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典故事与历史传奇,而“帝王”,则是这些故事的主角。

在帝王背后,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后妃。客观地说,后宫的后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化。

她们作为皇帝的女人,处在权力的核心点,难免与权力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权力的斗争,为深宫内院平添了许多腥风血雨;权力犹如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宜是社稷之福、黎民之幸,而肆意滥用则会造成“贪婪”与“暴虐”。

后妃“干政”是皇权统治天下的另一种形式

中国封建时代历经二千多年,在以男性统治为主的政治制度下,后宫后妃在大多数时期都被排斥于执政大门之外。

然而,在最高权力的诱惑下,宗法血缘往往会成为对皇帝政权的极大威胁。皇室贵族们一旦实力增强,就会与中央抗衡;血缘亲近的皇室成员,往往会成为皇位最可能的继承者或谋夺者。

因此,君主对宗室子弟极不放心,经常利用一切机会,铲除或削弱此一势力。

皇帝的后妃家族,大多数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即使出身寒门庶族,在与君主联姻后,在政治上也会取得一定的地位。

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后妃(隋炀帝皇后萧氏)剧照

基于夫妻情谊,君主对后妃的信任,往往要超过对自己兄弟的信任。后妃属于帝王身边最亲近的人,她们和君王不论是夫妇关系,或是母子关系,夫妇之爱非比寻常,母子之情出于天性,应该说是足以信赖的了。

另外,在“家天下”的政治模式中,皇帝是“君父”,皇后是“国母”,而后妃“干政”是皇权统治天下的另一种形式。在某些情况下,皇后对军国大事也拥有决策权。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经常出现后妃垂帘听政的原因。

如果皇帝年幼,女主就会以“太后”的身份临朝

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继承,实行“父死子继”的制度。如果皇帝早逝,太子幼年即位,其心智能力不足以摄政,这时按照封建制度的规定,应采行辅政制度——由朝廷官员或皇室近亲行使辅政之职。

年幼的皇帝一般与母后的关系最为亲近。这时后妃如果不保护幼子,政权就有改变之虞,自己的地位也会丧失,甚至连母子都有生命危险。结果,她们往往把自己推向政治前端,这是后妃“被动干政”的情况。

当然,也有后妃“主动干政”的情况,这些后妃有极强的权力欲望。如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王政君剧照

不少朝代也有母后妃可以辅政的规定,又称“垂帘听政”。这种参政一般都是在朝规允许的前提下进行的,后世称之为“辅政”,负面说法为“干政”。

如《晋书》中记载,晋康帝驾崩,幼子穆帝仅仅两岁,朝廷大臣纷纷请求褚太后辅政,这使得女主临朝称制合法化。

在此之前,辅政之太后皆直接面对朝臣;自褚太后始,用帘幕隔开群臣——她抱着穆帝在帘后听政。

又如《魏书》所言,北魏桓帝皇后祁氏,鸩死平文帝自理国事。

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明仁孝皇后剧照

直到明太祖立国,明文禁止后妃干政;明仁孝皇后作《内训》,也重申后妃不应涉国事,亦不应因干政而挠法。

尽管皇室如此三令五申,但仍未杜绝太后问政之现象。

如果皇帝体弱多病,女主会借机掌管大权

西汉时期,汉惠帝个性软弱。在高祖时已参与朝政的吕后,担心惠帝无法治理朝政,于是临朝称制。

众所周知,早在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吕后已干预政权;惠帝不理政事后,朝廷大权则完全掌握在吕后手中。

又如东晋哀帝因信方术,肆意食用丹药,于兴宁二年中毒昏迷。于是群臣请归政不久的褚皇太后再度临朝摄政。

再如北宋英宗皇帝赵曙即位不久就患病,后来病情加重,无法处理朝政事。朝中大臣只得请太后曹氏“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

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咸丰皇帝

最后要说的是咸丰皇帝。他不仅身体羸弱多病,而且还纵情声色。由于疏懒朝政,他授予慈禧太后以批奏章之权,使她借此扩大势力,干预朝政。

临终之前,咸丰皇帝又把象征皇权的印玺“同道堂、御赏”赐给了皇太子与慈禧太后,并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一切军政事务由辅政大臣处理。

但慈禧太后利欲熏心,一心想掌握清朝的大权。她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和其掌管的“同道堂”印章,取得了皇太后干预朝政的权力;之后与恭亲王奕欣等勾结,镇压顾命八大臣,最后达到掌管清朝大权、实行垂帘听政的目的。

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慈禧太后

如果皇帝昏庸,女主便更加肆无忌惮

有些后妃利用皇帝昏庸而干预朝政。

如南朝张丽华,她聪慧机灵,富有心机,善伺颜色,能歌善舞,沉鱼落雁,深受陈后主之宠爱;她辩才敏锐、记忆力相当好,看过的奏章,熟稔而不忘,常指点陈后主政事。

大臣们见到陈后主如此奢侈享乐、荒废朝政、沉迷美色,纷纷起而效仿,大肆搜刮钱财、修建官邸、掠夺百姓、无恶不作。

张丽华之所以能败坏朝政,危及陈朝统治,归根究柢是因为陈后主昏庸无能。

又如被后世嘲笑的晋惠帝,他“何不食肉糜?”之言语出惊人,当然不免被归入昏君之行列。惠帝低能,自然无法主持朝政,致使贾南风在皇后位置十年,其专权与失势引发了“八王之乱”,对西晋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安乐公主剧照

唐中宗皇后韦氏、安乐公主干政,图谋篡位,也是因为中宗昏庸愚昧。

《资治通鉴》中记载,中宗临朝时,韦后也坐在幕帘之后;侍中桓彦范上表谏中宗,但中宗置之不理;由于中宗的宠爱,安乐公主“开府,置官属”、“卖官鬻狱,势倾朝野”;她还曾在中宗身边拟诏书,强迫中宗签署,“帝笑而从之,竟不省视。”

武三思进出后宫,与韦后私通,中宗却视若无睹;武三思每次前来,借口与韦后对弈,而“帝为点筹,以为欢笑。”

最后韦后与武三思、安乐公主共同控制中宗,韦氏野心日益扩张,并与武三思、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韦后欲步武则天后尘,重温武氏登基的皇帝梦。

如果女主具有政治长才,那么“干政”的成功几率将会大幅增加

历代干政的后妃很多,但是否成功,有时取决于听政后妃本人的政治才能和谋略。

例如,北魏冯太后两次临朝称制,秉政数十年,将献文帝、孝文帝两代君主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冯太后聪明果敢,善猜忌。《魏书》称其:“性严明,假有宠恃,亦无所纵……”冯太后擅长权谋,以严管、重罚驾驭朝臣,善于控制人,展现出超强的政治手段。她之所以摄政成功,与她玩弄权术、善于用人有很大关系。

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称帝,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极为罕见的,这与她的非凡才能有着密切关系;慈禧太后能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从其善政揽权之手段看来,亦非偶然。

后妃社会地位虽然很高,但她们的命运却掌握在皇帝手中。封建帝王妻妾如云,后妃们如果不争宠,不揽权,就可能被打入冷宫,失去荣华富贵,甚至惨遭杀害。

纵观中国历史,能保住皇后位置者不及一半,而被废黜、逼死者却占一半以上。为了永保自己权位,后妃们不甘被人左右命运,而要通过掌握权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后妃干政的一大原因。

帝王背后的女人:她们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权力这把“双刃剑”

后妃剧照

在整个封建史上,登上顶峰的女人只是少数;如果从专政的最终结局来看,专政女主大多都没有善终,甚至连女主自己都会本能地认为:女人专权是一种历史的失误,也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长达数千年的男尊女卑,将女性推上了极端附庸之境;她们在男性的权力与傲慢下,成为男性的工具、战利品与财产,逐渐物化。

即使是成为后妃的幸运儿,在雍容华贵的称号下,真正被完整记下姓名者又有几人?说穿了,“母仪天下”的溢美之词,只是帝王“齐家”的佐证,或地位之陪衬品,这也许就是古代中国女性的悲哀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