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细思恐极的背后真相,陶渊明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关于陶渊明,我没什么可说的,牛就完事了。不,其实还是要说的,这位东晋大诗人,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之风,是田园诗的鼻祖人物,关于他的生平,其实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不甘成为社畜的年轻人,几度进入职场,几度又被劝退,最后终于听从内心的呼唤,成功退隐山林种田的故事。

现在的年轻人总爱调侃,说自己年纪轻轻就想退休了,其实大家都没意识到,陶渊明正是你们理想生活的榜样。陶渊明性情任真,嗜好喝酒,喜欢安静,少言语,对升职加薪没什么兴趣,喜欢自己写文章写诗自娱自乐,这就是活脱脱的社恐啊!

《桃花源记》细思恐极的背后真相,陶渊明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但陶渊明可不是谁都能学来的,人家才学一流,超然绝俗,和那些被迫离开官场,心怀不忿的人不一样,他是从小就有归隐田园的心思,是真心向往且自愿辞官归田的,也正因此,他归隐后的生活才能像他诗里描写的那样真实有趣,他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么一个宁静平和的现实和精神世界,真是让人羡慕了。不过,相信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课本上的那篇散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细思恐极的背后真相,陶渊明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么一开头,相信大家就能继续背下去了,当初在课堂上,老师也讲得很清楚,这篇文章表面是讲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美好的世界,实际上,却隐含着陶渊明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控诉,因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所以陶渊明虚构出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桃花源,通过逼真的情景式描述,和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虽然一直都向往着田园生活,但年轻的时候,他也曾有大济苍生之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概是对祖父陶侃的景仰和自豪,所以让他也变得壮志勃勃,毕竟谁年轻的时候不想着当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呢。

《桃花源记》细思恐极的背后真相,陶渊明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但是,陶渊明所在的时代正是东晋王朝晚期,政权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这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陶渊明纵然有想要施展抱负的心思,也无从下手,他也不会向那些权贵卑躬屈膝,所以他才会在当了81天彭泽县令后,就辞官了。

人在江湖,陶渊明也没忘了关注时事,他归隐田野,自然也和普通百姓来往的近了些,近距离地接触到他们在繁重的赋税徭役下非人的日子,他对这种剥削和压榨十分不满,因此才创造出了《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细思恐极的背后真相,陶渊明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一般来说,这篇文章的解说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还是有脑洞大开的人,觉得这事不一般。

故事中的渔夫是外来人,桃花源的人信不过他,所以才在送他离开后偷偷跟着他,渔夫一路做标记,桃花源的人就一路销毁,渔夫一出来,马上就告诉了当地太守这件事,结果却什么也没找到。

后来,南阳人刘子骥听说了桃花源的存在,几次三番前去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因病去世,然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打听桃花源了。但像这种完美富庶的地方,不可能只有刘子骥一人感兴趣吧,为何他死了之后就没人再去寻找了呢?

刘子骥是高洁隐士,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去寻找一个陌生荫蔽的地方,自然不会单枪匹马,如果他真的带人去搜山,会不会真的被他找到了点什么,但桃花源的人为了不让他泄露秘密,最后让他一回去就死去。所以这桃花源美好生活的背后,或许是无数人血腥守护之下的平和?

《桃花源记》细思恐极的背后真相,陶渊明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还有个鬼故事版本特别让人细思恐极,即桃花源其实是阴间,陶渊明是自己亲身生活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的,普天之下,恐怕再也找不到安居之所了,唯有死后的世界,或许人们才能遗忘世事,抛去怨恨痛苦,美满地生活。

文中桃花源里的人说自己根本不知道现在是哪个朝代,还不知道有汉朝的存在,但他们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然没有和外界来往,为什么会穿着东晋的衣服呢,东晋和秦朝可是隔了好几百年啊,所以说,这衣服或许是活着的人在祭祀的时候烧给他们的。

《桃花源记》细思恐极的背后真相,陶渊明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文章中两岸的桃花林,实际上是阴阳两界的屏障,《葬经》中曾写道:“门前桃桑,为大凶。”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其实是指整齐排列的坟墓和坟墓之间相通的道路。清明节前后,正好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此时阴阳两界的界限薄弱,这也是为什么渔人为什么能无意中进入到此地的原因。

而桃花源里每家每户都十分富庶,看见渔人来了,每家每户都拿出酒食来招待他,这很有可能就是祭品。之后渔人走出桃花源,阴阳两界关闭,所以别人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桃花源记》细思恐极的背后真相,陶渊明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也是桃花源太经典了,描绘得又过于美好,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试图从另一种角度解读,但说到底这些解读也只是闲时娱乐,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陶渊明是想借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的向往和对黑暗的抨击,因此,在看这些解读时,抱着看野史趣谈的娱乐心就好了,也不必真的对原文产生什么误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