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阅读一本文笔优美、文字伤感抑郁的外国经典名著,有推荐吗?

凌毅清


你好!这个有很多可以分享的。

一、首先,如果谈到外国经典名著,其实特别推荐经典的《圣经》

——具有“灵魂的深度”的经典,它被誉为“灵的文学”。它并不是一部基督宗教用来进行神学说教的、贫乏枯燥的工具,而是借由人物传记来表现犹太人的民族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

同时还推荐《希腊神话》,当时大学还上过这门课程,真是引人入胜。

二、若要按提问者要求,推荐文学类名著,辞藻优美、又带忧郁色彩的,推荐《少年维特之烦恼》

——生于富裕家庭的维特,教育良好、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爱上已有婚约的绿蒂,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

相信这个会满足您提出的需求。

三、但既然推荐到此,我还是要推荐一部大多数人知道的《傲慢与偏见》

——文辞优美,爱情美好,结局完美些,希望您不要沉浸忧郁,豁然开朗起来。

四、最后,附带推荐一下:

1、《爱的教育》

—— 一个小学生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的教育与劝诫、老师智慧的教育方式等,从中传递出的博爱与宽容让人如沐春风。

2、《窗边的小豆豆》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讲述小学真实故事,她从淘气被退学到转学逐渐成长优秀的故事,书中的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真的让读者羡慕这样的教育智慧,更是极推给教育建设者与从业者们看。

哈哈,其实还有很多,但这些是我看过的印象深刻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希望你喜欢😍






猪小六


《百年孤独》

《摆渡人》

《霍乱时期的爱情》

《偷影子的人》

《飘》

《安娜卡列尼娜》

《包法利夫人》

《巴黎圣母院》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很不错,推荐《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


海琴小百科


问题有点宽泛,不过,若是自省式的美丽忧伤推荐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若是治愈式的美丽忧伤推荐加布瑞埃拉·泽文的《岛上书店》,若是史诗式的美丽哀伤推荐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回归》,若是破灭式的美丽哀伤推荐詹姆斯·索特的《光年》,若是内敛式的美丽忧伤推荐伍绮诗的《无声告白》,若是青春式的美丽忧伤推荐岩井俊二的《情书》,若是黑暗式的美丽忧伤推荐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24楼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写的是老葛朗台自私贪婪吝啬,给女儿造成终身未嫁孤独,无依无靠贫穷潦倒一生。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一位天才音乐家的贫穷生活。

亨利、戴维、捘罗的《瓦尔登湖》写出了他热爱大自然。他的手不但能拿斧子也能拿笔。





陈相因631


歪史推荐《追忆似水年》,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 的著作,被誉为上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全书意境优美,文字伤感,又不失压抑。可以视作是意识流的作品。

全书没有连贯的情节,激昂起伏的内容,仅仅是作者半回忆式的记录,断断续续、家里家外300多万字的书平静的让人窒息,但是读完之后,暂时放下文字,合上书再去回想,却暗藏着汹涌的能量,这或许就是意识流的威力。


歪史


文笔优美,文字伤感的外国小说个人首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小说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渡边在好友、恋人相继自杀后,逐渐探索自我、探索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的过程。村上春树在这部小说中寻找、追溯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第一次运用现实主义笔法,刻画了让千百万读者难忘的直子、绿子和渡边的形象。

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笔调流畅抒情,具有个人性,文风感伤而不压抑,坦率而不低俗。对于人物关系的处理,大大超越了言情小说的陈旧套路。说的虽是青春情事,却没有传统私小说那种阴暗的黏腻感,也没有把孤独、寂寞、边缘写成负面的情绪,而是通过深邃的人物关系、极富特色的语言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

小说里很多熨帖人心的句子非常经典,比如:

“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没有办法到达的森林。”



晏哥说书


我推荐: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是我在很久以前看过至今仍喜欢的一本小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忠诚的表白,哈桑愿意为阿米尔做千千万万的事情。只要是阿米尔要做的事情,哈桑必定会挺身而出。相比阿米尔的怯懦,哈桑显得更加的勇敢。只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每年都会赢得风筝大赛的冠军。作者以优美的文笔,精炼的语言刻画出勇敢,正直,善良的哈桑。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担当,关于心灵的经典之作,值得一看。


阿弥陀佛么么哒465


《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创作散文集)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创作短篇小说)

作品讲述了藤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候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该作情节简单,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场面。时间、地点、人物、结局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品虽以旧题材创作的历史小说,却被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写了社会最底层顽强挣扎着继续生存的民众,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白夜行》(日本东野圭吾著长篇小说)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小说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月间连载于期刊,单行本1999年8月在日本发行。故事围绕着一对有着不同寻常情愫的小学生展开。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内发现了一具男尸,此后19年,嫌疑人之女雪穗与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跻身上流社会,一个却在底层游走,而他们身边的人,却接二连三地离奇死去,警察经过19年的艰苦追踪,终于使真相大白。

小说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2006年,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一举囊括第48届日剧学院赏四项大奖。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著长篇小说)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但后来木月自杀了,直子一人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阴翳。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馆渡边结识了绿子,因为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II》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渐渐熟络。当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显得十分清纯活泼。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人间失格》(太宰治创作中篇小说)

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因此,《人间失格》算是太宰治半自传性作品。



Mr张先森說


这种外国经典名著很多,像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爱情小说《挪威的森林》。

看外国名著其实只要是生长在中国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多少都会有些文化隔阂存在。

如果有条件当然是直接读原著来的更好些,但往往这种条件的限制很大,直接读原著的人毕竟是少部分。

不是说一个人能看懂外文就能读懂外国原著,这里面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在里面,需要大概了解外国名著书成的历史和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样能更好的去理解和学习。

特别是那些非当代的外国名著,作为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人需要转变认知角度去看外国名著。

如果无法正常阅读外国名著的原著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看翻译版本,看外国经典名著翻译的话选择就很重要了,像这种世界名著的翻译对中国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读外国文学先看翻译,译者太重要了,所以冯骥才说翻译家是“金子做的桥”好的译著,精妙地传达原著的风貌,让人阅读之后齿颊留香,而那些糟糕的翻译,读了让人味同嚼蜡,更可怕的是从此再也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基于东西方文明的文化差异性,把外国名著翻译成中文并能深究其意且言词贴切优美的人每一个都是学识渊博,通究中外的文化大家,他们不但但有很深的外文功底和文化底蕴,同时对中国文化也需要有相当的认识高度方能把一本世界经典名著以更贴近的方式呈现到中国读者面前。

像《瓦尔登湖》的中文版本有很多,起码能见到的就有十几个版本,水平相差不会太大,但确实有人翻译的更有内涵和意境,这与译者的中文造诣也是息息相关的。

比如资深翻译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译审教授潘庆舲翻译的《瓦尔登湖》在整个翻译版本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当然,翻译本身对读者来说还是有译者的主观思考介入的影响,这本来就会对读者的偏好具有潜在的左右,所以原著可能有很多人解读出更多的思想,但翻译同样如此。

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有很多争议,但这并不能抹杀其翻译功底的深厚。

其实世界经典名著的翻译有很多类型,有人主张秉承原著的语句含义简单化表达,有人秉承寓意于中文的理解,如果说单纯的科普读物确实需要一字一板的对照,尽量不要掺杂译者的思维情绪,但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文化翻译却可以根据中文的博大精深加以深度意境叙述。

往往许多外文经典名著的中文翻译境界之高深甚于外文原作。

现实中的例子很多,简单的比如“可口可乐”,这句中文的广告译词意境之深远,用词之简练比英文的“Coca Cola”强之百倍不止。


波澜碎风寒


我向您推荐《简· 爱》。

作为一本经典的外国名著,这本小说无论是从人物设定还是故事结构,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者蒂·勃朗特所写的文字体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也有超众的笔触,描绘出美丽的场景。

仅以简在多年后回到山庄的那一刻为例。简在听到先生的呼唤之后,毅然踏上归途。她是满心希望可以看到自己的恋人,可以重新开始从未忘记的恋情。但是,由于之前的原因,她又有很多的不安,不知道真的面对时,两个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带着这种期盼与不安共存的心情,简提前下车,步行前往山庄。

在看到山庄前的那一刻,作者以两位深情相爱的男女为比喻,以热恋中的情侣相会做参照。满心欢喜的男孩奔向爱人,看到爱人就躺在那里,生怕惊醒了睡着的她,他还压抑着自己激动的心情,放慢脚步,放轻呼吸,小心的靠近。等他终于走近了,看到了爱人,却发现,自己的爱人不是睡着,而是死去。从欣喜一瞬间落入崩溃悲痛,这种转变,由于过于出乎意料,直击人心。

这个比喻是来形容简看到烧毁后的山庄的,也是将读者的心一下子揪起来,不知道先生发生了什么。因为有可能,先生已经葬身火海了!所有的期盼都在一瞬间破灭,整个人都陷入深深的悲痛与不安。这种笔触,文字优美,伤感抑郁,却更加让人能够体会他们爱情的真挚,不论什么都无法分开他们的忠贞!

如果能读懂这个小说,对于爱情,将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推荐您读《简· 爱》,必有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