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為後人提供了許多經典故事與歷史傳奇,而“帝王”,則是這些故事的主角。

在帝王背後,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后妃。客觀地說,後宮的后妃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化。

她們作為皇帝的女人,處在權力的核心點,難免與權力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

權力的鬥爭,為深宮內院平添了許多腥風血雨;權力猶如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宜是社稷之福、黎民之幸,而肆意濫用則會造成“貪婪”與“暴虐”。

后妃“干政”是皇權統治天下的另一種形式

中國封建時代歷經二千多年,在以男性統治為主的政治制度下,後宮后妃在大多數時期都被排斥於執政大門之外。

然而,在最高權力的誘惑下,宗法血緣往往會成為對皇帝政權的極大威脅。皇室貴族們一旦實力增強,就會與中央抗衡;血緣親近的皇室成員,往往會成為皇位最可能的繼承者或謀奪者。

因此,君主對宗室子弟極不放心,經常利用一切機會,剷除或削弱此一勢力。

皇帝的后妃家族,大多數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即使出身寒門庶族,在與君主聯姻後,在政治上也會取得一定的地位。

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后妃(隋煬帝皇后蕭氏)劇照

基於夫妻情誼,君主對后妃的信任,往往要超過對自己兄弟的信任。后妃屬於帝王身邊最親近的人,她們和君王不論是夫婦關係,或是母子關係,夫婦之愛非比尋常,母子之情出於天性,應該說是足以信賴的了。

另外,在“家天下”的政治模式中,皇帝是“君父”,皇后是“國母”,而後妃“干政”是皇權統治天下的另一種形式。在某些情況下,皇后對軍國大事也擁有決策權。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經常出現后妃垂簾聽政的原因。

如果皇帝年幼,女主就會以“太后”的身份臨朝

中國封建社會的君主繼承,實行“父死子繼”的制度。如果皇帝早逝,太子幼年即位,其心智能力不足以攝政,這時按照封建制度的規定,應採行輔政制度——由朝廷官員或皇室近親行使輔政之職。

年幼的皇帝一般與母后的關係最為親近。這時後妃如果不保護幼子,政權就有改變之虞,自己的地位也會喪失,甚至連母子都有生命危險。結果,她們往往把自己推向政治前端,這是后妃“被動干政”的情況。

當然,也有後妃“主動干政”的情況,這些后妃有極強的權力慾望。如西漢元帝皇后王政君“歷漢四世為天下母”。

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王政君劇照

不少朝代也有母后妃可以輔政的規定,又稱“垂簾聽政”。這種參政一般都是在朝規允許的前提下進行的,後世稱之為“輔政”,負面說法為“干政”。

如《晉書》中記載,晉康帝駕崩,幼子穆帝僅僅兩歲,朝廷大臣紛紛請求褚太后輔政,這使得女主臨朝稱制合法化。

在此之前,輔政之太后皆直接面對朝臣;自褚太后始,用簾幕隔開群臣——她抱著穆帝在簾後聽政。

又如《魏書》所言,北魏桓帝皇后祁氏,鴆死平文帝自理國事。

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明仁孝皇后劇照

直到明太祖立國,明文禁止后妃干政;明仁孝皇后作《內訓》,也重申后妃不應涉國事,亦不應因干政而撓法。

儘管皇室如此三令五申,但仍未杜絕太后問政之現象。

如果皇帝體弱多病,女主會藉機掌管大權

西漢時期,漢惠帝個性軟弱。在高祖時已參與朝政的呂后,擔心惠帝無法治理朝政,於是臨朝稱制。

眾所周知,早在劉邦還活著的時候,呂后已干預政權;惠帝不理政事後,朝廷大權則完全掌握在呂后手中。

又如東晉哀帝因信方術,肆意食用丹藥,於興寧二年中毒昏迷。於是群臣請歸政不久的褚皇太后再度臨朝攝政。

再如北宋英宗皇帝趙曙即位不久就患病,後來病情加重,無法處理朝政事。朝中大臣只得請太后曹氏“權同處分軍國事,御內東門小殿聽政。”

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咸豐皇帝

最後要說的是咸豐皇帝。他不僅身體羸弱多病,而且還縱情聲色。由於疏懶朝政,他授予慈禧太后以批奏章之權,使她藉此擴大勢力,干預朝政。

臨終之前,咸豐皇帝又把象徵皇權的印璽“同道堂、御賞”賜給了皇太子與慈禧太后,並遺詔立六歲的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一切軍政事務由輔政大臣處理。

但慈禧太后利慾薰心,一心想掌握清朝的大權。她以聖母皇太后的身份和其掌管的“同道堂”印章,取得了皇太后干預朝政的權力;之後與恭親王奕欣等勾結,鎮壓顧命八大臣,最後達到掌管清朝大權、實行垂簾聽政的目的。

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慈禧太后

如果皇帝昏庸,女主便更加肆無忌憚

有些后妃利用皇帝昏庸而干預朝政。

如南朝張麗華,她聰慧機靈,富有心機,善伺顏色,能歌善舞,沉魚落雁,深受陳後主之寵愛;她辯才敏銳、記憶力相當好,看過的奏章,熟稔而不忘,常指點陳後主政事。

大臣們見到陳後主如此奢侈享樂、荒廢朝政、沉迷美色,紛紛起而效仿,大肆搜刮錢財、修建官邸、掠奪百姓、無惡不作。

張麗華之所以能敗壞朝政,危及陳朝統治,歸根究柢是因為陳後主昏庸無能。

又如被後世嘲笑的晉惠帝,他“何不食肉糜?”之言語出驚人,當然不免被歸入昏君之行列。惠帝低能,自然無法主持朝政,致使賈南風在皇后位置十年,其專權與失勢引發了“八王之亂”,對西晉之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安樂公主劇照

唐中宗皇后韋氏、安樂公主幹政,圖謀篡位,也是因為中宗昏庸愚昧。

《資治通鑑》中記載,中宗臨朝時,韋后也坐在幕簾之後;侍中桓彥範上表諫中宗,但中宗置之不理;由於中宗的寵愛,安樂公主“開府,置官屬”、“賣官鬻獄,勢傾朝野”;她還曾在中宗身邊擬詔書,強迫中宗簽署,“帝笑而從之,竟不省視。”

武三思進出後宮,與韋后私通,中宗卻視若無睹;武三思每次前來,藉口與韋后對弈,而“帝為點籌,以為歡笑。”

最後韋后與武三思、安樂公主共同控制中宗,韋氏野心日益擴張,並與武三思、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韋后欲步武則天后塵,重溫武氏登基的皇帝夢。

如果女主具有政治長才,那麼“干政”的成功幾率將會大幅增加

歷代干政的后妃很多,但是否成功,有時取決於聽政后妃本人的政治才能和謀略。

例如,北魏馮太后兩次臨朝稱制,秉政數十年,將獻文帝、孝文帝兩代君主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馮太后聰明果敢,善猜忌。《魏書》稱其:“性嚴明,假有寵恃,亦無所縱……”馮太后擅長權謀,以嚴管、重罰駕馭朝臣,善於控制人,展現出超強的政治手段。她之所以攝政成功,與她玩弄權術、善於用人有很大關係。

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武則天劇照

武則天稱帝,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極為罕見的,這與她的非凡才能有著密切關係;慈禧太后能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從其善政攬權之手段看來,亦非偶然。

后妃社會地位雖然很高,但她們的命運卻掌握在皇帝手中。封建帝王妻妾如雲,后妃們如果不爭寵,不攬權,就可能被打入冷宮,失去榮華富貴,甚至慘遭殺害。

縱觀中國歷史,能保住皇后位置者不及一半,而被廢黜、逼死者卻佔一半以上。為了永保自己權位,后妃們不甘被人左右命運,而要通過掌握權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也是后妃干政的一大原因。

帝王背後的女人:她們不甘心被人左右,要掌握權力這把“雙刃劍”

后妃劇照

在整個封建史上,登上頂峰的女人只是少數;如果從專政的最終結局來看,專政女主大多都沒有善終,甚至連女主自己都會本能地認為:女人專權是一種歷史的失誤,也是一種倒行逆施的行為。

長達數千年的男尊女卑,將女性推上了極端附庸之境;她們在男性的權力與傲慢下,成為男性的工具、戰利品與財產,逐漸物化。

即使是成為后妃的幸運兒,在雍容華貴的稱號下,真正被完整記下姓名者又有幾人?說穿了,“母儀天下”的溢美之詞,只是帝王“齊家”的佐證,或地位之陪襯品,這也許就是古代中國女性的悲哀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