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萃取率為什麼22%之後是苦的?

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幹


一杯咖啡是否好喝,單從衝煮方面來講,取決於兩個因素:咖啡的萃取率與濃度。咖啡的萃取率是決定一杯咖啡風味的多少,咖啡的濃度則決定一杯咖啡味道的濃淡。

一杯咖啡的萃取率如果高於22%之後,咖啡風味必定是苦澀難喝的,這是因為萃取出咖啡中的高分子量物質,這些物質風味以苦鹹、甘苦、菸草、焦炭為主。


咖啡的萃取率與濃度

咖啡萃取率的標準是全球咖啡協會都公認的:一杯咖啡中,可溶性的物質只佔咖啡豆重量的30%,也就是說咖啡的萃取率最多隻能為30%。但根據美國咖啡協會的民眾試喝調差:咖啡的最佳萃取率是在18%-22%。

咖啡的濃度幾大咖啡協會都有不同的標準,因為每個國家的咖啡文化都有差異。美國精品咖啡協會:1.15%-1.35%,歐洲精品咖啡協會:1.2%-1.45%,挪威精品咖啡會:1.3%-1.55%。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咖啡的最佳濃度是在1.15%-1.55%。


低分子量且極性高的滋味物與香氣:揮發性與水溶性最高

檸檬酸、蘋果酸、醋酸、甲酸、乳酸、酒石酸、綠原酸、奎寧酸等有機酸和水果花草風味的酯類、醛類和酮類,以及梅納反應初期的穀物與稻麥味。

還有甜美的低分子量焦糖成分,但容易被淺焙較強的酸味抑制。這些低分子量的滋味與香氣是淺焙咖啡常有的風味,由於質量較小且極性高,最易揮發與溶解,在沖泡過程優先釋出。


中分子量且極性適中的味物與香氣:揮發性與水溶性次高

以梅納反應中段與焦糖化產生的味譜為主,包括:焦糖、奶油糖、奶油巧克力等優質風味,但低分子量焦糖成分,進入中焰階段已轉變為微苦的中分子量滋味物,香氣迷人。

當然也有不好的滋味,如:“綠原酸內酯”的苦味。這都是中焙至中深焙最常出現的味諧,屬於中分子量且極性適中,是第二位被萃出的風味族群。


高分子量且極性低的滋味物與香氣:揮發性與水溶性最低

梅納反應後段與乾餾作用衍生的亞硝酸鹽、雜環族化物、碳氫化物酚類化合物。風味以苦鹹、甘苦、酒氣、辛香與焦嗆為主,包括樹脂、巧克力、菸草、硫醇以及苦味的焦油、焦糖素、苯基林丹化等。

進人中深焙至深焙,最常出現這類高分子量的味譜。基本上,高分子量且極性低的咖啡風味最不易溶解,會在沖泡的最末段或過度萃取時出現。


不論淺焙、中焙或深焙的咖啡豆,均含有低分子量、中分量與高分子量的化合物。但淺焙的芳香物以低分子量較多,中焙以中分子量居多,深焙則高分子量最多。

所以,一旦咖啡的萃取率在22%以上,就會萃取中咖啡中高分子量的化合物,咖啡的風味就會失調,以苦澀味為主。


咖啡小課堂



如何調整萃取率和咖啡濃度?咖啡師們經常誤解的問題。
要了解“金盃萃取”,首先要了解“萃取率”和“濃度”的概念。
萃取率:溶解出的咖啡成分的重量佔使用咖啡粉總重量的百分比。
舉個例子,我們在使用18克咖啡粉衝煮咖啡時,其實只有2.7-4.3克的咖啡成分被水溶解,流進咖啡杯裡;而剩下的咖啡粉(15.3-13.7克)則被我們稱作咖啡渣然後扔掉。
萃取率與味道的關係
適當的萃取率:18-22%
我們經常說的“過度萃取”和“過少萃取/萃取不足”,指的就是萃取率的過度或過少。
當萃取率偏低時(低於18%) :咖啡味道偏淡,風味不足,甜度不足,咖啡該有的風味特徵表現不出來。
當萃取率偏高時(高於22%) :咖啡味道偏濃,風味雜,出現令人不愉悅的風味,如橡膠、木頭等味道,同時苦味較重。
如何調整萃取率?
1.調整研磨度(也就是咖啡與水的接觸面積);
2.調整衝煮時間(也就是咖啡與水的接觸時間);
3.調整水的溫度
濃度:咖啡成分的重量佔總咖啡液體重量的百分比。
舉個例子,一杯200克的咖啡,其中咖啡的濃度可能只有1.2-1.5%,也就是說,在這杯咖啡中咖啡成分的重量只有2.4-3克,而其餘的197—197.6克都是水。
濃度與味道的關係
適當的咖啡濃度(黑咖啡,指衝 煮咖啡):1.15-1.35(SCAA標準);1.2-1.45(SCAE)標準。
濃度過高(黑咖啡濃度超過1.5%時):咖啡味道過重,尤其是酸味和苦味很重,甜度不足;好的咖啡風味不明顯,容易讓人誤解為“過度萃取”。
濃度過低(黑咖啡濃度低於1.15%時) :咖啡味道過於淡,酸、甜、苦味都不明顯,咖啡風味特徵不明顯,容易讓人誤解為“過少萃取/萃取不足”。
如何調整濃度?
調整粉水比例(其它條件一定時,粉多水少,則濃度高;粉少水多則濃度低。)
大家經常誤解的問題
1.“這杯咖啡太苦太刺激,過度萃取了!”
情況1:這杯咖啡就是過度萃取了。(萃取率超過22%)
情況2:這杯咖啡的萃取率是正常的(18-22%),但濃度過高。這也會表現出苦和刺激的特點。這種情況下,只要給咖啡加入適量的水,把咖啡的濃度調整到正常,咖啡的味道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可能馬上變得平衡並柔和。其實我們調整的就是粉水比例。
情況3:這杯咖啡是過少萃取(低於18%),但濃度過高。這同樣會表現出苦和刺激的特點。這種情況下,及時加水調節了咖啡的濃度,咖啡的味道特點還是不會很平衡,仍然會甜度不足。
2.“這杯咖啡太淡了,好像萃取不足。”
情況1:這杯咖啡就是過少萃取。(萃取率不足18%)
情況2:這杯咖啡的萃取率是正常的(18-22%),但濃度過低。這種情況下,咖啡可能特徵不明顯,但不會有不好的味道和風味。
情況3:這杯咖啡是過度萃取(高於22%),但濃度過高。這種情況下,咖啡還是會表現出過度萃取的特點,能夠喝到隱約的苦味或令人不愉快的雜味。
3.“這個咖啡有苦味,萃取過度了”
情況1:就是過度萃取,苦味明顯。
情況2:咖啡過少萃取,所有甜度不足,因此襯托苦味比較明顯。
以上情況總結為兩句話:
濃度高不一定是過度萃取;咖啡苦不一定是過度萃取。

海鮮老哥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本人化學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美食製作愛好者我將從化學角度解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事萃取?

萃取,一般情況又叫做液液萃取或溶劑萃取,是利用組分化合物在溶劑不同溶解度來分離物質的一種方式。用咖啡豆現磨泡製咖啡,泡茶等等都屬於萃取。

其次,為什麼咖啡萃取率超過22%時味道會變苦?

那麼我們首先應該瞭解一下咖啡萃取的過程。

在最先萃取時,咖啡中的酸和脂肪最容易到水中,因為酸屬於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親水性,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另外脂肪屬於疏水性物質,他們很容易被水沖刷出來,但卻不溶於水,同時一些芳香烴類也是在這一個階段萃取出來的。此階段後咖啡會微微發酸,有醇厚感。

其次,是萃取單糖分子,這是一種比酸更大的物質生活即使是單糖,這步時間較長,這步萃取後咖啡會微微變得甘甜。

最後,水會分解咖啡中的纖維素,而纖維素會給口感帶來乾燥和苦澀的味道。

所以當萃取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萃取率超過22%會出現發苦的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解決疑問。

附咖啡萃取口感對比圖供參考。



楊先生2018


啡萃取後發現過苦,有以下原因:

1、咖啡中咖啡因與烘焙時產生的綠原酸內酯,所以在相同烘焙度下,羅布斯塔通常要比阿拉比卡種更苦;而相同豆種下,烘焙度越深,苦味越重;

2、咖啡萃取時所用水溫過高,會導致咖啡的酸味很弱,苦味很重,甚至產生焦味;

3、咖啡萃取時悶蒸或者類似於悶蒸的過程(如法壓壺浸泡時間)過長,也會導致咖啡的苦味變重,酸味變弱。這個現象稱為過度萃取。

4、咖啡粉與水的比例控制也是控制酸、苦的過程,單品類萃取粉水比1:8-1:12時,苦味通常較重,1:13-1:20時,苦味通常較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