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三叩九拜

公元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統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養心殿裡舉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這一次,袁世凱照舊稱病不入朝,只是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為自己的代表,讓他領著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士詒、度支大臣紹英、工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等前去朝見。

這些大臣,也可以說是清王朝的最後一班大臣,這一天仍舊像以往一樣,頭戴翎頂,衣冠楚楚,冠帶一新,他們一大早就來到乾清宮東南角上的廊子裡候旨。當時的空氣頗為沉悶,氣溫又是如此之低,各人捧著熱氣騰騰的蓋碗茶,一個個都不說話,低著頭各想各的心思。

透過氤氳的茶氣,還是可以看出各人在表情上的不同:胡惟德、趙秉鈞、梁士詒三個人平靜中略帶喜色,似乎急不可待;紹英、熙彥、達壽三人面有憤色,卻又無可奈何;王士珍、譚學衡兩人一副悵然若失的模樣,彷彿在為得而復失的高級職位而惋惜;而司法大臣沈家本表情冷漠,似乎這這一切都不關他的事,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

清王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三叩九拜

隆裕太后

這時,一個小太監的通報聲打破了尷尬的沉默:“太后已到,請各位大臣上殿!”

大臣們聽後紛紛起身,他們習慣性的整了整冠帽朝服,隨後由胡惟德領著,一起向養心殿走去。等到了大殿後,大臣們發現寶座上空無一人,唯有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早早的在殿中等候。那些帶刀的侍衛倒像往常一樣站在那裡,依舊是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

片刻之後,殿外傳來太監的通報聲:“太后駕到!”

各大臣齊齊轉身,只見隆裕太后在兩個太監的引領下,牽著六歲的小皇帝溥儀進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寶座。因為這一次是最後一次朝見,也就不按以前的規矩,隆裕太后也不用垂簾,大臣們也不必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領著向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三鞠躬,就算是給太后和皇上行大禮了。

待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在寶座上坐定後,胡惟德上前啟奏:“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因病不能上朝,特委託臣等前來向皇上和皇太后請安。”隆裕太后聽後點點頭,說:“袁世凱為國家鞠躬盡瘁,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為皇室爭取到如此的優待條件,也實在不容易。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議和的條件,頒佈詔書,實行退位,讓袁世凱去做好善後事宜。”

說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還是忍不住眼圈一紅,幾乎又要掉下淚來。底下的那些大臣們見了,也是心有慼慼,但又不知道說什麼好,一群人只是侷促站在那裡,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尷尬異常。

好在這時御前太監將早已準備好的退位詔書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詔書看了數行,淚水終於忍不住奪眶而出,她也顧不得太后的體面,終於當眾抽泣起來。隆裕太后滿懷悲痛,心想祖宗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終在自己手裡斷送,日後如何去見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這裡,隆裕太后由抽泣變成嚎啕大哭,嘴裡還喊著:“祖宗啊祖宗……”

看到這裡,底下的大臣們也被感染,好幾個人開始用朝服的袖子抹淚。作為領班大臣的胡惟德干哭了幾聲,見大家老這麼惺惺作態下去也不是個事兒,只好假裝哽咽的對已經哭得死去活來的隆裕太后說:“太后,如今大局已經如此,還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顧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臣等深感太后恩德,一定不會辜負太后和百姓的期望。如今優待條件已定,還請太后放寬心,安心退養。”

隆裕太后聽到這裡,反而哭得更加傷心了,她將退位詔書緊緊的攥在手裡,淚珠兒幾乎就要把詔書給打溼。趙秉鈞幾個人見了不免有點著急,他們連連向胡惟德使眼色,讓他趕緊的把詔書要回來。胡惟德很是為難,只得用眼神一個勁的瞟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和內務府大臣世續,想請這兩位資深大臣想想辦法,可這兩位對南北和議一向就持反對意見,他倆非但不肯出頭,反而扭過頭去,裝作沒看見。

這時,胡惟德想起他袖裡還有一份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發來的電報,於是急忙從袖中取出,故作驚慌的奏道:“太后,你先別哭,我這裡還有南方革命黨發來的一份緊急電文,要向太后奏報!”

隆裕太后一聽“革命黨”這三個字,忍不住又打了個冷戰,慌忙止住哭聲,她帶著哭腔問:“電報裡說什麼,是不是革命黨又要變卦?”

胡惟德見“革命黨”起了作用,他心裡一樂,便故作鎮靜展開電報念道:“萬急。南方伍廷芳代表電:今日經參議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點之前清帝不遜位,則收回優待條件。此布,即轉北京。”

隆裕太后聽後也顧不上抹淚了,便慌忙將退位詔書交出,命世續和徐世昌趕緊用御璽用印,生怕晚了真的要收回優待條件。

等蓋好印後,胡惟德捧起清帝退位詔書,大聲念道:“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遴員與民軍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高輟於途,士露於野。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惡因一姓之尊榮,拂萬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諮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欠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在唸完詔書後,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儀式便宣告結束,胡惟德拿著詔書,領著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再次三鞠躬,隨後便退出殿外,從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隆裕太后愣愣的看著這些人走出殿外,而身邊的小皇帝溥儀仍舊像往常一樣懵懵懂懂的,他哪裡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等大家都走了後,溥儀便也要急著跳下寶座,想走出這陰森的大殿出去玩耍。隆裕太后見後,急忙將小皇帝抱下,不料剛才哭得過於傷心,兩人差點摔倒在地,好在太監們急忙趕過來扶住。在太監們的扶掖著,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隨後愴然還宮。

千秋萬代終是夢,俱往矣,換了人間。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入關後從攝政王多爾袞定都燕京開基,最後也是以攝政王結束,莫非也是天數所致。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因痰症發作而去世,當時離清帝退位僅一年零十天。隆裕太后彌留之際,對七歲的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隨後,又對旁邊侍立的太保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其語悽慘悲涼,為世人所知。

在隆裕太后去世後,民國政府給予了隆重的禮遇,大總統袁世凱通令全國下半旗一天,文武官員服喪二十七天,全體國務員前去致祭,袁本人還親自在衣袖上纏了黑紗,以示哀悼。隨後,袁世凱又安排在太和殿舉行了國民哀悼大會,由參議長吳景濂主祭。就連當時已經退隱青島的徐世昌,也拖著條小辮子趕來祭奠。

民國各方人士對隆裕太后喪禮的禮遇,讓滿族親貴和前朝遺老們感到十分興奮,在這十幾天裡,這些人重新換上前朝袍褂,並時常聚在一起議論復辟大業的可能性。譬如末代皇帝溥儀就在《我的前半生》中記敘了這些人的對話:

“大總統常說辦‘共和’辦得怎樣,既然是辦,那就是試行的意思”;

“不錯,我早說過,那個優待條件裡辭位的‘辭’字有意思……為什麼不用退位、遜位,袁宮保(世凱)單要寫成個辭位呢?辭者,暫別之謂也。”

當年冬天,在光緒皇帝和隆裕太后奉安之際(即將兩人遺體合葬入崇陵),這股復辟潛流達到了高潮。在梁各莊的靈棚裡,遺老們就演出了這樣一出活劇。活劇的兩位主角,一個是前清進士、原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僚、廣東宣慰使梁鼎芬(後成為溥儀的師傅),另一位則是前學部副大臣兼京師大學堂總監督、自命“孤臣”的勞乃宣。這兩人正好哀號間,突然看到國務總理趙秉鈞帶領國務員前來致祭,趙秉鈞來了之後還先脫下民國大禮服,換上清朝素袍褂,行三跪九叩大禮。

梁鼎芬見後十分興奮,也不知道那根筋搭錯了,他突然跑到一個沒有穿清朝袍褂的國務員面前,指著鼻子大罵:“你是誰?你是哪國人?”

被梁鼎芬罵的人是誰呢?原來是前山東巡撫、現民國政府的外交總長孫寶琦(孫寶琦的父親孫詒經被遺老們視為同治光緒年間的名臣之一)。

孫寶琦也被這個老朋友罵得莫名其妙,正當他發愣間,梁鼎芬的手指頭哆嗦著,指著孫寶琦大罵道:“你忘了你是孫詒經的兒子!你做過大清的官,今天穿著這身衣服,行這樣的禮,來見先帝先後,你有廉恥嗎?你……是個什麼東西!?”

正當周圍的人一片愕然時,勞乃宣趕來幫腔,說:“罵得好!你是個什麼東西?”

梁鼎芬和勞乃宣的一唱一和,把更多的人招來,孫寶琦尷尬之餘,低著頭連說:“不錯,不錯,我不是東西,我不是東西!”

隆裕太后辭去皇位,於民有利,於國有功,加上其夫光緒皇帝為人所同情,她在喪後有如此待遇,倒也還算說得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