夺取天下之人。历史上张良,刘伯温等人也都是谋主之辈。历史上诸葛亮也多次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能力不如法正。因此刘备重法正而轻诸葛亮也就很正常了。

或许刘备在对诸葛亮不那么言听计从也代表着诸葛亮想要实现臣子内部的一种权利平衡。刘备势力内部派系繁多,最主要的以荆州派和益州派为主。刘备在获取益州后,多少也要考虑益州本土派系的态度,所有为了平衡,自然不可能再那么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了。

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最大的分歧就是在讨伐东吴的问题上。关羽在丢失荆州后,刘备大为惊恐,毕竟荆州不仅是他的龙兴之地,更是蜀汉的大门,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被东吴夺走后,刘备自然想要夺回来。而诸葛亮却反对和东吴开战,这就导致刘备和诸葛亮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历史上在刘备征讨东吴大败而归后,诸葛亮也说过“

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可见诸葛亮认同法正对刘备的影响力对他强,军事能力也比他强。但不论如何,诸葛亮始终都是刘备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否则也不会有托孤之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听不进诸葛亮谏言的事情。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