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市政精华考点


二建市政精华考点


第一章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技术

考点 1:城镇道路工程

一、城镇道路分类

我国城镇道路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递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快速路 中央分隔、控制出入、连续交通单向 ≥2车道 完全交通功能主干路 连接主要分区、城市道路主骨架 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 区域性交通干道与主干路组成干路网集散交通为主兼有服务功能支路 解决局部交通 服务功能为主

考点 2:路面分类

路面类型 特性 破坏类型 代表路面

柔性路面弯沉变形大抗弯强度小产生累积变形

①极限垂直变形②弯拉应变沥青类路面

刚性路面

弯沉变形小抗弯强度大呈刚性板体作用

①极限弯拉强度水泥混凝土路面

考点 3:沥青路面结构组成及性能要求

▲城镇道路的沥青路面由面层、基层、垫层组成。

(1)垫层是介于基层和土基之间的层位,其作用为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在干燥地区可不设垫层)。

(2)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3)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相接触的层位,承受行车荷载(较大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又受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沥青路面性能要求

(1)垫层主要改普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垫层材料的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

(2)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强度和较大的刚度;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坚实、平整、整体性好。

(3)不透水性好。

(4)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

▲路面的使用要求指标是:

(1)平整度

(2)承载能力:必须满足设计年限的使用需要,具有足够抗疲劳破坏和塑性变形的能力,即具备相当高的强度和刚度;沥青混凝土面层类别及适宜层位:特粗式沥青混凝土(二层或三层式面层的下面层)、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二层或三层式面层的下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三层式面层的中面层或二层式的下面层、二层或三层式面层的上面层)、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磨耗层(上层)、沥青碎石封层和磨耗层)、砂粒式沥混凝土。

(3)温度稳定性:面层必须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即具有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

(4)抗滑能力

(5)透水性:路面应具有不透水性。

(6)噪声量:降噪排水路面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上面(磨耗层)层采用 OGFC 沥青混合料。

考点 4:沥青混合料的组成与材料

一、结构组成

沥青混合料主要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充料组成,有的还加入聚合物和木纤维素;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其结构组成可分为三类:

(1)密实 - 悬浮结构:具有较大的黏聚力 C。但内摩擦角 Φ 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差。如 AC 型沥青混合料。

(2)骨架 - 空隙结构:内摩擦角 Φ 较高,但黏聚力 C 也较低。如沥青碎石混合料(AM)等。

(3)骨架 - 密实结构:不仅内摩擦角 Φ 较髙,黏聚力 C 也较高。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简称 SMA)。

二、主要材料与性能

(1)沥青,CJJ1-2008 规定:城镇道路面层宜优先采用 A 级沥青(即能适用于各种等级、任何场合和层次),不宜使用煤沥青。

(2)粗集料

(3)细集料,应是中砂以上颗粒级配,含泥量小于 3%~5%;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用量不宜超过骨料总量的 20%,SMA、OGFC 不宜使用天然砂。

(4)矿粉,城镇快速路、主干路的沥青面层不宜采用粉煤灰作填料。

(5)纤维稳定剂,不宜使用石棉纤维。

三、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

(1)普通沥青混合料,AC 型。

(2)改性沥青混合料(SMA),比 AC 型沥青混合料具有更高的高温抗车辙能力,良好的低温抗开裂能力,较高的耐磨耗能力和较长的使用寿命;适用城镇快速路、主干路。

(3)改性沥青玛碲脂碎石混合料(改性 SMA),非常好的抗高温、低温能力、水稳定性好,抗滑性能好、耐老化性能及耐久性都有较大提高;严格实行分车道单向行驶的城镇快速路、主干路。

考点 5:路基施工技术

一、路基施工特点

露天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专业类型多,配合多、交错多、干扰多、变化多。

路基施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配合为辅:人工配合土方作业时,必须设有专人指挥

采用流水或分段平行作业方式

二、基本流程

1. 准备工作:

获得交通部门批准,交通临时导行,设置围挡开工前,技术交底测量控制点闭合加密,建立测量控制网

施工前做好各种材料试验

2. 附属构筑物

"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原则既有地线管线的拆改、加固保护修筑排水设施"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原则


考点 6:路基施工要点

一、填土路基(当原地面标高低于设计路基标高时)

填方取土应不占或少占良田,尽量利用荒坡、荒地;路基填土不应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冻土、有机土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填土内不得含有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 100m 的土块应打碎。

当原地面横坡陡于 1:5 时,应修成台阶形式,每级台阶宽度不得小于 1.0m。根据测量中心线桩和下坡脚桩,从最低处起分层填筑,逐层压实。路基填方高度应按设计标高增加预沉量值。预沉量值应与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共同商定确认。

填方髙度内的管涵顶面,填土 500mm 以上才能用压路机碾压。若过街雨水支管的覆土厚度小于 500m,则应用素混凝土将过街雨水支管包裹性质不同的填料,应分类、分层填筑,不得混合填筑。

(2)挖土路基(当路基设计标高低于原地面标高时)

挖方段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严禁掏洞开挖。机械开挖作业时,必须避开构筑物、管线,在距管道 1m 范围内应采用人工开挖;在距直埋缆线 2m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开挖。挖方段不得超挖,应留有碾压后到设计标高的压实量。过街雨水支管沟槽及检査井周围应用石灰土或石灰粉煤灰砂砾填实。

(3)石方路基

修筑填石路堤应进行地表清理,先码砌边部,然后逐层水平填筑石料,确保边坡稳定。先修筑试验段,以确定松铺厚度、压实机具组合、压实遍数及沉降差等施工参数。填石路堤宜选用 12t以上的振动压路机、25t以上轮胎压路机或 2.5t的夯锤压(夯)实。

考点 7:路基压实施工要点

1)试验段

确定路基预沉量值。合理选用压实机具;选用机具考虑因素有道路不同等级、工程量大小、施

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等。

按压实度要求,确定压实遍数。确定路基宽度内每层虚铺厚度。

根据土的类型、湿度、设备及场地条件,选择压实方式

2)路基下管道回填与压实

当管道位于路基范围内时,管顶以上 500mm 范围内不得使用压路机。

当管道结构顶面至路床的覆土厚度不大于 500m 时,应对管道结构进行加固。

当管道结构顶面至路床的覆土厚度在 500 ∽ 800m 时,路基压实时应对管道结构采取保护或加固措施。

3)路基压实

压实方法:重力压实(静压)和振动压实两种。

土质路基压实原则:"先轻后重、先静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轮迹重叠"。压路机最快速度不宜超过 4km/h。碾压应从路基边缘向中央进行,压路机轮外缘距路基边应保持安全距离。碾压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小型夯压机夯实,防止漏夯,要求夯击面积重叠1/4~1/3。

考点 8:土路基压实不足的原因及防治

一、局部出现"弹簧土"现象,主要原因是:

1)压实遍数不合理。

2)压路机质量偏小。

3)填土松铺厚度过大。

4)碾压不均匀。

5)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

6)没有对前一层表面浮土或松软层进行处治。

7)土场土质种类多,出现异类土壤混填:尤其是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

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囊,造成"弹簣"现象。

8)填土颗粒过大,颗粒之间空隙过大,或采用不符合要求的填料。

二、治理措施

1)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2)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合均匀后重新碾压,

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3)可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

三、路基边缘压实度不足的原因:

1)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按超宽填筑要求施工。

2)压实机具碾压不到边。

3)路基边缘漏压或压实遍数不够。

4)采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边缘带碾压频率低于行车带。

四、预防措施

1)路基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超宽填筑。

2)控制碾压工艺,保证机具碾压到边。

3)认真控制碾压顺序,确保轮迹重叠宽度和段落搭接超压长度。

4)提高路基边缘带压实遍数,确保边缘带碾压频率高于或不低于行车带。

五、治理措施

校正坡脚线位置,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时,返工至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控制碾压顺序和碾压遍数。

考点 9:岩土分类与不良土质处理方法

▲不良土质路基处理

(1)不良土质路基处理按路基处理的作用机理,大致分为:土质改良、土的置换、土的补强等三类

(2)土质改良是指用机械(力学)、化学、电、热等手段增加路基土的密度,或使路基土固结,尽可能地利用原有路基。

(3)土的置换是将软土层换填为良质土如砂垫层等。比如换土垫层,置换及拌入。

(4)土的补强是采用薄膜、绳网、板桩等约束住路基土,或者在土中放入抗拉强度高的补强材料形成复合路基以加强和改善路基土的剪切特性。比如加筋。

考点 10:常用的基层材料--三类半刚性基层

石灰稳定土类

一定的板体性1. 水稳性、抗冻性、早期强度不如其他

1. 初期强度不高2.干缩温缩特别明显3. 温度低于 5℃强度几乎不增长 1. 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禁止用作高级路面基层,只能用于高级路面底基层2. 水泥、二灰稳定粒料可以用于高级路面基层与底基层

水泥稳定土类一定的板体性1. 水稳性、抗冻性较石灰土好 初期强度高2.干缩温缩小于石灰土二灰稳定土类

1. 力学性能、板体性、水稳性、抗冻性都好2. 三氧化硫含量高容易造成路面起拱

1. 温缩干缩特性小于子水泥和石灰土容2.温度低于 4℃强度几乎不增长3. 粉煤灰越多,早强越低,3 个月龄期强度增长越大

考点 11:城镇道路基层施工技术

材料一拌和一运输一摊铺一压实一养护

一、石灰稳定土

材料与拌和原料检验、配合比设计、强制式厂拌土:宜用粉质黏土、黏土、砂性土,有机物含量宜小于 10%。

石灰:1~3 级新石灰,磨细生石灰不经消解;块灰消解,粒径不得大于10m,使用前 2~3d消解。

运输与摊铺

运输中覆盖封团,防止水分蒸发和防扬尘。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施工,施工最低气温为 5℃。

控制虚铺厚度,确保基层厚度和高程,路拱横坡与面层保持一致;摊铺时路床应湿润。压实与养护

压实系数应经试验确定。石灰土摊铺好当天碾压成活,碾压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 ±2%范围。纵、横接缝应设直槎:纵向接缝宜设在路中线处,横向接缝尽量减少。严禁用薄层贴补的办法找平。石灰土压实成活后立即洒水(覆盖)养护,保持湿润,直到上部结构施工。养护期不宜少于 7d;养护期应封闭交通。

二、水泥稳定土基层

材料与拌和

水泥:初凝时间 >3h,终凝时间 ≥6h;42.5 级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或者

32.5级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土:粗粒土、中粒土,塑性指数以为 10-17 粒料粒径:用于基层,最大粒

径 ≤37.5mm。

用于底基层,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37.5mm,次干路及以下道路 ≤53mm。

运输与摊铺

水泥稳定土自拌和到摊铺完成时间,不应超过 3h。

运输过程遮盖封闭,防止水分损失和遗撒

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施工,施工最低气温为 5℃

分层养护 7d,方可在其上摊铺面层。

压实与养护

压实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水泥稳定土在初凝前碾压成活,碾压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 ±2%范围。

纵、横接缝应设直槎;

纵向接缝宜设在路中线处,横向接缝尽量减少。

严禁用薄层贴补的办法找平。

水泥土分层摊铺,下层养护 7d后方可摊铺上层。

洒水养护保持湿润,常温下养护 7d后,可铺设面层养护期应封闭交通。

三、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碎石)基层(二灰混合料)

材料与拌和

粉煤灰:在温度为 700℃的烧失量宜 ≤10%(烧失量,该温度下烧灼损失质

量的占比)

砂砾:经过破碎、筛分,级配符合要求,粒径 ≤37.5m。

拌合时应先拌合石灰、粉煤灰,再加入砂砾(碎石)和水均匀拌合混合料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含水量。应做延迟时间试验,确定混合料在贮存场存放时间及现场完成作业时间。

(延迟时间是指拌合料从加水后,时间顺延至拌合料强度不合格的时间)

运输与摊铺

运输应覆盖,防水分蒸发和防遗撒、扬尘。

春末和夏季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 5℃以上。

根据试验段确定松铺系数,控制虚铺厚度。

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应及时翻拌。

压实与养护

最大压实厚度为 200m,不宜小于 100mm。

压路机碾压先轻型、后重型。

禁止用薄层贴补的方法进行找平。

洒水或潮湿状态下养护,养护期在常温下不宜小于 7d。

可采用沥青乳液和沥青下封层进行养护 7~14d,喷洒沥青乳液养护时,应

及时在乳液面撒嵌丁料。

养护期间宜封闭交通。需通行的机动车辆应限速,严禁履带车辆通行。

考点 12: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

一、施工准备

透层:渗透性好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作透层油。

粘层: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也可采用快凝或中凝

液体石油作粘层油。

运输与布料:运输中沥青混合料上宜用篷布覆盖保温、防雨和防污染。开

始摊铺前等候的运料车宜在 5 辆以上。

二、摊铺作业

(2)1 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 6m,通常采用 2台或多台摊铺机前后错开 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

(4)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

(5)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中、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摊铺。

(6)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下卧层表面温度及沥青混合料种类,经试验确定。

(7)松铺系数根据试铺试压确定。

三、压实成型与接缝

• 压实成型

(1)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 100mm,各层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

求。

(2)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根据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种类、压路机类型、气温、层厚等因素经等因素经试压确定。

(3)初压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 1~2遍。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髙路段和坡道上则由低处向高处碾压。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不得随意停顿。碾压路段总长度不超过 80m。

(4)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复压宜优先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以增加密水性,其总质量不宜小于 25t。相邻碾压带应重叠 1/3~1/2轮宽。对粗骨料为主的混合料,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厚度宜大于 30mm)。层厚较大时宜采用高频大振幅,厚度较薄时宜采用低振幅,以防止骨料破碎。当采用轮钢筒式压路机时,总质量不小于 12t,相邻碾压带宜重叠后轮的 1/2轮宽,并不应小于 200mm。

(5)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应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 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6)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粘轮,对压路机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严禁刷柴油。

(7)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及杂物。

• 接缝

(1)沥青混合料路面接缝必须紧密、平顺。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 300~400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 1m 以上,

(2)采用梯队作业摊铺时应选用热接缝,将已铺部分留下 100~200m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续部分的基准面,然后跨缝压实。

(3)高等级道路的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和其他等级的道路的各层均可采用斜接缝或阶梯形接缝。

四、开放交通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 50℃后,方可开放交通。


后续完整 点击关注 私信 回复“资料” 免费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