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400多字的《桃花源记》,他用28字的七言绝句概括出来

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唐代书法家,史称"草圣"。他的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张旭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其实,张旭,不仅擅长草书,写的诗歌也别具一格。比较有名的诗歌有“仙童扶下紫云来,不辨东西与南北。一饮千钟百首诗,草书乱散纵横划”的《醉歌行》,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山行留客》,还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的《春草》,更有“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的《春夜值雨》。不过,这么多诗中,就数他的《桃花溪》最为清新脱俗。

陶渊明400多字的《桃花源记》,他用28字的七言绝句概括出来


《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我们从前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开头就有一段写景的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400多字的《桃花源记》,他用28字的七言绝句概括出来


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陶渊明创造了这么一个美好的桃花源,是人们心之向往之地,也是诗人们的诗歌创作源泉。而张旭这首《桃花溪》就是基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基础上再创作的,有人说这是《桃花源记》的诗歌版本。

"隐隐飞桥隔野烟",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仿佛在虚空里飞腾,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陶渊明400多字的《桃花源记》,他用28字的七言绝句概括出来


“石矶西畔问渔船”,远处云霞缥缈,近处则是溪水潺潺。飞溅的溪水中露出嶙峋岩石,那漂流着片片落花的溪水西畔,有一艘小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诗人伫立在石矶旁,望着眼前亦真有幻的情景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流出山谷,流向远方,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

陶渊明400多字的《桃花源记》,他用28字的七言绝句概括出来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或许张旭已经看到了唐王朝极尽奢华的背后暗藏的危机,又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向往桃花源里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此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这首诗通过对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全诗意境深邃,设置巧妙,既有动,也有静,最画龙点睛的地方在于第二句的一个“问”字,用词相当轻快洒脱,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因整首诗描写的景色虚虚实实,显得缥缈又空灵,创造了一个富有山水画意而又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无怪清代《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孙洙评论此诗说:“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一番品味下来,确实耐人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