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三国阿亮


吕雉杀戚夫人跟刘如意的时候,刘邦已经驾崩,惠帝继位,实际上此时的吕后独揽朝政。吕后在刘邦去世、惠帝即位的当年,立即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剃去她的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服,在“永巷”舂米。

吕后这种处罚是何意思?

从吕后一贯的作风来看,如果吕后要处死威夫人,大可不必费此周折。她这样做,一是想出一出憋在心中十年的窝囊气;二是要让戚夫人尝一尝生不如死的滋味。但是,此时的吕后还没有将魔爪伸向赵王刘如意(戚夫人与刘邦的儿子)。

再看戚夫人的处境。昔日的掌上明珠,今日成了阶下因徒,凄惨之中带着许多无奈,此时的她可谓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戚夫人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之下,创作了一首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舂歌》这首歌的意思是说:儿子为王,母亲为奴,整天舂米,常常与死亡相伴。我与儿子相距千里,应当让谁去告诉你呢!戚夫人想让自己的儿子来救自己。

但是,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吕后,吕后勃然大怒:你想依靠你当王的儿子吗?于是,立即下令召赵王进宫,加以杀害。她就是想让戚夫人绝望,想让戚夫人生不如死。惠帝当时知道吕后要加害自己的弟弟,亲自接刘如意进宫,而且与自己住在一起,目地就是保护赵王。惠帝的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惠帝都改变不了吕后的主意,他只能用每天跟赵王形影不离得方法去保护赵王。在一次,惠帝出去打猎,而赵王因为起的迟没有与惠帝同行,吕后立即派人诛杀了赵王刘如意。惠帝都改变不了吕后的主意,试问这种情况下,谁敢去求情,加上吕后诛杀韩信,彭越的事迹,这种情况下谁去求情那是自找没趣,陈平,张良都是有头脑之人,他们不会去触霉头。

戚夫人的下场很凄惨,被做成“人彝”,扔在厕所。吕后的这种非人做法,也将她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人性的严重缺失,为后人所不齿。


峰峰说史


高祖十二年,刘邦带着对戚夫人母子的眷恋离开了人世。第二年,吕雉果然下了黑手,刘如意被毒杀,戚夫人被残忍地做成人彘,双双追随刘邦于地下,大汉进入吕后时代。十几年后,陈平周勃联手,导演了一场诛灭吕氏的军事政变,吕氏一族被灭门。

单看结果,似乎有周勃、陈平,还是当时尚在世的张良、萧何等人,他们完全有能力阻止吕雉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的残害,那么,功臣们为何袖手旁观呢?

我们就从戚夫人、吕雉及功臣集团,三方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这个问题。

戚夫人对功臣集团缺恩、少威、无利

政治的本质是利益输送,要想让别人为己所用,首先你得有足够的资本,让人愿意为你效劳,而不是渴求施舍。戚夫人最大的短板,就在于没资本,跟功臣集团不匹配。

1.戚氏家族不足以成政治势力一级

西汉开国大致有如下几个利益集团:宗室、功臣集团(以丰沛集团为代表)和吕氏外戚,戚夫人跟哪一派也靠不上。

有人考证说,高武侯戚鳃就是戚夫人的父亲:“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指出,这个“鳃”就是戚鳃,也就是《汉书•百官公卿表》里的中尉“戚鳃”。

临辕侯戚鳃在高祖十一年被任命为中尉,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掌管北军,九卿重臣。这个安排似乎正好印证刘邦准备废刘盈,改立刘如意的动机。

不过,史书并没明确指出戚鳃和戚夫人的关系,假如真是如此,司马迁不大可能省略掉这么重要的信息。所以,戚鳃大概率只是戚夫人的宗族叔伯兄弟。

即便戚鳃是戚夫人的父亲,但是史书中再也没有任何戚氏子弟的描述,戚鳃独木难支。由此可见,一般皇子争储最重要的政治依靠,刘如意不具备。没有势力集团跟功臣派做利益交换,陈平周勃等人凭什么会帮你?

2.戚夫人恃宠,孤立于功臣集团之外

戚夫人的作用,仅限于刘邦个人的愉乐工具,她有三大利器,长得漂亮、能歌善舞、性情温柔。这种小可人,正好弥补了刘邦重压之后的释放。

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思维错位,刘邦子以母贵,多了一份偏心;戚夫人恃宠而骄,多了不该有的幻想。幻想倘若扎根也未尝不可,可是戚夫人仅仅是恃宠而骄的小女人,根本不懂政治。

对一个女人来说,不懂政治更可爱,但是如果想涉足政治,那岂不是智商缺席?戚夫人常年陪伴刘邦征伐在外,居然不见她与功臣集团有任何利益输送,界限划得清清楚楚,真是好女人,也是笨女人。既然如此,界沟另一侧的功臣们,如何能说服去自己帮她?

3.刘邦没有为刘如意构筑政治防护网

刘邦曾经因为担心戚夫人母子,在自己去世后遭遇不测,竟下令斩杀铁哥们兼连襟樊哙。在此之前,又特地安排敢于逆龙鳞的周昌为赵国相,做刘如意的护法金刚。

一个周昌哪是吕氏集团的对手,甚至连刘邦自己,也要对势力集团低头。比如看到商山四皓,他就知道如果坚持废太子,他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比如发出去的斩杀樊哙圣旨,竟然得不到执行。

戚夫人自己没本钱买通功臣派,个人也没积攒下人脉,唯一可指望的刘邦,也没有帮她母子构建起政治势力。这种状况下,戚夫人母子,对功臣势力既没有“恩”,也没有“威”,更没有“利”,两极世界,除非指望功臣们是活雷锋。

吕雉拥有功臣集团无法对抗的绝对实力

即便功臣集团想当活雷锋,他们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足不足以压得住女强人吕雉。他们作出的反应是,迅速拜倒在吕雉的绣花鞋下。

吕雉自从嫁给刘邦后,百炼成钢,加上刘邦为了对付功臣势力,刻意纵容她参政,一个集权、能、势为一身的母老虎横空出世!

汉惠帝刘盈孱弱,司马迁鄙视得连个《本纪》都替他忽略了,直接弄了个《吕太后本纪》。吕后称制,成了事实上的无冕之王,大臣们只求少被蹂躏,哪敢无事生非摸屁股!

吕雉的政治才能,绝不在刘邦之下,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期间,国政基本都交由吕雉打理。吕雉在处理韩信、彭越的事件上眼界、果断与杀伐,连刘邦都不得不佩服。

刘邦在世时,后族势力虽远没有后期那么强大,但是吕泽、吕释之凭借军功,已然可以作为吕雉的外援,撑起一片天。关键是,吕家人繁殖能力强,子孙一大捆,靠姻亲关系给吕氏又加了一层防护网。

陈平周勃这些人都属猴,尤其是陈平,因为斩杀樊哙事件,被吓个半死,一头拜倒在吕雉脚下,终吕雉一生,他都没直起过腰。

功臣集团内部结构注定他们难有作为

西汉的功臣集团结构比较特殊,两大特性注定他们难有作为,更不大可能为不相干的戚夫人母子出头。

  • 其一:内部不团结,分化严重

西汉功臣集团其实算不上一个整体,他们内部分歧很大,形不成利益共同体。丰沛集团跟陈平等人有矛盾,丰沛集团内部也不统一,曹参是一派,萧何是一派,王陵又是一派,还有挂在吕后裤腰带上的审食其“自成一派”。

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派想要动作,都会受到别人的打压。假如陈平想帮戚夫人母子,周勃第一个跳出来就捏死他!在这种环境下,谁也不敢无事生非,自找麻烦,替别人出头。

  • 其二:儒法黄老等势力,都不会支持戚夫人

西汉开国的功臣势力,从思想学派,大致可分为儒家、法家和黄老。以张良为首的黄老派,非常理智地选择隐退避祸,如果不是吕雉逼迫,他连刘盈都不会帮,怎么会主动去帮戚夫人?

以陈平为首的法家,更是懂得趋利避害的原则。法家的本性就是利益动物,陈平一生数次换主,遭到很多人诋毁,但他始终屹立不倒,关键就在于他懂得“趋利避害”。当别人还仅限于顺从吕雉时,陈平第一个提出封吕氏子弟为王,这个机灵劲,这副嘴脸,他怎么会替戚夫人撑腰?

儒家呢?儒家不是最讲仁义道德吗?他们为什么也不站出来主持正义?恐怕最不可能站出来的就是儒家,原因有两点。

一是当时的儒生势力太小,不是主流,就一个叔孙通,圆滑得跟陈平有得一比。

第二个原因就是儒家最看不起戚夫人这种,靠宠魅惑主的女人。嫡长子继承制是儒家思想基石之一,只有吕雉和刘盈的嫡系身份,才符合儒家的要求。所以,老滑头叔孙通当初在刘邦面前,旗帜鲜明地反对更换太子。

估计有人会反对:你说功臣势力不团结,成不了事,那么他们是怎么联合起来消灭诸吕的?

这是有前提条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吕雉死了,皇权出现真空,吕家子弟能力太弱,功臣集团的胆气立刻升起来了。第二个因素就是有一个关键人物——陆贾,他置身于利益之外,与各派关系颇佳,是他从中穿针引线,撮合他们走到了一起。第三个因素就是,齐王刘肥开了第一枪。

因此,就当时功臣集团涣散的状态,他们不大可能冒着风险,替戚夫人母子撑腰。

总结

戚夫人当初哭着闹着,希望刘邦给她母子一个灿烂的明天。刘邦一世英雄,竟然也在这个问题上被感情冲昏头脑,把最钟爱的一对母子推到悬崖边。

人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可是又有几个人在利益面前,还能看得见前车之鉴?戚氏家族没势力,戚夫人没能力,刘如意对功臣既无恩惠,有无权威,更无利益相诱,凭什么让她母子跟凶悍的吕雉斗法?刘邦没能力看清这一点吗?不,利益蒙住了双眼而已!


寻根拜祖


戚姬和刘如意只是弃子,张良、陈平、周勃之辈岂能看不出来。

从刘邦死后,吕后对刘邦的儿子们下手的顺序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刘邦布局的高明:刘如意只是“丢车保帅”的“车”,刘肥才是“帅”,不过笑到最后的竟然是刘恒。


吕后首先拿赵王刘如意开刀,这是刘邦意料之中的事。

既然刘邦非常喜欢刘如意,为什么刘邦没有能够做出妥当地安排呢?

其实,刘邦先是封刘如意为代王,是比较妥当的安排。可是,戚姬死活不同意,就只好作罢。这确实也符合戚姬的性格,她才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去那个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假如刘如意同意去代国,那剩下的赵国肯定是给刘恒。如果刘恒当了赵王,我估计,无论他如何懂得韬光养晦,也绝对逃不过吕后的魔掌。吕后也是半个战略家,邯郸这样的战略要地,她肯定知道必须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为什么说邯郸重要?一、当时富甲天下。二、进可攻退可守。

而代国则不同,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宝地。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一、匈奴更多地是骚扰,而不是攻城略地。只要没人在背后捅刀子,做个安稳代王问题不大。而且越是边疆,越是大有可为。治理好了,利国利民。

二、由于有匈奴的威胁,吕后也不会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而轻易动代王。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刘恒坚持留在代国,而拒绝去赵国的时候,吕后也没有办法。

总之,赵国就是一块肥肉,谁都想抢。小小刘如意是根本不是吕后的对手的。杀了刘如意以后,吕后又以赵国为诱饵,引诱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代王刘恒上钩,结果只有刘恒没有上钩。其实代王一半是天生聪明,另外也是看多了尔虞我诈,学会了韬光养晦。

赵国,是一块大肥肉,齐国是一块更大的肥肉。解决了刘如意,吕后就把魔爪伸向了刘肥。吕后想毒杀刘肥,刘肥机警而又懂得隐忍,让他逃过一劫。其实,即使毒杀了刘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齐国问题。他的儿子已经长大,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而且不是一个有出息,而是至少有三个有出息的。你再杀一个两个照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接班人来得好,加上齐国又是仅次于关中的形胜之地(从项羽也奈何不了齐国一事,就可见一斑),只要不是内部出乱子,

即使再给吕后十年,吕后也不一定能拿下齐国。拿不下齐国,吕后就甭想称帝。

大家也许会问:当初刘邦口口声声说刘如意“类我”,而且戚姬是他最爱的妃子。为什么不把他封为齐王呢?

主要是戚姬的心太大,看不清形势,最终害了自己和儿子。她一心想着刘如意接班当皇帝,而不是满足于一个小小的诸侯王。刘邦刚开始也被戚姬误导了,很想废了太子刘盈,而以刘如意代之。当吕后求张良为她出谋划策的时候,张良早就胸有成竹:叫刘盈去请商山四皓出山。后来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居然出现在太子身边,大吃一惊,从此彻底打消了撤换太子的念头。

其实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是不是真的,也值得怀疑。因为他们就出场了一次,以后就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可能只是四个群众演员。

但是,刘邦为什么因此就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呢?

刘邦擅长揣着明白装糊涂

,即使只是看到的是四个普通的白发老头,他也能看出这是张良等一班老臣已经选边了。至此,他也开始醒悟:仅凭戚姬那些小手段,又没有元老功臣撑腰,即使刘如意当上了皇帝也坐不稳,而且江山社稷也可能不稳。

刘邦陷入两难,刘盈上位,吕后肯定专权,肯定会祸害刘氏子孙。刘如意上位,很难坐稳江山。江山不稳,刘氏子孙同样也要遭殃。两相权衡,刘邦最终还是选择了刘盈,而且干脆心一横,把刘如意当了“丢车保帅”的弃子,让他去当赵王,准备以他的牺牲来唤醒其他儿子的警惕和防备。

总结:张良、陈平、周勃关心更多的是天下的太平,才不会去过多干涉你吕后的家事!而且,他们肯定看得出来:刘如意就是一个“眼中钉”,就是任吕后宰割“砧上肉”,他的献祭,多多少少可以降低其他皇子的危险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