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滴滴滴嘟滴滴滴嘟


刘邦的本意是不封王,既有的王是出于统战对付项籍而承认的,他们之前就是王刘邦只是给他们背书而已,只有两个例外,韩信和卢绾。

韩信本是刘邦手下一个将军,跟其他异姓王自带兵员地盘不一样,他是趁刘邦危难,利用刘邦给的资源坐地起价,自立为王逼迫刘邦承认的,这也等于把自己剔除出功臣行列,为身死族灭埋下了伏笔。

卢绾是刘邦发小,担任汉军最高领导——太尉,卢绾的军功基本上就是混的,先跟刘贾深入楚地后方捣乱兼支援彭越,后跟靳歙灭临江国,名义上是卢绾带头,实际上起作用的是后者。在灭燕国后诸侯将相心领神会推举卢绾为新燕王。刘邦对卢绾真的没得说,卢绾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宫禁,可以睡在刘邦的床上,尊宠无以复加,其他大臣都比不了,甚至刘邦堂兄刘贾都矮他一头,要陪他混军功,是唯一一个刘邦自愿立的异姓王。


长岛男爵


刘邦建国时,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随在他身边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武将中的周勃、曹参、樊哙等人,他对他们一个王都没有封过。而他不喜欢的,讨厌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却一连封了七个王。

说起来,他真正喜欢又封为王的。只有卢绾一个。不过,刘邦封卢绾为王,却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是因为当时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后,又实在不放心别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卢绾去替代。否则的话,他也是不可能封卢绾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卢绾去替代,卢绾也从他最信任的一个人,一下变成了最不放心的一个人,最后两人反目成仇。

(刘邦剧照)

那么,刘邦何以要做出这种反常的行为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刘邦压根就没想过要封谁为王。如果非要说他想封谁为王的话,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儿子们。

刘邦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又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蛋。刘邦在军事上比较一般,但政治上却异常清醒。那时候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举起反对暴秦的大旗,致力于推翻秦朝。但是,其实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当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认同秦始皇。他对秦始皇没有封他自己的儿子们为王,没有加强皇族的权势,最后造成秦朝被一个小小的赵高玩转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刘邦在建国以后,便开始努力剪灭他封过的那些王们,把他们都纷纷换给了自己的儿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刘邦既然要剪灭那些异姓诸侯王,当何以又要封他们呢?或者说,刘邦并不愿意封王,最终却一共封了七个异姓王,这是怎么回事呢?

(韩信剧照)

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大都是项羽封的。刘邦不过是予以承认而已。而刘邦的承认,也并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认,而是无奈的选择。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韩信,以及归附韩信的臧荼、张耳。韩信打下齐地以后,想当王,便去信给刘邦说,他想在齐地当假王,好管理齐地。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明知道韩信是要挟他,却也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要求。

与此同时,韩信又奏请封臧荼、张耳为王。这两个人,因为是韩信奏请的,因此和韩信关系要更亲近一点。后来,吕后处决韩信后,臧荼也是因为和韩信很亲密,不得不抢先造反。

张耳情况特殊一些,那时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儿子张敖继承。而且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但因为张耳的赵王曾经是韩信奏请分封的,刘邦对张敖非常不耐烦,造成张敖部下造反。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刘邦就是故意这么干的。

(张良剧照)

二、妥协。

作为妥协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当时刘邦和项羽划定鸿沟为界限,两家握手言和。项羽回楚地,刘邦回汉地。这时候,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让他乘胜追击,不可贻误战机。刘邦倒是打起来了,可是韩信、彭越、英布他们不动。项羽反过来,又把刘邦围困。刘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认他们王的身份,并且还给他们划定了土地边界。这样一来,才调动了三人的积极性,参与到刘邦讨伐项羽的行动中来。

由此可见,这两个人被封王,主要是刘邦妥协的结果。

三、拉拢。

拉拢封王的,主要是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这两个人,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位置比较敏感。因此,刘邦觉得没有必要和他们打,于是就采用拉拢的办法,承认他们的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没有一个是刘邦愿意封的。因此,最终剪灭他们,避免国家重新出现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邦从一介秦朝小吏而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无论韩信、吴芮、卢绾、彭越,还是周勃、灌婴、樊哙,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浴血奋战,战功赫赫。然而,刘邦坐定天下后,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这是为什么?

要明白哪些人封王,哪些人没有封王的原因,就要搞清楚刘邦封王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我们知道,封王、封侯,大封功臣,都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必然程序,都是安抚人心的必要手段。然而,王和侯,都是除皇帝之外的最尊贵的爵位、封号,尤其是王,代表着除皇帝一人之外的无上荣耀,正因为荣耀的无上,便不可能人人都封,或稍有战功就封,所封者,必然是功劳最大,绝无仅有的几个人,一块饼要分个厚薄,才能显示出厚的尊贵,如果厚的封多了,封滥了,那就和没封一样,反而引起功劳大者的不平。所以,封王依据,首当其冲比的,自然是功劳。

就功劳而言,韩信如果称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韩信自从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起,一路征战,高奏凯歌,且白手起家,开辟了北方战场,几乎给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功劳之大,无人可比。所以,还没等到刘邦称帝,刘邦就在张良的建议下,封了韩信为齐王。

吴芮的情况与英布有点类似,是割据南方的政权,长期盘踞鄱阳湖与洞庭湖之间,做过衡山王、长沙王,军队众多,势力强大,先拥项羽,后拥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后,吴芮是集体劝进者之一,以资格和功劳,吴芮自当封王,而且,他本来就是长沙王,不过再是刘邦再承认一下而已。

从韩信和吴芮的情况来看,封王有时候还含有妥协与收买的因素。例如韩信,他打下赵、代、燕等国后,齐国也差不多打下了,韩信便请求刘邦封他假齐王,好对付齐人,和南边的楚国,刘邦当时正与项羽对峙,焦头烂额,对韩信的要求非常不满,但没法,南方正吃紧,北方不能乱,于是妥协了,封韩信为齐王。

吴芮虽没这么激烈,但也是收买与妥协,吴芮拥数万雄兵,称雄于南方,吴芮既服从刘邦,这块地方在名义上就是刘邦的疆域,顺水推舟封吴芮一个长沙王,那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而彭越呢?那是在垓下之战最紧要的关头,刘邦与项羽决战,到了要关笼打虎的关键时刻,但彭越在梁地,迟迟不来,后来划了一大片国土给彭越后,彭越才来参战,瓮中捉鳖,终于打败项羽。而且,彭越是较早支持刘邦的,在刘邦处于劣势的时候,他依然跟随刘邦与项羽斗争,他的作用很关键,封王也在意料之中。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刘邦封王,除了功劳之外,还有一个想早点结束战争坐天下的心理,把韩信、吴芮、彭越这些诸侯封为王之后,有利于战争的早早结束,否则,其中随便哪个一反,又要打个三年五载。

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虽然是刘邦早期的部下,战功也不小,但一方面从功劳和作用来说,不及韩信、彭越等人,另一方面,这些都是自己的宿将,不是地方军阀,也就无须妥协,封个侯,也能对付得了,因此没封王,只封侯。

唯独一个卢绾,是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还是同学,关系太好了,刘邦后来给他封了个燕王,这是刘邦封王过程中,唯一表现出了私心的一个人。


帝国的脸谱


刘邦最初分封的七大异姓王,都是在楚汉战争进行之时,一部分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也就是拉拢一切能拉拢的力量对付项羽,还有一部分是无奈之举,不封人家为王人家就可能自立为王了。唯一一个楚汉战争结束后封的异姓王,则是为了他之后封刘氏为王做铺垫的。

至于说周勃、灌婴、樊哙一流,都是丰沛集团老乡出身,属于勤勤恳恳给刘邦打工的,封侯就已经是战争红利了,没有必要再封王给自己添堵。

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

韩王信 立其以安诸侯之心

第一个被刘邦封为异姓王的是韩信,为区别淮阴侯韩信而都称之为“韩王信”。

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

当时刘邦刚定长安,东出与项羽夺天下。出了秦旧地就是韩国旧地,当时韩王成被项羽给弄死了,韩国一地就成了无主之地。

韩王信最后逃亡匈奴

项羽随意杀戮诸侯王的的行为让其他的诸侯王都很惶恐,一时人心思动,根据这种形势的需要,刘邦就将手下的无名之辈韩王后裔韩信封为了新韩王,等于是告诉大家我汉王仍是支持分封制的,并且准备和大家一起讨伐无道的霸王,以安各方诸侯之心。正是有了这一面旗帜,项羽分封的魏王豹等人纷纷前来与刘邦会师,竟然直接掏了项羽的老巢。

长沙王吴芮 与刘邦共入关中

吴芮是被越国灭掉的吴国王室后裔,秦末吴芮也揭竿而起,后刘邦攻关中,走南阳,吴芮派麾下大将梅鋗随同一起入关。

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

项籍死,上以梅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

吴芮的王是项羽封的,所以和刘邦是一个级别的,两者算是同盟关系,所以封王时自然少不得封吴芮,因为长江中段以南的广大地盘是需要一个能镇住百越诸蛮夷的人驻守的。

赵王张耳 韩信给捧上王座

张耳也是项羽封的诸侯王,为常山王,结果对童年好朋友陈余给揍了,张耳就投奔了刘邦。当时正赶上刘邦派韩信攻略大河之北,需要对当地熟悉还有名望的人,于是张耳就跟着韩信出征了。

韩信平定魏地后又平定了赵地,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刘邦当时正在跟项羽在荥阳一带死磕,根本顾不上其他六国地盘,于是顺水推舟就让张耳当了赵王,免得赵地有所反复。

燕王臧荼 韩信传檄而定

臧荼本是农民起义军韩广的将领,韩广被拥立为燕王后,派臧荼前去与项羽会和,然后臧荼就随着项羽入了关中,项羽分封时,则把臧荼封为了燕王,随即臧荼灭了韩广,全取了燕国和辽东。

本来燕国偏远没有加入中原大战,可是韩信却直接打到赵国了,

“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至枭骑助汉”

燕国偏远,又有北方民族之患,中原没拾掇完之前,臧荼这个燕王位还是稳当的。

刘邦分封的异姓王

淮南王英布 从项羽手里挖来的

英布是吴芮的女婿,没想到楚汉争霸时,翁婿二人分属两个阵营,英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英布这个人其实挺莫名其妙的,先是听从项羽的吩咐杀了义帝,本来应该跟项羽拴在一起了,可是当项羽需要他出兵的时候,他又敷衍了事。

这时候刘邦派使者找到了他,说你这坐山观虎斗就是取死之道,怎么也得站一边才行。又说项羽为人要是打赢了汉王,那么还得被天下诸侯攻打,早晚是个死。只要你出兵牵制楚军,汉王几个月就能嬴。

英布一听就同意了,但是不想透露风声。刘邦的使者担心英布反复无常啊,于是就直接把也在英布处的项羽使者给杀了,就这样,英布起兵反楚。

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

刘邦封英布为王纯是挖项羽的墙角,也是想让天下人看看,跟着我刘邦是有出路的。

楚王韩信 不封他项羽就该封他为王了

韩信一路之上又是立了赵王又是降服了燕王的,说他不想为王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灭了齐国之后,坐拥富饶齐地,他就告诉刘邦自己想当假齐王。

韩信直接或间接地立了四王

刘邦一看韩信这是趁火打劫啊,破口大骂,幸亏被谋士陈平等拦住了,说您现在还管得了韩信?赶紧善待他,不然有变就晚了。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韩信却有拥兵自重邀功请赏之实,但是刘邦这时候也没办法啊,他自己是真打不过项羽,如果韩信真是自立为王了,那他就没了北方的援军,甚至缓过一口气的项羽能直接把他这个汉王给灭了。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终于是凭着韩信等人的助力灭了项羽,刘邦还有什么可怕的,直接夺了韩信的军队,把他改封为了楚王。

梁王彭越 向韩信学习

彭越是这些人中最正宗的农民起义军或者说强盗,属于那种自己玩的,秦朝灭亡之后,彭越因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帮忙,所以还是一个造反头子。

项羽这种贵族出身的人是瞧不上占山为王的彭越的,但是刘邦看得上彭越手里的万余人马,于是让彭越当将军。

彭越大概是觉得终于有人赏识自己了,就跟项羽打起来,正规作战他不行,但他游击战打得好,把项羽骚扰得烦不胜烦。

刘邦被项羽大败之后,就要求彭越来援助他。彭越这时候虽然已经是魏国相了,但他心中肯定是不满的。韩国、赵国都有王了,怎么魏国就没有呢。他就告诉刘邦,说不行啊,魏地不太平。

张良于是就说了,韩信那边是因为自立的事有些担心,而彭越帮你折腾这么久,你却一点表示都没有,他能满意吗?于是他给出了建议,

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后,彭越和韩信果然都来了。

於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没有彭越这支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的游击队,后勤方面能够得到保障的项羽,战力绝对会再上一个台阶,所以彭越心中不满是肯定的,而刘邦无奈之下也只能将其封王。

燕王卢绾 刘邦的发小、铁哥们

卢绾是刘邦封的最后一个异姓王,他能当王完全是靠裙带关系,因为他和刘邦从小就是邻居,“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

铁哥们卢绾最后也背叛了刘邦 客死他乡

楚汉战争,卢绾出了什么力,司马迁没提及,只是强调刘邦和卢绾的关系铁,

“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

长安侯啊,汉朝最有名的城市可就是长安了。

后来燕王臧荼莫名其妙地造反,又莫名其妙地被平叛,于是就空出了王位。

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为何一定要重新封个燕王呢?因为前燕王臧荼的造反实在是莫须有,而且竟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抵抗,当时可还有七王呢,谁不担心刘邦是要乱扣造反的帽子。所以一方面为了安诸王之心,于是让自己最亲近的人当了新燕王。

让一个德不配位的人当燕王,实则是刘邦的一次试探,因为他是想将刘氏子弟分封为王,拱卫四方的。而刘氏子弟又哪有什么功劳可言。

从刘邦之后 草根也能逆袭为天子

在刘邦心里,应该是将异姓王看成是潜在的敌人的,他自己能够联合诸侯王灭了项羽,那么韩信之流会不会有朝一日对大汉动手呢。所以趁着他还活着,对异姓王举起了屠刀。

昔高祖定天下, 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咸得裂士, 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 事穷而势迫, 卒谋叛送, 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 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 不失正道, 故能传号五世, 以无嗣绝, 庆流支庶。

在彻底铲除异姓王之后,全国54个郡中有39个郡分封给了刘姓王。中国王朝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至于说周勃、樊哙等人,虽然是刘邦起兵的元老级人物,但是在楚汉战争中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所以韩信在贬为淮阴侯后,”羞与绛、灌等列。”就因为功劳不是一个级别的。

而对于这些臣子,刘邦倒是很大方的,封侯一百四十多人,不过封侯再多,刘邦也不认为他们会有威胁,因为食邑最多的萧何不过一万多户,也就是汉朝一个上县的大小。


辽风物语


封王是政治妥协,政治协商,是盟友。

十大元帅会进政协吗?国母宋庆龄那是永远的大姐。

然后,自己人关起门来过日子,封什么不重要。

韩信,吴芮,卢绾,彭越这些人人家有自己的基本力量的。

周勃,灌婴,樊哙这些人是刘邦的基本力量。

国家的政治体制其实已经确定,那就是郡县制,内幕消息哦,凡是自己人都心知肚明的,不要指望封王了,有待遇有位置足以了。

虽然,政治体制已经确定,可是工作还是有阻碍的,有些人,旧的羁绊太多,旧的思维还在,走不进新时代,不愿意领工资,喜欢裂土封王,喜欢上交贡品!

就是说,希望把财富抓在自己手里,看自己的高兴或者需要,决定上交财富多寡。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还是得忍!人家有资本嘛!先封个王吧,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反正我也是有基本力量的恶人,怕你不成?

于是,无王位可以食邑嘛!让自己的基本力量不慕虚名给足实利。

至于,那些王爷们,给他们一个虚名,再派些人去捣乱就是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刘邦手下八个“异姓诸侯王”,为什么只有一个得以善终?

裂土封王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有命封王,也要有命享受。

刘邦确实是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但是看看这八个诸侯王,哪一个有好下场?

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能够幸存,善始善终。还是靠的铁哥们张良,给他出谋划策,将封地、兵马都让出去,减除对刘邦的威胁,才将刘邦的多次试探应付过去。要不是吴芮早早的就死了,也很难得到善终。

其实刘邦分封诸侯王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刘邦本身就没有项羽能打,你打不过项羽,再加上项羽的势力也大。当时有十八路诸侯王都是项羽分封的手底下的亲信。

所以,刘邦为了打败项羽,真的是煞费苦心!刘邦为了将项羽麾下的诸侯王拉拢过来,人家本身就是王,不可避免的,肯定要给这些人封王。

楚汉争霸过程中,还好,但是,等到项羽死了,矛盾又出来了。

这样一来,刘邦手底下的兄弟就不乐意啦。尤其是以韩信为首,韩信感觉自己拼了命刘邦打天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这个也是事实。眼看着,刘邦为了拉拢项羽的手下,到处封王,自己立下这么多功劳都没有封王,当时就不乐意了!所以,刘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韩信封了一个王。

开了这一个头,刘邦下面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就都冒出头来啦,然后刘邦就一一给他们封侯。

这个时候,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刘邦心里肯定不乐意了。

开始还好,等到刘邦称帝后,就变得开始猜忌起来,不放心手底下的这帮老兄弟。于是,就开始御驾亲征,将这些老兄弟一个一个都干掉了。

反而是那些对刘邦忠心耿耿,并且没有那么多野心,或者是有野心,但是没有那么大的功劳的,只能封侯拜相的那些人,对刘邦的统治没有威胁,还能够得以善终。

或者说,那些刘邦看着不顺眼的家伙,都封王了,然后名正言顺的干掉了,真正的亲信,想要留给后代的底牌,都封侯,保存下来了。

樊哙,就是在《鸿门宴》上,舍命救刘邦的樊哙。因为和刘邦一样,都是吕家的女婿,刘邦害怕樊哙,会帮助吕家,外戚专权,想要把樊哙也杀掉。幸亏,刘邦先一步老死了,樊哙才逃过一劫。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就是曹操的老祖宗夏侯婴。这个夏侯婴,从沛县开始就跟着刘邦,给刘邦驾车。一辈子给刘邦驾车,后来刘邦死了以后,给刘邦的儿子又驾车。夏侯婴,就靠着驾车这门手艺,封侯不说,还当成了三朝元老。就是因为夏侯婴对刘邦的统治没有威胁。

后来,刘邦为了维护刘汉的统治,立下“白马之盟”,凡是不是姓刘的,都不能封王。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刘邦赢、项羽败的众多原因中——是否严格执行军功爵律是长期被很多人忽视的原因

刘邦对军功爵执行并不严格、项羽执行比刘邦严格多了。这就是《史记》中陈平、韩信说项羽抠门、刘邦大方的原因:

陈平说项羽抠门不大方赏赐爵位: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陈平说刘邦大方赏赐爵位: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韩信说项羽抠门、不大方赏赐: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劝刘邦不要学项羽抠门小气: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但事实是:

韩信从项梁渡江时就跟随:在项梁时代,一功未立——“无所知名”;项羽也算厚道,将丝毫没有战功的韩信提拔为郎中——竟然被日后的韩信讽刺为小气:

“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没打过一次胜战,却埋怨项羽不重视自己——这就是项羽时代的韩信。

刘邦提拔韩信为大将,虽然给了韩信很高的地位,但军权实际依然掌握在刘邦手中。虽然大将是韩信,但韩信手下都是忠于刘邦的将军。

上有刘邦掌控军权、下被刘邦下属架空。这就是为什么在彭城之战前韩信只有暗度陈仓一个记录的原因。刘邦虽然给韩信很高的爵位,但内心并不信任韩信:攻打关中、攻打彭城都是刘邦亲自指挥。即便是韩信可以自己率军攻打魏、代、赵、齐等国,下属依然是效忠刘邦的将军,韩信从来没有拥有过效忠自己的军队。

刘邦甚至两次夺取韩信兵权。第一次是假装汉使者,第二次是假装出游。相比之下,项羽只有他被人背叛,并无背叛他人的记载。

陈平和韩信一样,看似得到刘邦重用,实则同样不被刘邦信任:陈平效忠项羽时,还能率军作战,跟随刘邦后,只能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不能率军作战。唯一一次让陈平为亚将率军,但还没有来得及立功表现,就被周勃灌婴等人反对而被罢兵权。


现在回到题目

军功爵在秦汉时期是晋升的主要标准。刘邦和项羽都是以军功爵来提拔自己的部下,唯一破例的是:韩信(封上将、封齐王都是违反军功爵)、彭越(封梁王就是违反军功爵)二人。

现在来看其他西汉异姓王:

英布、张耳、吴芮三人,和刘邦一样,都是因为灭秦之功被封王,因此刘邦承认他们的诸侯王地位,不会反对。如果英布、张敖部下不反的话,二人的诸侯王不会丢。

韩王信,是刘邦在被封汉王时去汉中时答应册封的,刘邦称帝后封韩王信,也是履行诺言。但韩王信想要在西汉和匈奴之间采取平衡政策,被刘邦认为是背叛而国灭。

卢绾,是唯一一位西汉以军功爵成为异姓王的诸侯王。《史记》记载:

“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

不管西汉功臣们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罢,但事实就是:卢绾是公推的以军功爵而成为诸侯王。

只有韩信和彭越是通过要挟刘邦得到了诸侯王地位,刘邦此后因此废二人的诸侯王地位,并因此处死,不能完全说是刘邦的责任。

为什么周勃、灌婴、樊哙等不能封王。原因只有一个——军功不够。连军功最多的曹参只能是齐国相国,周勃、灌婴、樊哙有什么资格要求封王。

另外,从商鞅建立军功爵制,整个战国时期,有哪个战将可以通过战功封王的?王翦父子、李斯等都不敢提这个要求,何况周勃等人。

综述

秦汉时期,官爵的升迁主要是以军功爵为标准,当然亲信关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本上没有无功而封侯的情形——除非是继承。

刘邦部下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的封爵,都是以军功爵为标准的,因此刘邦不会对他们有杀心——即便是面对在关中声望高于自己的萧何,刘邦还是选择能忍则忍。

对于不是因军功爵的封爵,刘邦并不信任他们,最终都剥夺了其爵位。韩信和彭越就是如此。

韩信、彭越在刘邦困顿时以要挟方式得到诸侯王地位,刘邦日后剥夺也是情有可原。

至于英布、张耳、吴芮三人的诸侯王地位,是因为灭秦之功而共同册封的,刘邦承认其地位。

卢绾,一是通过军功爵的推举、二是刘邦想要树立一个永不反汉的诸侯国,得到了诸侯王的地位。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韩信、吴芮、卢绾、彭越这三个人被刘邦封为了王。

他们之所以被封王,有的人是因为功劳比较大,有的人是看出刘邦是潜力股,很早就帮助刘邦和项羽作对。有的人是和刘邦的私交比较好。

所以,在刘邦称帝之后,他们先后都给封为了王。

我们一个一个的来说。

韩信和彭越,这两个人在刘邦建立大汉的过程中立下了汉马功劳,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刘邦的大汉天下。

我们都知道,在刘邦和项羽对峙的过程中,韩信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并且拿下了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最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

正是因为大汉的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韩信打下来的,所以,刘邦打下江山来之后,他就把韩信封为了齐王,然后又迁为楚王。

因此,韩信被封为王是实至名归的。

彭越对于刘邦来说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将领,我们都知道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差不多对峙了有三年的时间。

刘邦之所以能够和项羽对峙如此久,一半的功劳是因为彭越。

因为骚扰项羽后方的正是彭越,在整个楚汉对峙的过程中,彭越就有多次断项羽粮道的经历。

关键是项羽对这个彭越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彭越就是游击战的发明者,只要项羽去找他打仗,他就找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躲起来。

到了项羽专门对付刘邦的时候,他在项羽的背后又出现了。彭越就是这样扰乱项羽的后方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彭越,项羽真的是有气无处发。正是因为如此,彭越帮了刘邦大忙,在刘邦称帝之后,把他给封为了梁王。

吴芮大家可能对这个人比较陌生,但是,他起义的时间比较早。吴芮是英布的老丈人,他一开始是跟着项梁起义的。

项羽灭秦之后,也把吴芮封为了王。可是到了刘邦和项羽对峙的时候,他选择站队刘邦这边,帮助刘邦打项羽。

因为这个关系,所以,刘邦称帝之后,也就没有动他这个长沙王的头衔。

卢绾是燕王,他这个王当的有点走后门。因为他是刘邦的邻居,也是刘邦的发小,是从小和刘邦一起长大的。

卢绾在刘邦的起义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和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很多人都是没办法比的。

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关系和刘邦的关系比较好。刘邦当皇帝后,就让他当了燕王。

周勃、灌婴、樊哙之所以不被封王,是因为他们的功劳没有那么大,这些人不是在韩信的带领下作战,就是在刘邦的带领下作战。

也就说他们没有单独带兵和项羽打仗,不像前面封王的彭越和韩信,他们都是一支军队的首领,这样的人对刘邦的帮助是最大的。

周勃、灌英、樊哙等人只是听从统帅的命令打仗,所以,他们的功劳相对来说要小的多,不具备封王的条件。

在一个他们也是刘邦的老乡,刘邦的老乡除了功劳不大的卢绾被封王了,其它的人都没有被封王。

再说了封王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所以还是弄个可以世袭的侯比较实用。


不才讲史


我是历史老斯基,前来回答这个问题。

被封王的这个几个人,在楚汉之争前后,都有自己的地盘和人员的,尤其是彭越,渔民水贼出身的枭雄,英布,战斗力恐怖的屠夫,被策反,然后攻击项羽军团。

韩信,顶级军事家,战功赫赫,不给封王,靠刘邦带樊哙去打项羽,不被按在地上使劲摩擦吗?

至于卢绾,吴芮,都是没多少地盘的小军阀而已,给封王,稳定住情绪,打下江山,挨个收拾。

二,

不造反也逼你造反,然后被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带队干掉。只有英布彭越才有资格让刘邦亲自出马。

刘家有个原则,非刘氏不得为王。所以,那些被封王的人,同时也送了一道催命符。

三,

没被封王的丰沛军功集团,在《史记》上,位列世家,这意味家世有所传承,一共三十篇 其中近一半是汉代功臣。吴泰伯,孔子,楚,晋,韩,赵,魏,等世代延绵的才被写进世家。

同样,萧何,张良,周勃 ,陈平,曹参等功臣都上了世家。

而伍子胥,商鞅,王翦,白起,吕不韦这类牛人还是和淮阴侯,英布,彭越,卢绾这样的人写了列传。





野生历史老斯基


如果按战功论,汉朝爵位,臣子最高只能封到侯爵,最高等级为彻侯。至于封王,没有具体的标准。完全看皇帝的意愿!韩信、彭越、吴芮等封能封王是出于刘邦的意愿,是政治的需要,再者,除了卢绾以外,他们原本就是诸侯王。

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其中包括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汉王刘邦等等。衡山王吴芮也在其中。项羽之所以封王是因为“灭秦”是天下各路诸侯共同的功劳,项羽是最大的诸侯,类似于“诸侯盟主”。各路诸侯并非其直属的臣子,所以只能分封“共治天下”。

到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得到各路诸侯支持,通过结盟或是分封等方式以集聚力量从而打败项羽。比如韩信,虽然说他本是刘邦帐下,但在刘邦被项羽围困时,刘邦为了让韩信尽快出兵相救,不得以的情况下封了韩信为“齐王”。最后为了让彭越出兵围剿项羽,封彭越为梁王……。

等到项羽死后,当初的十八路诸侯在相互攻伐过程中已经被灭了大半,这时的刘邦和当初的项羽一样,只是最大的诸侯,最后被拥戴为皇帝。为了初期政局的稳定,必须要承认原本已经封王了的诸侯或有实力的诸侯。所以刘邦开国后封了七位“异姓王”。如果刘邦不封王,那这些原本就是诸侯王的人又怎么会甘心推举刘邦即位。我认为如果刘邦要打,众多诸侯联合起来,刘邦也未必打得过。所以我认为刘邦是出于对政权的稳固,才分封“诸王”。

至于樊哙、周勃、灌婴等,我认为之所以不封王,是因为他们是刘邦的直属将领,属于刘邦的臣子,按照爵位论,最高只能封侯。樊哙、周勃、灌婴都封到了侯爵的最高级别——彻侯。属于“县侯”级别,只是食邑户数不同,绛侯周勃8000多户,舞阳侯樊哙5400多户,颍阴侯灌婴5000户。我觉得韩信封王算是例外,刘邦称帝后封韩信为楚王,但之前韩信就已经是齐王,如果降为侯,那如何服众呢?至于卢绾能封王,是因为他除了是刘邦帐下功劳较大的直属臣子以外,他还是刘邦最为信任的人,史书记载,卢绾和刘邦同一天生日,从小玩到大,亲如兄弟,两人除了不同姓,基本就是一家人!并且卢绾是在燕王藏荼死后继任王位,并非单独封王。

我认为刘邦不封樊哙等为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已经太多!七个“异姓王”的国土已经达到将近全国的一半,中央政权已经收到威胁。刘邦非常忌惮异姓王。这也是刘邦权力稳固以后就开始“削蕃”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一个君主的角度来说,封王就会导致权力被削弱。所以刘邦本就不愿封王,封“异姓王”是迫不得已,是政治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