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孩子在吃苹果,不小心掉在地上。孩子捡起地上的苹果,转手递给奶奶,又去拿了一块儿新苹果,动作一气呵成。

我问他,“为什么要把掉地上的苹果给奶奶?”孩子说,“奶奶喜欢吃掉在地上的东西,以前饼干掉地上奶奶也吃了。”

我给他讲了一个“颜回偷食”的故事,这个故事取自《孔子家语》。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颜回正在煮饭,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吃掉了,正好被孔子发现,孔子没有当众戳穿他。吃饭之前孔子说,他昨天晚上梦见父亲了,想先用饭祭过父亲再吃。颜回赶紧说,使不得呀,刚才煮饭有灰落在米饭上,我把脏的米饭吃掉了,这米饭就不能用来祭祀了。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颜回偷吃米饭是因为米饭脏了,奶奶吃掉在地上的东西,也是不想浪费,又不想让孩子吃脏的。这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在《后真相时代》里,美国商业咨询专家赫克托·麦克唐纳说,真相就像一个多面体,一个人即使说的都是真话,也可以对真相进行刻意的挑选、裁剪和操纵,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花招和陷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三种“真相”,看起来特别真,实际上却会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要有能力识别这三种真相,并把这些关于“真相”的真相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具备一定的鉴别真假的能力,才不会一直“很傻很天真”的被“真相”蒙蔽。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01 第一种“真相”: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指的是我们获得的信息虽然是真实的,却没有传达出完整的意思,而是被选择过的部分真相。

  • 片面真相的迷惑性

片面真相会迷惑我们,让我们自以为看到了全部,其实只是坐井观天。

片面真相会让我们忽略事件的完整性。只看到一部分被选择的真相,会让我们很难看到全貌,遗漏其中的重要方面,看不到事件的完整性。

就好比颜回偷食的故事里,如果只看到颜回偷吃,就会觉得他是一个不检点的人。只有了解事情的全貌才会对颜回有客观的认识。

不同的事物背景会影响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多时候,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会取决于背景,而不是事物本身。比如,看到一只流浪猫,我们会觉得这只猫好可怜,如果是一只在故宫里流浪的猫,我们又会觉得它身上有某种神秘的气息。

所以,在我们看不到事件全部,包括事情的整个前因后果和背景等等的时候,不要轻易下结论。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 关于片面真相,我们要告诉孩子的

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只看到一点片段,都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搞清楚前因后果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事情的真相就会水落石出。奶奶吃掉在地上的食物,不是因为她喜欢吃,是不想浪费;老师让小朋友罚站,不是老师有多凶很,而是小朋友故意推倒了教室里的玩具,让别的小朋友没办法正常玩耍。

做出自己的判断之前,要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就好像两个小朋友打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结合两个人的话甚至第三人的证词才能作出综合判断。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02 第二种“真相”:主观真相

主观真相指的是会受到道德、吸引力、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影响的所谓“真相”。

  • 主观真相的迷惑性

客观真相很容易理解,就像三角形有三条边,不管谁数都一样。主观真相就会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就像每年的流行趋势,所谓的排行榜。你觉得某件事很好很有吸引力,表达的就是主观真相。

说到主观真相的迷惑性,就不得不提到钻石。钻石的价值起源于一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从绝对价值上来讲,钻石并不是硬通货,也没有太多实际价值,更不是什么爱情永恒的象征。

但因为钻石公司塑造的钻石形象深入人心,所以钻戒成了结婚必备,钻戒的大小成了爱情的标志,就像《色戒》里梁朝伟用10克拉钻石彻底俘获了汤唯的心。

主观真相是容易被操纵的。像广告,就是想操控人们的主观意识,让人们认可他们塑造出来的主观真相。提到女司机,人们会自然认为她们驾驶技术差;同样的工作业绩,人们会认为男人靠的是能力,女人靠的是男人。

这些所谓的大众普遍认同的“真相”并没有什么严密的证据,全凭主观想象,如果你相信了,就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困扰。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 关于主观真相,我们要告诉孩子的

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要想想,判断他说的话对不对的标准是什么?

很简单的例子,去玩具店买玩具,当你问卖玩具的阿姨,这个玩具好玩吗?她一定会说好玩儿,因为她想把玩具卖给你。

我们不能用售货员阿姨说“好不好玩”来决定我们买不买这个玩具。我们要不要买,取决于你喜不喜欢它,它有几种玩法,会不会超出预算等等,这些都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取别人给我们编织的的主观真相。

只有自己心里存在一杆秤,知道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才不会轻易被主观真相迷惑。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03 第三种“真相”:人造真相

人造真相是人们给事物下定义和起名字,而这些定义和名字又会反过来对现实产生影响。

  • 人造真相的迷惑性

人们给事物下定义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甚至会回避本来的真相。还有人会利用定义打击对手,抹黑别人或煽动情绪。

在《后真相时代》里,作者举了“饥荒”这个词的定义。联合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文件里定义,饥荒是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个地区的食品短缺达20%且没有应对能力,急性营养不良率达30%,每万人死亡率为每天2人,就是饥荒了。

这个定义初衷是好的,当有国家陷入饥荒时能迅速得到国际援助,但实际应用中却导致很多陷入饥荒的国家达不到数据上的严格标准,延误救助,导致更多无谓的伤亡。

还有一些人造真相通过误导性的描述混淆视听,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比如,怀孕后要补叶酸、补钙、补DHA、补各种维生素,孩子出生后钙锌镁铁各种元素补起来,为啥要补呢?因为不知道从哪出现的专家说了,各种淘宝代购的文案说了,保健品的各种宣传文案也说了。这就是用人为的方式制造出了“非补不可”的氛围,钱就这样进了商家的腰包。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 关于人造真相,我们要告诉孩子的

你看到的有事实,也有想象。你要学会区分“事实”和“想象”,能鉴别“诱导性”的语言,学会批判性思考。

孩子看到鲜橙多的广告——多C多纤多漂亮,马上就对着我喊,“妈妈,快去买鲜橙多,会变漂亮的。”

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是广告,广告是为了让我们买他们的东西,广告里的话不能全信,这就是人造出来的真相。要想变得漂亮,靠喝饮料是不可能的,饮料里有很多糖,还会让人发胖。

广告里说的是美好的愿望,并不是事实,就好比你在家里穿上齐天大圣的衣服,假装自己是孙悟空,这也是你美好的愿望,你不会成为孙悟空。所以那你不会筋斗云,也不会飞,“孙悟空”是你自己制造的真相,但你并不是他。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这3种“真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现在的信息渠道如此之多,多到我们连手机里的消息都看不完,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而来。而信息的来源又良莠不齐,有专业媒体,也有胡说八道的人。

我们每天都被动接收到各种“真相”,这些“真相”鱼龙混杂,真的假的虚的实的都有,每个人都要要具备分辨“真相”的能力。

遇到片面真相,我们要想办法收集更多的信息,才能综合全面的了解事件全貌;

看到主观真相,我们要能鉴别发布者的主观意图,用自己的标准去分析事件,才不会被各种新闻牵着鼻子走;

遇到人造真相,我们要能区分出哪些是人为制造,哪些是客观事实,这样才能从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有效信息。

关于这三种“真相”的真相,我们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逐渐培养孩子鉴别“真相”的意识,才能让孩子不人云亦云,成为一个真正睿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