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知道林徽因,源於初中時聽說她和梁思成、金嶽霖比鄰而居的曠世戀情。那時候我對她的感情是匪夷所思的,一個女人和三位才子梁思成、金嶽霖、徐志摩之間的愛恨糾葛總會讓人好奇和議論紛紛。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再後來,拜讀她的詩歌,對她的才情甚是仰慕,對她在建築上的成就更是由衷地傾慕。尤其是作為一名千金小姐,她在夢想的追求上的堅守和努力,她在建築方面的光芒,讓我肅然起敬。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 她是設計師,參與新中國國徽的設計,還設計了東北大學的校徽。
  • 她是建築師,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搶救景泰藍工藝;還和梁思成一起發現了唐朝的古廟-五臺山的佛光寺;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中國建築史圖錄》稿……
  • 她還是詩人,文學造詣讓詩人驚歎,相繼發表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等著作,代表作就是《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等。

出生於1904年的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是祖父取自《詩經•大雅•思齊》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來因為還有一位詩人名“微音”,於是,她改名林徽因。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她是民國四大美女,更是眼光卓越、胸懷寬廣的中國首位女性建築學家。雖然人們常常因為她的美貌和情感八卦而津津樂道,但遮掩不了她在中國建築和藝術上的突出貢獻。

今天,我會從林徽因的父母對她的影響來談論她波瀾壯闊的一生,希望能對做父母的我們有所觸動。

一、母親何雪媛的抱怨和暴躁,剝奪了林徽因的童年生活,讓她在家族的夾縫中早熟而敏感,也讓她脾氣暴躁飽受詬病

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是父親林長民在太太葉氏病逝後再娶的鄉紳富家女,家境富裕,但因為是小女兒,多縱容嬌慣,性子暴躁,任性,也不會女紅和交際,更無學識,所以不得丈夫和婆母喜歡。

因為她生養的三個孩子中只存活了林徽因,所以,父親再娶了上海姑娘程桂林,意為傳宗接代。沒曾想,二孃過門後,善生養,為林家生了好幾個子女。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從此,不善言辭的母親成為被冷落的後院主人,而二孃程桂林則帶著孩子和父親住在熱鬧幸福的前院。被冷落的母親則把所有的怨憤朝向了女兒林徽因,把女兒當做情緒的垃圾桶。每次她從前院回來,都會遭到母親的責罵和訓斥。

張德芬老師曾經說過:抱怨的世界,是一個沒有光明的世界,是一個遠離真相的世界,是一個拒絕成長的囚籠,是一個看不到自己的黑洞。

何雪媛不願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現狀,就把牢騷和不滿都傾訴在林徽因身上。而林徽因就是在母親的抱怨中,被慢性毒藥慢慢地侵蝕著自己的內心,變得陰鬱、敏感。

1、母親的抱怨和狹隘,讓林徽因脾氣暴躁,內心敏感,鋒芒畢露,被人詬病

我想起了梁思成的二孃王貴荃,丫鬟出身,顛沛流離被賣到梁思成的母家,成為梁思成母親的陪嫁侍女,後成為梁啟超的二夫人,一輩子沒有名分。儘管王夫人不識字,但是她在陪伴幾個孩子寫作業過程中,聽孩子背書、她也跟著背,孩子寫字,她跟著寫,從而學會了讀書看報記賬。

而王桂荃因為好學上進成為了梁啟超的左膀右臂,不僅是他們生活上的賢內助,還是孩子們的授業恩師,引導著孩子們走向光明和未來。在梁思成不好好寫作業被媽媽責罵時,王桂荃抱著梁思成說:

成龍上天,成蛇鑽草,你看哪樣好?不怕笨,就怕懶。人家學一遍,咱學十遍,馬馬虎虎不刻苦讀書將來一事無成。從而勉勵孩子們上進好學。

兩人同是目不識丁,但何雪媛的條件比王桂荃好了不止多少倍,仍然被何雪媛把手中的一副好牌打成了爛牌,也讓女兒的一生都留下原生家庭的創傷。

何雪媛在和丈夫沒有共同語言的困境下,沒有想著去學女紅、廚藝、詩詞歌賦,反而是身陷在泥沼中嘮叨、抱怨、指責,發脾氣。在老公寵二夫人時,她沒有想著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而是指責二夫人搶走了丈夫;抱怨女兒胳膊肘往外拐,去前院討好二夫人;抱怨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們搶走了林長民。

即使林徽因結婚成家後,母親年歲已高,和他們夫妻倆住在一起,也總是挑剔抱怨,經常因為小事和傭人吵架。弟弟林恆來北京報考清華大學,借住在林徽因家,母親仍然毫不掩飾對弟弟的排斥和痛恨,每天在林徽因面前抱怨二孃和弟弟。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如同她給美國的好友費慰梅書信中所說:

晚上就寢時我已經精疲力盡,差不多希望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沒有降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我知道我實際上是一個快樂幸福的人,但是早年的戰爭對我的傷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現,我就會沉溺在過去的不幸中。

而在夾縫中生存的林徽因,一方面裝著對父親的愛,裝著對父親能夠體諒母親的期待;但也裝著母親“祥林嫂式”的抱怨和憤懣,以及對母親狹隘和小氣的逃離。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母親的被冷落被她看在眼裡,讓她疼在心裡;可是母親的自怨自艾和整天的抱怨也讓她飽受心靈的折磨,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斑駁的陰影,每每提及都會彷彿厄運重現,也剝奪了她的童年和快樂,讓她變得敏感。

在海靈格的《家庭系統排列》中講道:每個人在家庭系統中都有自己的心靈空間,當我們關係錯位,家庭矛盾就會湧現。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在正常的家庭中,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父母給予孩子愛和照顧,孩子接受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大自然的規律。在家庭中,孩子就是孩子,在父母愛的沐浴中長大,他們隨我們而來,卻不是我們的附屬品。

而在林徽因的家庭中,因為父親偏愛二房,母親得不到丈夫的憐惜和關愛,就把女兒林徽因當做“精神伴侶”,把情債和抱怨加在女兒的肩上,讓林徽因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從而早熟、敏感而脾氣暴躁。

而林徽因在母親的抱怨和情債中,壓抑著自己天性和感受,也失去了童年的活力和張力。也在母親的暴脾氣的影響下,林徽因的脾氣不太好,不論是在國外唸書時候還是北京安家之後,林徽因的脾氣都很火爆。

在梁思成給大姐梁思順的書信中他寫道:感覺自己做錯了許多重要懲罰似的,這懲罰不完,事態就緩不過來。

回到北京後,林徽因經常和媽媽用福州話吵架,和梁思成用與英語吵架,和小姑子則用普通話吵架。

也有書中記載:林徽因體弱,切除過一隻腎臟,有時忽然無名火起,易燥易怒,情緒激動。但梁先生永遠不慍不火,輕聲細語,耐心安撫。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林徽因選擇了梁思成,因為梁思成是在一個和睦溫暖的大家庭中生長起來的暖男,他脾氣溫和,包容大度,如一縷陽光衝散了林徽因內心淤積的憂鬱和煩悶。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而童年時代母親的抱怨和自怨自艾,讓林徽因不僅飽受家族中複雜人際關係的折磨,也讓她不敢接納自己,不敢回首自己的童年,以至於她多次說自己“有病”。因為她脾氣暴躁,自尊心強,所以會因為貓和鄰居錢鍾書關係不好,但卻不願意去解釋。而她的敏感多疑和強烈的自尊心,讓她和昔日的好友冰心因為“太太的客廳”而交惡。

2、母親的被冷落和自怨自艾的一生,讓林徽因理性而獨立,從而拒絕了徐志摩,選擇了梁思成

雖說母親的抱怨和脾氣暴躁讓林徽因對童年宛如厄運般看待,也養成了脾氣暴躁,不通人情的血性,是林徽因一生揮之不去的包袱。但是不得不說,母親被冷落的一生也給予了林徽因獨立、倔強而理性的一生。

因為母親的被冷落,她和母親單獨住在後院,少了熱鬧和溫暖,多了落寞和孤單。因為母親時常去祖母跟前伺候,所以給了林徽因更多的獨處時光,讓她學會了獨立而堅強。

獨處的童年時光裡,也給了她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了她藝術的啟蒙和內心的敏感,讓她更善於捕捉內心的力量。

在林徽因後來寫得一篇關於6歲出水痘的散文中,在大多數孩子為水痘哭哭啼啼時,她卻覺得水痘是一種榮幸。而且在獨自養病的房間內,她聽著窗外的各種聲響,分辨是誰的腳步,是什麼動作,從而來滋養自己的內心。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心理學家叔本華在《獨處的藝術》書中講道: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

而年少時獨處的時光,鍛鍊了她的意志力,讓她在成年後能以大家閨秀的身份和梁思成穿梭在鄉間小路上,哪怕蝨子遍身都是,哪怕風餐露宿,她都會和梁思成一起奔波在探尋古建築的道路上。

而見證了母親被冷落一生的林徽因,在感情生活上就比較理性而獨立。

儘管只有16歲,她內心熱烈地愛慕著徐志摩,但是在知道徐志摩已有妻室張幼儀,依然義無反顧地離開了他,選擇了溫暖務實的梁思成。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對林徽因而言,張幼儀的落寞讓她想起了自己的母親的淚水和抱怨,複雜家庭帶給她童年的創傷讓她無法釋懷。因為林徽因內心很清楚,詩人的熱情和讚美不是生活的本質。她還平靜地看出,徐志摩愛的是他自己用詩人激情造出來的人。

徐志摩可以為了看彩虹,冒著傾盆大雨去橋頭等待,他堅信彩虹一定會出現,憑藉的是“詩意的信仰”。而林徽因複雜的家庭環境讓不敢輕易地邁出去,她知道自己只是徐志摩創造的源泉。

所以,她拒絕了徐志摩的愛情邀約,選擇了踏實行走的道路-梁思成。

二、父親的開明和才情,成為林徽因人生的擺渡人,撐起了林徽因一生的夢想

林長民,字宗孟,號苣冬子,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熱衷政治,而且由於熱心且能言善辯,他在政治生涯中大放異彩,曾經官至司法部長。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林徽因的父親,雖然在她幼年時就留學日本,沒有盡為父責任,但父親的見識,開明和正直卻影響了林徽因的一生。父親對她的栽培和教導,讓她明事理,開闊視野,找到人生的興趣。

1、父親的開明和不拘傳統,帶16歲的林徽因旅行,不僅打開了她的眼界,還奠定了她的建築理想,間接地影響了中國的建築史

林長民曾在文章中寫道: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儘管父親經常出門在外,但年幼的林徽因就成為書信來往的書寫者。當他從女兒的回信中,覺察了女兒的敏感和苦惱,他開始關注這個聰慧早熟的女兒。1920年,在林長民因為“國際聯盟”要去歐洲訪問考察時,決定帶著女兒同行,並且寫信告知女兒:

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務增長見識;第二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繁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從書信中可以看出,父親對孩子的高瞻遠矚,眼界之開闊,見識之卓越。他沒有因為林徽因是女孩而輕視她,沒有因為她母親的狹隘而捨棄自己孩子,而是帶著女兒遊歷海外,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父親帶著林徽因走過了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等地,還將女兒視為知己,和女兒分享路途的所見所聞。父親在歐洲和各界名流交流時,她都在客廳“恭聽”。而各國的新奇之美和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不僅陶醉了林徽因的內心,還讓林徽因逃離了家庭的繁瑣,遠離了母親的嘮叨和抱怨,身心得到了完全的放鬆和自由,也讓林徽因接觸了建築藝術,為一生的貢獻拉開了序幕。

旅居倫敦時的女房東,是一名喜歡到劍橋寫生的建築師。孤獨的林徽因便帶著一本書跟著女房東一起出去寫生,可是,她常常被房東筆下的線條所吸引,也開始瞭解到建築的美。

而真正讓林徽因把建築作為人生理想,則是在她考入愛丁堡聖瑪麗學院後,她隨朋友柏烈特一家人海邊度假時,柏烈特的一個女兒和她暢談人生的理想。她告訴林徽因她的工程師夢想,也從她的口中得知,建築並不是簡單的蓋房子,也有自己的語言和美感,是一種和詩歌、繪畫一樣的藝術形式。

從此,林徽因把建築作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也間接地影響了梁思成。在梁思成因為車禍住院時,她會和梁思成談起她的建築夢,也影響他把建築學科作為自己的理想,兩人也為此奮鬥了一生,從而為中國的建築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父母的眼界和見識,決定了孩子的視野和未來。正是林長民對於女兒的開明和卓越的見識,開闊了林徽因的視野,也打開了林徽因的胸懷,不再糾纏於家庭瑣碎,把建築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父親帶林徽因的歐洲之行不僅讓她看到了另一方天地,還讓他在不同的旅途中,收穫不同的思考,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也讓她陶醉在各地的風情萬物中,看到了每一棟建築背後的故事和藝術美。

2、父親的正直、勇敢和不畏強權民主精神,潛默移化地影響著林徽因的品性,讓她勇敢、無畏地堅守夢想

有自己獨特見解的林長民雖然也曾位高權重,但卻在官場幾多沉浮,因為他為官清廉,滿身正氣。儘管屢次跌下政治神壇,但他依然活躍在民主的道路上,以改良社會為己任,堅守自己的主張和夢想。而他的正直、勇敢和不畏強權的民主精神,也影響了林徽因的秉性和品性,讓她在追求自己建築夢想的路上堅韌、果敢。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來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報道,不曾想學校的建築系卻不收女生。無奈之下,林徽因改報賓大的美術系,曲線救國。而且,林徽因的課餘時間都用來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還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為了建築設計課的助教。

1927年,兩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梁思成的兩個設計方案都得到了金獎,而林徽因還從建築系的助理做到了輔導員的位置。兩人更是收到了克雷教授建築事務所的橄欖枝。

但是兩人選擇了繼續進修,梁思成申請哈佛大學的東方藝術學博士,開始了對建築學的探索。而林徽因選擇了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1928年,兩人結束學業,選擇了從倫敦、法國、意大利的歐洲遊歷歸國作為自己的蜜月之旅。儘管當時國內軍閥混亂,時代灰暗,但是兩人仍然懷著救世之心返回了祖國。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作為穿旗袍的閨閣小姐,林徽因就這樣跟著梁思成開始了中國古建築探索之路。儘管風餐露宿,儘管只有遮風擋雨的破房子,儘管林徽因本身就有肺病,身體孱弱,梁思成腿腳不便,但是兩人仍然相互配合,爬上爬下,測量,繪製,做記錄。

和他們一同考察者記錄了當時的艱苦條件:“終日奔波,僅得饅頭三枚(人各一),晚間又為臭蟲蚊蟲所攻,不能安枕尤為痛苦。”

他們就這樣輾轉從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到河北正定的隆興寺,杭州的六和塔修繕……還在薊縣獨樂寺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還在研讀敦煌壁畫時,無意發現五臺山的佛光寺上,標註的年代是唐朝。而唐代古建築的發現,也打破了日本人認為“研究中國的藝術和歷史,得有日本人來,中國人不具備這種能力”的痛。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而就是這樣一個穿旗袍、養尊處優的大家小姐,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和梁思成一起徒步跋涉在群山峻嶺或者窮鄉僻壤中,坐火車、汽車、騎騾子、爬牆測量記錄,爬梁清除蝙蝠屎,在石頭上繪圖,完成了將近3000多處的建築勘測,為中國的古代建築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在被好友安排去國外避難時,林徽因謝絕了朋友的好意,並對她說:“祖國有難,我怎麼能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你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父親林長民儘管陪伴女兒的時間很少,常年以改良社會為己任,但是父親會和她通書信,和她暢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帶她環遊世界開闊她的視野,和她交流詩詞歌賦陶冶她的氣質。而父親一生的正直、勇敢和開明,也影響著林徽因的一生,讓她在異國他鄉中面對不招收女生的困境,曲線救國努力求學;在戰火紛飛的亂世,堅守在探尋古建築的理想中;在傷病交織的逃難歲月裡,堅持閱讀、著述建築書籍,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建築資料。

寫在最後

縱觀林徽因的一生,不僅僅是民國四大才女,還是傳奇才女。儘管因為她的敏感和暴躁,被人詬病,但人無完人,瑕不掩瑜。她在中國建築史上、藝術上、文學上的的成就,對祖國的愛國之情卻是有目共睹的。

她是閨閣女子,但卻一直和梁思成奔波在探尋古建築的路上。她和梁思成是屢次被外國邀約的才女佳人,卻始終在動亂的年代,和國人同甘共苦。甚至在逃難路上,被兒子擔心日本人追到怎麼辦,她颯爽地笑著說:門口就是揚子江。儘管身患肺炎,逃難途中,她依然研究《漢史》,給孩子們讀古詩詞,給孩子們講屠格涅夫,講米開朗琪羅的創作,給孩子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讓兩個孩子都成為國之棟樑。

林徽因:為何會沒有選擇徐志摩,讀完這篇也許您會有新的認識

如同著名作家李健吾在《林徽因》書中描述她:“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吃苦”。

儘管母親的抱怨和狹隘,讓林徽因的童年飽受折磨,不堪回首,也讓她的脾氣暴躁,敏感而高自尊,被人詬病。但是母親被冷落的一生也讓她學會了理性,學會了獨立,能在16歲時看清自己對感情的歸屬,不論是徐志摩還是金嶽霖,她都知道自己的性情適合什麼,想要什麼。

而父親的開明和見識,則打開了林徽因的另一方世界,讓她不再拘泥於家庭瑣碎,可以逃離母親的抱怨和錙銖必較。並且父親在帶她看世界的過程中,讓她眼中有星辰大海,內心有光,還找到了一生的興趣和方向。

而林徽因的一生就是在父母的晴雨兩重天中長大,母親抱怨狹隘成為林徽因的陰雨天,無法呼吸成長;父親開明、正直,成為她的晴天,滋養著林徽因的一生,讓她向陽而生。

孩子隨我們而來,卻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不是我們隨意打罵傾訴的垃圾桶,從而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失去孩童的心理發展規律。而我們要做的是把孩子當做孩子,給予他們充足的愛,讓他們得到充足的陽光和營養去茁壯成長。

養育孩子,不僅僅是給他們優質的教育資源,買學區房,去輔導班,更需要帶孩子見世界,見終生,開闊孩子的胸懷,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理想,找到人生的興趣,用精神富養孩子的內心。


參考文獻:

【1】、蘇尹,《林徽因傳》

【2】、梁從誡,《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我的母親林徽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